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警察厅刑事侦缉总局的办公室比濠镜的更加宽敞,窗外是广州繁华的天际线。沈锐的调任是高层特批——番禺作为大湾区科技核心区,正面临新型犯罪浪潮的冲击。
上任第一天,案件就找上门来。
“局长,紧急情况。”新任助理赵峰快步走进办公室,“‘智星科技’发生重大窃案,他们的量子计算实验室被入侵,核心数据可能被盗。”
沈锐立即起身:“现场保护了吗?”
“技术队已经到位,但...”赵峰犹豫道,“现场很诡异,不像普通盗窃。”
智星科技是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实验室安保级别堪比军事设施。然而当沈锐抵达时,发现最先进的安防系统仿佛形同虚设——没有暴力入侵痕迹,没有警报触发记录,甚至监控画面显示一切正常。
直到研究人员上班,才发现核心服务器舱门敞开,里面空无一物。
“就像东西自己长腿走了。”实验室主管面色苍白。
沈锐仔细观察现场,注意到一个细节:服务器舱门内侧有微量特殊的聚合物残留,与在濠镜案件中发现的类似。
“不是普通窃贼。”沈锐自语,“老朋友来了。”
技术团队在服务器日志中发现了一段隐藏代码,破解后是一道谜题:“光速最快,却追不上黑暗中的脚步。猜猜下次在哪里见面?”
沈锐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包括从濠镜跟随他调来的程雪和陈健。
“这是‘教授’的风格,但不是他的手法。”程雪分析,“更...优雅,更隐秘。”
陈健点头:“像升级版。”
调查发现,同期大湾区还有三起类似案件,都针对高科技企业,都留下类似的谜题签名。
“查一下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沈锐下令。
结果显示,所有受害企业都参与了一项名为“珠三角智慧大脑”的政府项目,旨在建立区域级人工智能协调系统。
“目标不是企业本身,而是这个项目。”沈锐判断,“下一个目标可能是项目数据中心。”
团队立即加强数据中心安保,但沈锐认为这太明显:“对手知道我们会这样想。查一下项目的薄弱环节——那些不太起眼但关键的节点。”
果然,排查发现一个边缘但重要的数据中转站,位于番禺老城区一栋普通写字楼内。当团队赶到时,发现这里已经被巧妙入侵——设备被植入后门,数据被悄悄复制。
“声东击西。”沈锐皱眉,“他在测试我们的反应模式。”
技术团队通过逆向工程,发现入侵使用了一种新型量子密码技术,理论上尚未完全实用化。
“这不是个人罪犯能做到的。”专家表示,“需要国家级别的资源。”
沈锐想起国际刑警的警告:多个国家正在秘密开发进攻性网络能力,可能已经有一些技术泄露到黑市。
通过大湾区安全合作机制,沈锐联系了香港和澳门的同行,发现类似案件在整个区域都有出现。
“不是孤立事件,是协调行动。”沈锐在区域安全会议上说,“我们需要共享情报,联合应对。”
会议决定成立“大湾区网络安全特遣队”,沈锐任总指挥。
就在特遣队成立的第二天,新的攻击出现了:番禺的智能交通系统被入侵,数百辆自动驾驶汽车同时收到错误指令,造成交通瘫痪!
但攻击者没有索取赎金,而是留下一道新谜题:“锁链最脆弱的一环不是技术,是人心。下一个目标:信任本身。”
沈锐立即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不是要破坏系统,是要破坏人们对技术的信任。”
他采取双线应对:技术团队修复系统,公关团队与媒体合作,透明公开事件真相,强调快速修复能力。
公众反应比预期好——番禺市民对技术故障展现出惊人的理解和耐心。
“失败了?”程雪疑惑。
沈锐摇头:“只是测试。他在测量社会信任的韧性。”
果然,接下来攻击升级:多家医院的病人数据被泄露,但奇怪的是,只有那些有医疗纠纷或事故记录的病例被选择性曝光。
舆论哗然!人们开始质疑医疗系统的安全性。
“精确定点打击。”沈锐面色凝重,“他在寻找最能引发愤怒的敏感点。”
技术团队通过追踪数据泄露路径,发现一个可疑的VPN节点,最终定位到番禺大学城的一个实验室。
突击检查发现,这里被一个学生黑客组织使用,但他们声称只是“受人雇佣,不知道雇主身份”。
在设备中,技术团队发现了一个未完全删除的通信记录——指向一个位于东南亚的服务器。
通过国际协作,最终定位到真实位置:一家位于新加坡的“安全咨询公司”,表面合法,实则从事商业间谍活动。
但当国际刑警突袭时,发现主要嫌疑人已经死亡——看似自杀,但现场有伪装痕迹。
“灭口。”沈锐判断,“背后还有更大黑手。”
调查陷入僵局时,一个意外突破出现:智星科技被盗服务器上有一个隐藏的追踪程序,终于被激活了!
信号源指向——番禺警察厅本身!
内部调查发现,信号来自证物保管室的一个被扣押设备。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个设备在三个月前的一次扫毒行动中被收缴,但一直未被彻底检查。
技术团队在设备中发现了一个高级中继装置,正在悄悄向外发送信号。
“我们被当成跳板了。”陈健愤怒道。
沈锐却看到机会:“将计就计,发送虚假信息。”
团队精心编造了假情报,通过这个渠道发送出去。很快,“对手”上钩了——试图访问某个假定的“漏洞数据库”。
反向追踪引导团队到一个位于珠江新城高档公寓的地址。
突袭行动中,警方抓获了一名外籍男子,自称是“商业顾问”,但设备中发现大量黑客工具和被盗数据。
审讯中,他透露自己受雇于某个国际财团,目的是获取大湾区科技情报,阻碍中国技术发展。
“所以是经济间谍?”程雪问。
沈锐摇头:“太简单了。查一下他设备中的加密文件。”
破解后,文件显示一个更加复杂的计划:不仅窃取技术,还在系统中国植入后门,为未来的“大规模行动”做准备。
最令人不安的是,文件中提到了一个代号“零点行动”的计划——定于大湾区发展论坛期间执行。
论坛将有国内外重要嘉宾参加,是展示大湾区成就的重要平台。
安保工作立即升级。沈锐不仅加强了技术防护,还设置了一个特殊小组,专门监控社会情绪和舆论动向——预测对手可能的信息攻击。
论坛当天,果然各种攻击接踵而至:从虚假警报到深度伪造视频,从系统故障到谣言传播。
但有了充分准备,所有攻击都被及时化解。最后,警方甚至通过反向追踪,定位到了主要攻击源——一艘停泊在珠江口的货轮!
海事警方立即行动,登上货轮,发现了完整的黑客工作站和多名技术人员。
主犯试图删除数据,但被及时阻止。在设备中,警方发现了令人震惊的证据:不仅有针对论坛的计划,还有对全国多个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蓝图。
“不只是经济间谍,”沈锐审查证据后说,“是系统性破坏行动。”
更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个组织与多个境外势力和“影武者”残部有联系,是一个新型的混合威胁行为体。
案件告破后,沈锐受到高层表彰。但他知道,这只是一场长期较量的开始。
在总结报告中,他写道:“新时代的犯罪已经超越传统范畴,是技术、信息、心理的混合战争。我们需要同样融合执法、技术、社会工作的新应对模式。”
基于这个理念,他在番禺警察厅成立了“数字刑事侦缉中心”,整合各方资源,专门应对新型犯罪挑战。
成立仪式上,沈锐说:“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罪犯,更是某种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黑暗想象。我们的使命不仅是执法,更是守护人类价值观在数字时代的延续。”
当晚,他收到一条加密信息:“很好的开始。但真正的考验尚未到来。——数字幽灵”
沈锐回复:“光明永远准备着。”
他放下手机,望向窗外。广州的夜景璀璨如星海,数字与现实在此交汇。
在新的战场上,守护者的工作永不停止。
(未完待续)
上任第一天,案件就找上门来。
“局长,紧急情况。”新任助理赵峰快步走进办公室,“‘智星科技’发生重大窃案,他们的量子计算实验室被入侵,核心数据可能被盗。”
沈锐立即起身:“现场保护了吗?”
“技术队已经到位,但...”赵峰犹豫道,“现场很诡异,不像普通盗窃。”
智星科技是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实验室安保级别堪比军事设施。然而当沈锐抵达时,发现最先进的安防系统仿佛形同虚设——没有暴力入侵痕迹,没有警报触发记录,甚至监控画面显示一切正常。
直到研究人员上班,才发现核心服务器舱门敞开,里面空无一物。
“就像东西自己长腿走了。”实验室主管面色苍白。
沈锐仔细观察现场,注意到一个细节:服务器舱门内侧有微量特殊的聚合物残留,与在濠镜案件中发现的类似。
“不是普通窃贼。”沈锐自语,“老朋友来了。”
技术团队在服务器日志中发现了一段隐藏代码,破解后是一道谜题:“光速最快,却追不上黑暗中的脚步。猜猜下次在哪里见面?”
沈锐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包括从濠镜跟随他调来的程雪和陈健。
“这是‘教授’的风格,但不是他的手法。”程雪分析,“更...优雅,更隐秘。”
陈健点头:“像升级版。”
调查发现,同期大湾区还有三起类似案件,都针对高科技企业,都留下类似的谜题签名。
“查一下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沈锐下令。
结果显示,所有受害企业都参与了一项名为“珠三角智慧大脑”的政府项目,旨在建立区域级人工智能协调系统。
“目标不是企业本身,而是这个项目。”沈锐判断,“下一个目标可能是项目数据中心。”
团队立即加强数据中心安保,但沈锐认为这太明显:“对手知道我们会这样想。查一下项目的薄弱环节——那些不太起眼但关键的节点。”
果然,排查发现一个边缘但重要的数据中转站,位于番禺老城区一栋普通写字楼内。当团队赶到时,发现这里已经被巧妙入侵——设备被植入后门,数据被悄悄复制。
“声东击西。”沈锐皱眉,“他在测试我们的反应模式。”
技术团队通过逆向工程,发现入侵使用了一种新型量子密码技术,理论上尚未完全实用化。
“这不是个人罪犯能做到的。”专家表示,“需要国家级别的资源。”
沈锐想起国际刑警的警告:多个国家正在秘密开发进攻性网络能力,可能已经有一些技术泄露到黑市。
通过大湾区安全合作机制,沈锐联系了香港和澳门的同行,发现类似案件在整个区域都有出现。
“不是孤立事件,是协调行动。”沈锐在区域安全会议上说,“我们需要共享情报,联合应对。”
会议决定成立“大湾区网络安全特遣队”,沈锐任总指挥。
就在特遣队成立的第二天,新的攻击出现了:番禺的智能交通系统被入侵,数百辆自动驾驶汽车同时收到错误指令,造成交通瘫痪!
但攻击者没有索取赎金,而是留下一道新谜题:“锁链最脆弱的一环不是技术,是人心。下一个目标:信任本身。”
沈锐立即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不是要破坏系统,是要破坏人们对技术的信任。”
他采取双线应对:技术团队修复系统,公关团队与媒体合作,透明公开事件真相,强调快速修复能力。
公众反应比预期好——番禺市民对技术故障展现出惊人的理解和耐心。
“失败了?”程雪疑惑。
沈锐摇头:“只是测试。他在测量社会信任的韧性。”
果然,接下来攻击升级:多家医院的病人数据被泄露,但奇怪的是,只有那些有医疗纠纷或事故记录的病例被选择性曝光。
舆论哗然!人们开始质疑医疗系统的安全性。
“精确定点打击。”沈锐面色凝重,“他在寻找最能引发愤怒的敏感点。”
技术团队通过追踪数据泄露路径,发现一个可疑的VPN节点,最终定位到番禺大学城的一个实验室。
突击检查发现,这里被一个学生黑客组织使用,但他们声称只是“受人雇佣,不知道雇主身份”。
在设备中,技术团队发现了一个未完全删除的通信记录——指向一个位于东南亚的服务器。
通过国际协作,最终定位到真实位置:一家位于新加坡的“安全咨询公司”,表面合法,实则从事商业间谍活动。
但当国际刑警突袭时,发现主要嫌疑人已经死亡——看似自杀,但现场有伪装痕迹。
“灭口。”沈锐判断,“背后还有更大黑手。”
调查陷入僵局时,一个意外突破出现:智星科技被盗服务器上有一个隐藏的追踪程序,终于被激活了!
信号源指向——番禺警察厅本身!
内部调查发现,信号来自证物保管室的一个被扣押设备。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个设备在三个月前的一次扫毒行动中被收缴,但一直未被彻底检查。
技术团队在设备中发现了一个高级中继装置,正在悄悄向外发送信号。
“我们被当成跳板了。”陈健愤怒道。
沈锐却看到机会:“将计就计,发送虚假信息。”
团队精心编造了假情报,通过这个渠道发送出去。很快,“对手”上钩了——试图访问某个假定的“漏洞数据库”。
反向追踪引导团队到一个位于珠江新城高档公寓的地址。
突袭行动中,警方抓获了一名外籍男子,自称是“商业顾问”,但设备中发现大量黑客工具和被盗数据。
审讯中,他透露自己受雇于某个国际财团,目的是获取大湾区科技情报,阻碍中国技术发展。
“所以是经济间谍?”程雪问。
沈锐摇头:“太简单了。查一下他设备中的加密文件。”
破解后,文件显示一个更加复杂的计划:不仅窃取技术,还在系统中国植入后门,为未来的“大规模行动”做准备。
最令人不安的是,文件中提到了一个代号“零点行动”的计划——定于大湾区发展论坛期间执行。
论坛将有国内外重要嘉宾参加,是展示大湾区成就的重要平台。
安保工作立即升级。沈锐不仅加强了技术防护,还设置了一个特殊小组,专门监控社会情绪和舆论动向——预测对手可能的信息攻击。
论坛当天,果然各种攻击接踵而至:从虚假警报到深度伪造视频,从系统故障到谣言传播。
但有了充分准备,所有攻击都被及时化解。最后,警方甚至通过反向追踪,定位到了主要攻击源——一艘停泊在珠江口的货轮!
海事警方立即行动,登上货轮,发现了完整的黑客工作站和多名技术人员。
主犯试图删除数据,但被及时阻止。在设备中,警方发现了令人震惊的证据:不仅有针对论坛的计划,还有对全国多个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蓝图。
“不只是经济间谍,”沈锐审查证据后说,“是系统性破坏行动。”
更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个组织与多个境外势力和“影武者”残部有联系,是一个新型的混合威胁行为体。
案件告破后,沈锐受到高层表彰。但他知道,这只是一场长期较量的开始。
在总结报告中,他写道:“新时代的犯罪已经超越传统范畴,是技术、信息、心理的混合战争。我们需要同样融合执法、技术、社会工作的新应对模式。”
基于这个理念,他在番禺警察厅成立了“数字刑事侦缉中心”,整合各方资源,专门应对新型犯罪挑战。
成立仪式上,沈锐说:“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罪犯,更是某种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黑暗想象。我们的使命不仅是执法,更是守护人类价值观在数字时代的延续。”
当晚,他收到一条加密信息:“很好的开始。但真正的考验尚未到来。——数字幽灵”
沈锐回复:“光明永远准备着。”
他放下手机,望向窗外。广州的夜景璀璨如星海,数字与现实在此交汇。
在新的战场上,守护者的工作永不停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