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死亡”的结论如同脆弱的薄冰,在“朱砂”与“《蓼莪》”这两块巨石的撞击下,瞬间布满裂痕。重案一组办公室的白板上,冯卫国的名字被圈在中央,几条线索如同辐射状的血脉延伸开来。
法医毒理实验室加急处理,结果令人心惊——冯卫国指甲缝里的朱砂颗粒纯度很高,且其胃内容物中未完全消化的植物种子,经鉴定为牵牛花种子,特别是其种皮部分。而牵牛花种子,在中药里被称为“黑丑”或“白丑”,含有牵牛子苷,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和毒性,过量使用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不是自然死亡!”老谭一拳砸在桌子上,怒火中烧,“是投毒!利用牵牛花种子造成严重腹泻,加速一个本就体弱老人的衰竭死亡!那朱砂……难道是投毒后用来‘安抚’或者混淆视听的?”
陈锐则沉浸在《诗经》的世界里。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向局里特邀的古典文学顾问请教。“季队,《蓼莪》这篇,除了表达失去父母的哀思,在一些非常冷僻的地方民俗研究里,尤其是在某些注重‘孝道’评判的旧式家族记载中,也曾被引申为……对‘不孝’行为的控诉和诅咒。”
控诉不孝?诅咒?
冯卫国的儿子冯俊,长期旅居国外,对父亲疏于照料,这算不算一种“不孝”?
“查冯俊!详细查!他最近有没有回国记录?经济状况如何?与父亲的关系到底怎样?有没有购买过朱砂或牵牛花种子的记录?”季青连续发问,目光锐利。
调查迅速聚焦于冯俊。然而,反馈的信息却有些出人意料。冯俊确有短暂入境记录,但在其父死亡前一天已离境,有清晰的航班和出入境记录。他在国外有稳定体面的工作,经济状况良好,不存在急切需要继承遗产的动机。通讯记录显示,他与父亲联系确实不频繁,但每次通话时间不短,语气也算平和,并未发现激烈冲突。
冯俊的嫌疑似乎被排除了。
线索似乎再次回到了养老院内部。
技术队对养老院3号楼的监控进行了更细致的排查。由于部分区域监控老化,存在盲区,但在冯卫国死亡前48小时内,一个模糊的身影曾两次在夜间出现在3号楼走廊靠近冯卫国房间的监控边缘,行动谨慎,无法辨认面容。
同时,老谭带人对养老院所有员工进行了新一轮、更深入的背景调查和询问。一名负责清洁的临时工王阿姨,在反复做工作后,提供了一个细节:大概在冯老爷子出事前一周,她曾看到副院长李秀娟,在冯老爷子房间外的垃圾桶旁,神色有些慌张地扔掉了一个小纸包,当时她没在意,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怪。
李秀娟?那位看起来温和能干、负责院内日常运营和后勤的副院长?
“查李秀娟!”季青立刻下令,“她的背景、财务状况、社会关系,尤其是与冯卫国之间有无任何交集或矛盾!”
李秀娟的背景很快清晰:本地人,在养老院工作十余年,从基层做起,口碑一直不错。但深入调查其财务状况时,发现她近半年来有多笔不明来源的小额资金存入,与其正常收入不符。而其丈夫曾经营过一个中药铺,三年前因经营不善倒闭,家中可能存有少量中药材。
中药铺!朱砂、牵牛花种子……都与中药相关!
“传唤李秀娟!”季青当机立断。
审讯室内,李秀娟起初表现得十分镇定,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冯老爷子的去世表示惋惜和难过。但当老谭出示其异常资金流水,并点出她丈夫曾经营中药铺的事实,以及清洁工王阿姨的证词时,她的脸色开始发白,额头渗出细汗。
“李秀娟,我们在你丈夫旧宅的储藏室里,找到了包裹朱砂的油纸,上面残留的指纹正在比对。”陈锐适时地施加压力(实际上搜查和比对仍在进行中,这是审讯策略),“冯老爷子待人和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钱吗?谁指使你的?”
一连串的追问,结合确凿的证据链雏形,终于击溃了李秀娟的心理防线。她捂住脸,哽咽起来。
“我……我也是没办法……我儿子欠了高利贷,他们逼得太紧了……那个人说,只要我帮他做点小事,就能拿到钱……”她断断续续地交代,“他让我把那些磨碎的种子混在冯老师的营养餐里,不多,就一点点,让他拉几天肚子,显得自然点……事后,再把一点朱砂悄悄抹在他指甲缝里,说是……说是能避晦气,不会怀疑到别处……”
“那个人是谁?”季青紧盯着她。
“我……我不知道他真名……他都是在网上联系我,用加密软件……钱也是通过境外账户转过来的……”李秀娟哭泣着,“他只说,冯老师‘德不配位’,占了不该占的东西,需要‘清账’……”
德不配位?占了不该占的东西?需要清账?
这说法,与《蓼莪》篇隐含的“控诉不孝”似乎能微妙对应上,但更显扭曲。冯卫国一个退休教师,能占什么不该占的东西?
幕后黑手显然利用了李秀娟的困境,精心策划了这场看似天衣无缝的“自然死亡”,并赋予了它一种扭曲的“仪式感”(朱砂、《蓼莪》),其心思之缜密、对人性弱点把握之精准,令人不寒而栗。
李秀娟被收押,但真凶依旧隐藏在网络的迷雾之后。
“追查那个加密账号和资金流向!网监部门全力配合!”季青下达命令,她看着白板上冯卫国慈祥的遗照,眼神冰冷,“无论他躲在何处,打着怎样冠冕堂皇的旗号,我们一定会把他揪出来!”
黄昏的悲歌,绝不能成为罪恶的掩护。
(第一百七十五章 完)
法医毒理实验室加急处理,结果令人心惊——冯卫国指甲缝里的朱砂颗粒纯度很高,且其胃内容物中未完全消化的植物种子,经鉴定为牵牛花种子,特别是其种皮部分。而牵牛花种子,在中药里被称为“黑丑”或“白丑”,含有牵牛子苷,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和毒性,过量使用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不是自然死亡!”老谭一拳砸在桌子上,怒火中烧,“是投毒!利用牵牛花种子造成严重腹泻,加速一个本就体弱老人的衰竭死亡!那朱砂……难道是投毒后用来‘安抚’或者混淆视听的?”
陈锐则沉浸在《诗经》的世界里。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向局里特邀的古典文学顾问请教。“季队,《蓼莪》这篇,除了表达失去父母的哀思,在一些非常冷僻的地方民俗研究里,尤其是在某些注重‘孝道’评判的旧式家族记载中,也曾被引申为……对‘不孝’行为的控诉和诅咒。”
控诉不孝?诅咒?
冯卫国的儿子冯俊,长期旅居国外,对父亲疏于照料,这算不算一种“不孝”?
“查冯俊!详细查!他最近有没有回国记录?经济状况如何?与父亲的关系到底怎样?有没有购买过朱砂或牵牛花种子的记录?”季青连续发问,目光锐利。
调查迅速聚焦于冯俊。然而,反馈的信息却有些出人意料。冯俊确有短暂入境记录,但在其父死亡前一天已离境,有清晰的航班和出入境记录。他在国外有稳定体面的工作,经济状况良好,不存在急切需要继承遗产的动机。通讯记录显示,他与父亲联系确实不频繁,但每次通话时间不短,语气也算平和,并未发现激烈冲突。
冯俊的嫌疑似乎被排除了。
线索似乎再次回到了养老院内部。
技术队对养老院3号楼的监控进行了更细致的排查。由于部分区域监控老化,存在盲区,但在冯卫国死亡前48小时内,一个模糊的身影曾两次在夜间出现在3号楼走廊靠近冯卫国房间的监控边缘,行动谨慎,无法辨认面容。
同时,老谭带人对养老院所有员工进行了新一轮、更深入的背景调查和询问。一名负责清洁的临时工王阿姨,在反复做工作后,提供了一个细节:大概在冯老爷子出事前一周,她曾看到副院长李秀娟,在冯老爷子房间外的垃圾桶旁,神色有些慌张地扔掉了一个小纸包,当时她没在意,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怪。
李秀娟?那位看起来温和能干、负责院内日常运营和后勤的副院长?
“查李秀娟!”季青立刻下令,“她的背景、财务状况、社会关系,尤其是与冯卫国之间有无任何交集或矛盾!”
李秀娟的背景很快清晰:本地人,在养老院工作十余年,从基层做起,口碑一直不错。但深入调查其财务状况时,发现她近半年来有多笔不明来源的小额资金存入,与其正常收入不符。而其丈夫曾经营过一个中药铺,三年前因经营不善倒闭,家中可能存有少量中药材。
中药铺!朱砂、牵牛花种子……都与中药相关!
“传唤李秀娟!”季青当机立断。
审讯室内,李秀娟起初表现得十分镇定,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冯老爷子的去世表示惋惜和难过。但当老谭出示其异常资金流水,并点出她丈夫曾经营中药铺的事实,以及清洁工王阿姨的证词时,她的脸色开始发白,额头渗出细汗。
“李秀娟,我们在你丈夫旧宅的储藏室里,找到了包裹朱砂的油纸,上面残留的指纹正在比对。”陈锐适时地施加压力(实际上搜查和比对仍在进行中,这是审讯策略),“冯老爷子待人和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钱吗?谁指使你的?”
一连串的追问,结合确凿的证据链雏形,终于击溃了李秀娟的心理防线。她捂住脸,哽咽起来。
“我……我也是没办法……我儿子欠了高利贷,他们逼得太紧了……那个人说,只要我帮他做点小事,就能拿到钱……”她断断续续地交代,“他让我把那些磨碎的种子混在冯老师的营养餐里,不多,就一点点,让他拉几天肚子,显得自然点……事后,再把一点朱砂悄悄抹在他指甲缝里,说是……说是能避晦气,不会怀疑到别处……”
“那个人是谁?”季青紧盯着她。
“我……我不知道他真名……他都是在网上联系我,用加密软件……钱也是通过境外账户转过来的……”李秀娟哭泣着,“他只说,冯老师‘德不配位’,占了不该占的东西,需要‘清账’……”
德不配位?占了不该占的东西?需要清账?
这说法,与《蓼莪》篇隐含的“控诉不孝”似乎能微妙对应上,但更显扭曲。冯卫国一个退休教师,能占什么不该占的东西?
幕后黑手显然利用了李秀娟的困境,精心策划了这场看似天衣无缝的“自然死亡”,并赋予了它一种扭曲的“仪式感”(朱砂、《蓼莪》),其心思之缜密、对人性弱点把握之精准,令人不寒而栗。
李秀娟被收押,但真凶依旧隐藏在网络的迷雾之后。
“追查那个加密账号和资金流向!网监部门全力配合!”季青下达命令,她看着白板上冯卫国慈祥的遗照,眼神冰冷,“无论他躲在何处,打着怎样冠冕堂皇的旗号,我们一定会把他揪出来!”
黄昏的悲歌,绝不能成为罪恶的掩护。
(第一百七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