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也不过尔尔。”郑贵妃凝视着她,缓缓入座,眼中有轻视,也有十分隐秘的疑惑。
开口即打压,此人恐怕来者不善。
郭妡沉声道:“妾身蒲柳之姿,自不如贵妃娘娘风华万千。只是贵妃娘娘有所不知,裴世子已出具放妾书,郡公府一侧也已办妥手续,文书上,妾身已不是谁的妾。”
她嗓音里带着隐隐一抹痛失所爱的凄苦。
郑贵妃却不为所动,“哦?为何仅是郡公府那侧办妥?你不愿与玄止分割?甘愿做妾也无妨?”
见她嘴角扯出几分傲慢的笑意。
郭妡只道:“郎君待妾身情意深重,我二人曾许下来世之约,他写下放妾书是受奸人所迫,逼不得已,妾身并不怪他,妾身也并不在意名分,只要他心中一日有妾身,妾身便无怨无悔。”
她说话时带着浅浅愤恨和叹息,当真痴情无比。
郑贵妃的脸色,在听到“奸人”二字时倏然一寒。
本想发作,可这“奸人”也没点名道姓,此时发作,倒像不打自招。
不由哼笑一声,“既如此,你不在川州守着他回心转意,却来长安作甚?”
“妾身来赚一个与他匹配的身份。”郭妡神色坚定无畏。
眼见郑贵妃还待咄咄逼问些什么。
崇安公主似笑非笑开口:“贵妃说来看望我,倒是一句不提我,反倒对郭乡君关怀备至,可见也不是真心疼我,而是特意来瞧热闹的吧?”
郑贵妃瞅着郭妡那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色,微微眯了下眸子。
忽地,又莞尔一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般痴情女子,难免叫人想多关注几分,瞧瞧她究竟消瘦成如何模样。现下看来,也不过如此。”
说罢,她抬手轻抚鬓角,这才将目光转向崇安公主。
十足敷衍道:“倒是嫣嫣瘦了。”
瘦了?
崇安公主仿佛听到什么笑话。
不由眼睫低垂,唇角勾起一抹若有似无的讽笑。
她出门这一趟,可是生生吃胖了八斤。
八斤肉堆在身上,哪怕身量颇高,也很显形。
真是演都不带演的。
就连皇后也瞥了崇安公主一眼,随后继续刻她的骨牌,淡淡下了逐客令。
“如今看也看过了,若无事,贵妃便回去吧。”
郑贵妃自是不愿被这般赶走,立马又道:“妾倒真有一件事,望皇后恩准。”
皇后头都没抬,随口道:“你说。”
答不答应,则另讲。
郑贵妃便不客气道:“妾母族四娘月前才丧了未婚夫婿。那短命的端是害人,走便走罢,却使我家四娘落个克夫名声,如今在外头遭人非议。妾想将她接进宫来小住一阵,盼娘娘将那司籍的名位赏下来,也好令她名正言顺不是?”
郑贵妃说话间,也不曾看郭妡。
但在座几人已是明了,绕这么大个圈子,原来是听着信儿,特来坏事的。
郑家四娘,刚满十六岁,原是许了羽林千牛将军之子辛航。
可惜,辛航在北境阵亡,落在郑贵妃口中,则只是个害人的短命鬼。
皇后将刻刀拍在小几上,面容冷峻斥道:“贵妃慎言,辛二郎是为国捐躯的忠臣良将,贵妃此言若传出去,世人还当皇家刻薄寡恩,如此,谁愿为朝廷效命?”
郑贵妃却不以为然,捻着肩侧流苏笑着,“昭阳宫密不透风,如何传得出去?”
“那么,对英灵便不需有敬重之心么?”
“皇后教训得是,妾知错了。”郑贵妃当真不怎么在意,低头认错也给人冥顽不灵之感。
事实上,她低头也确实只是为了将话题兜回来,“那四娘的事儿?”
皇后垂目,懒得看她。
“你若心疼娘家侄女接进宫小住就是,只是郑家女历来不学无术,宫中女官又皆是要职,本宫不放心交予她,此事贵妃不必再提。”
其后,郭妡与崇安公主一起看着贵妃面容倏地扭曲。
崇安公主干脆笑了声。
“皇后忘了,妾也是郑家女么?”郑贵妃咬着牙。
皇后则更干脆,“没忘。”
“……”
郭妡眼见郑贵妃额角直抽,忙低下头,心底暗暗咋舌。
皇后真乃吾辈楷模。
身在高位,何必同人虚与委蛇,直接贴脸开大,毫不避讳。
起先,她听公主所述,还当皇后是任人欺凌的小白花。
初见第一面,皇后如此随和洒脱,虽已在郭妡心里扭转形象,但也不及此刻。
着实不愧是西南百年将门来的国母。
这脾性,太有地域标志了……
郑贵妃牙都要咬碎了,却不肯服输,也不再绕弯子。
指着郭妡道:“妾听说皇后将司籍之职授予她,一个做妾的罢了,我郑家贵女岂会不如她?妾轻易可不向皇后开口,皇后是摆明要打妾的脸么?”
郑贵妃在宫中跋扈惯了,仍是咄咄逼人的模样。
皇后却半点不急眼,徐徐道:“贵妃从前也不敢这般威逼本宫,难不成有那天命批语后,贵妃便忘了上下尊卑?说到底,贵妃亦是皇妾,如何瞧不起士人之妾?”
“这如何一样,妾乃内命妇!”郑贵妃不忿道。
“她亦是朝廷敕封的义宁乡君,外命妇。”
皇后语调平缓,“贵妃若要摆威风,大可不必挑在昭阳宫。本宫提醒你,本朝可没有两宫并立的先例,本宫若不死,即便赵王应天继位,贵妃也不过是太妃。除非你们敢效仿中宗皇帝,掀起满朝风雨逼死明懿皇后,铲除罗氏一族。否则,你先给本宫趴着。”
这般不留情面的斥责,叫郑贵妃面上一寒。
一旦提及中宗明懿皇后,郑贵妃再不情愿,也只得起身请罪。
那是将中宗永远钉死在耻辱柱上的女人。
当年,中宗宠爱秦淑妃,想百年后,罗、秦二宫并立,自皇后至朝臣皆不答应。
中宗已经昏了头,又忌惮罗皇后母族世拥镇北军的威势,身为帝王,竟栽赃罗氏一族通敌卖国。
此案由时为刑部尚书的贺兰圭主审,审理结果是证据不足,不能定罪。
中宗却一意孤行,要求移交大理寺再审,命大理寺在狱中对罗皇后族人屈打成招。
罗皇后当即撞柱明志而亡,此后罗氏一族覆灭。
中宗原想将镇北军交予秦家接管,然而朝臣死谏不许,最终作罢。
几番变更,最终交予在此案中有信义之名的贺兰氏,并默许为罗家留下一支血脉,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可因为中宗两子都是秦淑妃所出,最终,皇位还是在秦淑妃一脉。
秦淑妃也着实成功做了太后,如今的信王便是当初秦淑妃的第二子后人。
两宫之争,牺牲的只有罗氏一族罢了。
但正是因有此前车之鉴,中宗之孙,德宗为还是齐王的皇帝赐婚时,先为罗氏一族平了反。
他给罗皇后上了谥号“明懿”,重新修陵厚葬,并将明顺秦皇后的神主移到配殿,而将罗皇后的神主请入太庙主殿。
以此给镇南军高家一颗定心丸。
所以当年之事,绝不可再发生第二次。
否则,皇朝的信誉将跌到谷底。
正因如此,郑贵妃脸色发青。
她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暗自弄死皇后,却不能以正面硬刚的方式。
是以,面对皇后一顶又一顶扣下来的高帽子。
她即便自认为没有飘,只是贯彻自己一贯的作风,也不得不认罪低头。
开口即打压,此人恐怕来者不善。
郭妡沉声道:“妾身蒲柳之姿,自不如贵妃娘娘风华万千。只是贵妃娘娘有所不知,裴世子已出具放妾书,郡公府一侧也已办妥手续,文书上,妾身已不是谁的妾。”
她嗓音里带着隐隐一抹痛失所爱的凄苦。
郑贵妃却不为所动,“哦?为何仅是郡公府那侧办妥?你不愿与玄止分割?甘愿做妾也无妨?”
见她嘴角扯出几分傲慢的笑意。
郭妡只道:“郎君待妾身情意深重,我二人曾许下来世之约,他写下放妾书是受奸人所迫,逼不得已,妾身并不怪他,妾身也并不在意名分,只要他心中一日有妾身,妾身便无怨无悔。”
她说话时带着浅浅愤恨和叹息,当真痴情无比。
郑贵妃的脸色,在听到“奸人”二字时倏然一寒。
本想发作,可这“奸人”也没点名道姓,此时发作,倒像不打自招。
不由哼笑一声,“既如此,你不在川州守着他回心转意,却来长安作甚?”
“妾身来赚一个与他匹配的身份。”郭妡神色坚定无畏。
眼见郑贵妃还待咄咄逼问些什么。
崇安公主似笑非笑开口:“贵妃说来看望我,倒是一句不提我,反倒对郭乡君关怀备至,可见也不是真心疼我,而是特意来瞧热闹的吧?”
郑贵妃瞅着郭妡那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色,微微眯了下眸子。
忽地,又莞尔一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般痴情女子,难免叫人想多关注几分,瞧瞧她究竟消瘦成如何模样。现下看来,也不过如此。”
说罢,她抬手轻抚鬓角,这才将目光转向崇安公主。
十足敷衍道:“倒是嫣嫣瘦了。”
瘦了?
崇安公主仿佛听到什么笑话。
不由眼睫低垂,唇角勾起一抹若有似无的讽笑。
她出门这一趟,可是生生吃胖了八斤。
八斤肉堆在身上,哪怕身量颇高,也很显形。
真是演都不带演的。
就连皇后也瞥了崇安公主一眼,随后继续刻她的骨牌,淡淡下了逐客令。
“如今看也看过了,若无事,贵妃便回去吧。”
郑贵妃自是不愿被这般赶走,立马又道:“妾倒真有一件事,望皇后恩准。”
皇后头都没抬,随口道:“你说。”
答不答应,则另讲。
郑贵妃便不客气道:“妾母族四娘月前才丧了未婚夫婿。那短命的端是害人,走便走罢,却使我家四娘落个克夫名声,如今在外头遭人非议。妾想将她接进宫来小住一阵,盼娘娘将那司籍的名位赏下来,也好令她名正言顺不是?”
郑贵妃说话间,也不曾看郭妡。
但在座几人已是明了,绕这么大个圈子,原来是听着信儿,特来坏事的。
郑家四娘,刚满十六岁,原是许了羽林千牛将军之子辛航。
可惜,辛航在北境阵亡,落在郑贵妃口中,则只是个害人的短命鬼。
皇后将刻刀拍在小几上,面容冷峻斥道:“贵妃慎言,辛二郎是为国捐躯的忠臣良将,贵妃此言若传出去,世人还当皇家刻薄寡恩,如此,谁愿为朝廷效命?”
郑贵妃却不以为然,捻着肩侧流苏笑着,“昭阳宫密不透风,如何传得出去?”
“那么,对英灵便不需有敬重之心么?”
“皇后教训得是,妾知错了。”郑贵妃当真不怎么在意,低头认错也给人冥顽不灵之感。
事实上,她低头也确实只是为了将话题兜回来,“那四娘的事儿?”
皇后垂目,懒得看她。
“你若心疼娘家侄女接进宫小住就是,只是郑家女历来不学无术,宫中女官又皆是要职,本宫不放心交予她,此事贵妃不必再提。”
其后,郭妡与崇安公主一起看着贵妃面容倏地扭曲。
崇安公主干脆笑了声。
“皇后忘了,妾也是郑家女么?”郑贵妃咬着牙。
皇后则更干脆,“没忘。”
“……”
郭妡眼见郑贵妃额角直抽,忙低下头,心底暗暗咋舌。
皇后真乃吾辈楷模。
身在高位,何必同人虚与委蛇,直接贴脸开大,毫不避讳。
起先,她听公主所述,还当皇后是任人欺凌的小白花。
初见第一面,皇后如此随和洒脱,虽已在郭妡心里扭转形象,但也不及此刻。
着实不愧是西南百年将门来的国母。
这脾性,太有地域标志了……
郑贵妃牙都要咬碎了,却不肯服输,也不再绕弯子。
指着郭妡道:“妾听说皇后将司籍之职授予她,一个做妾的罢了,我郑家贵女岂会不如她?妾轻易可不向皇后开口,皇后是摆明要打妾的脸么?”
郑贵妃在宫中跋扈惯了,仍是咄咄逼人的模样。
皇后却半点不急眼,徐徐道:“贵妃从前也不敢这般威逼本宫,难不成有那天命批语后,贵妃便忘了上下尊卑?说到底,贵妃亦是皇妾,如何瞧不起士人之妾?”
“这如何一样,妾乃内命妇!”郑贵妃不忿道。
“她亦是朝廷敕封的义宁乡君,外命妇。”
皇后语调平缓,“贵妃若要摆威风,大可不必挑在昭阳宫。本宫提醒你,本朝可没有两宫并立的先例,本宫若不死,即便赵王应天继位,贵妃也不过是太妃。除非你们敢效仿中宗皇帝,掀起满朝风雨逼死明懿皇后,铲除罗氏一族。否则,你先给本宫趴着。”
这般不留情面的斥责,叫郑贵妃面上一寒。
一旦提及中宗明懿皇后,郑贵妃再不情愿,也只得起身请罪。
那是将中宗永远钉死在耻辱柱上的女人。
当年,中宗宠爱秦淑妃,想百年后,罗、秦二宫并立,自皇后至朝臣皆不答应。
中宗已经昏了头,又忌惮罗皇后母族世拥镇北军的威势,身为帝王,竟栽赃罗氏一族通敌卖国。
此案由时为刑部尚书的贺兰圭主审,审理结果是证据不足,不能定罪。
中宗却一意孤行,要求移交大理寺再审,命大理寺在狱中对罗皇后族人屈打成招。
罗皇后当即撞柱明志而亡,此后罗氏一族覆灭。
中宗原想将镇北军交予秦家接管,然而朝臣死谏不许,最终作罢。
几番变更,最终交予在此案中有信义之名的贺兰氏,并默许为罗家留下一支血脉,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可因为中宗两子都是秦淑妃所出,最终,皇位还是在秦淑妃一脉。
秦淑妃也着实成功做了太后,如今的信王便是当初秦淑妃的第二子后人。
两宫之争,牺牲的只有罗氏一族罢了。
但正是因有此前车之鉴,中宗之孙,德宗为还是齐王的皇帝赐婚时,先为罗氏一族平了反。
他给罗皇后上了谥号“明懿”,重新修陵厚葬,并将明顺秦皇后的神主移到配殿,而将罗皇后的神主请入太庙主殿。
以此给镇南军高家一颗定心丸。
所以当年之事,绝不可再发生第二次。
否则,皇朝的信誉将跌到谷底。
正因如此,郑贵妃脸色发青。
她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暗自弄死皇后,却不能以正面硬刚的方式。
是以,面对皇后一顶又一顶扣下来的高帽子。
她即便自认为没有飘,只是贯彻自己一贯的作风,也不得不认罪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