第107章 淬火成钢-《小镇炊烟米其林》

  中午短暂的休整,气氛低迷。晒谷场上杯盘狼藉,帮忙的婶子们一边利落地收拾,一边用我们半懂不懂的方言聊着天,不时瞥向我们这边,眼神里带着善意的调侃和一丝“城里娃还是不行”的了然。

  苏琪有气无力地踢着脚下的石子,嘟囔:“我想回店里……我想我的煤气灶……”

  苏小豆看着他那本饱经沧桑的《纲要》,闷闷不乐:“变量太多,模型失效了。”

  我知道,再不提振士气,这活儿真得砸手里。“都打起精神来!”我站起来,拍了拍手,尽管自己心里也七上八下,“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被问题解决的!这才刚开始!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是我们老林菜馆的风格!”

  我拉上相对冷静的陈默,找到赵大哥和几位主要负责的婶子,放下之前那点可怜的“专业”架子,诚恳地请教。赵大哥憨厚地笑着,递过来两碗凉茶。几位婶子看我们态度诚恳,也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传授起经验来:

  “炒这大锅菜啊,油要‘宽’,动作要‘泼辣’,手腕得活,像跳舞,不能让菜粘锅!”

  “蒸菜讲究‘汽足’、‘分层’,不能一窝蜂塞满,要看着火候,一笼一笼来,保准又熟又透!”

  “摆那些花啊草啊的没用!咱们乡下,就图个实在!分量足,味道香,热热乎乎端上桌,比啥都强!”

  “那些复杂的调料少放点,咱们这的猪肉、青菜本身味就正,用咱本地的酱油、土姜蒜,就好吃着哩!”

  这些朴素的“乡土智慧”,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思维的枷锁。我们迅速调整战略:

  1. 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彻底抛弃不切实际的“标准化”和过度创新,回归传统,稳扎稳打。

  2. 拜师学艺,信任在地经验:火候控制完全交给经验丰富的赵大叔和几位婶子,我们只负责调味核心环节。食材处理信任婶子们的手艺,只把控基础腌制和最终味道。

  3. 精简流程,集中火力:我们核心五人组收缩战线,集中负责最重要的炒锅和关键调味,形成高效的“核心灶头组”。

  4. 融入当地,灵活应变:大胆使用本地优质食材和基础调料,发掘其本味之美。

  策略调整立竿见影。下午的宴席,虽然依旧忙碌劳累,但混乱程度大大降低。苏琪不再执着于复杂香料,专注于一道“家常梅菜扣肉”,在李大婶的指导下,掌握了用巨大蒸笼控制火候的秘诀,成品黝黑发亮,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得到了“这闺女手艺真不赖!”的夸奖。我负责的“豆瓣烧鱼”,放弃自带料包,改用本地产的、香气浓郁的豆瓣酱,大火猛攻,做出的鱼色泽红亮,咸香微辣,极其下饭,很快就被一扫而空。

  陈默也不再是纯粹的观察者,他挽起袖子,凭借出色的空间规划和逻辑思维,协助苏小豆重新规划了食材堆放区和传递路线,减少了大量无效奔波。苏小豆则发挥他“人形计量仪”的特长,快速准确地为大锅菜分配复合调料,保证了味道的稳定。小辉成了最可靠的“消防员”和“搬运工”,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

  第二天,我们更加从容。甚至开始尝试一些基于本地风味的小“心机”。苏琪在制作“粉蒸肉”的米粉时,悄悄掺入了一点研磨的花椒粉和五香粉,蒸出的肉在软糯咸香之余,多了一丝隐约的麻香和更深邃的底蕴,吃起来格外解腻增香。这道看似普通的粉蒸肉,意外地成了第二天最受欢迎的菜品,被乡亲们夸“有股说不出的香,越吃越想吃!”

  到了第三天,正婚宴当天,我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热火朝天的氛围。晒谷场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新郎穿着西装,新娘穿着秀禾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穿着新衣在桌间穿梭打闹,老人们聚在一起笑着点评菜品,整个场地充满了喜庆和活力。

  我们穿着沾满油污却倍感自豪的“战袍”,在灶台前与婶子们默契配合。熊熊灶火映红了我们的脸,锅铲与铁锅的碰撞声如同激昂的乐章。苏琪甚至能用带着口音的方言和婶子们开玩笑了:“王婶,您这火挑得可真‘旺势’!”“李婶,您切的这姜丝,快赶上我的头发丝细了!”

  当最后一道寓意“福寿全归”的全家福砂锅被热气腾腾地端上主桌,新郎新娘带着家人特意来到厨房区敬酒,新娘子拉着我和苏琪的手,真诚地说:“林姐,苏琪姐,真的太谢谢你们了!这几天的菜,大家都说好吃,有面子!辛苦了!”那一刻,连日的疲惫仿佛瞬间消散,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被认可的喜悦,以及融入这片土地的温暖,充满了我们的胸腔。

  回去的路上,我们瘫在颠簸的小货车里,浑身像散了架,骨头缝里都透着酸疼,但每个人的眼睛都亮晶晶的,脸上带着傻乎乎的笑容。

  “我现在宣布,”苏琪豪气干云地宣布,“这世上,就没有我苏琪搞不定的锅!”

  陈默望着窗外的稻田,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烟火人间,最是生动。”

  小辉已经靠着车厢壁睡着了,怀里还抱着一包赵家硬塞给我们的、自家种的花生,鼾声轻微。

  我看着他们,心里满是柔软的感慨。这三天,我们付出的不仅是体力,更是打破了自身的局限,学会了谦逊、协作和变通。我们被这片土地和它热情朴素的人们所教育,也最终用我们的真诚和技艺,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喜爱。

  我们知道,经过这场流水席的“淬火”,我们这支团队,已经从一块生铁,锻打成了一块更加坚韧的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