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公章下的剩饭-《叛逆的青少年》

  十月的风已经带上了沁人的凉意,尤其是在周六清晨,阳光还没完全驱散薄雾,我正窝在沙发里翻着刚到的杂志,手机却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跃的“校长”二字让我瞬间坐直了身子。

  “李主任,马上到学校来拿公章,带着去教体局,巡视组在等,十万火急!”校长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急促,没等我多问一句,电话就匆匆挂断了。

  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我是分管食堂的副主任,这个时间点要公章去教体局,多半和食堂脱不了干系。来不及细想,我抓起外套就往楼下跑,发动车子时才注意到仪表盘上的时间:七点三十五分。从市区到郊区的农村学校有二十二公里,走早高峰的外环至少要四十分钟,我咬咬牙,踩下了油门。

  车子驶离市区,道路两旁的高楼逐渐变成了低矮的平房,田埂上的麦苗刚冒出嫩绿的尖儿,被晨雾裹着,像蒙了层薄纱。我心里却没半分欣赏风景的心思,反复琢磨校长的话——巡视组突然要公章做什么?食堂最近的食材验收、卫生检查都没出问题,难道是上周家长反映的“菜量太少”的事?可那事我们已经调整了打饭标准,还让班主任收集了反馈,按理说该平息了。

  四十分钟后,车子稳稳停在学校门口。校门没锁,传达室的老张头探出头来,见是我,连忙摆手:“李主任,你可来了!王教导刚拿着公章走,说也是去教体局,好像是校长又给他打了电话,怕你赶不及。”

  “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推开车门就往办公楼跑。楼道里静悄悄的,只有我的脚步声在回荡。办公室门没关严,我推开门,桌上空荡荡的,只有昨天没整理的食堂报表摊在那儿。我掏出手机给教导主任王鹏打电话,响了三声才接通,背景里满是车流声。

  “王哥,你拿公章去教体局了?校长刚才让我来拿。”我尽量让语气平静些。

  “哎呀,李主任,刚才校长又给我打电话,说巡视组催得紧,让我先送过去,怕你路上堵车。你别急,我已经快到教体局门口了,你过来咱们碰面,公章给你。”王鹏的声音带着歉意。

  我挂了电话,又匆匆往楼下跑。心里有点犯嘀咕,不就是送个公章,怎么弄得这么急?难道出了什么大事?再次发动车子,往教体局的方向开。路上的车渐渐多了起来,周六的上午,本该是阖家出游的日子,可我却在为一份不知道是什么的紧急任务奔波。

  二十分钟后,我到了教体局门口。王鹏已经在路边等着了,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夹克,手里攥着一个红色的公章盒。见我来了,他连忙迎上来,把公章盒递给我:“李主任,辛苦你了,我这还得赶回去给学生补上周的课,就不跟你上去了。巡视组在三楼的会议室,你直接上去就行。”

  我接过公章盒,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盒,心里的不安又多了几分:“谢了王哥,到底出什么事了,这么急着要公章?”

  王鹏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好像是有人举报咱们学校食堂浪费粮食,巡视组查了好几天了,今天要汇总材料,说是让分管领导带着公章来核对盖章。具体的我也不清楚,你上去就知道了。”

  浪费粮食?我心里一沉。学校食堂确实偶尔有学生剩饭,但我们每周都会开“光盘行动”的主题班会,后勤也调整了菜量,让学生能按需打饭,怎么会被举报到巡视组?

  我攥紧公章盒,快步走进教体局大楼。楼道里很安静,只有三楼会议室的方向传来隐约的说话声。我走到会议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声“请进”。

  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专项巡视工作组”的红色横幅,会议室里摆着一张长桌,坐着四位穿着正装的工作人员,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男人,胸前别着“巡视组组长”的徽章,应该就是组长张组长。桌子上摊着一摞打印出来的黑白照片,密密麻麻排了好几排。

  “是xx学校分管食堂的李主任吧?坐。”张组长抬头看了我一眼,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我坐下后,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那些照片上。第一张照片里,一个学生端着满满一碗米饭,上面还剩着小半份青菜和几块红烧肉,正往泔水桶里倒;第二张是食堂的泔水桶特写,里面堆满了没吃完的馒头、包子,还有整盒没动过的牛奶;第三张、第四张……几乎每张照片都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剩饭场景,有的碗里甚至只动了一两口,就被整碗倒掉。

  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密密麻麻地疼。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大多是早餐和午餐时段,背景里能看到学校食堂的窗口和餐桌,甚至能隐约认出几个学生的校服。我每天都去食堂巡查,却从没注意到,竟然有这么多粮食被白白浪费——那些米饭,是农民伯伯在田里种了大半年才收获的;那些青菜,是后勤师傅凌晨四点去菜市场挑选的;那些肉和牛奶,是学校特意提高餐标,想让学生吃得更有营养的……

  “李主任,这些照片是我们过去一周在你们学校食堂拍摄的,总共统计出日均浪费粮食约300公斤,涉及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0%。”张组长的声音很平静,却像重锤一样砸在我心上,“今天叫你过来,是让你核对这些照片的真实性,确认无误后,在每张照片的背面盖公章,作为后续整改的依据。”

  旁边的工作人员把照片一张张推到我面前,又递过来印泥。我拿起公章,指尖却有些发颤。红色的印泥沾在公章上,盖在照片背面时,我总觉得那红色像极了被浪费的粮食在“流血”。我一张张地核对,每张照片里的场景都真实得刺眼——有学生因为挑食,把不爱吃的蔬菜全挑出来倒掉;有学生打饭时贪心,打了满满一碗,吃不完就直接倒进泔水桶;还有学生觉得“剩饭很正常”,倒的时候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盖到第十几张时,我的手停住了。照片里是一个低年级的小男孩,端着半碗没吃完的面条,正站在泔水桶前犹豫。旁边有个高年级的学生催他:“快点倒啊,一会儿阿姨该说了。”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还是把面条倒了进去。我想起上周去低年级班开班会时,这个小男孩还举着小手说“我要光盘,不浪费粮食”,可现在……

  “这些孩子,还是没把‘浪费可耻’放在心上啊。”张组长叹了口气,递给我一张纸巾,“我们组这周六本来该轮休的,但想着早点把问题核实清楚,让学校早点整改,就都过来加班了。你看这照片里的粮食,多可惜啊,要是送到贫困地区,能让多少孩子吃顿饱饭。”

  我接过纸巾,擦了擦眼角——不是哭,是心里太堵得慌。刚才路上还在抱怨周六被临时叫过来加班,可看到巡视组的四位领导,有的头发都白了,还在一张张地核对照片、统计数据,连口水都没顾上喝,我那点抱怨瞬间烟消云散。他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学校重视粮食浪费的问题,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

  “张组长,我核对完了,这些照片都是真实的。”我把盖完章的照片整理好,递了回去,“这件事是我们工作没做到位,后续我们会加大‘光盘行动’的宣传力度,不仅开班会,还会让后勤师傅根据学生的食量,推出‘小份菜’‘半份饭’,同时安排志愿者在食堂监督,引导学生按需打饭。另外,我们还会组织学生去农村体验农耕,让他们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

  张组长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很好,整改就要有具体的措施。粮食安全是大事,从学生抓起,才能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你们学校能正视问题,我们也放心了。后续我们会跟踪整改情况,希望下次来的时候,能看到不一样的食堂。”

  从教体局出来时,已经快十一点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暖洋洋的,却照不散我心里的沉重。我坐在车里,没急着发动车子,而是拿出手机,给食堂的后勤主管打了个电话,让他下午组织所有食堂工作人员开个会,商量整改方案。

  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流,心里却平静了许多。虽然今天的经历让人心痛,但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分管食堂,不只是保证食材安全、卫生达标,更要守护好每一粒粮食,让孩子们懂得珍惜。巡视组的领导们周六加班,是为了这份责任;我跑二十多公里送公章、核对照片,也是为了这份责任。

  发动车子往学校开时,我心里已经有了清晰的计划:下周一开始,先在食堂门口贴满“光盘行动”的宣传画,再培训食堂师傅推出小份餐,然后联系附近的农场,组织学生去体验插秧……我想,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做下去,那些被倒掉的剩饭剩菜,总会越来越少的。

  车窗外的田野里,麦苗在阳光下舒展着嫩叶,像在朝着希望生长。我握紧方向盘,心里默念:这一次,一定要把粮食浪费的问题解决好,不能再让那些黑白照片里的场景,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