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生产线优化与流水线思维-《系统制造商:卷哭整个修真界》

  新招来的林河、孙煊、文敏三人确实是好苗子,眼亮心正,上手也快。

  可人手翻了一倍不止,原先那套小作坊式的管理法子立刻就不够用了。

  十几号人挤在越发显得狭小的工坊里,场面比坊市最热闹的茶楼还乱。

  找材料的喊着问谁见了他那筐淬火玉,等上一道工序的急得跺脚催前面快些,几个性子急的弟子自己琢磨着干,结果灵力输出不稳,“噗”一声轻响,又废了一块灵板。

  材料的浪费肉眼可见地堆了起来,完成的合格部件却没见多多少。

  徐易辰看着这场面,后槽牙都疼。这跟前世那网贷公司业务刚有点起色时一模一样,订单来了,内部先乱套了。

  不行,得立规矩,得搞流程。他那网贷公司经理的劲儿一下就上来了,脑子里那套“标准化”、“精细化”、“KPI考核”的东西咕嘟咕嘟往外冒。

  他没急着发火骂人,先是耐着性子观察了两天,谁手快,谁心细,谁常在哪环节出错,都默默记在心里。

  然后,他挑了个时辰,把所有人拢到工坊中央。

  “活儿多,乱,不是大家的错。”他开场先定了调子,没责怪任何人,“是咱这老法子,跟不上新形势了。

  从今儿起,咱们换个干法。”

  他拿起一块标准灵板,手指在上面虚划着:“瞧见没,往后,不兴一个人抱着一个家伙事儿从头干到尾了。

  咱们把这活计拆开,像凡人那运河上的漕船,一节一节地过闸。”

  “第一道,材料初筛与预处理。”他指着角落一堆刚送来的原材料,“林河,你带两个人,专管这个。

  所有材料进来,先过你们的手。就照着墙上我挂的那张《材料入厂检验标准图录》,一寸一寸地比对,灵力波动、色泽、纹理,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合格的,分门别类放好,贴上绿签。不合格的,直接扔回料箱,贴红签退回。

  你们的任务就是守好这第一道门,别让一块孬料混进来。”

  林河认真点头,眼神里透着一种被赋予重任的凝重。

  “第二道,基础器纹铭刻。”徐易辰走到工作区,“孙煊,你手稳,力气足,带三个人,就干这一件事。

  用统一配发的‘制式灵笔三号’,照着悬浮在那里的‘标准基础器纹模板’,往合格的灵板上刻。

  别的不用想,就保证每一笔的深浅、灵力输入的强弱、转弯的角度,都跟模板一模一样,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要的是快,是准,是千篇一律的好。”

  孙煊瓮声瓮气地应了声“是”,挥了挥粗壮的胳膊,表示没问题。

  “第三道,精细符文镶嵌与灵力桥接。”徐易辰看向文敏,“你心细如发,带两个人,负责这个。

  把孙煊他们刻好的基础板拿过来,把这三枚微型强化符文,精准嵌进预留的节点,然后用凝玉胶做好灵力桥接,不能有丝毫偏差。

  做完自检一遍,没问题就贴上黄签,放到那边流转台一号位。”

  文敏轻轻吸了口气,小脸紧绷,用力点头。

  “第四道,全面质检与分装。”他看向一位入门较早、性格沉稳的老弟子,“周师兄,你经验最老道,你带个人,负责最后把关。

  前面所有贴黄签的半成品,到你这儿,用这台新弄来的‘测灵仪’全面扫一遍。

  各项灵能参数达标,盖蓝章,入成品库。

  不达标,找出问题环节,直接打回去,谁出的错谁自己修补,修不好扣贡献点。你们的章子,就是最终出口。”

  他还明确规定了物料流转路线,划定了不同工序的区域,甚至规定了灵材箱和半成品摆放的高度和朝向,最大限度减少寻找和搬运的时间。

  底下弟子们听得目瞪口呆。

  炼器何等神圣精妙之事,讲究的是心神沉浸,人与器交融,哪曾听过这般像是凡间匠坊做木工活的搞法?这岂不是把炼器师的灵性全都磨没了?

  “徐师兄,这是不是有点太…太刻板了?”一个平日喜好自由发挥的弟子忍不住开口,脸上全是纠结,“炼器之道,重在感悟与变化,如此机械重复,恐难出精品,更于修行无益啊…”

  “在我这儿,第一要务是按时、保量、不出错地把合格的东西做出来。”徐易辰没给他太多发挥的空间,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感悟和变化,是你们下了工,自己个儿闭关琢磨的事。

  在这工坊里,你就得守我这工坊的规矩。

  你说灵性?看看你们这几天浪费的材料,哪一块灵板是有灵性自己跳起来说‘我废了’的?”

  见众人还是面露迟疑甚至抵触,他抛出了杀手锏,指着墙上新挂出的一块大木板,上面画着清晰的表格:“从今天起,实行‘贡献点计件考核’。

  每人每天干了多少合格品,出了多少废品,被质检打回几次,周师兄这里都会记档。

  干得多、错得少的,月底贡献点自然水涨船高。

  干得慢还老出错的,那就对不住,只能拿基本份例。

  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公平合理。”

  贡献点直接关联灵石丹药和功法兑换,这话比什么大道理都管用。

  虽然心里那点属于炼器师的骄傲还在别别扭扭,但现实的利益面前,没人再明着反对了。

  规矩实行头几天,工坊里简直鸡飞狗跳。

  习惯了自由发挥的弟子们,被框定在狭小的工序范围内,浑身不自在,感觉手艺活变成了体力活。

  流水线也磕磕绊绊,不是林河那边材料筛得太细供应不上了,就是孙煊那边刻得快了,文敏那边接不住,半成品堆了起来。

  周师兄那边更是打回重做的条子雪片般飞出来,弄得怨声载道。

  徐易辰也不急,就搬把椅子坐在工坊里盯着,哪个环节卡住了就上去协调,谁嚷嚷“没灵性”他就把报废材料堆到谁面前让他自己看。

  同时,贡献点每日一记,墙上那表格数字实时更新,干得好的那几个,名字后面的数字蹭蹭往上涨,看得旁人眼热不已。

  慢慢的,怪话少了。

  因为实打实的好处看得见,而且大家逐渐发现,这么干,效率是真上来了。

  每个人只反复钻研自己那一小段,熟练度疯狂提升,速度越来越快。

  由于每道关都有人卡着,流到最后的残次品急剧减少。

  原本喧闹混乱的工坊,竟然变得秩序井然,只剩下灵笔刻画的沙沙声、测灵仪扫描的微弱嗡鸣以及物料流转的轻微动静。

  当第一批足量的“矿工系统”核心部件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三天全部完工,并且周师兄那边的最终次品率低到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时,所有参与其中的弟子看着那堆叠得整整齐齐、灵光流转均匀充沛的成品,都沉默了,继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平静的信服。

  原来,不用空谈什么玄妙的“灵性”,就这么一板一眼,分工作业,层层把关,真能成,而且成得更好、更快、更稳。

  徐易辰背着手,巡视着这条已然顺畅运转起来、透着一种奇异节奏感的“法器生产线”。

  修仙弟子们身着宗门服饰,却像精密器械上的齿轮,在划定的区域内一丝不苟地重复着操作,处理材料、刻画符纹、镶嵌连接、检测灵光……

  这画面充满了现代工业文明与古典修仙世界的剧烈违和感,却又奇异地融合成一种高效、稳定、令人安心的美感。

  他摸着下巴,目光在那些重复性最高、最耗时的基础铭刻环节停留许久,一个更大胆、更离谱的念头抑制不住地冒了出来:现在还得靠人,人会累,会烦,会波动。

  那能不能炼出一种特殊的法器,就像前世工厂里的机床和传送带,能自动完成某些简单重复的环节?

  比如,自动铭刻基础线路的“灵刻机”?或者能自动将半成品精准送到下一工位的“流转台”?

  若是真能搞出来,这生产效率,恐怕还能再翻上一番吧?到时候,接再大的订单,心里也有底了。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在他心里挠痒痒,让他看向工坊里一切的目光,都带上了几分改造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