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来自“荆棘齿轮”、仅有一个“快”字和一组格陵兰岛坐标的信息,如同一声尖锐的警报,彻底打破了短暂的平静。没有解释,没有背景,只有一种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的、近乎燃烧的紧迫感。
军用的远程运输机在夜色中拔地而起,引擎的轰鸣取代了所有疑问。机舱内,气氛凝重如铁。陆延昭、沈墨池,以及一支由总部直接指派、最顶尖的特种作战小队“利刃”,构成了这次紧急行动的核心。所有人员配备了针对极寒环境和可能存在的未知对抗的最新装备。
沈墨池面前摊开着格陵兰岛目标区域的地质扫描图、冰层厚度数据以及近期的气候报告。坐标点位于人迹罕至的冰盖深处,没有任何已知的科考站或人类活动标记。
“地表结构稳定,但冰层下方约一点五公里处,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非自然形成的空腔结构。”沈墨池指着屏幕上模糊的声纳成像,“建筑年代无法判断,能量读数被厚重的冰层和某种屏蔽技术干扰,无法精确捕捉。”
陆延昭检查着“潜影”腕带在极寒环境下的参数设定,他换上了厚重的白色雪地作战服,呼吸在冰冷的机舱内凝成白雾。“‘荆棘齿轮’不会无的放矢。那里要么是‘调律师’的新据点,要么……就是和‘守夜人’有关的地方。”
运输机无法直接抵达坐标点。在距离目标还有一百五十公里时,小队换乘经过特殊改装、具备短距起降和静音功能的小型雪地飞行器,继续在肆虐的风雪和极夜黑暗中潜行。
最终降落点选在一处背风的冰脊后方。舱门打开,瞬间袭来的极寒如同无数细针扎在裸露的皮肤上,狂风卷着冰粒,能见度不足十米。队员们迅速卸下装备,包括两辆轻便的雪地摩托和载有重型设备的拖橇。
“通讯严重受限,只能依赖短距激光通讯和预设定时信号弹。”通讯兵报告,声音在呼啸的风中有些失真,“与总部联系窗口每六小时一次,每次不超过三分钟。”
陆延昭踩在深厚的积雪上,深吸了一口冰冷刺骨的空气,强迫自己适应这严酷的环境。他集中精神,“潜影”腕带传来稳定的反馈,将外界极端的物理寒冷与可能存在的频率干扰隔绝在外,只保留了必要的环境感知。他隐约能感觉到,在风雪呼啸的“白噪音”深处,从坐标方向传来一丝极其微弱、但异常稳定的“牵引感”,与他在“普罗米修斯号”核心感受过的冰冷秩序不同,这感觉更加……古老、沉静,甚至带着一丝悲凉。
小队依靠雪地摩托和徒步,在暴风雪中艰难行进了近六个小时。随着距离坐标点越来越近,风雪奇迹般地减弱了,仿佛有一个无形的穹顶笼罩了那片区域。夜空变得清晰,绚丽的极光如同巨大的帷幕,在墨黑的天幕上缓缓摇曳,投下变幻不定的幽绿光芒。
坐标点本身,看起来只是一片平坦无垠的冰原。但沈墨池手中的深地层扫描仪显示,在他们脚下深处,那个空腔结构清晰可见,其入口被巧妙地伪装并与冰层融为一体。
技术队员开始布设用于钻探和无声破冰的小型设备。过程必须极其小心,任何剧烈的震动都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就在这时,陆延昭猛地抬手示意安静。他蹲下身,手掌按在冰冷的雪面上。
“下面……有声音。”他低声道,眉头紧锁,“不是机械,也不是风声。像是……某种……低语?很多……很多混乱的低语,被压抑着。”
队员们瞬间警惕,枪口指向四周看似空无一物的冰原。
沈墨池立刻调整扫描仪参数,聚焦于生物信息素和意识波动残留。“检测到微弱的、复数位的……非正常脑波活动信号。来源……就在空腔内部。强度很低,但状态……极不稳定,充满痛苦和混乱。”
钻探设备成功打开了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斜向下的冰洞,洞口冒着森然寒气。小队依次索降,进入了一条明显是人工开凿、但壁面覆盖着厚厚冰层的宽阔通道。通道内的温度比外面略高,但依旧在零下数十度。空气凝滞,带着万年冰层特有的、时间被冻结的气息。
壁上的冰层如同天然的琥珀,封存着一些令人费解的痕迹——不是现代工具的开凿印记,而是一些用某种未知方式烙印在岩石上的、早已失去色彩的奇异符号,与“荆棘齿轮”或“调律师”的标识都截然不同,更加抽象和古老。偶尔,还能在冰层中看到一些被冻结的、形态难以辨认的黑色金属碎片,其工艺风格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
“这里的年代……远超我们的想象。”沈墨池用仪器扫描着那些符号和碎片,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初步判断,这些痕迹的存在时间,可能以万年计。这绝非凡‘调律师’所能建造。”
陆延昭的共情能力在这里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仿佛整个空间都被一种沉重、古老的“寂静”所笼罩,那些微弱的“低语”也变得时断时续,难以捕捉。但他腕间的“潜影”却检测到,有一种恒定的、极其低频的能量场,如同沉睡巨兽的呼吸,弥漫在整个通道深处。
通道尽头,是一扇巨大的、由某种非金非石的黑色材质构成的圆形大门。门上没有任何可见的锁具或开关,光滑如镜,倒映着他们模糊的身影和头顶冰层透下的、被极光染绿的微光。门上刻着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符号——一个简单的、由三条弧线交织而成的、仿佛代表着“约束”或“监视”的徽记。
而在大门旁边,冰层之中,赫然嵌着一具穿着老旧极地探险服、早已冻僵的骸骨!他保持着向前伸手的姿势,似乎想要触摸那扇门。在他的手边,放着一个老式的、皮质已经脆化的日志本。
沈墨池小心地取出日志本,里面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和冰冻而模糊,但依稀可辨最后几页的内容:
“……找到了……传说是真的……‘守夜人之墓’……他们……不是神话……是监狱的看守……”
“……我们惊醒了它……错误的频率……引来了……‘清道夫’……”
“……必须警告……不能打开……最后的……”
笔迹在这里戛然而止,充满了绝望与恐惧。
“守夜人之墓”……“监狱”……“清道夫”……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性。
章末钩子: 就在沈墨池合上日志本的瞬间,那扇巨大的黑色圆门,毫无征兆地、无声地向内滑开了一道缝隙!一股远比船上“频率之涡”更加古老、浩瀚、带着无尽岁月沉淀与冰冷职责感的庞大意志,如同苏醒的洪荒巨兽,从门后的黑暗中缓缓弥漫而出,瞬间笼罩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陆延昭的“潜影”腕带发出了前所未有的、代表最高级别威胁的尖锐震动与刺目红光!与此同时,他们头顶的冰层传来沉闷的、仿佛有什么巨大物体正在强行破冰而至的轰鸣声!“荆棘齿轮”警告的“守夜人”,以及日志中提到的“清道夫”……似乎同时到来了!
军用的远程运输机在夜色中拔地而起,引擎的轰鸣取代了所有疑问。机舱内,气氛凝重如铁。陆延昭、沈墨池,以及一支由总部直接指派、最顶尖的特种作战小队“利刃”,构成了这次紧急行动的核心。所有人员配备了针对极寒环境和可能存在的未知对抗的最新装备。
沈墨池面前摊开着格陵兰岛目标区域的地质扫描图、冰层厚度数据以及近期的气候报告。坐标点位于人迹罕至的冰盖深处,没有任何已知的科考站或人类活动标记。
“地表结构稳定,但冰层下方约一点五公里处,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非自然形成的空腔结构。”沈墨池指着屏幕上模糊的声纳成像,“建筑年代无法判断,能量读数被厚重的冰层和某种屏蔽技术干扰,无法精确捕捉。”
陆延昭检查着“潜影”腕带在极寒环境下的参数设定,他换上了厚重的白色雪地作战服,呼吸在冰冷的机舱内凝成白雾。“‘荆棘齿轮’不会无的放矢。那里要么是‘调律师’的新据点,要么……就是和‘守夜人’有关的地方。”
运输机无法直接抵达坐标点。在距离目标还有一百五十公里时,小队换乘经过特殊改装、具备短距起降和静音功能的小型雪地飞行器,继续在肆虐的风雪和极夜黑暗中潜行。
最终降落点选在一处背风的冰脊后方。舱门打开,瞬间袭来的极寒如同无数细针扎在裸露的皮肤上,狂风卷着冰粒,能见度不足十米。队员们迅速卸下装备,包括两辆轻便的雪地摩托和载有重型设备的拖橇。
“通讯严重受限,只能依赖短距激光通讯和预设定时信号弹。”通讯兵报告,声音在呼啸的风中有些失真,“与总部联系窗口每六小时一次,每次不超过三分钟。”
陆延昭踩在深厚的积雪上,深吸了一口冰冷刺骨的空气,强迫自己适应这严酷的环境。他集中精神,“潜影”腕带传来稳定的反馈,将外界极端的物理寒冷与可能存在的频率干扰隔绝在外,只保留了必要的环境感知。他隐约能感觉到,在风雪呼啸的“白噪音”深处,从坐标方向传来一丝极其微弱、但异常稳定的“牵引感”,与他在“普罗米修斯号”核心感受过的冰冷秩序不同,这感觉更加……古老、沉静,甚至带着一丝悲凉。
小队依靠雪地摩托和徒步,在暴风雪中艰难行进了近六个小时。随着距离坐标点越来越近,风雪奇迹般地减弱了,仿佛有一个无形的穹顶笼罩了那片区域。夜空变得清晰,绚丽的极光如同巨大的帷幕,在墨黑的天幕上缓缓摇曳,投下变幻不定的幽绿光芒。
坐标点本身,看起来只是一片平坦无垠的冰原。但沈墨池手中的深地层扫描仪显示,在他们脚下深处,那个空腔结构清晰可见,其入口被巧妙地伪装并与冰层融为一体。
技术队员开始布设用于钻探和无声破冰的小型设备。过程必须极其小心,任何剧烈的震动都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就在这时,陆延昭猛地抬手示意安静。他蹲下身,手掌按在冰冷的雪面上。
“下面……有声音。”他低声道,眉头紧锁,“不是机械,也不是风声。像是……某种……低语?很多……很多混乱的低语,被压抑着。”
队员们瞬间警惕,枪口指向四周看似空无一物的冰原。
沈墨池立刻调整扫描仪参数,聚焦于生物信息素和意识波动残留。“检测到微弱的、复数位的……非正常脑波活动信号。来源……就在空腔内部。强度很低,但状态……极不稳定,充满痛苦和混乱。”
钻探设备成功打开了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斜向下的冰洞,洞口冒着森然寒气。小队依次索降,进入了一条明显是人工开凿、但壁面覆盖着厚厚冰层的宽阔通道。通道内的温度比外面略高,但依旧在零下数十度。空气凝滞,带着万年冰层特有的、时间被冻结的气息。
壁上的冰层如同天然的琥珀,封存着一些令人费解的痕迹——不是现代工具的开凿印记,而是一些用某种未知方式烙印在岩石上的、早已失去色彩的奇异符号,与“荆棘齿轮”或“调律师”的标识都截然不同,更加抽象和古老。偶尔,还能在冰层中看到一些被冻结的、形态难以辨认的黑色金属碎片,其工艺风格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
“这里的年代……远超我们的想象。”沈墨池用仪器扫描着那些符号和碎片,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初步判断,这些痕迹的存在时间,可能以万年计。这绝非凡‘调律师’所能建造。”
陆延昭的共情能力在这里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仿佛整个空间都被一种沉重、古老的“寂静”所笼罩,那些微弱的“低语”也变得时断时续,难以捕捉。但他腕间的“潜影”却检测到,有一种恒定的、极其低频的能量场,如同沉睡巨兽的呼吸,弥漫在整个通道深处。
通道尽头,是一扇巨大的、由某种非金非石的黑色材质构成的圆形大门。门上没有任何可见的锁具或开关,光滑如镜,倒映着他们模糊的身影和头顶冰层透下的、被极光染绿的微光。门上刻着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符号——一个简单的、由三条弧线交织而成的、仿佛代表着“约束”或“监视”的徽记。
而在大门旁边,冰层之中,赫然嵌着一具穿着老旧极地探险服、早已冻僵的骸骨!他保持着向前伸手的姿势,似乎想要触摸那扇门。在他的手边,放着一个老式的、皮质已经脆化的日志本。
沈墨池小心地取出日志本,里面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和冰冻而模糊,但依稀可辨最后几页的内容:
“……找到了……传说是真的……‘守夜人之墓’……他们……不是神话……是监狱的看守……”
“……我们惊醒了它……错误的频率……引来了……‘清道夫’……”
“……必须警告……不能打开……最后的……”
笔迹在这里戛然而止,充满了绝望与恐惧。
“守夜人之墓”……“监狱”……“清道夫”……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性。
章末钩子: 就在沈墨池合上日志本的瞬间,那扇巨大的黑色圆门,毫无征兆地、无声地向内滑开了一道缝隙!一股远比船上“频率之涡”更加古老、浩瀚、带着无尽岁月沉淀与冰冷职责感的庞大意志,如同苏醒的洪荒巨兽,从门后的黑暗中缓缓弥漫而出,瞬间笼罩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陆延昭的“潜影”腕带发出了前所未有的、代表最高级别威胁的尖锐震动与刺目红光!与此同时,他们头顶的冰层传来沉闷的、仿佛有什么巨大物体正在强行破冰而至的轰鸣声!“荆棘齿轮”警告的“守夜人”,以及日志中提到的“清道夫”……似乎同时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