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优秀生“厌学”-《叛逆的青少年》

  五一假期后的教室里,前排两张课桌已经空了两天。作为班主任,我望着窗外连绵的雨幕,手机里家长发来的“孩子不愿上学”的消息,让我陷入了沉思。这两个长期稳居班级前列的孩子,此刻正蜷缩在房间里,用沉默对抗着曾经热爱的校园。这场突如其来的“逃离”,撕开了教育评价体系光鲜的外衣,暴露出令人心惊的裂缝。

  在传统认知里,成绩优异往往与“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画等号。但这两个孩子的故事,彻底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数学竞赛常胜将军小A,曾在年级大会上自信分享解题技巧,如今却在深夜偷偷删掉手机里所有学习App。他蜷缩在被子里,听着闹钟凌晨五点的震动,心脏像被无形的手攥紧——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永远做不完的习题册,早已变成压在心头的巨石。当父母敲门催促“该背单词了”,他只能把脸埋进枕头,害怕被发现眼角的泪水。

  作文多次刊登在校刊的小b,同样陷入了无声的挣扎。她曾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校园生活的美好,现在却连作业本都不愿翻开。每次考试前,她都在草稿纸上反复写“我不行”,又慌忙用橡皮擦掉,指尖被橡皮屑磨得发红。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她强装微笑点头,内心却在疯狂呐喊:“别对我抱有期待了,我快要撑不住了。”五一假期时,她躲在房间画了满墙的向日葵,花朵鲜艳却扭曲变形,就像她表面完美、实则破碎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父母最初以为是假期综合征,直到发现孩子躲在被子里流泪,才惊觉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小A的妈妈颤抖着翻开他的日记本,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绝望:“每次考第一都像在悬崖边跳舞,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摔下去。”小b则在作文本最后一页写下:“我好累,能不能不做别人眼中的好孩子?”这些文字像利刃,刺痛了所有人——原来那些被视作骄傲的“优秀”,早已变成压垮孩子的重负。

  优秀生的“厌学”,是一场被精心掩饰的危机。为了维持排名,他们背负着超出年龄的压力:清晨五点起床背单词,深夜十一点仍在刷题,连课间十分钟都被辅导资料填满。这种高压模式下,学习不再是探索世界的乐趣,而成为沉重的枷锁。更令人揪心的是,他们不敢暴露脆弱——害怕辜负老师的期待,担心父母失望,更恐惧同学异样的目光。于是,压抑的情绪像滚雪球般越积越大,最终以“拒绝上学”这种极端方式爆发。

  这场危机,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层问题。当分数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当“优秀”被简化为排名数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们是否忽视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节奏与困惑?是否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而非制造学习机器?

  解决问题的钥匙,藏在理解与改变之中。首先,需要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价值。其次,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倾听,放下“你应该怎样”的期待,用包容与理解搭建沟通的桥梁。最后,帮助孩子重建对学习的掌控感,引导他们发现知识的魅力,而不是被考试牵着鼻子走。

  空着的课桌提醒着我们:教育不能只关注“飞得高不高”,更要关心“飞得累不累”。希望这场危机,能成为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以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