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广州后,沈锐对闽南案件始终耿耿于怀。那个自称“文化守护者”的神秘对手,以及利用传统文化活动掩盖高科技犯罪的模式,预示着一场新型的混合威胁正在形成。
数字刑事侦缉中心会议室内,沈锐站在全息投影前,展示游神案件的分析结果。
“这不是孤立事件,”他划出连接线,“类似模式在全国多个传统文化活动中都有迹象——陕西的社火、云南的泼水节、内蒙古的那达慕...都发现了被植入的监控设备。”
技术总监调出数据模型:“所有设备都在收集相同类型的环境数据:人群密度、移动模式、声学特征甚至电磁环境。像是在构建某种全国性的传统文化活动数据库。”
“构建数据库做什么?”程雪疑惑。
犯罪心理学家李博士提出见解:“传统文化活动反映了社会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和行为模式。理解这些,就能预测甚至影响社会行为。”
突然,警报响起——中心的主服务器检测到异常访问模式!
技术团队立即追踪,发现入侵者正在尝试访问刚刚建立的“传统文化活动安保数据库”。
“他们回来了!”沈锐下令,“全程监控,反向追踪源头。”
一场紧张的虚拟追捕展开。入侵者技术高超,用了多个跳板和伪装,但中心新部署的“镜面”AI系统更加先进,逐渐锁定信号源。
“定位在...我们大楼内?”赵峰难以置信。
突击队迅速赶到定位地点——数据中心的一个备用服务器间。里面空无一人,只有一台被遗忘的维护终端正在自动运行入侵程序。
“被远程控制了,”技术员检查后说,“物理隔离也被突破了。”
在终端中,团队发现了一个未删除的日志文件,显示入侵者真正目标是某个特定数据包——关于民间信仰中“神谕”模式的数字化研究。
“神谕模式?”沈锐皱眉,“查一下这个研究项目。”
调查发现,这是一个由多所大学合作的交叉学科研究,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记录和分析传统占卜、抽签等“神谕”行为中的决策模式。
项目负责人是中山大学的林教授,一位着名的人类学家。沈锐立即登门拜访。
林教授实验室里满是各种传统文化的数字记录设备。“我们在创建‘中国神谕数字博物馆’,”他热情介绍,“从藏族的糌粑占卜到闽南的掷筊,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沈锐注意到一台特殊设备:“这是什么?”
“哦,这是我们在开发的‘神谕算法模拟器’,”林教授解释,“通过分析历史占卜数据,寻找其中的决策模式。很有趣的是,许多传统占卜方式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展现出惊人的智慧。”
沈锐立即警觉:“这些数据如果被滥用...”
林教授脸色一变:“确实有安全隐患。上周我们就发现未授权访问尝试,已经加强了保护。”
回到中心,技术团队有了惊人发现:入侵者不仅试图窃取数据,还在系统中留下了一个隐藏的“礼物”——段极其复杂的算法代码。
“这是什么?”沈锐问。
首席技术官面色凝重:“一种高级预测算法,但设计思路很特别...它不是基于常规逻辑,而是模拟某种随机性中的模式识别,就像...就像占卜一样。”
算法被隔离分析。结果显示,这种算法在处理高度不确定性决策时异常有效,特别是在社会行为预测方面。
“像是‘神谕’的数学表达,”专家评价,“通过引入可控随机性,反而能更好地模拟复杂社会系统。”
就在这时,广州多个传统庙宇同时报告异常:签筒中的签文被篡改,内容变得高度一致——都指向某个日期和“重大变革”的预言。
“他们在测试算法!”沈锐恍然大悟,“利用传统签文传播特定信息,测量社会反应。”
警方立即介入,发现签筒被巧妙改装,内置微型设备可以根据需要弹出特定签文。
追踪设备来源,指向一家智能设备公司。突击检查发现,该公司正在为多个庙宇提供“智能签筒”升级服务,但负责人声称不知情。
“又是傀儡,”沈锐判断,“查背后的真正控制者。”
技术团队通过设备中的通信模块,反向追踪到一个位于港澳地区的服务器。跨境协作很快确认了服务器位置——澳门一家赌场的地下机房!
“赌场?”沈锐惊讶,“为什么是赌场?”
小李解释:“赌场长期研究不确定性决策和概率 niption(操纵),有最先进的行为研究设备。”
跨境行动组在澳门警方配合下突袭赌场机房,发现了令人震惊的景象:数十台服务器正在运行庞大的社会行为模拟系统,屏幕上显示着各种预测模型。
主控者是一名前赌场数学分析师,自称“概率艺术家”。
“我在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模式,”他被捕后毫无悔意,“传统神谕是千百年来的社会决策实验,比任何现代研究都丰富。”
审讯发现,他受雇于某个国际智库,任务是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决策模式,预测社会行为趋势。
“但为什么篡改签文?”沈锐问。
“测试‘神谕算法’的效果,”他承认,“看看传统形式下的信息是否更能影响人们决策。”
进一步调查让警方震惊:这个项目只是更大计划的一部分——多个团队在以不同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为模式,从节气饮食到风水布局。
“他们在解构中国文化基因,”沈锐在向国家安全部门汇报时说,“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预测和影响。”
基于这一发现,公安部启动了“文化安全守护”专项行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研究和活动的监管与保护。
沈锐则在中数字刑事侦缉中心成立了“传统文化数字安保实验室”,专门研究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不被科技手段滥用。
实验室的第一个成果是“神谕算法防护系统”,能够检测和阻止对传统占卜系统的篡改和滥用。
系统测试当天,沈锐选择前往光孝寺——广州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看着信众们虔诚求签,他思考着科技与传统之间的微妙关系。
寺中方丈似乎看透他的思绪:“科技如舟,能渡人也能覆人。关键在操舟之心。”
沈锐颔首:“正是为此而努力。”
回中心的路上,他收到一条加密信息:“算法无善恶,人心分正邪。期待正当使用。——概率艺术家”
沈锐回复:“科技当归于善。”
他放下手机,望向车窗外。广州城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古老的光孝寺与现代的珠江新城同框,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和谐共存。
守护这种和谐,就是数字时代执法者的新使命。
(未完待续)
数字刑事侦缉中心会议室内,沈锐站在全息投影前,展示游神案件的分析结果。
“这不是孤立事件,”他划出连接线,“类似模式在全国多个传统文化活动中都有迹象——陕西的社火、云南的泼水节、内蒙古的那达慕...都发现了被植入的监控设备。”
技术总监调出数据模型:“所有设备都在收集相同类型的环境数据:人群密度、移动模式、声学特征甚至电磁环境。像是在构建某种全国性的传统文化活动数据库。”
“构建数据库做什么?”程雪疑惑。
犯罪心理学家李博士提出见解:“传统文化活动反映了社会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和行为模式。理解这些,就能预测甚至影响社会行为。”
突然,警报响起——中心的主服务器检测到异常访问模式!
技术团队立即追踪,发现入侵者正在尝试访问刚刚建立的“传统文化活动安保数据库”。
“他们回来了!”沈锐下令,“全程监控,反向追踪源头。”
一场紧张的虚拟追捕展开。入侵者技术高超,用了多个跳板和伪装,但中心新部署的“镜面”AI系统更加先进,逐渐锁定信号源。
“定位在...我们大楼内?”赵峰难以置信。
突击队迅速赶到定位地点——数据中心的一个备用服务器间。里面空无一人,只有一台被遗忘的维护终端正在自动运行入侵程序。
“被远程控制了,”技术员检查后说,“物理隔离也被突破了。”
在终端中,团队发现了一个未删除的日志文件,显示入侵者真正目标是某个特定数据包——关于民间信仰中“神谕”模式的数字化研究。
“神谕模式?”沈锐皱眉,“查一下这个研究项目。”
调查发现,这是一个由多所大学合作的交叉学科研究,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记录和分析传统占卜、抽签等“神谕”行为中的决策模式。
项目负责人是中山大学的林教授,一位着名的人类学家。沈锐立即登门拜访。
林教授实验室里满是各种传统文化的数字记录设备。“我们在创建‘中国神谕数字博物馆’,”他热情介绍,“从藏族的糌粑占卜到闽南的掷筊,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沈锐注意到一台特殊设备:“这是什么?”
“哦,这是我们在开发的‘神谕算法模拟器’,”林教授解释,“通过分析历史占卜数据,寻找其中的决策模式。很有趣的是,许多传统占卜方式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展现出惊人的智慧。”
沈锐立即警觉:“这些数据如果被滥用...”
林教授脸色一变:“确实有安全隐患。上周我们就发现未授权访问尝试,已经加强了保护。”
回到中心,技术团队有了惊人发现:入侵者不仅试图窃取数据,还在系统中留下了一个隐藏的“礼物”——段极其复杂的算法代码。
“这是什么?”沈锐问。
首席技术官面色凝重:“一种高级预测算法,但设计思路很特别...它不是基于常规逻辑,而是模拟某种随机性中的模式识别,就像...就像占卜一样。”
算法被隔离分析。结果显示,这种算法在处理高度不确定性决策时异常有效,特别是在社会行为预测方面。
“像是‘神谕’的数学表达,”专家评价,“通过引入可控随机性,反而能更好地模拟复杂社会系统。”
就在这时,广州多个传统庙宇同时报告异常:签筒中的签文被篡改,内容变得高度一致——都指向某个日期和“重大变革”的预言。
“他们在测试算法!”沈锐恍然大悟,“利用传统签文传播特定信息,测量社会反应。”
警方立即介入,发现签筒被巧妙改装,内置微型设备可以根据需要弹出特定签文。
追踪设备来源,指向一家智能设备公司。突击检查发现,该公司正在为多个庙宇提供“智能签筒”升级服务,但负责人声称不知情。
“又是傀儡,”沈锐判断,“查背后的真正控制者。”
技术团队通过设备中的通信模块,反向追踪到一个位于港澳地区的服务器。跨境协作很快确认了服务器位置——澳门一家赌场的地下机房!
“赌场?”沈锐惊讶,“为什么是赌场?”
小李解释:“赌场长期研究不确定性决策和概率 niption(操纵),有最先进的行为研究设备。”
跨境行动组在澳门警方配合下突袭赌场机房,发现了令人震惊的景象:数十台服务器正在运行庞大的社会行为模拟系统,屏幕上显示着各种预测模型。
主控者是一名前赌场数学分析师,自称“概率艺术家”。
“我在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模式,”他被捕后毫无悔意,“传统神谕是千百年来的社会决策实验,比任何现代研究都丰富。”
审讯发现,他受雇于某个国际智库,任务是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决策模式,预测社会行为趋势。
“但为什么篡改签文?”沈锐问。
“测试‘神谕算法’的效果,”他承认,“看看传统形式下的信息是否更能影响人们决策。”
进一步调查让警方震惊:这个项目只是更大计划的一部分——多个团队在以不同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为模式,从节气饮食到风水布局。
“他们在解构中国文化基因,”沈锐在向国家安全部门汇报时说,“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预测和影响。”
基于这一发现,公安部启动了“文化安全守护”专项行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研究和活动的监管与保护。
沈锐则在中数字刑事侦缉中心成立了“传统文化数字安保实验室”,专门研究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不被科技手段滥用。
实验室的第一个成果是“神谕算法防护系统”,能够检测和阻止对传统占卜系统的篡改和滥用。
系统测试当天,沈锐选择前往光孝寺——广州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看着信众们虔诚求签,他思考着科技与传统之间的微妙关系。
寺中方丈似乎看透他的思绪:“科技如舟,能渡人也能覆人。关键在操舟之心。”
沈锐颔首:“正是为此而努力。”
回中心的路上,他收到一条加密信息:“算法无善恶,人心分正邪。期待正当使用。——概率艺术家”
沈锐回复:“科技当归于善。”
他放下手机,望向车窗外。广州城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古老的光孝寺与现代的珠江新城同框,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和谐共存。
守护这种和谐,就是数字时代执法者的新使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