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暗网寻踪-《西湖谜案》

  截获的精密零件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专案组内部激起了新的波澜。虽然运送者只是个拿钱跑腿的“骡子”,但零件本身的价值和走私手法的专业性,都指向一个组织严密的犯罪网络。

  技术队对那名“外卖员”的电子设备进行了深度挖掘。他的手机经过高度加密和清理,几乎找不到任何有用信息。然而,在一个极其隐蔽的缓存文件夹中,技术专家发现了一个被多次访问、但已被删除的暗网市场链接的残迹。

  “暗网…”沈锐看着报告,这个词的出现并不意外。那里是匿名交易、雇佣犯罪的天堂。

  在国安部门的技术支持下,专案组尝试追踪这个暗网市场的入口和服务器位置,但对方显然也拥有极高的反追踪能力,服务器遍布全球,使用跳转和加密技术,难以定位。

  “对方很谨慎,交易可能使用加密货币,而且是通过中间人层层转包,很难直接追溯到最终雇主。”技术队负责人面露难色。

  “那就从‘骡子’的接单流程反推。”沈锐指示,“他是如何被招募的?资金如何流转?哪怕只有一丝线索,也要挖下去。”

  与此同时,对那个被截获的滤波元件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它的制造工艺极其精湛,上面激光雕刻的代码虽然被部分磨损,但通过技术复原,确定其来源于国外某家知名的防务承包商实验室,该实验室一年前曾报告过失窃案。

  这条线似乎又隐隐与“狐王”可能服务的境外势力关联起来。

  调查陷入了僵局。暗网的线索虚无缥缈,元件的来源远在海外。似乎除了加强安检和巡逻,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沈锐没有放弃。他要求将近期所有涉及铁路运输的、未破获的盗窃案、走私案、甚至奇怪的纠纷案,无论案值大小,全部重新梳理一遍,寻找与此次零件走私案在手法、时间、线路上可能存在的关联性。

  这是一个笨办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枯燥的比对。但很多时候,笨办法恰恰是最有效的方法。

  几天后,一个不起眼的发现引起了注意。就在滤波元件走私案发生前一周,另一条高铁线上发生了一起“错拿行李”纠纷。一位乘客声称自己的行李箱被一位“着急赶车”的旅客拿错了,对方的箱子看起来几乎和他的一模一样。后来站方调解,发现“拿错”的箱子里只有一些旧衣服,而那位“着急”的旅客早已不知所踪。当时只当作普通纠纷处理了。

  但记录显示,那个被“遗弃”的行李箱品牌和型号,与G1235次上那个被拆解的可疑行李箱完全一致!

  “这不是拿错!这是预演!是测试!”沈锐立刻意识到,“他们在测试用这种型号的行李箱通过安检和运输的效果!甚至可能测试我们的反应!”

  他立刻调取了那次“错拿行李”纠纷的监控录像。画面中,那位“着急”的旅客始终低着头,戴着帽子和口罩,无法看清面容,但其身高体型,与G1235次上的男子以及快餐店“外卖员”有相似之处!

  “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伙人!”老陈肯定地说。

  这条线索的价值在于,它将暗网上虚无缥缈的指令与现实中具体的人和物联系了起来。虽然依旧无法直接找到幕后主使,但至少证明了对方的活动模式:通过暗网招募工具人,利用铁路网络进行实物运输,且行事周密,会进行前期测试。

  专案组调整了策略,不再执着于立刻破解暗网,而是重点布控铁路系统,张网以待,等待对方再次出手。技术队则继续尝试从加密货币流向和暗网市场的零星信息中寻找 patterns(模式)。

  春运高峰期持续,车站依旧人满为患。警方的布控无声无息地进行着,像一张细密的网,笼罩着繁忙的交通枢纽。

  一天夜里,指挥中心接到一个奇怪的匿名电话。来电者使用变声软件,只说了一句话:“明天上午,D3124次,7车,有‘惊喜’。”随即挂断。

  电话来源是网络虚拟号码,无法追踪。

  “挑衅?还是陷阱?”小李皱眉。

  “也可能是调虎离山。”老陈分析,“想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D3124次上,他们在别的地方动手。”

  沈锐沉思片刻。这种手法很低级,不像“狐王”或其残党的风格。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通知D3124次列车乘警和安全员,加强7号车厢巡视。便衣小组照常执勤,重点监控其他可能的目标车次,不要被干扰。”他做出了稳妥的安排。

  第二天上午,D3124次列车平稳运行。7号车厢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可疑情况。就在大家以为这只是一个恶作剧电话时,列车突然在一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区间减速,最终缓缓停了下来。

  “报告指挥中心,D3124次列车因轨道信号故障临时停车。”列车长报告。

  临时停车在铁路运营中并不罕见。但结合那个匿名电话,就显得有些蹊跷。

  沈锐立刻警觉起来:“检查列车周围情况!特别是轨道两侧!”

  他调动了最近区段的铁路巡线员赶往停车地点查看。同时,技术部门紧急排查信号故障原因。

  几分钟后,巡线员报告:在列车停靠区段后方约500米处的轨道旁,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疑似信号干扰器的设备!设备还处于微温状态,显然是刚被使用过不久!

  对方的目标不是列车本身,而是制造停车!他们想干什么?

  就在此时,技术部门也有发现:信号干扰并非针对列车控制系统,而是针对铁路沿线的公共移动通信网络!在停车地点附近,手机信号被短暂屏蔽了!

  “报告!列车上有一名乘客突发疾病,需要紧急呼叫救护车!但电话打不出去!”列车长焦急的声音从电台传来。

  混乱开始在一些车厢蔓延,乘客们发现手机没信号,有些慌乱。

  “立刻启用列车紧急通讯设备联系地面!安抚乘客!”沈锐下令,心中疑窦丛生。制造停车和信号屏蔽,就为了引发一场小混乱?

  突然,他脑中灵光一闪:“检查列车货运舱!特别是装有精密仪器或重要物资的舱段!”

  D3124次是一趟客货混编列车,后面挂有几节货运车厢。

  乘警和安全员迅速赶往货运舱。经过仔细清点和检查,发现一件发往某科研院所、标注为“实验器材”的货物,其外部封条有被轻微破坏后又重新粘贴的痕迹!

  打开外包装,内部是一个特制的恒温箱。恒温箱的电子锁有被技术开启的迹象,箱内用于保持低温的干冰消耗异常快速,而其中一份需要低温保存的生物样本…不翼而飞!

  “生物样本?!”沈锐接到报告,震惊无比。对方的目标竟然如此多样,从工业零件到生物材料!

  盗窃者显然利用了临时停车和信号屏蔽制造的短暂混乱窗口,迅速潜入货运舱,技术开锁,盗走了样本。整个过程可能只有几分钟。

  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货运舱的监控也因停车断电而短暂中断。

  那个匿名电话,根本不是什么预告,而是故意释放的错误信号,目的是让警方将注意力集中在客运车厢,从而忽略了对货运舱的防护!

  对手又一次戏耍了他们。

  虽然这次丢失的生物样本并非涉及最高机密,但其科研价值依然重大。案件性质极其恶劣。

  沈锐站在指挥中心,面沉如水。挫败感再次袭来,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激怒的斗志。对手的狡猾和多变性,超出了之前的预料。

  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或特定技术,其行为模式更像是在…测试铁路系统的安全漏洞?演练在不同情况下实施盗窃的能力?

  这比单纯的盗窃更加危险。

  “狐王…”沈锐默念这个名字,他感觉对方就像一个隐藏在幕后的导演,正在精心编排一出出戏剧,而铁路线和上面的货物、旅客,都成了他的道具和实验品。

  这场较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猫鼠游戏,而是一场针对国家交通动脉安全防护能力的隐秘测试。

  他拿起内部加密电话,接通了国安专员:“我需要更高权限,调用全国铁路系统近期所有异常事件报告,包括未造成实际损失的信号干扰、可疑人员徘徊、甚至是一些曾被忽略的小故障。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有组织的、系统性的渗透测试。”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回应:“同意。数据会尽快对接给你。沈队长,你的判断可能是对的。这场战斗的层面,比我们想象的更深。”

  窗外,又一列高铁呼啸着驶入车站,带来新的旅客,也带走了原有的故事。沈锐知道,在这繁忙的表象之下,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持续。而他,绝不会后退半步。铁轨延伸向远方,而守护者的 vignce(警惕),永不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