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仓库抓获的三名嫌疑人被连夜押解回沪。与之前的“水鬼”和“外卖员”不同,这三人显得惊慌失措,心理防线相对脆弱。他们很快交代,自己只是通过暗网平台接单的“独立承包商”,专门负责“终端取货和短途运输”。
据他们供述,任务流程高度程式化:平台会发送一个加密坐标(通常是某个偏僻的货物集散点或临时储物柜)和取货指令;他们取货后,再按照另一个指令将货物送到指定地点(如此次的废弃仓库),自然会有人接应;报酬以加密货币支付,事先存入平台担保账户,确认交货后自动释放。
“我们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也不知道雇主是谁!平台只显示任务难度和报酬,我们凭‘信誉积分’接单…”为首的一人哭丧着脸说。
“接应的人呢?长什么样?用什么车?”老陈厉声问。
“不知道…我们刚到仓库没多久,还没等到人,你们就冲进来了…平台指令只说到仓库等待,灯光闪烁三次为号。”
“平台叫什么?怎么联系?”
“就叫‘物流网’,入口地址经常变,需要特定的邀请码和翻墙软件才能进入…我们的账号这次肯定废了…”
审讯结果既在预料之中,又让人失望。对手的匿名化做得极其彻底,这些末端执行者如同盲人摸象,根本无法触及核心。
唯一的收获是,技术队从他们的手机中恢复出那个暗网平台的临时入口地址和他们的登录凭证。虽然账号很可能已被平台废弃,但这是一个宝贵的切入点。
沈锐立刻召集技术和网安专家,试图利用这个废弃账号进行反向追踪和分析平台运作模式。这是一场发生在虚拟世界的隐秘战斗,对手是隐藏在加密代码后面的幽灵。
章节二十九:虚拟猎狐
网安专家的进攻并不顺利。“物流网”平台显然由高手搭建,服务器隐藏在海外多层代理之后,并且设置了严密的反黑客陷阱。任何异常的登录尝试或探测行为都可能触发警报,导致入口地址立即失效。
“对方的技术防护水平非常高,绝对是专业团队运营。”网安负责人面色凝重,“强行攻破风险极大,而且需要时间。”
“我们不一定需要攻破它。”沈锐提出了一个思路,“既然它是一个运营平台,就需要维持运作。它有规则,有流程,就必然存在漏洞。我们能不能…伪装成新的‘骡子’,潜入进去?”
这个想法很大胆。这意味着要创建一个完美的虚假身份,通过平台的审核,然后接单,逆向摸清其任务分发、资金流转和可能的雇主信息。
在国安部门的协调下,一个精干的网络行动小组组建起来。他们精心伪造了一个拥有“完美”信誉积分的资深“骡子”数字身份,并设法获取了一个未被污染的新邀请码。
经过周密准备,虚拟身份“暗影”成功潜入了“物流网”平台。
平台内部界面简洁冰冷,如同一个正常的物流接单系统,但任务描述却充斥着暗语和代号。“清理仓库”、“提取样品”、“特殊配送”…报酬从几千到数十万加密货币不等。
“暗影”小心翼翼地浏览着,不敢轻易接单,以免暴露。行动小组则全力记录和分析平台的一切:任务发布频率、常见交接地点偏好、支付方式、以及与其他用户的有限互动模式。
几天下来,他们发现这个平台运营效率极高,任务遍布全国,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发布任务的时间往往选择在交通高峰期或节假日,显然是利用人流物流繁忙作掩护。
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技术手段,捕捉到几个任务发布者的IP痕迹,虽然经过多次跳转,但最终大致方位指向了几个特定的境外城市。
“看来,‘狐王’即便不是境外直接操控,其核心指挥层和主要雇主也大概率在海外。”沈锐看着分析报告道。
就在网络行动小组试图进一步深挖时,“暗影”账号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平台管理员(非雇主)的私密信息:
“新来的?规矩懂吗?不该看的别多看。”
信息一闪而过,随即消失,无法回复。
“我们被注意到了!”网安专家心头一紧,“对方可能设置了某种新人行为监测算法。”
尽管行动更加谨慎,但几天后,“暗影”账号还是被毫无征兆地封禁了,理由是“行为异常”。潜入行动被迫终止。
虽然未能实现最终突破,但这次短暂的潜入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大致摸清了平台的运作模式和规模,并再次强化了对手的境外背景。
虚拟世界的交锋暂时告一段落,现实中的守护仍在继续。春运逐渐进入尾声,但“铁盾”系统的预警和防护始终保持在高位。
破获仓库案和潜入暗网的经验被迅速总结并推广应用。铁路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演练,重点提升对信号干扰、货运安全和新形态犯罪的应对能力。
一个午后,沈锐难得有片刻清闲,站在办公室窗前。楼下,一列列高铁依旧井然有序地驶入驶出,旅客们拖着行李,行色匆匆。这一切平凡的景象,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和守护。
老陈走了进来,递给他一杯茶:“想什么呢?案子也算阶段性告捷了,该稍微松口气了。”
沈锐接过茶杯,热气氤氲:“老陈,你说,我们抓了那么多人,端了那么多点,甚至摸到了他们的平台,但为什么,我总觉得那只最大的狐狸,还在某个地方笑着看着我们?”
老陈沉默了一下,喝了口茶:“因为这本来就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战斗。科技在发展,犯罪形式也在变。今天是‘物流网’,明天可能又是别的什么网。只要有利可图,就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他看向窗外:“咱们是铁路上的人,就像这铁轨上的道钉。火车一趟趟地过,风雨无阻,咱们就得一颗颗地铆在这地方,风吹日晒,不能松动。你指望一劳永逸?那不可能。但你能说这道钉没用吗?没它,火车就得翻。”
“咱们的工作,就是确保火车不翻。”老陈总结道,“抓大狐狸是重要,但盯好每一颗螺丝钉,护好每一段铁轨,同样重要。说不定哪天,大狐狸自己就会撞到咱们钉子上。”
沈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陈的话很朴实,却道出了守护者的真谛。追求终极的胜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守日常的职责,不给对手任何可乘之机。
他拿出手机,看着屏幕上一张女儿的照片——那是他调来沪上前拍的,笑容灿烂。他守护这钢铁脉络的畅通,也是为了无数个像她一样的普通人能平安抵达想去的地方。
“走吧,”沈锐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去站里看看。春运还没完全结束,最后几天更不能放松。”
两人走出办公室,融入车站繁忙的人流中。他们的身影普通而平凡,但他们的目光却始终锐利,如同永不松懈的雷达,扫描着可能存在的风险。
广播里响起列车准点到达的消息,人群涌向出站口。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洒下,照亮了井然有序的大厅。
一列复兴号动车组缓缓启动,加速,带着希望与活力,驶向远方。
铁轨依旧沉默地延伸,承载着国家的脉动和人民的生计。而守护它们的人,如同无数颗坚固的道钉,深埋于地下,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他们的故事,没有完全落幕的那一刻,只会随着车轮的前行,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据他们供述,任务流程高度程式化:平台会发送一个加密坐标(通常是某个偏僻的货物集散点或临时储物柜)和取货指令;他们取货后,再按照另一个指令将货物送到指定地点(如此次的废弃仓库),自然会有人接应;报酬以加密货币支付,事先存入平台担保账户,确认交货后自动释放。
“我们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也不知道雇主是谁!平台只显示任务难度和报酬,我们凭‘信誉积分’接单…”为首的一人哭丧着脸说。
“接应的人呢?长什么样?用什么车?”老陈厉声问。
“不知道…我们刚到仓库没多久,还没等到人,你们就冲进来了…平台指令只说到仓库等待,灯光闪烁三次为号。”
“平台叫什么?怎么联系?”
“就叫‘物流网’,入口地址经常变,需要特定的邀请码和翻墙软件才能进入…我们的账号这次肯定废了…”
审讯结果既在预料之中,又让人失望。对手的匿名化做得极其彻底,这些末端执行者如同盲人摸象,根本无法触及核心。
唯一的收获是,技术队从他们的手机中恢复出那个暗网平台的临时入口地址和他们的登录凭证。虽然账号很可能已被平台废弃,但这是一个宝贵的切入点。
沈锐立刻召集技术和网安专家,试图利用这个废弃账号进行反向追踪和分析平台运作模式。这是一场发生在虚拟世界的隐秘战斗,对手是隐藏在加密代码后面的幽灵。
章节二十九:虚拟猎狐
网安专家的进攻并不顺利。“物流网”平台显然由高手搭建,服务器隐藏在海外多层代理之后,并且设置了严密的反黑客陷阱。任何异常的登录尝试或探测行为都可能触发警报,导致入口地址立即失效。
“对方的技术防护水平非常高,绝对是专业团队运营。”网安负责人面色凝重,“强行攻破风险极大,而且需要时间。”
“我们不一定需要攻破它。”沈锐提出了一个思路,“既然它是一个运营平台,就需要维持运作。它有规则,有流程,就必然存在漏洞。我们能不能…伪装成新的‘骡子’,潜入进去?”
这个想法很大胆。这意味着要创建一个完美的虚假身份,通过平台的审核,然后接单,逆向摸清其任务分发、资金流转和可能的雇主信息。
在国安部门的协调下,一个精干的网络行动小组组建起来。他们精心伪造了一个拥有“完美”信誉积分的资深“骡子”数字身份,并设法获取了一个未被污染的新邀请码。
经过周密准备,虚拟身份“暗影”成功潜入了“物流网”平台。
平台内部界面简洁冰冷,如同一个正常的物流接单系统,但任务描述却充斥着暗语和代号。“清理仓库”、“提取样品”、“特殊配送”…报酬从几千到数十万加密货币不等。
“暗影”小心翼翼地浏览着,不敢轻易接单,以免暴露。行动小组则全力记录和分析平台的一切:任务发布频率、常见交接地点偏好、支付方式、以及与其他用户的有限互动模式。
几天下来,他们发现这个平台运营效率极高,任务遍布全国,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发布任务的时间往往选择在交通高峰期或节假日,显然是利用人流物流繁忙作掩护。
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技术手段,捕捉到几个任务发布者的IP痕迹,虽然经过多次跳转,但最终大致方位指向了几个特定的境外城市。
“看来,‘狐王’即便不是境外直接操控,其核心指挥层和主要雇主也大概率在海外。”沈锐看着分析报告道。
就在网络行动小组试图进一步深挖时,“暗影”账号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平台管理员(非雇主)的私密信息:
“新来的?规矩懂吗?不该看的别多看。”
信息一闪而过,随即消失,无法回复。
“我们被注意到了!”网安专家心头一紧,“对方可能设置了某种新人行为监测算法。”
尽管行动更加谨慎,但几天后,“暗影”账号还是被毫无征兆地封禁了,理由是“行为异常”。潜入行动被迫终止。
虽然未能实现最终突破,但这次短暂的潜入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大致摸清了平台的运作模式和规模,并再次强化了对手的境外背景。
虚拟世界的交锋暂时告一段落,现实中的守护仍在继续。春运逐渐进入尾声,但“铁盾”系统的预警和防护始终保持在高位。
破获仓库案和潜入暗网的经验被迅速总结并推广应用。铁路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演练,重点提升对信号干扰、货运安全和新形态犯罪的应对能力。
一个午后,沈锐难得有片刻清闲,站在办公室窗前。楼下,一列列高铁依旧井然有序地驶入驶出,旅客们拖着行李,行色匆匆。这一切平凡的景象,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和守护。
老陈走了进来,递给他一杯茶:“想什么呢?案子也算阶段性告捷了,该稍微松口气了。”
沈锐接过茶杯,热气氤氲:“老陈,你说,我们抓了那么多人,端了那么多点,甚至摸到了他们的平台,但为什么,我总觉得那只最大的狐狸,还在某个地方笑着看着我们?”
老陈沉默了一下,喝了口茶:“因为这本来就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战斗。科技在发展,犯罪形式也在变。今天是‘物流网’,明天可能又是别的什么网。只要有利可图,就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他看向窗外:“咱们是铁路上的人,就像这铁轨上的道钉。火车一趟趟地过,风雨无阻,咱们就得一颗颗地铆在这地方,风吹日晒,不能松动。你指望一劳永逸?那不可能。但你能说这道钉没用吗?没它,火车就得翻。”
“咱们的工作,就是确保火车不翻。”老陈总结道,“抓大狐狸是重要,但盯好每一颗螺丝钉,护好每一段铁轨,同样重要。说不定哪天,大狐狸自己就会撞到咱们钉子上。”
沈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陈的话很朴实,却道出了守护者的真谛。追求终极的胜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守日常的职责,不给对手任何可乘之机。
他拿出手机,看着屏幕上一张女儿的照片——那是他调来沪上前拍的,笑容灿烂。他守护这钢铁脉络的畅通,也是为了无数个像她一样的普通人能平安抵达想去的地方。
“走吧,”沈锐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去站里看看。春运还没完全结束,最后几天更不能放松。”
两人走出办公室,融入车站繁忙的人流中。他们的身影普通而平凡,但他们的目光却始终锐利,如同永不松懈的雷达,扫描着可能存在的风险。
广播里响起列车准点到达的消息,人群涌向出站口。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洒下,照亮了井然有序的大厅。
一列复兴号动车组缓缓启动,加速,带着希望与活力,驶向远方。
铁轨依旧沉默地延伸,承载着国家的脉动和人民的生计。而守护它们的人,如同无数颗坚固的道钉,深埋于地下,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他们的故事,没有完全落幕的那一刻,只会随着车轮的前行,不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