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名将手办-《三国江湖记:开局抱紧了华佗大腿》

  没过几日,姜家堡内悄无声息地多出了一家名为“玉大福”的玉器店。

  黄昭将连日赶工雕出的几对玉镯和一些小巧的动物玉件整齐摆上柜台,虽算不得精美绝伦,却也透着一股朴拙的趣味。

  铺子旁边开了扇小门,悬着“华氏医馆”的木牌,华哥儿便在后堂坐诊。

  然而他虽怀回春妙手,奈何名声不显,加之自己也是一副苍白病容,实在难以取信于人。

  开张数日,唯一的“大主顾”便是日日需煎药服药的贾诩,诊金药费还统统赊在账上。

  外间的玉雕铺子同样门庭冷落,偶尔有客人被“新店”招牌吸引,探头一看,见掌柜是个过分年轻的后生,柜上摆的也不过是些寻常玉饰,便大多摇摇头,步履不停地走了。

  开张数日,门庭冷落……

  收入寥寥,支出却如流水。

  乃木迪日日在外奔走呼喝,倒真引来些堡内的佃户或贫奴前来求医。

  华哥儿心慈,见这些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往往连诊费都不忍收取,只收回些微薄的药本。

  至于那些真正囊中充裕的富户,有了病痛,自是直奔堡内姜家自营、名医坐镇的“悦来堂”去了。

  黄昭这边,倒是出了几件雕刻的寻常动物、吉祥图案虽也活灵活现,却因题材普通,终究难卖上价钱。

  这天,黄昭目光无意识地扫过摊开的一块青玉籽料,料子质地尚可,却也不算顶尖。

  忽然,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窜入脑海——既然雕平常物件无人问津,何不雕些“不平常”的?

  雕什么?雕谁?

  他来自后世,脑中装着的是波澜壮阔的华夏史篇。

  在这东汉末年,那些更早时代的英雄豪杰,他们的英魂是否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心思既定,他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脑海中,纷乱的思绪渐渐沉淀,一幅画面愈发清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铁甲寒光,一位将军横槊立马,背影如山岳般巍峨,气吞万里如虎!

  是霍去病!大汉铁骑的统帅,横扫匈奴的帝国双璧之一!

  说干就干,他拈起一枚尖头刻刀,他甚至未曾精细画稿,全凭胸中那股来自后世历史的澎湃意象与穿越后磨砺出的精湛手感,落刀如风!

  将脑海中那尊无敌统帅的英姿“复刻”于玉石之上。

  不知不觉间,数个时辰过去。

  当最后一刀收起,黄昭轻轻吹去玉像表面的浮尘。

  一尊高约半尺的青玉人像静静立于台面之上。

  人像并未精细雕琢面部眉眼,而是着重于整体的气势与动态。

  将军身披汉甲,按剑而立,身形挺拔如松,虽静默无声,却自有一股横扫千军、肃杀凛冽的气场弥漫开来。

  将一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坚定与豪迈刻画得淋漓尽致。

  “嘶……”

  不知何时,华哥儿已悄然走到布帘边,看着那尊玉像,眼中满是惊叹。

  “昭弟,这……这是哪位神将?观其形,感其神,竟让为兄气血都隐隐有些翻腾,似有金戈铁马之声在耳!”

  贾诩目光也落在玉像上,微微一凝:“神韵内蕴,观之不凡。非当世人物,莫非是……某位名将?黄兄弟好巧思,好手艺。”

  黄昭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才感到精神有些疲惫。

  他笑了笑,嘶哑道:“大汉……冠军侯……霍去病。”

  贾诩恍然:“封狼居胥的骠骑将军?难怪有此锐意进取、睥睨天下的气概。以此为题,确实别出心裁。”

  正当三人围看着那尊霍去病玉像,感慨其神韵时,一个略显急促的声音自店门口响起:

  “好!好一尊将军像!煞气腾腾,威风凛凛,端的是一件宝贝!”

  几人闻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锦缎、体态富态的中年商人不知何时已站在铺子门口,正探着头,一双精明的眼睛死死盯着黄昭手中的玉雕,脸上满是惊喜与热切。他显然是被方才几人的对话和这玉像本身的气场所吸引。

  那胖商人几步跨进店内,也顾不上礼节,直接凑到近前,搓着手问道:“这位小哥,这尊玉将军,可是出售之物?开个价吧!”

  黄昭微微一怔,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看上,他略一迟疑,摇了摇头,嘶哑道:“这位先生,此物尚是半成品,还未砂磨抛光,更未点睛,算不得完成品,暂不出售。”

  “半成品?”胖商人眼睛更亮了,“半成品已有如此神韵,若待完成,还了得?小哥,我姓钱,做的就是这玉石古玩的营生,跑遍凉州,这般有气势的将军玉雕还是头一回见!五十两!我出五十两白银,预订此物!等你完工,我立刻付清尾款取货,如何?”

  五十两?!

  一旁的乃木迪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瞪得溜圆,他这辈子都没摸过这么多银子。

  华哥儿和贾诩也面露讶色,一件玉雕能卖到这个价钱,着实出乎意料。

  黄昭心中也是猛地一跳,这价格远超他的预期,眼下正是急需用钱之际。

  他看了看手中粗糙的玉雕,又看了看眼前一脸殷切的胖商人,沉吟片刻,终于点头:“既然钱先生如此有诚意……也罢。此像尚需细细打磨,更要择吉时点睛,方能不辱没将军英灵。最快也需两日功夫。”

  “无妨!无妨!”钱胖子大喜过望,生怕黄昭反悔,立刻从怀里摸出一锭十两的雪花银,“啪”地一声按在柜台上。

  “这是定金!十两!两日后此时,钱某必定前来取货!小哥,咱们可一言为定了!”

  “好,一言为定。两日后,钱先生来取便是。”

  送走了一步三回头的钱胖子,小小的“玉大福”铺内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寂静,随即被乃木迪压抑不住的兴奋打破:“五十两!黄爷!您一件雕品就卖了五十两啊!发财了!发财了!”

  华哥儿苍白的脸上也露出一丝宽慰的笑容:“恭喜昭弟,终是找到了门路。”

  贾诩亦轻咳两声,微笑道:“以神塑形,寄意于器,黄兄弟此法,大善。”

  黄昭握着十两定金,心中百感交集,这是对他这条路子的极大肯定。

  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既然凉州民风彪悍,最敬英雄,尤其崇拜那些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汉家名将,何不就此专门雕刻一系列“大汉名将”?

  卫青、李广、班超、窦宪……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在他心中闪过。

  黄昭眼中闪烁着光芒:“或许……我们可以开一家‘名将手办’店。就把我大汉的英魂,一一请出来!”

  说干就干。自那日后,黄昭白日里精心打磨那尊霍去病玉像,晚间则借着灯火,开始构思设计其他名将的形象。

  两日后,那尊经过砂磨、抛光、最终“点睛”的霍去病玉像彻底完成。

  当钱胖子如约而至,看到成品时,激动得满脸红光,连呼“值!太值了!”

  爽快付清四十两尾款,然后用软布小心翼翼地将玉像包裹了一层又一层,如同捧着稀世珍宝般离去。

  而“玉大福”的东家小子能雕出蕴含名将神韵的玉像、一件能卖上天价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在姜家堡内悄然传开。

  此后,黄昭的“名将手办”系列一经推出,果然大受欢迎。

  凉州武风盛行,民众对这类题材有着近乎虔诚的崇拜,加之黄昭的雕刻技艺越发纯熟,所出作品神形兼备,意蕴非凡,绝非寻常匠人可比。

  求购者渐渐络绎不绝,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从五十两,到八十两,后来一些热门名将的精致玉雕,甚至被炒至百两以上,仍是一雕难求。

  至于价格为何能被炒到如此骇人的高度,黄昭心念微转,便隐约窥见了端倪——恐怕是那位看似病弱谦和、实则深藏不露的贾文和的手笔。

  定是他悄然动用了天赋神通,于无声处撩拨着竞价者们的好胜与执念,才将这“名将手办”的价值,推到了一个远超其本身玉料与工巧的高度。

  当黄昭的目光投向贾诩时,后者只是微微颔首,唇角噙着一丝淡然的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