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社会工程-《西湖谜案》

  “教授”的社会实验让濠镜司法局陷入了深刻的反思。沈锐召集镜面小组,开启了新一轮的战略会议。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传统罪犯,而是一个社会工程师。”犯罪心理学家李博士在白板上画着关系图,“他在测量社会系统的压力容限,寻找临界点。”

  技术专家阿杰补充道:“从技术角度分析,他使用的都是非致命性手段,但精心设计以引发最大心理影响。这需要对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有极深的理解。”

  沈锐凝视着濠镜地图上被标记的五个点:“他选择这些地点不是随机的。查一下这些位置的历史和社会学意义。”

  调查小组带回令人惊讶的发现:这五个点恰好对应濠镜历史上五次重大社会变革的发生地——从葡萄牙殖民时期到回归后的重要转折点。

  “他在重演历史。”程雪恍然大悟,“但用的是现代科技手段。”

  沈锐点头:“不仅重演,是在量化。测量同样的情况下,现代社会的反应与历史有何不同。”

  跟踪队陈健提出关键问题:“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最终目的是什么?”

  小组沉默了。这时,技术团队有了突破:在恢复的硬盘数据中,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日志文件,记录着“教授”的实验目标和理念。

  日志显示,“教授”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技术发展远超社会结构的进化速度,这种不平衡必然导致系统性崩溃。他自称在寻找“最小必要干预”,以便在全面崩溃前“重置系统”。

  “疯狂的天才。”李博士评价,“但他有某种扭曲的救世主情结。”

  更令人不安的是,日志提到一个名为“镜像社会”的终极计划——通过精确计算的社会干预,引导建立一种“更高效、更理性”的社会结构。

  沈锐立即向保安局汇报了这一发现。高层决定加强所有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同时授权镜面小组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

  小组设计了一个多层次应对策略:

  1. 技术层面:开发反制设备,能够检测和阻断“教授”使用的特殊频率和信号。

  2. 心理层面:通过媒体和社区网络增强社会韧性教育,提高公众对异常情况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3. 物理层面:对潜在目标采取差异化保护,设置陷阱和监测点。

  策略实施一周后,“教授”开始了新一轮测试。这次的目标是交通系统——濠镜的智能交通灯同时出现异常,造成大规模拥堵。

  但这次的效果大打折扣:驾驶员们没有陷入恐慌,而是按照应急预案使用备用路线;交通管理部门迅速切换至手动控制;技术团队很快定位并阻断了干扰源。

  “教授”在暗网发布了一条新信息:“有趣的适应。但真正的测试才刚刚开始。——P”

  紧接着,一系列更加精妙的“测试”展开:

  · 超市价格系统被篡改,造成短暂混乱,但很快被发现并修复。

  · 社交媒体出现精心伪造的紧急事件报道,但被快速识别并澄清。

  · 部分区域通讯信号被干扰,但备用系统立即启动。

  每一次攻击都被成功化解,但镜面小组意识到这些都只是佯攻。“教授”在测量他们的反应时间和模式,为真正的攻击做准备。

  沈锐决定反客为主:“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应对。需要预测他的最终目标,先发制人。”

  通过分析所有数据,小组发现一个模式:“教授”的所有测试都在为某个大型公共活动做准备。排查近期大型活动后,目标锁定在两周后的“濠镜国际科技峰会”——届时将有全球科技领袖和专家参加。

  “完美的实验场。”沈锐面色凝重,“高关注度,高科技环境,国际影响力。”

  安保工作立即升级。镜面小组设计了史上最严密的防护体系,包括:

  1. 所有参会者的多重身份验证

  2. 独立网络系统与外界物理隔离

  3. 反无人机和信号干扰装置

  4. 应急响应团队随时待命

  峰会前一天,沈锐收到一条神秘信息:“最高级别的挑战值得最高级别的奖励。期待明天。——P”

  沈锐回复:“我们会准备好。”

  峰会日,濠镜戒备森严。当全球科技精英齐聚一堂时,沈锐坐镇指挥中心,镜面小组全员就位。

  然而,一整天平安无事。没有异常信号,没有系统故障,没有任何干扰。

  “他在等什么?”程雪疑惑。

  傍晚,峰会进入最后环节——关于“未来城市安全”的专题讨论。突然,所有屏幕闪烁,显示出“教授”的身影——这次没有面具,但面容经过数字处理无法辨认。

  “女士们先生们,抱歉打断这个关于安全的重要讨论。”声音经过处理但清晰可辨,“我想提供一个实时案例研究。”

  会场一阵骚动,但安保人员迅速稳定秩序。

  “请看大屏幕。”“教授”继续说。

  屏幕上显示濠镜多个关键设施的实时状态——电网、供水、交通、通讯,全部正常运转。

  “现在,观察这个小小的干预...”话音未落,所有系统突然开始出现异常读数!

  指挥中心内,技术团队紧急排查,但发现这些异常都是伪造的信号——真实的系统完全正常!

  “是幻觉!他在制造虚假数据!”阿杰惊呼。

  但会场嘉宾不知道真相,恐慌开始蔓延。

  沈锐当机立断,接管会场广播系统:“各位请保持冷静!你们看到的是模拟攻击,所有系统实际运行正常!这是罪犯的心理战术!”

  为了证明,他现场直播指挥中心的真实监控画面,显示一切正常。

  恐慌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愤怒和好奇。

  “教授”的声音再次响起:“精彩的应对,沈副局长。但你错过了重点——我不需要真正破坏系统,只需要让人们相信系统被破坏就够了。”

  话音刚落,全场嘉宾的手机同时收到一条信息:“你的个人数据已被获取。查看证据请点击...”

  不少人下意识点击,然后脸色大变——里面确实是他们的私人信息!

  “不必惊慌,”沈锐的声音冷静而坚定,“这些数据是我们提前准备的假信息,作为诱饵追踪攻击源。真正的内容从未泄露。”

  他展示技术团队的追踪结果——已经定位到信号源在会场内部!

  安保人员迅速行动,在媒体中心抓获了一名伪装成记者的技术人员。但他只是另一个棋子——身上带着自动发送设备的傀儡。

  “教授”的最后信息出现在所有屏幕上:“今天没有赢家,但社会学到了宝贵一课:信任比技术更脆弱。直到下次实验。——P”

  峰会有惊无险地结束。虽然“教授”未被抓获,但镜面小组成功防止了实际损害,并收集了大量宝贵数据。

  事后分析显示,“教授”的真正目的不是破坏峰会,而是进行一场关于“信任与技术”的大规模社会实验。

  沈锐站在指挥中心,看着恢复正常的世界,深知这场较量远未结束。

  “他在进化,我们也要进化。”他对镜面小组说,“从今天起,我们不仅要防护物理和数字系统,还要守护更脆弱的东西——社会信任。”

  小组开始了新的研究方向:如何增强社会的心理韧性,如何建立更可靠的信任机制,如何在危机中保持信息透明。

  与此同时,技术团队通过分析这次攻击,终于发现了“教授”的一个微小破绽:他使用的某个加密算法有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个人风格——源自某个早期学术论文的数学美学。

  通过这个线索,他们缩小了范围:“教授”很可能有学术背景,专攻社会物理学或复杂系统理论,年龄在35-50岁之间,可能在某个研究机构工作过。

  跟踪队开始排查符合条件的人员,心理学家则进一步细化侧写。

  一周后,一个名字浮出水面:林浩然,前濠镜大学社会物理学教授,三年前因激进实验被解雇,此后下落不明。

  “找到他。”沈锐下令。

  调查发现,林浩然最后出现在濠镜老城区的一栋公寓楼。但当突击队赶到时,只发现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工作室——中央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最终信息:

  “你们在接近,但游戏已经升级。真正的镜像社会实验现在开始。——P”

  屏幕上随后显示出一系列坐标——遍布全球各大城市。

  沈锐立即联系国际刑警,共享情报。显然,“教授”的实验已经超越濠镜,走向全球。

  站在工作室中央,沈锐明白这场较量已经进入新阶段。他不仅要在濠镜保护社会,还要协调全球力量应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手机响起,是国际刑警总部的视频会议请求。

  沈锐深吸一口气,接通电话。屏幕上出现多个国家的执法代表。

  “沈副局长,我们需要你的 expertise(专业知识)。这个‘教授’的威胁已经全球化。”

  沈锐点头:“我建议成立一个国际特别工作组,共享情报,协调应对。”

  计划迅速制定。新的全球网络“镜面国际”成立,专门应对这类新型社会工程犯罪。

  当晚,沈锐收到一条新信息:“舞台扩大了。现在让我们看看全球社会是否比单个城市更坚韧。——P”

  沈锐回复:“人类社会经历过无数考验,每次都会变得更强大。这次也不例外。”

  他放下手机,望向窗外。濠镜的灯火依旧璀璨,但远处的海平面似乎暗流涌动。

  新的全球挑战已经开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