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病房狂想曲-《白夜蚀痕》

  血痂带来的震撼尚未平息,新的危机已如海啸般拍岸而来。

  凌晨时分,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住院部突然爆发骚乱。多名病情稳定的患者毫无征兆地出现集体亢奋,他们目光涣散,脸上带着扭曲而僵硬的“笑容”,力大无穷地攻击医护人员、破坏病房设施,口中发出无意义的嘶吼与癫狂的笑声。整个病区瞬间陷入地狱般的混乱。

  接到医院紧急求助,警方与特警迅速赶到,与控制。然而,与之前“微笑”案件受害者直接死亡不同,这些患者虽然力大无穷、行为狂乱,但生命体征却异常活跃,仿佛被注入了过量的兴奋剂。

  现场没有发现外部入侵痕迹,也没有找到任何可疑的投放装置。混乱似乎是从内部凭空爆发的。

  陆延昭与沈墨池赶到时,现场已被初步控制,但病房内弥漫的疯狂气息依旧令人窒息。患者们被约束带固定在病床上,身体仍在不自主地痉挛,脸上那诡异的笑容在应急灯下忽明忽暗。

  沈墨池第一时间对病区空气、水源以及患者使用的药物进行了采样。快速检测结果显示,空气中弥漫着极其微量的、一种全新的挥发性神经兴奋剂变体。

  “不是致命的毒剂,”沈墨池看着检测仪上跳动的数据,语气凝重,“而是强效的致幻与情绪激发剂。它放大了患者潜意识里的恐惧、焦虑或执念,并固化了面部表情,诱发了这种集体性的、暴力倾向的癫狂。”

  他提取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这种变体的分子结构,与傅明远的成品有七成相似,但更粗糙,副作用更强,效果也更……不可控。像是急于求成的仿制品,但确实有效。”

  “混沌派”改进了他们的“武器”,从制造生理性死亡,转向了制造精神性的“活体混乱”。他们将医院,尤其是精神科病房,变成了测试其新“作品”的试验场。

  在对病区进行彻底勘查时,沈墨池在一个被砸毁的医疗设备残骸下,发现了一小截断裂的、颜色特殊的吉他琴弦。琴弦是罕见的钴蓝色,质地坚硬。

  同时,技术组在调取病区监控时,发现了一个极其短暂的异常画面:在骚乱爆发前约十分钟,一个穿着宽大清洁工制服、戴着口罩和帽子的矮小身影,推着清洁车快速经过走廊,其右手指尖,缠绕着一圈同样的钴蓝色琴弦。

  这个身影在监控中只出现了三秒,便拐入了一个监控死角,再未出现。

  “吉他琴弦……”陆延昭立刻联想到了周清云!木偶师也需要用到各种线,而周清云在剧团时期,也曾短暂学习过吉他,据说他对琴弦的音色和质地有独特的偏好。

  “混沌派”成员中,有人模仿周清云的偏好?还是说……这本身就是周清云留下的痕迹?如果他真的还活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意识,他是否在用这种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

  那截钴蓝色琴弦被送回实验室进行成分分析。结果确认,这是一种定制的手工琴弦,金属成分特殊,并浸渍过特殊的植物油脂,使其不易氧化,音色也更清亮。这种配方非常小众,与二十多年前周清云曾委托定制的一批琴弦记录吻合。

  与此同时,对医院内部人员的排查有了一个意外发现。一名负责医疗器械定期维护的第三方公司工程师,在案发前一周曾多次进入该病区检修设备。此人性格孤僻,技术高超,但在公司内部记录模糊。更重要的是,有护士模糊回忆,此人右手小指似乎有些异常的弯曲,像是旧伤。

  而周清云当年在剧团,右手小指曾因木偶操作意外受过伤,留下过轻微畸形。

  线索如同散落的珍珠,被“琴弦”这根线隐隐串起。

  周清云可能真的还活着,并且没有完全被傅明远控制,或者……他已经被“混沌派”找到并“解放”了出来。他以某种身份隐藏在人群中,甚至可能就混迹于“混沌派”内部。这次医院事件,无论是他自主的行动,还是被迫的参与,都表明他绝不是一个沉默的“木头”。

  那截断裂的琴弦,是他无意的遗留,还是有意的指引?

  “找到那个工程师!”陆延昭下令,“还有,全面排查周清云所有可能的社会关系、兴趣爱好,尤其是与音乐、琴弦定制相关的一切!他可能就是我们找到‘混沌派’,甚至傅明远的关键!”

  混乱的病房渐渐恢复死寂,但那根蓝色的琴弦,却仿佛在所有人的心头,拨响了一声微弱却不容忽视的弦音。

  一个消失了二十五年的亡魂,似乎正踏着疯狂的鼓点,一步步从深渊走回人间。而他带来的,是救赎的微光,还是更深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