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摊丁入亩-《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

  郑森起身步至堂中,目光扫过阶下诸臣,语气沉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他心中早对赋税改革有定计,此刻便是要将筹谋许久的方案公之于众。

  在郑森看来,崇祯朝覆灭的根源清晰明了。

  苛捐杂税不过是浮于表面的诱因,土地兼并才是深埋的症结。

  富户坐拥连片良田,却靠隐瞒田亩逃税,将所有税负都压在贫苦百姓身上。

  贫者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却要缴纳丁税,即便一家五口无田无地,每年也得缴二两银子。

  到最后,百姓走投无路,只能卖儿鬻女,最终揭竿而起。

  郑森道,朕要在今年推行“摊丁入亩”之法。

  家中有百亩田者,每亩征收赋银三分,丁税摊入后,每亩共收三分五厘,比崇祯朝的税负还低半厘。

  家中有十亩田者,每亩征收赋银二分,丁税摊入后,每亩共收二分三厘。

  无田的佃农与流民,可免除丁税,只需缴纳少量人头税,每人每年五钱银子即可。

  这正是张居正当年推行一条鞭法时未竟的事业。

  当年张居正想将丁税摊入田亩,却因万历帝的猜忌与权贵的反对,最终搁置了这一举措。

  如今大夏立国三年,郑森要在今年接续这份改革,完成先贤未竟之事。

  此法既能解决明年北伐的军需难题,又能让百姓喘口气,更能让孙可望看清,如今的大夏绝非他急于称王就能撼动的。

  堂内沉寂了片刻,冯厚敦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犹豫,指尖仍在账册上轻轻敲击——他并非质疑新法利民,只是担忧江南士绅的抵触会动摇北伐后方。

  冯厚敦道,此法确实对百姓有利,可江南士绅那边恐有阻力。

  去年钱之俊拒缴商税,他派人去催了三次,钱之俊竟闭门不见。

  最后还是郑氏商会停了钱之俊的漕运专营,断了他的财路,钱之俊才乖乖缴了税。

  如今孙可望在南边闹得厉害,若士绅们再联合起来反对,像徐茂才、钱之俊这些人,手里都有些影响力。

  徐茂才在吴县还有不少佃户,钱之俊在松江的粮行也有不少人听他号令。

  明年北伐时,后方怕是会乱,连粥棚的粮食都没人愿意捐了。

  郑森闻言冷笑一声,从案上取过另一本账册,掷向冯厚敦——他早将江南士绅的利益纠葛与过往把柄查得一清二楚,此刻正是拿出证据的时机。

  账册“啪”的一声落在案上,惊得烛火微微晃动。

  郑森让冯厚敦看看这本账册,去年一年,郑氏商会给江南士绅的盐铁专营红利就有四十万两。

  其中徐茂才分了五万两,他丝绸作坊用的染料,都是商会从广东运来的苏木,价格比市价低三成。

  单是这一项,徐茂才就多赚了一万两。

  钱之俊做漕运生意,商会让了三成利润给他,去年他单靠运粮食就赚了三万两。

  郑森道,这点税银,比起他们去年赚的钱,比起大夏给他们的安稳日子,根本算不了什么。

  真要敢闹,就查他们立国第一年勾结清军的旧账。

  当年清军南下时,徐茂才给清军送过两千石粮食,还派家丁给清军带路。

  钱之俊则把松江的粮行借给清军囤粮,这些账册他都留着,还有人证可对质。

  他们要是想翻旧账,他不介意把这些事公之于众,让天下人看看这些士绅所谓的“忠义”。

  户部尚书洪旭连忙拾起账册,指尖飞快划过页间,口中低声核算,铅笔在纸上不停标注数字——作为管粮钱的重臣,他对收支最是敏感,很快便算出新法推行后的国库盈余。

  洪旭算得,推行摊丁入亩后,今年的农税能收一百二十万两,比去年翻了一倍。

  加上商税八十万两、盐税六十万两、铁税四十万两,还有关税二十万两,全年国库能有三百万两收入。

  这笔钱足够明年十万大军北伐的军需——军饷一百五十万两,甲胄与弓箭五十万两,粮草八十万两。

  还能留出五十万两安置流民,其中三十万两用于给流民分田,每亩发放二斗种子粮。

  另外二十万两用于兴修水利。

  再拨二十万两修缮江淮的河堤,把高邮段、扬州段都用青砖砌好。

  最后留三十万两加强江南的防务,在衢州、金华修筑两座堡垒,每座堡垒配备五十门红衣大炮。

  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防备孙可望明年东窜。

  如此一来,军需、民生、防务便都能顾全,连国库还能剩下十万两作为应急之资。

  算完这些,洪旭长长舒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压在肩上的千斤重担,连腰杆都直了几分。

  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显然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

  兵部尚书张家玉皱眉思索片刻,手指在袖中轻轻捻动,语气渐渐缓和,眼中的急切也散去几分——他虽认同新法能解军需,却担心守旧文人的非议与孙可望的趁机挑拨。

  张家玉道,此法确实是良策,可那些守旧的文人恐怕会非议。

  他们会说陛下擅自更改祖制,违背“轻徭薄赋”的祖训。

  孙可望那边,说不定也会拿“苛待士绅”做文章,派人去江南拉拢徐茂才、钱之俊这些人。

  给他们封官许愿,比如封个知府、知州之类的官职,搅乱大夏的后方。

  郑森眼中闪过一丝亮彩,抬手抚过腰间玉带,玉带扣上的龙纹在烛火下泛着微光,语气笃定得不容置疑——他不仅要为张居正正名,更要借先贤之名彰显大夏新政的正统与利民之心。

  郑森道,张居正当年推行一条鞭法,裁汰冗余官员、整顿赋税制度,让百姓的负担减轻了三成,国库收入增加了两倍。

  可就是这样一位能臣,却因触动权贵利益,死后被万历帝抄家,儿子张敬修被逼得自缢身亡,子孙也被流放到云南。

  到最后,张居正连个公正的评价都没得到。

  如今大夏要为张居正正名——他传下旨意,追封张居正为“江陵国公”,爵位世袭罔替,赐谥号“文忠”。

  张居正的曾孙张允修,若愿意来南京,便授他从五品翰林院侍读之职,让他入史馆修撰《明史》。

  张家子孙年满十岁者,可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免除学费,每月还发放二两银子的生活费。

  学业优异者,由吏部优先任用,授以京官或地方官之职。

  郑森道,他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如今的大夏,继承的是先贤的志向,推行的是利于百姓的政策。

  绝不是孙可望那种急于称王、搜刮土司的草莽之辈能比的。

  “陛下圣明!”阶下诸臣齐齐躬身,官袍摩擦青砖的声响整齐划一,如风吹过麦田。

  堂内先前的沉郁尽数消散,连烛火都似比之前亮了几分,映得每个人脸上都多了几分神采。

  今年的赋税难题已然解决,连带着对孙可望明年东窜的忌惮,也淡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