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绝对安全的秘密据点,沈墨池立刻投入到对“星火”档案的破译工作中。档案纸张脆弱,字迹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内容使用了大量内部代号和经过修饰的术语,但核心指向明确——这是一份关于特定信息(模因)在目标群体中传播效率与情绪影响程度的量化分析报告。
报告中列举了几种经过设计的“信息原型”(包括特定的标语、简化图案、甚至一段旋律片段),并记录了它们在不同渠道(地下刊物、匿名广播、口耳相传)投放后,引发的群体情绪波动、讨论热度以及行为倾向的追踪数据。其分析之精密,目的之明确,远超普通的社会调查,更像是一场……冷血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他们在测量‘武器’的当量。”沈墨池的声音在寂静的安全屋内显得格外清晰,他指着报告末尾的总结部分,“这里提到,‘原型c-7’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超出预期的‘非理性共鸣’,建议‘谨慎控制投放尺度,避免不可控连锁反应’。他们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陆延昭站在他身后,看着那些冰冷的数据和结论,拳头悄然握紧。这薄薄的几页纸,背后可能代表着无数被悄然引导、被无形之手推入命运漩涡的个体。
与此同时,那个被破坏的寻呼机也得到了初步检测。内部芯片烧毁严重,但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模块的残片中,技术员恢复出了一小段残缺的数据——并非通讯记录,而是一个精确到毫秒的时间戳,以及一个加密的坐标数据包。
时间戳指向三年前的一个深夜。而坐标经过转换,定位在市郊一座早已废弃多年的天文观测台。
“时间,地点……”陆延昭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这像是一个……预约?或者,一个行动记录?”
沈墨池将寻呼机残骸与顾永臻那块烧焦的电路板并排放在一起,仔细观察着烧毁的痕迹。“毁坏模式高度一致,都是瞬间过载导致的核心熔毁。很可能是同一种防护或灭口机制。”他看向陆延昭,“顾永臻和三年前这个寻呼机的主人,可能触及了同一个级别的秘密,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废弃天文观测台,位于市郊一座小山的山顶,视野开阔,人迹罕至。这里在几十年前曾是本地一处科研和科普地点,但随着设备老化早已关闭,如今只剩下圆顶斑驳的主建筑和几栋附属平房,在荒草与夜色中沉默。
陆延昭与沈墨池在夜色掩护下抵达。他们没有直接进入主建筑,而是先在周边进行侦查。观测台外围的铁丝网有多处破损,地上发现了不止一种新鲜的脚印和车辙印。这里近期显然并不平静。
在主观测台后方一栋用于存放杂物的平房门口,他们发现了一处极新的撬痕。门锁已被破坏。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陆延昭持枪在前,沈墨池紧随其后,侧身进入。
平房内堆满了废弃的仪器零件和蒙尘的档案箱,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霉味。但在房间中央,一小片区域被刻意清理出来。那里放着一台依靠大容量电池运行的、仍在发出微弱运行声的——老式地震波监测仪!
仪器屏幕上,一条近乎笔直的基线缓缓滚动,显示此地并未有任何地质活动。
但沈墨池的目光,却被仪器旁边放着的一个东西吸引——那是一个用石头压着的、崭新的牛皮纸信封。
陆延昭警戒四周,沈墨池小心地拿起信封。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张照片。
照片拍摄的是一处类似图书馆或档案室的地方,光线昏暗。一个穿着深色西装的男人背对镜头,正将一本厚厚的、封面无字的古籍放入一个金属手提箱。而在男人抬起的手腕上,戴着一块手表,表盘上的图案,正是双蛇缠绕的沙漏!
与之前戒指上的图案完全一致!
照片背面,用打印机打着一行字:
“他们带走了‘起源之书’。阻止他们,在‘门’开启之前。——裂隙”
裂隙!
这显然是一个代号。是那个通过摩斯电码引导他们来此的人?是“监护会”内部真正的异议者?
“起源之书”?“门”?
这些词语充满了不祥的寓意。
“监护会”内部确实存在分裂!一派(或许以陈、林为代表)想要封存或控制这些危险的知识;而另一派(这个“裂隙”所属),似乎想更激进地利用它们,甚至要开启所谓的“门”!
而他们带走的“起源之书”,很可能就是一切的关键——记录了“时序会”核心理论与技术的终极典籍。
陆延昭看着照片上那个模糊的背影和那个手提箱,眼神冰冷。“看来,我们的对手,比想象中更多,也更疯狂。”
沈墨池将照片收起,目光落在那台无声运行的地震仪上。“他们把见面地点选在这里,放置这台仪器,绝不会是无的放矢。这里,这个观测台,或许本身就是某种……‘节点’?”
夜色中的废弃观测台,仿佛一个沉默的巨人,保守着一个关乎过去与未来的、惊天动地的秘密。而“裂隙”的警告,如同丧钟,已在耳边敲响。下一章,他们能否找到“起源之书”的线索,并赶在“门”被开启之前,阻止这一切?
报告中列举了几种经过设计的“信息原型”(包括特定的标语、简化图案、甚至一段旋律片段),并记录了它们在不同渠道(地下刊物、匿名广播、口耳相传)投放后,引发的群体情绪波动、讨论热度以及行为倾向的追踪数据。其分析之精密,目的之明确,远超普通的社会调查,更像是一场……冷血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他们在测量‘武器’的当量。”沈墨池的声音在寂静的安全屋内显得格外清晰,他指着报告末尾的总结部分,“这里提到,‘原型c-7’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超出预期的‘非理性共鸣’,建议‘谨慎控制投放尺度,避免不可控连锁反应’。他们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陆延昭站在他身后,看着那些冰冷的数据和结论,拳头悄然握紧。这薄薄的几页纸,背后可能代表着无数被悄然引导、被无形之手推入命运漩涡的个体。
与此同时,那个被破坏的寻呼机也得到了初步检测。内部芯片烧毁严重,但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模块的残片中,技术员恢复出了一小段残缺的数据——并非通讯记录,而是一个精确到毫秒的时间戳,以及一个加密的坐标数据包。
时间戳指向三年前的一个深夜。而坐标经过转换,定位在市郊一座早已废弃多年的天文观测台。
“时间,地点……”陆延昭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这像是一个……预约?或者,一个行动记录?”
沈墨池将寻呼机残骸与顾永臻那块烧焦的电路板并排放在一起,仔细观察着烧毁的痕迹。“毁坏模式高度一致,都是瞬间过载导致的核心熔毁。很可能是同一种防护或灭口机制。”他看向陆延昭,“顾永臻和三年前这个寻呼机的主人,可能触及了同一个级别的秘密,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废弃天文观测台,位于市郊一座小山的山顶,视野开阔,人迹罕至。这里在几十年前曾是本地一处科研和科普地点,但随着设备老化早已关闭,如今只剩下圆顶斑驳的主建筑和几栋附属平房,在荒草与夜色中沉默。
陆延昭与沈墨池在夜色掩护下抵达。他们没有直接进入主建筑,而是先在周边进行侦查。观测台外围的铁丝网有多处破损,地上发现了不止一种新鲜的脚印和车辙印。这里近期显然并不平静。
在主观测台后方一栋用于存放杂物的平房门口,他们发现了一处极新的撬痕。门锁已被破坏。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陆延昭持枪在前,沈墨池紧随其后,侧身进入。
平房内堆满了废弃的仪器零件和蒙尘的档案箱,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霉味。但在房间中央,一小片区域被刻意清理出来。那里放着一台依靠大容量电池运行的、仍在发出微弱运行声的——老式地震波监测仪!
仪器屏幕上,一条近乎笔直的基线缓缓滚动,显示此地并未有任何地质活动。
但沈墨池的目光,却被仪器旁边放着的一个东西吸引——那是一个用石头压着的、崭新的牛皮纸信封。
陆延昭警戒四周,沈墨池小心地拿起信封。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张照片。
照片拍摄的是一处类似图书馆或档案室的地方,光线昏暗。一个穿着深色西装的男人背对镜头,正将一本厚厚的、封面无字的古籍放入一个金属手提箱。而在男人抬起的手腕上,戴着一块手表,表盘上的图案,正是双蛇缠绕的沙漏!
与之前戒指上的图案完全一致!
照片背面,用打印机打着一行字:
“他们带走了‘起源之书’。阻止他们,在‘门’开启之前。——裂隙”
裂隙!
这显然是一个代号。是那个通过摩斯电码引导他们来此的人?是“监护会”内部真正的异议者?
“起源之书”?“门”?
这些词语充满了不祥的寓意。
“监护会”内部确实存在分裂!一派(或许以陈、林为代表)想要封存或控制这些危险的知识;而另一派(这个“裂隙”所属),似乎想更激进地利用它们,甚至要开启所谓的“门”!
而他们带走的“起源之书”,很可能就是一切的关键——记录了“时序会”核心理论与技术的终极典籍。
陆延昭看着照片上那个模糊的背影和那个手提箱,眼神冰冷。“看来,我们的对手,比想象中更多,也更疯狂。”
沈墨池将照片收起,目光落在那台无声运行的地震仪上。“他们把见面地点选在这里,放置这台仪器,绝不会是无的放矢。这里,这个观测台,或许本身就是某种……‘节点’?”
夜色中的废弃观测台,仿佛一个沉默的巨人,保守着一个关乎过去与未来的、惊天动地的秘密。而“裂隙”的警告,如同丧钟,已在耳边敲响。下一章,他们能否找到“起源之书”的线索,并赶在“门”被开启之前,阻止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