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夜幕,比洛阳来得更早,也更显深沉。除了太师府依旧灯火通明、喧嚣达旦之外,大部分街巷都早早陷入了沉寂,唯有巡夜的西凉兵卒沉重的脚步声和甲胄碰撞声,不时打破这死寂,更添几分肃杀。
位于城南的司徒王允府邸,从外面看,与其它公卿大臣的府宅并无二致,门庭冷落,甚至略显破败,仿佛主人早已在董卓的淫威下心灰意冷,闭门谢客。然而,府内深处,一间门窗紧闭、帘幕低垂的书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几盏灯烛摇曳,映照着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者。他身着常服,虽年近花甲,腰杆却挺得笔直,眼神深邃,偶尔闪过的精光显示出他并非庸碌之辈。此人正是当朝司徒,王允。
他并未像其他朝臣那般醉生梦死或提心吊胆,而是伏案细阅着一卷卷简牍。这些并非朝廷公文,而是通过各种隐秘渠道送来的各地情报。关东联军星散,袁绍据冀州,曹操回兖州,刘表稳荆州……尤其是关于青州牧刘衍的消息,他看得格外仔细。
“收拢洛阳流民数万,抢救典籍,整军经武,内政修明……”王允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低声自语,“刘衍……刘青州……汉室宗亲,勇力堪敌吕布,更有仁德之名,麾下人才济济。或许……他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他的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然而,目光转回眼前的长安,他的心又沉了下去。董卓倒行逆施,西凉军跋扈,天子形同傀儡,朝廷乌烟瘴气。想要依靠远在青州的刘衍解决近在咫尺的国贼,无异于痴人说梦。远水,救不了近火。
就在这时,老管家悄无声息地进来,低声道:“主人,一切都已安排妥当。”
王允眼中精光一闪,深吸一口气,脸上那种忧国忧民的神情迅速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决绝与计谋的深沉。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沉声道:“请吕将军进来吧,记住,从侧门,务必隐秘。”
片刻后,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股浓烈的酒气率先涌入,随即,一个高大英武却带着七八分醉意、眉宇间满是郁愤的身影走了进来,正是吕布。
“吕将军驾临寒舍,允未能远迎,还望恕罪。”王允起身,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热情与恭敬,亲自上前搀扶。
吕布摆了摆手,虽然醉眼朦胧,但基本的警惕还在,他扫视了一眼这间陈设简单却透着雅致的书房,大着舌头道:“王司徒……深夜相召,有何要事?布……一介武夫,恐不堪与司徒议论朝政。”他话语中带着自嘲,也有一丝疏离。
王允心中冷笑,知道吕布对董卓不满已极,此刻不过是强撑面子。他并不点破,而是叹息一声,语气充满了悲天悯人:“唉,吕将军说哪里话。允今日请将军来,非为朝政,实是因心中苦闷,无处排解,见将军亦是性情中人,故想与将军小酌几杯,一吐胸中块垒。”
说着,他引吕布入座,亲自为其斟酒。案上早已备好几样精致小菜,与太师府的大鱼大肉截然不同。
吕布本就借酒消愁,见此也不推辞,连饮数杯。酒入愁肠,话也多了起来。
“司徒大人,你说……这天下,为何会变成这般模样?”吕布眼神迷茫,“董……太师他……”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是重重地将酒杯顿在桌上。
王允知道火候已到,他屏退左右,压低声音,脸上露出痛心疾首的表情:“将军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方今朝廷危如累卵,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天下之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将军勇冠三军,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国贼之下,受此污名与猜忌?”
这番话,如同尖刀,狠狠刺中了吕布心中最痛处。他猛地抬头,眼中醉意去了几分,血丝弥漫,低吼道:“司徒!你……你此言何意?莫非欲陷布于不义?!”
王允毫不退缩,目光炯炯地迎着吕布逼视:“允岂敢陷将军于不义?允正是欲助将军,成就擎天保驾之伟业,留名青史!将军乃天下豪杰,岂不知‘顺天者逸,逆天者劳’?董卓逆天无道,覆亡只在旦夕!将军若能弃暗投明,与我等共除国贼,则功莫大焉,必能名垂竹帛,万古流芳!何苦为了一时之义(实为虚名),而自毁前程,与国贼同归于尽?!”
“弃暗投明……除国贼……”吕布喃喃重复着,心脏剧烈跳动。王允的话,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念头彻底勾了出来。董卓的猜忌、李傕郭汜的排挤、内心的不甘与屈辱,在这一刻如同火山般涌动。
但他仍有顾虑,弑主之名,非同小可。
王允看出他的犹豫,趁热打铁道:“将军试想,董卓可曾真以父子待你?飞鸟尽,良弓藏。如今他尚且猜忌于你,待他日地位稳固,将军手握重兵,勇武过人,他岂能容你?届时,只怕悔之晚矣!将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吕布脸色变幻不定,呼吸粗重。他猛地抓起酒壶,直接对着壶嘴狂饮一番,然后重重放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与决绝。
他看向王允,声音沙哑而低沉:“司徒……欲布如何行事?”
王允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知道吕布已然心动。他凑近几分,声音几不可闻:“此事需从长计议,务求一击必中,万无一失。将军且稍安勿躁,日常行事如常,莫要让董卓起疑。具体时机与步骤,允自会再与将军细商……”
窗外,夜色更浓。书房内的密谋,如同暗流,在长安城死寂的水面下,开始汹涌奔腾。一场即将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变,就在这司徒府的书房中,悄然拉开了序幕。而远在青州的刘衍,通过暗卫零星传回的消息,也已隐约嗅到了长安方向那不同寻常的气息。
位于城南的司徒王允府邸,从外面看,与其它公卿大臣的府宅并无二致,门庭冷落,甚至略显破败,仿佛主人早已在董卓的淫威下心灰意冷,闭门谢客。然而,府内深处,一间门窗紧闭、帘幕低垂的书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几盏灯烛摇曳,映照着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者。他身着常服,虽年近花甲,腰杆却挺得笔直,眼神深邃,偶尔闪过的精光显示出他并非庸碌之辈。此人正是当朝司徒,王允。
他并未像其他朝臣那般醉生梦死或提心吊胆,而是伏案细阅着一卷卷简牍。这些并非朝廷公文,而是通过各种隐秘渠道送来的各地情报。关东联军星散,袁绍据冀州,曹操回兖州,刘表稳荆州……尤其是关于青州牧刘衍的消息,他看得格外仔细。
“收拢洛阳流民数万,抢救典籍,整军经武,内政修明……”王允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低声自语,“刘衍……刘青州……汉室宗亲,勇力堪敌吕布,更有仁德之名,麾下人才济济。或许……他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他的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然而,目光转回眼前的长安,他的心又沉了下去。董卓倒行逆施,西凉军跋扈,天子形同傀儡,朝廷乌烟瘴气。想要依靠远在青州的刘衍解决近在咫尺的国贼,无异于痴人说梦。远水,救不了近火。
就在这时,老管家悄无声息地进来,低声道:“主人,一切都已安排妥当。”
王允眼中精光一闪,深吸一口气,脸上那种忧国忧民的神情迅速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决绝与计谋的深沉。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沉声道:“请吕将军进来吧,记住,从侧门,务必隐秘。”
片刻后,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股浓烈的酒气率先涌入,随即,一个高大英武却带着七八分醉意、眉宇间满是郁愤的身影走了进来,正是吕布。
“吕将军驾临寒舍,允未能远迎,还望恕罪。”王允起身,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热情与恭敬,亲自上前搀扶。
吕布摆了摆手,虽然醉眼朦胧,但基本的警惕还在,他扫视了一眼这间陈设简单却透着雅致的书房,大着舌头道:“王司徒……深夜相召,有何要事?布……一介武夫,恐不堪与司徒议论朝政。”他话语中带着自嘲,也有一丝疏离。
王允心中冷笑,知道吕布对董卓不满已极,此刻不过是强撑面子。他并不点破,而是叹息一声,语气充满了悲天悯人:“唉,吕将军说哪里话。允今日请将军来,非为朝政,实是因心中苦闷,无处排解,见将军亦是性情中人,故想与将军小酌几杯,一吐胸中块垒。”
说着,他引吕布入座,亲自为其斟酒。案上早已备好几样精致小菜,与太师府的大鱼大肉截然不同。
吕布本就借酒消愁,见此也不推辞,连饮数杯。酒入愁肠,话也多了起来。
“司徒大人,你说……这天下,为何会变成这般模样?”吕布眼神迷茫,“董……太师他……”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是重重地将酒杯顿在桌上。
王允知道火候已到,他屏退左右,压低声音,脸上露出痛心疾首的表情:“将军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方今朝廷危如累卵,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天下之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将军勇冠三军,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国贼之下,受此污名与猜忌?”
这番话,如同尖刀,狠狠刺中了吕布心中最痛处。他猛地抬头,眼中醉意去了几分,血丝弥漫,低吼道:“司徒!你……你此言何意?莫非欲陷布于不义?!”
王允毫不退缩,目光炯炯地迎着吕布逼视:“允岂敢陷将军于不义?允正是欲助将军,成就擎天保驾之伟业,留名青史!将军乃天下豪杰,岂不知‘顺天者逸,逆天者劳’?董卓逆天无道,覆亡只在旦夕!将军若能弃暗投明,与我等共除国贼,则功莫大焉,必能名垂竹帛,万古流芳!何苦为了一时之义(实为虚名),而自毁前程,与国贼同归于尽?!”
“弃暗投明……除国贼……”吕布喃喃重复着,心脏剧烈跳动。王允的话,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念头彻底勾了出来。董卓的猜忌、李傕郭汜的排挤、内心的不甘与屈辱,在这一刻如同火山般涌动。
但他仍有顾虑,弑主之名,非同小可。
王允看出他的犹豫,趁热打铁道:“将军试想,董卓可曾真以父子待你?飞鸟尽,良弓藏。如今他尚且猜忌于你,待他日地位稳固,将军手握重兵,勇武过人,他岂能容你?届时,只怕悔之晚矣!将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吕布脸色变幻不定,呼吸粗重。他猛地抓起酒壶,直接对着壶嘴狂饮一番,然后重重放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与决绝。
他看向王允,声音沙哑而低沉:“司徒……欲布如何行事?”
王允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知道吕布已然心动。他凑近几分,声音几不可闻:“此事需从长计议,务求一击必中,万无一失。将军且稍安勿躁,日常行事如常,莫要让董卓起疑。具体时机与步骤,允自会再与将军细商……”
窗外,夜色更浓。书房内的密谋,如同暗流,在长安城死寂的水面下,开始汹涌奔腾。一场即将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变,就在这司徒府的书房中,悄然拉开了序幕。而远在青州的刘衍,通过暗卫零星传回的消息,也已隐约嗅到了长安方向那不同寻常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