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蚂蚁搬家-《沪上密云不降雨》

  顾清翰的计划,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陆震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并非石破天惊的壮举,却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试图撬开当前困境的锈锁。风险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将构想付诸实践,且不引火烧身。接下来的几天,仓库里的沉寂被一种新的、带着计算意味的忙碌所取代。蛰伏,从纯粹的等待,转向了隐蔽的主动出击准备。

  计划的核心是“蚂蚁搬家”——小规模,多批次,目标分散,行动隐蔽,积少成多,最终达到扰乱敌军后勤、引发内部矛盾的目的。这需要极高的耐心、精准的情报和绝对的谨慎。

  小七再次成为了关键的眼线和手脚。他带来的信息不再仅仅是生存物资,更增添了码头仓库区的动态:哪些仓库堆放的是非军用优先物资,守卫换班的时间规律,哪些商行的货物容易下手,甚至码头苦力中哪些人可以间接利用。顾清翰和陆震云像分析沙盘一样,反复推演着小七带来的每一丝信息,筛选目标,规划路径,设计应急预案。

  第一次行动,目标选定为堆放在三号码头附属乙区仓库的一批棉纱。这批货属于一家与日商关系密切的中国商行,准备运往内地伪政权控制区牟利,守卫相对松懈,且棉纱易燃,稍作手脚便能造成不小损失,又不易直接引发军事层面的疯狂报复。

  行动由陆震云亲自出手。选择一个无月的后半夜,江上起雾,能见度极低。他换上如同码头苦力般的破旧黑衣,脸上抹着煤灰,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矫健的身手,像壁虎一样悄无声息地翻过仓库区低矮的围墙,避开固定岗哨,利用货物堆垛的阴影潜行。整个过程,他的神经绷紧到了极致,耳朵捕捉着风声、水声和远处巡逻队的脚步声,任何异响都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

  按照计划,他没有试图搬运沉重的棉纱包,而是用锋利的小刀,在多个棉纱包的角落,划开不易察觉的小口,并将一小包特制的、遇潮湿空气会缓慢腐蚀纤维的化学粉末小心地撒进去。然后,他将另外几家商行货物的标签悄悄互换。动作快如鬼魅,完成后不留任何痕迹,迅速按原路撤回。整个行动耗时不到一刻钟,如同暗夜中的一次呼吸,消失得无影无踪。

  几天后,小七带来消息:那家商行的棉纱在装船前检查时发现部分受潮霉变,与货单不符,引发与仓库管理方的激烈争执,货物被迫延期发运。同时,因标签混淆,另一批准备运往伪政府部门的五金零件被错误装船发往了别处,造成了不小的混乱。日方追究下来,几家中国商行互相推诿指责,码头管理一片乌烟瘴气。虽然损失不大,但像一根细刺,扎进了敌人本就矛盾重重的后勤体系里。

  初战告捷,意义重大。它证明了新策略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鼓舞了蛰伏中的士气。行动风险可控,效果直接,且成功将祸水引向了敌人内部。

  此后,类似的“蚂蚁”行动又进行了数次。有时是陆震云出手,有时则由阿成或大壮在极端谨慎的前提下执行。目标各不相同:有时是调换即将运往前线的军鞋里的鞋垫,让士兵穿上官靴就磨脚;有时是在供应伪军军官的香烟里掺入劣质烟叶,引发不满;有时则是故意泄露某些商行“以次充好”的假消息,挑动日商与中国买办之间的矛盾。每次行动都如履薄冰,但每次都精准地打在敌人供应链最薄弱、也最难以追查的环节上。

  这些行动,单看效果似乎微不足道,如同蚂蚁啃噬堤坝。但积累起来,却缓慢而持续地消耗着敌人的精力,制造着猜忌和低效,像病毒一样侵蚀着庞大军政机器的基层运作。更重要的是,这种无声无息的骚扰,让敌人如芒在背,却难以抓住实处,有效避开了池田可能布下的雷霆反击。

  仓库里,顾清翰和陆震云的配合也愈发默契。顾清翰是大脑,负责分析情报,制定计划,评估风险,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陆震云则是利爪,负责将计划化为行动,他的经验、胆识和精准的判断,是计划成功的关键保障。行动前,顾清翰会一遍遍叮嘱细节,眼神里是掩不住的担忧;行动后,无论多晚,顾清翰总会守在仓库最隐蔽的入口,直到看见陆震云安全归来的身影,那紧绷的肩膀才会微微松弛。

  陆震云则每次归来,都会先对顾清翰递过一个简短的眼神,示意“顺利”,然后才疲惫地坐下,任由顾清翰帮他检查是否有不易察觉的擦伤或留下痕迹。

  这种在刀尖上共舞的经历,在无声中进一步淬炼着他们的信任与羁绊。他们像黑暗中互相依偎、互相取暖的困兽,用最微小的反抗,维系着不屈的意志,也维系着彼此生命中仅存的光亮。

  “蚂蚁搬家”的策略在谨慎中稳步推进,效果虽慢,却实实在在撼动着看似坚固的壁垒。然而,他们心知肚明,这种相对“安全”的斗争方式,依然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池田的动向依旧不明,敌人的搜捕网络并未真正撤去,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