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上海虹桥站并未沉睡,但气氛却因G143次列车的异常停滞而显得凝重。站台被临时隔离,乘客们焦躁不安地留在座位上,抱怨声和疑惑的低语在车厢内弥漫。
沈锐带着技术队和侦查员快步登上列车。空气中有一种混合了香水、汗水和紧张的气息。被盗的专家姓吴,坐在一等座靠窗的位置,脸色苍白,手指不停地颤抖。
“我就睡了大概二十分钟…”吴博士的声音带着后怕的嘶哑,“U盘就在我内袋里,用纽扣扣好的!会议结束后我一直非常警惕,没想到就在快到上海的这段路上…”
沈锐的目光扫过座位。没有任何强行拉扯的痕迹,内袋的布料被沿着缝线精准地划开了一道细口,手法极其专业老道,快准狠,且对布料特性极为了解,确保不会惊动睡着的人。
“周围乘客有注意到什么异常吗?”沈锐问随行的侦查员。
侦查员摇头:“问过了,都说没看到。这个时间段,很多人都在打盹或者看手机,车厢灯光也调暗了。”
技术队的同事小心翼翼地提取座位周围的指纹和纤维,但沈锐心里清楚,以“幽灵”传闻中的水准,留下直接生物证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他的目光落在车窗的窗框上,那里有一处极其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划痕,像是某种坚硬的金属薄片轻轻蹭过。不是挣扎痕迹,更像是不经意间的触碰。
“调取本车厢及相邻车厢所有监控。”沈锐命令道,但他知道希望渺茫。高铁监控存在死角,而对于顶尖高手而言,利用死角是基本技能。
果然,一小时后,监控室回报:相关时间段的录像中,未能发现任何明显可疑的人物靠近吴博士的座位。有几个乘客经过,但行为都看似正常。
“幽灵”再次完美隐身。
案件陷入僵局。在完成必要的取证和笔录后,列车终于得以放行,疲惫而不满的乘客们如释重负地涌向出口。
回到局里,已是凌晨三点。会议室灯火通明,气氛压抑。
“加密U盘…技术资料…”老陈揉着太阳穴,“这案子性质变了,不再是一般的扒窃案。”
沈锐站在白板前,在上面写下了“G143次”、“吴博士”、“半导体技术”、“加密U盘”、“精准切口”。
“两个案子有关联吗?”小李问道,“‘幽灵’之前偷的都是珠宝现金,这次为什么对U盘下手?”
“也许不是关联,而是进化。”沈锐沉吟道,用笔点着“幽灵”两个字,“或者,我们之前对他的理解根本就是错的。他或许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扒手。奢侈品的盗窃可能是为了维持开销,或者…混淆视听。而真正的目标,一直是更有价值的东西:信息。”
这个推断让在场的人都感到一阵寒意。如果“幽灵”是一个受雇于某些势力、专门窃取商业或科技机密的职业间谍窃贼,那事情的严重性就远超铁路反扒的范畴了。
“技术队,U盘的线索不能断,虽然希望不大,但尝试追踪是否有任何异常访问尝试或数据流向的痕迹。老陈,重新过滤所有旧案,重点排查受害者中是否有科研人员、工程师、高管,失物清单里是否有容易被忽略的电子存储设备。”
散会后,沈锐独自留在会议室。白板上密密麻麻的线索看似杂乱,却仿佛有某种无形的线在连接。他再次拿出那张印有狐狸头像的卡片。
“致意…”他喃喃自语。这不仅仅是致意,更像是一个测试,或者一个招聘广告?对方在观察他的能力?
接下来的几天风平浪静,再没有涉及“幽灵”的重大报案。但沈锐感到一种山雨欲来的平静。他增加了在各趟高铁列车上的随车巡逻时间,有时穿着警服,有时穿着便衣,像一头沉默的猎豹,巡视着自己的领地,试图感受那看不见的对手留下的任何一丝气息。
他观察着列车上的每一个人:高谈阔论的商人、埋头笔记本的白领、甜蜜依偎的情侣、疲惫的务工者。每个人都可能是“幽灵”,也可能都不是。“幽灵”或许就像一滴水,完美地融入在这人海之中。
章节三:狐踪初现
一周后,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
技术队在对G137次列车(沈锐遇到“幽灵”卡片的那趟车)的公共区域监控进行二次筛查时,有了一个微小但关键的发现。
在案发时间段前后,一个模糊的身影在连接7号与8号车厢的通过台处短暂停留了不到三秒。那人戴着普通的棒球帽,帽檐压得很低,穿着宽大的深色外套,无法分辨体型和面容。他似乎在调整行李架上的一个背包,但放大画面后发现,他的手部有一个极快、极细微的、向下方座椅缝隙弹射某个小物件的动作。
由于角度和分辨率问题,无法看清那具体是什么。而且该区域是人流必经之地,出现任何人都不会显得特别突兀。
“放大他的手部!分析动作轨迹!”沈锐盯着屏幕,心脏微微加速。
技术员尽力处理图像,但那动作太快太隐蔽,最终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残影。
“对比一下,这个动作和G143次上吴博士附近乘客的动作,有没有相似性?”沈锐指示道。
海量的视频对比是一项枯燥且艰巨的任务。又是两天过去,就在沈锐几乎要认为这条线索也将中断时,技术队的小张兴奋地冲进了他的办公室。
“沈队!找到了!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动作模式有高度相似性!”
在G143次列车另一节车厢的监控中,一个穿着快递员制服、戴着口罩和鸭舌帽的人,在走过车厢连接处时,也有一个极其快速的、看似无意地用指尖触碰并弹开车厢壁板上一个不起眼的螺丝钉的动作。这个动作的幅度、节奏和那种刻意为之的“自然感”,与G137次上那个模糊身影的动作如出一辙!
“‘幽灵’可能不止一个身份,但他的一些细微习惯,或者说‘小动作’,在潜意识里无法完全掩盖!”小张激动地说。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虽然依旧无法锁定“幽灵”的真身,但至少让他们拥有了一个可供辨识的微观行为特征。
“立刻将这个行为特征下发所有便衣队员和监控员,重点留意在列车上任何有类似快速、隐蔽、无意义小动作的人员!”沈锐下令。
与此同时,老陈那边也有进展。在梳理旧案时,他发现三年前一起未破的盗窃案中,一位外资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在高铁上丢失了一份尚未公开的并购协议摘要的纸质文件,当时案发现场附近,也发现了一个类似的、被磁铁吸附的“铂金”搭扣,当时被误认为是受害者衣物上的普通配件而未深入调查。
“他也用假道具故布疑阵!”老陈肯定地说,“手法和这次骗保案里的女士类似,但更精巧!”
沈锐接过报告,眼神锐利:“他不是模仿,他可能是…启发者。或者,他利用了这种手法来转移注意力。”
所有的线索开始像磁石下的铁屑一样,隐隐指向某个方向。
这天下午,沈锐再次登上了G137次列车,这是他调任后第七次乘坐这趟车。他仿佛能感受到那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
他像普通乘客一样找到座位坐下,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车厢。他的对面,坐着一位穿着灰色风衣、戴着金丝眼镜、正在阅读一本厚厚的外文书籍的中年学者,气质儒雅沉静。
列车高速飞驰,窗外景色模糊成片。
途中,那位学者起身去洗手间。经过沈锐身边时,列车微微颠簸了一下,学者似乎为了保持平衡,手指非常自然地在沈锐的座椅靠背顶端轻轻扶了一下,动作轻快而短暂。
只是一个瞬间,沈锐全身的肌肉却骤然绷紧。
那个动作——指尖快速掠过,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精准和轻灵,与他看了无数遍的监控视频里那个“弹射”动作,在核心的神韵上,惊人地相似!
学者若无其事地走向洗手间,背影从容。
沈锐没有动,甚至没有转头去看。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但脸上依旧平静无波。
猎犬,终于嗅到了狐狸尾巴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气息。
铁轨在前方延伸,列车呼啸着钻入一条短暂的隧道,车厢内光线一暗。
黑暗中,沈锐的嘴角,微微扬起一个冷峻的弧度。
较量,现在才真正开始。
沈锐带着技术队和侦查员快步登上列车。空气中有一种混合了香水、汗水和紧张的气息。被盗的专家姓吴,坐在一等座靠窗的位置,脸色苍白,手指不停地颤抖。
“我就睡了大概二十分钟…”吴博士的声音带着后怕的嘶哑,“U盘就在我内袋里,用纽扣扣好的!会议结束后我一直非常警惕,没想到就在快到上海的这段路上…”
沈锐的目光扫过座位。没有任何强行拉扯的痕迹,内袋的布料被沿着缝线精准地划开了一道细口,手法极其专业老道,快准狠,且对布料特性极为了解,确保不会惊动睡着的人。
“周围乘客有注意到什么异常吗?”沈锐问随行的侦查员。
侦查员摇头:“问过了,都说没看到。这个时间段,很多人都在打盹或者看手机,车厢灯光也调暗了。”
技术队的同事小心翼翼地提取座位周围的指纹和纤维,但沈锐心里清楚,以“幽灵”传闻中的水准,留下直接生物证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他的目光落在车窗的窗框上,那里有一处极其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划痕,像是某种坚硬的金属薄片轻轻蹭过。不是挣扎痕迹,更像是不经意间的触碰。
“调取本车厢及相邻车厢所有监控。”沈锐命令道,但他知道希望渺茫。高铁监控存在死角,而对于顶尖高手而言,利用死角是基本技能。
果然,一小时后,监控室回报:相关时间段的录像中,未能发现任何明显可疑的人物靠近吴博士的座位。有几个乘客经过,但行为都看似正常。
“幽灵”再次完美隐身。
案件陷入僵局。在完成必要的取证和笔录后,列车终于得以放行,疲惫而不满的乘客们如释重负地涌向出口。
回到局里,已是凌晨三点。会议室灯火通明,气氛压抑。
“加密U盘…技术资料…”老陈揉着太阳穴,“这案子性质变了,不再是一般的扒窃案。”
沈锐站在白板前,在上面写下了“G143次”、“吴博士”、“半导体技术”、“加密U盘”、“精准切口”。
“两个案子有关联吗?”小李问道,“‘幽灵’之前偷的都是珠宝现金,这次为什么对U盘下手?”
“也许不是关联,而是进化。”沈锐沉吟道,用笔点着“幽灵”两个字,“或者,我们之前对他的理解根本就是错的。他或许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扒手。奢侈品的盗窃可能是为了维持开销,或者…混淆视听。而真正的目标,一直是更有价值的东西:信息。”
这个推断让在场的人都感到一阵寒意。如果“幽灵”是一个受雇于某些势力、专门窃取商业或科技机密的职业间谍窃贼,那事情的严重性就远超铁路反扒的范畴了。
“技术队,U盘的线索不能断,虽然希望不大,但尝试追踪是否有任何异常访问尝试或数据流向的痕迹。老陈,重新过滤所有旧案,重点排查受害者中是否有科研人员、工程师、高管,失物清单里是否有容易被忽略的电子存储设备。”
散会后,沈锐独自留在会议室。白板上密密麻麻的线索看似杂乱,却仿佛有某种无形的线在连接。他再次拿出那张印有狐狸头像的卡片。
“致意…”他喃喃自语。这不仅仅是致意,更像是一个测试,或者一个招聘广告?对方在观察他的能力?
接下来的几天风平浪静,再没有涉及“幽灵”的重大报案。但沈锐感到一种山雨欲来的平静。他增加了在各趟高铁列车上的随车巡逻时间,有时穿着警服,有时穿着便衣,像一头沉默的猎豹,巡视着自己的领地,试图感受那看不见的对手留下的任何一丝气息。
他观察着列车上的每一个人:高谈阔论的商人、埋头笔记本的白领、甜蜜依偎的情侣、疲惫的务工者。每个人都可能是“幽灵”,也可能都不是。“幽灵”或许就像一滴水,完美地融入在这人海之中。
章节三:狐踪初现
一周后,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
技术队在对G137次列车(沈锐遇到“幽灵”卡片的那趟车)的公共区域监控进行二次筛查时,有了一个微小但关键的发现。
在案发时间段前后,一个模糊的身影在连接7号与8号车厢的通过台处短暂停留了不到三秒。那人戴着普通的棒球帽,帽檐压得很低,穿着宽大的深色外套,无法分辨体型和面容。他似乎在调整行李架上的一个背包,但放大画面后发现,他的手部有一个极快、极细微的、向下方座椅缝隙弹射某个小物件的动作。
由于角度和分辨率问题,无法看清那具体是什么。而且该区域是人流必经之地,出现任何人都不会显得特别突兀。
“放大他的手部!分析动作轨迹!”沈锐盯着屏幕,心脏微微加速。
技术员尽力处理图像,但那动作太快太隐蔽,最终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残影。
“对比一下,这个动作和G143次上吴博士附近乘客的动作,有没有相似性?”沈锐指示道。
海量的视频对比是一项枯燥且艰巨的任务。又是两天过去,就在沈锐几乎要认为这条线索也将中断时,技术队的小张兴奋地冲进了他的办公室。
“沈队!找到了!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动作模式有高度相似性!”
在G143次列车另一节车厢的监控中,一个穿着快递员制服、戴着口罩和鸭舌帽的人,在走过车厢连接处时,也有一个极其快速的、看似无意地用指尖触碰并弹开车厢壁板上一个不起眼的螺丝钉的动作。这个动作的幅度、节奏和那种刻意为之的“自然感”,与G137次上那个模糊身影的动作如出一辙!
“‘幽灵’可能不止一个身份,但他的一些细微习惯,或者说‘小动作’,在潜意识里无法完全掩盖!”小张激动地说。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虽然依旧无法锁定“幽灵”的真身,但至少让他们拥有了一个可供辨识的微观行为特征。
“立刻将这个行为特征下发所有便衣队员和监控员,重点留意在列车上任何有类似快速、隐蔽、无意义小动作的人员!”沈锐下令。
与此同时,老陈那边也有进展。在梳理旧案时,他发现三年前一起未破的盗窃案中,一位外资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在高铁上丢失了一份尚未公开的并购协议摘要的纸质文件,当时案发现场附近,也发现了一个类似的、被磁铁吸附的“铂金”搭扣,当时被误认为是受害者衣物上的普通配件而未深入调查。
“他也用假道具故布疑阵!”老陈肯定地说,“手法和这次骗保案里的女士类似,但更精巧!”
沈锐接过报告,眼神锐利:“他不是模仿,他可能是…启发者。或者,他利用了这种手法来转移注意力。”
所有的线索开始像磁石下的铁屑一样,隐隐指向某个方向。
这天下午,沈锐再次登上了G137次列车,这是他调任后第七次乘坐这趟车。他仿佛能感受到那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
他像普通乘客一样找到座位坐下,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车厢。他的对面,坐着一位穿着灰色风衣、戴着金丝眼镜、正在阅读一本厚厚的外文书籍的中年学者,气质儒雅沉静。
列车高速飞驰,窗外景色模糊成片。
途中,那位学者起身去洗手间。经过沈锐身边时,列车微微颠簸了一下,学者似乎为了保持平衡,手指非常自然地在沈锐的座椅靠背顶端轻轻扶了一下,动作轻快而短暂。
只是一个瞬间,沈锐全身的肌肉却骤然绷紧。
那个动作——指尖快速掠过,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精准和轻灵,与他看了无数遍的监控视频里那个“弹射”动作,在核心的神韵上,惊人地相似!
学者若无其事地走向洗手间,背影从容。
沈锐没有动,甚至没有转头去看。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但脸上依旧平静无波。
猎犬,终于嗅到了狐狸尾巴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气息。
铁轨在前方延伸,列车呼啸着钻入一条短暂的隧道,车厢内光线一暗。
黑暗中,沈锐的嘴角,微微扬起一个冷峻的弧度。
较量,现在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