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惨败,如同一次沉重的内伤,不仅摧毁了袁绍积攒多年的精锐,更彻底动摇了河北四州的统治根基。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忧愤交加、一病不起的袁绍,在邺城黯然离世。他留下的,并非一个稳固的帝国,而是一个潜藏着巨大危机的权力真空和三个各怀心思的儿子。
遗命不明,各怀鬼胎
袁绍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按照“立长”的传统,长子袁谭时任青州刺史(但青州大部已被刘衍占据,袁谭实际控制有限),理应继位。然而,袁绍晚年更偏爱相貌俊美、性情更像自己的第三子袁尚。加之袁尚之母刘氏得宠,日夜在袁绍耳边吹风,而审配、逢纪等谋士也与袁谭不睦,倾向于支持袁尚。
袁绍刚一咽气,以审配、逢纪为首的派系便抢先行动,他们担心袁谭继位后会对自身不利,竟伪造袁绍遗命,拥立袁尚继任大将军、冀州牧,并迅速控制了邺城。
消息传出,驻守黎阳(冀州南部前线)的袁谭勃然大怒!
“审配、逢纪小人!安敢矫诏立幼!”袁谭气得拔剑砍断案角,“我乃嫡长,父亲基业,理应由我继承!袁尚孺子,何德何能!”
他立刻点齐兵马,自称车骑将军,打出“清君侧,诛审配”的旗号,兵发邺城!
兄弟阋墙,刀兵相向
袁尚在审配等人的辅佐下,也不甘示弱,派大将眭元进、吕威璜等率军迎战袁谭。曾经共同对抗外敌的袁氏兄弟,如今却在冀州腹地,为了争夺继承权而自相残杀!
初时,袁谭因悲愤而士气高昂,加之其本身亦有一定能力,接连取得了几场小胜,兵锋直指邺城。袁尚见形势不利,不得不亲自率军出城,与袁谭会战于邺城之外。
这一战,没有荣耀,只有悲哀。同是袁氏血脉,穿着同样的衣甲,却为了权力而互相砍杀。战场上,哥哥的刀砍向弟弟的阵营,弟弟的箭射向哥哥的旌旗。鲜血染红的是袁绍曾经引以为傲的土地。
在审配的谋划和袁尚亲自督战下,邺城守军毕竟更得“大义”名分(控制中枢),且资源更足。袁谭久攻不下,师老兵疲,最终被袁尚击败,狼狈逃往其根据地——青州的平原郡(北部,与刘衍控制区交错)。
外力介入,局势糜烂
袁氏内乱的消息,如同最美味的诱饵,立刻引来了周边饿狼的觊觎。
· 曹操方面: 曹操闻讯,抚掌大笑:“天助我也!袁氏兄弟相争,河北唾手可得!”他采纳谋士建议,暂缓直接进攻,而是采取“隔岸观火,伺机取利”之策。他先是假意应允袁谭的求援,表奏袁谭为刺史,给予其有限支援,让其继续与袁尚消耗;同时,秘密联络袁尚阵营中的骑墙派,进行分化瓦解。
· 刘衍方面: 青州,平原城。刘衍与麾下谋士同样密切关注着这场内乱。
“主公,袁氏内讧,乃我北上之天赐良机!”郭嘉目光灼灼,“袁谭新败,退守北平原,势孤力穷。袁尚虽胜,然其兄弟倪墙,人心离散,且需防备曹操。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贾诩则更为谨慎:“袁谭虽败,犹有余力,且与曹操暗通款曲。我军若攻袁谭,恐曹操趁机袭我之后,或与袁尚达成短暂妥协。不如先取观望,令袁谭、袁尚继续相斗,待其两败俱伤,再行出手。”
荀彧提出战略方向:“文和、奉孝之言皆有道理。然彧以为,当务之急,并非急于攻城略地,而是‘宣示仁义,收取民心’。可遣一军,陈兵边境,以为威慑。同时,广派使者,携粮帛抚慰冀州南部饱受战乱之苦的郡县,宣扬主公仁德,则人心向背,不言自明。”
刘衍权衡再三,决断道:“便依文若之策!云长(关羽)所部,继续向渤海郡施压,但暂不进行大规模攻城。元皓(田丰),你负责选派能吏,携带粮种、医药,进入冀州南部,赈济流民,招揽贤才!我们要让河北百姓知道,除了自相残杀的袁氏和虎视眈眈的曹操,他们还有另一个选择!”
袁熙的抉择与吕布的躁动
与此同时,镇守幽州的袁绍次子袁熙,态度暧昧。他与袁尚关系尚可,但对大哥袁谭亦有同情,更对审配、郭图等人把持邺城大权感到不满。他选择了按兵不动,拥兵自重,静观其变。
而寄居在徐州小沛的吕布,听闻河北大乱,那颗不安分的心又躁动起来。他对刘备道:“袁氏兄弟皆碌碌之辈,河北精兵良将,正当有德者居之!玄德公,何不与我共图之?” 刘备闻言,心中警铃大作,表面温言安抚,内心已对吕布的威胁提到了最高级别,暗中命令关羽(徐州方向)、张飞加强对小沛的监视。
袁绍尸骨未寒,他三个儿子便已刀兵相见。河北大地,烽烟再起,只是这一次,敌人来自内部。这场内乱,不仅加速了袁氏集团的灭亡,也为曹操的北上和刘衍的扩张,打开了致命的缺口。四州之地,俨然已成他人砧板上的鱼肉,只待时机成熟,便可分而食之。
曾经的北方巨擘,正从内部开始崩塌。
遗命不明,各怀鬼胎
袁绍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按照“立长”的传统,长子袁谭时任青州刺史(但青州大部已被刘衍占据,袁谭实际控制有限),理应继位。然而,袁绍晚年更偏爱相貌俊美、性情更像自己的第三子袁尚。加之袁尚之母刘氏得宠,日夜在袁绍耳边吹风,而审配、逢纪等谋士也与袁谭不睦,倾向于支持袁尚。
袁绍刚一咽气,以审配、逢纪为首的派系便抢先行动,他们担心袁谭继位后会对自身不利,竟伪造袁绍遗命,拥立袁尚继任大将军、冀州牧,并迅速控制了邺城。
消息传出,驻守黎阳(冀州南部前线)的袁谭勃然大怒!
“审配、逢纪小人!安敢矫诏立幼!”袁谭气得拔剑砍断案角,“我乃嫡长,父亲基业,理应由我继承!袁尚孺子,何德何能!”
他立刻点齐兵马,自称车骑将军,打出“清君侧,诛审配”的旗号,兵发邺城!
兄弟阋墙,刀兵相向
袁尚在审配等人的辅佐下,也不甘示弱,派大将眭元进、吕威璜等率军迎战袁谭。曾经共同对抗外敌的袁氏兄弟,如今却在冀州腹地,为了争夺继承权而自相残杀!
初时,袁谭因悲愤而士气高昂,加之其本身亦有一定能力,接连取得了几场小胜,兵锋直指邺城。袁尚见形势不利,不得不亲自率军出城,与袁谭会战于邺城之外。
这一战,没有荣耀,只有悲哀。同是袁氏血脉,穿着同样的衣甲,却为了权力而互相砍杀。战场上,哥哥的刀砍向弟弟的阵营,弟弟的箭射向哥哥的旌旗。鲜血染红的是袁绍曾经引以为傲的土地。
在审配的谋划和袁尚亲自督战下,邺城守军毕竟更得“大义”名分(控制中枢),且资源更足。袁谭久攻不下,师老兵疲,最终被袁尚击败,狼狈逃往其根据地——青州的平原郡(北部,与刘衍控制区交错)。
外力介入,局势糜烂
袁氏内乱的消息,如同最美味的诱饵,立刻引来了周边饿狼的觊觎。
· 曹操方面: 曹操闻讯,抚掌大笑:“天助我也!袁氏兄弟相争,河北唾手可得!”他采纳谋士建议,暂缓直接进攻,而是采取“隔岸观火,伺机取利”之策。他先是假意应允袁谭的求援,表奏袁谭为刺史,给予其有限支援,让其继续与袁尚消耗;同时,秘密联络袁尚阵营中的骑墙派,进行分化瓦解。
· 刘衍方面: 青州,平原城。刘衍与麾下谋士同样密切关注着这场内乱。
“主公,袁氏内讧,乃我北上之天赐良机!”郭嘉目光灼灼,“袁谭新败,退守北平原,势孤力穷。袁尚虽胜,然其兄弟倪墙,人心离散,且需防备曹操。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贾诩则更为谨慎:“袁谭虽败,犹有余力,且与曹操暗通款曲。我军若攻袁谭,恐曹操趁机袭我之后,或与袁尚达成短暂妥协。不如先取观望,令袁谭、袁尚继续相斗,待其两败俱伤,再行出手。”
荀彧提出战略方向:“文和、奉孝之言皆有道理。然彧以为,当务之急,并非急于攻城略地,而是‘宣示仁义,收取民心’。可遣一军,陈兵边境,以为威慑。同时,广派使者,携粮帛抚慰冀州南部饱受战乱之苦的郡县,宣扬主公仁德,则人心向背,不言自明。”
刘衍权衡再三,决断道:“便依文若之策!云长(关羽)所部,继续向渤海郡施压,但暂不进行大规模攻城。元皓(田丰),你负责选派能吏,携带粮种、医药,进入冀州南部,赈济流民,招揽贤才!我们要让河北百姓知道,除了自相残杀的袁氏和虎视眈眈的曹操,他们还有另一个选择!”
袁熙的抉择与吕布的躁动
与此同时,镇守幽州的袁绍次子袁熙,态度暧昧。他与袁尚关系尚可,但对大哥袁谭亦有同情,更对审配、郭图等人把持邺城大权感到不满。他选择了按兵不动,拥兵自重,静观其变。
而寄居在徐州小沛的吕布,听闻河北大乱,那颗不安分的心又躁动起来。他对刘备道:“袁氏兄弟皆碌碌之辈,河北精兵良将,正当有德者居之!玄德公,何不与我共图之?” 刘备闻言,心中警铃大作,表面温言安抚,内心已对吕布的威胁提到了最高级别,暗中命令关羽(徐州方向)、张飞加强对小沛的监视。
袁绍尸骨未寒,他三个儿子便已刀兵相见。河北大地,烽烟再起,只是这一次,敌人来自内部。这场内乱,不仅加速了袁氏集团的灭亡,也为曹操的北上和刘衍的扩张,打开了致命的缺口。四州之地,俨然已成他人砧板上的鱼肉,只待时机成熟,便可分而食之。
曾经的北方巨擘,正从内部开始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