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提问检查所有的学生-《叛逆的青少年》

  九月的风带着夏末最后一点燥热,撞在教室的玻璃窗上,卷起窗帘边角轻轻晃动。林砚站在讲台上,指尖捏着那本泛黄的语文课本,目光扫过底下四十张带着稚气的脸——这是她带的第三届八年级,也是她成为语文老师的第五年。

  上课铃响的前一分钟,最后一排的男生周明还在偷偷把漫画书往桌肚里塞,动作太急,书页蹭到桌角发出“哗啦”一声。全班人都回头看,周明的耳朵瞬间红透,头埋得快贴到桌面。林砚没说什么,只是走到他身边,弯腰轻轻敲了敲他的课本:“先把‘朋友’收起来,下课后我们聊聊书里的主角,我猜你比我懂他。”周明愣了愣,抬头时正好对上林砚的笑,那笑容里没有责备,倒像是藏着点期待,他攥着漫画书的手悄悄松了松,慢慢把书放进了书包。

  “今天我们先不讲课,来做个‘提问游戏’。”林砚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我的答案”四个字,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清脆,“规则很简单,我提问,每个人都要回答,不管答案对不对,只要是你心里想的,就值得说出来。”

  底下立刻有了细碎的议论声。坐在第三排的苏晓雨紧张地攥紧了笔,她的语文成绩总在及格线徘徊,每次老师提问,她都恨不得把自己藏进桌子底下。前桌的男生还在小声调侃:“肯定又是问课文中心思想,没意思。”

  林砚却没按常理出牌。她的第一个问题抛给了最左边靠窗的女生:“李萌萌,你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绿’字换成‘吹’字,会少了点什么?”

  李萌萌愣了一下,她平时很少被提问,手指绞着衣角想了几秒:“会少了……颜色?比如看到‘绿’,我能想到河边的草突然变青了,但‘吹’就只能想到风在动。”

  “说得真好。”林砚把“颜色”两个字写在黑板上,“文字就像画笔,有些字能让我们看到画面,这就是语文的魔力。”李萌萌的眼睛亮了亮,悄悄坐直了身体。

  接下来的提问没有固定的对象,林砚的问题也总出人意料。她问周明:“如果你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除了降妖除魔,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周明猛地抬头,似乎没想到会被问到,他抓了抓头发,声音有点含糊:“我想让唐僧别总误会他,有时候孙悟空明明是对的,却还要被念紧箍咒。”

  “为什么会这么想?”林砚追问。

  “因为我爸有时候也会误会我,我明明没做错事,他却要骂我。”周明的声音低了下去,班里瞬间安静下来。林砚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所以你在孙悟空身上看到了自己,对吗?能从书里找到和自己一样的心情,这是最棒的阅读,比记住考点更重要。”周明的头慢慢抬起来,眼里的委屈好像少了点,多了点被理解的光亮。

  轮到苏晓雨时,她的脸已经白了。林砚的问题很简单:“晓雨,你最近一次觉得‘文字很有用’,是在什么时候?”

  苏晓雨捏着衣角,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上周我奶奶生病,我不敢跟她说担心,就写了张纸条放在她枕头边,后来奶奶说看到纸条,就不害怕了。”

  “那你知道吗?”林砚的声音放得很柔,“你写的那些话,和课本里的好文章一样,都有温暖人的力量。语文不只是考试的题目,更是你用来表达心意的工具,你已经把它用得很好了。”苏晓雨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那句“你已经用得很好了”——她从来没听过有人这么说她的语文。

  提问还在继续。林砚问班里最调皮的男生:“如果你能给《背影》里的父亲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男生挠了挠头,认真地说:“我会让他别那么累,下次我帮他提橘子。”她问班里的学霸:“你觉得《桃花源记》里的人,真的愿意一直待在桃花源里吗?”学霸愣了愣,第一次犹豫着说:“可能也会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吧,只是他们怕外面的战乱,才不敢出去。”

  每一个回答,林砚都会认真听完,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理解”“温暖”“勇气”“思考”。黑板上的字越来越多,底下的议论声渐渐变成了主动的举手,连之前总在走神的周明,都在林砚问“你觉得语文还有什么用”时,第一个举起了手:“可以写漫画脚本!我想把孙悟空不被误会的故事写出来。”

  下课铃响的时候,没人立刻收拾书包。林砚看着眼前这些眼睛发亮的孩子,突然想起五年前她刚当老师时,老校长跟她说的话:“老师的提问,不是为了找出谁错了,而是为了让每个孩子知道,他们的想法值得被听见。”

  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我的答案”旁边,又加了一行字——“你的声音,就是最好的答案”。

  放学后,周明主动把漫画书拿给林砚:“老师,我其实也想写点东西,你能教我吗?”苏晓雨也走过来,手里攥着一张纸条:“老师,这是我写的关于奶奶的短文,你能帮我看看吗?”李萌萌则抱着语文课本,小声问:“老师,下次我们还做提问游戏吗?”

  林砚笑着点头,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的脸上,也洒在她手里的课本上。她知道,这些提问不会立刻让孩子们的成绩变好,但她希望,这些被听见的声音、被肯定的想法,能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一颗相信“我能行”的种子,一颗觉得“语文很有趣”的种子。

  后来的日子里,林砚的语文课上总有提问声。有时候是关于课文的疑问,有时候是关于生活的思考,有时候甚至是“老师,你觉得我们班的黑板报标题用哪个成语好”。孩子们不再害怕被提问,反而会主动举手:“老师,这个问题我有想法!”

  期中测试的时候,苏晓雨的语文成绩第一次超过了80分,她在作文里写:“林老师说,我的文字能温暖人,所以我想写更多故事,让更多人觉得开心。”周明则在周记里画了一幅漫画,旁边写着:“这是孙悟空和唐僧和解的故事,我希望我和爸爸也能像他们一样。”

  林砚把这些作文和周记小心翼翼地收在文件夹里,就像收藏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她知道,作为一名八年级语文老师,她教给孩子们的不只是古诗文和阅读理解,更是对世界的好奇、对自我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而这些,都藏在每一次认真的提问里,藏在每一个被听见的回答里,藏在每一个孩子眼里渐渐亮起的光里。

  又一个清晨,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讲台上的语文课本上。林砚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四十张带着期待的脸,笑着开口:“今天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最近有没有发现,生活里藏着很美的句子?”

  举起的手像一片小小的森林,晨光里,提问声和回答声交织在一起,温柔而坚定,像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和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