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路遇徐庶-《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

  携赵云同归,刘衍心中畅快,一行人马不停蹄,取道返回青州。时值深冬,北风凛冽,天空阴沉,不多时,竟纷纷扬扬飘下鹅毛大雪。天地间很快便是一片苍茫,道路也变得泥泞难行。

  为免士卒过于辛苦,也担心大雪封路,刘衍下令在一处背风的山坳暂歇,埋锅造饭,等雪势稍缓再行。他和张飞、赵云则围坐在临时搭起的营帐内,烤火取暖,谈论些枪法武艺,相谈甚欢。

  正说话间,负责外围警戒的斥候来报:“主公,前方山道旁,发现一辆陷入泥淖的破旧马车,一对母子模样的路人正在竭力推车,看样子是困在此处了,那老妇人似乎身体不适。”

  刘衍闻言,站起身道:“大雪封路,老弱困顿,岂能坐视不理。翼德、子龙,随我去看看。”

  三人带着几名亲卫,顶着风雪来到斥候所指之处。果然见一辆木板车深陷在泥雪混合的路沟里,车轮被卡死。一名身着单薄儒衫、看起来二十出头的青年,正拼尽全力推着车辕,他身旁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的老妇人,也咬着牙在一旁帮忙,但显然力不从心,冻得浑身发抖,咳嗽不止。

  那青年虽是文人打扮,但眉宇间自有一股任侠之气,此刻因为用力,额头青筋暴起,脸色冻得发青,却依旧不肯放弃。

  “这位先生,老夫人,天寒地冻,如此推法非但无益,反而伤身。且让我等助你一臂之力。”刘衍上前,温声说道。

  那青年闻声抬头,见刘衍几人虽衣着不凡,带着护卫,但语气和善,不似恶人,尤其刘衍气度沉稳,让人心生信任。他喘着粗气,拱手道:“多谢诸位仗义!在下颍川徐福,携家母欲往荆州投亲,不料路遇风雪,车辆陷落,家母又染风寒,实在……实在是惭愧!”

  徐福?刘衍心中一动,这个名字似乎有些耳熟,但一时未能深想。他见那老妇人确实状况不佳,不再多言,对张飞、赵云道:“搭把手!”

  “好嘞!”张飞应了一声,大步上前,他神力惊人,双手抓住车辕,低喝一声:“起!”竟生生将那陷死的板车从泥淖中抬起了大半!赵云也在一旁发力助推,刘衍则亲自上前,和那青年徐福一起,将老妇人搀扶到一旁避风处,又解下自己的锦袍披在老妇人身上。

  “多……多谢壮士!多谢诸位恩公!”老妇人感激涕零,声音虚弱。

  车辆既出,刘衍邀请道:“徐先生,老夫人染病,不宜再受风寒。我等在前方山坳暂歇,有热汤营帐,不如一同过去,让老夫人暖和一下,驱驱寒气,再行赶路不迟。”

  徐福见母亲确实支撑不住,又感刘衍等人真诚相助,绝非歹人,便不再推辞,深深一揖:“大恩不言谢!如此,便叨扰诸位了!”

  回到营地,刘衍命人腾出一顶温暖的帐篷,让徐母休息,又让随行军医熬制了驱寒的汤药送去。他则与张飞、赵云,陪着徐福在主营帐中烤火,饮些热汤。

  “徐先生是颍川人氏?如今兵荒马乱,千里投亲,着实不易。”刘衍随口问道,试图拉近关系。

  徐福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苦涩:“不瞒足下,福本是寒门子弟,年少时也曾任侠好剑,后来方知欲安天下,需明经义,故而弃武从文,游学四方。奈何家道中落,如今只得携母南下,另谋出路。不想途中多艰,若非遇见诸位,我母子二人恐要冻毙于此了。”他言语坦诚,不掩饰自己的落魄。

  弃武从文?游学四方?颍川徐福?

  刘衍脑海中如同电光火石般一闪!徐福,徐元直!是了,徐庶本名正是徐福!后来因杀人避祸才改名徐庶!眼前这个落魄却难掩锐气的青年,竟然就是历史上那个为母投曹、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的孝子贤臣、智计百出的徐庶徐元直!

  刘衍心中剧震,这个名字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是了,徐庶本名正是徐福!后来因友人报仇杀人受牵连才改名为庶!眼前这个衣衫单薄、眉宇间却隐含侠气与文光的落魄青年,竟然就是历史上那个智计百出、孝感天下、因母投曹后终身“一言不发”的徐庶徐元直!

  此人,绝不可错过! 刘衍瞬间下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位大才留在身边。他强压下翻腾的心绪,神色愈发温和,示意徐庶坐下烤火,并亲自递过一碗热汤。

  “徐先生是颍川人氏?颍川乃文萃之地,名士辈出啊。”刘衍看似随意地打开话题,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切入。

  徐福(暂用原名)接过热汤,暖了暖手,脸上露出一丝复杂之色:“不敢当。颍川虽多名士,然福出身寒微,年少时不通世事,好任侠击剑,后来方知欲平天下不平事,非一人之勇力可及,需明经义,晓大势,故而弃武从文,游学四方。奈何……唉,学识未成,家道已落,如今前途渺茫,实在惭愧。”他言语坦诚,带着读书人的清高与现实的无奈。

  弃武从文!游学四方!志向高远却困顿潦倒!

  刘衍心中更加确定,此必是徐庶无疑!他抓住话头,神色郑重起来:“先生过谦了!能弃武从文,可见先生非匹夫之勇,乃胸怀大志!方今天下,朝纲不振,宦官当道,诸侯心怀异志,黎民苦不堪言。正是需要先生这等明晓大义、腹有良谋之士,挺身而出,匡扶社稷之时!不知先生对如今这天下大势,有何看法?”

  刘衍主动将话题引向天下大势,既是考较,也是展示自身格局的机会。

  徐庶见刘衍气度不凡,谈吐间直指天下,不似寻常商旅或武夫,也被勾起了谈兴,略一沉吟,便道:“天下大势,譬如积薪,已然燃眉。黄巾之乱,非因而起,实乃果也。朝廷失德,政令不行,豪强兼并,百姓无立锥之地,此乃乱源。如今虽赖皇甫嵩、朱儁等忠良之将,暂时扑灭巨鹿、颍川之火,然星火遍野,岂能尽除?更可虑者,经此一乱,各地州郡长官,权柄愈重,恐生桓、灵末世之祸,强枝弱干,割据之势已成。”

  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依庶看来,不久之后,这天下,非复汉家一统之天下,而是群雄逐鹿之战场。能于此时洞察先机,积蓄实力,收拢民心,明修内政,暗砺甲兵者,方有可能于这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乃至……廓清寰宇。”

  这番话,高屋建瓴,直指要害,将天下纷乱的根源与未来的走向分析得清晰透彻。一旁的赵云听得目光炯炯,连张飞也放下了酒碗,似懂非懂地觉得这书生说得很有道理。

  刘衍心中赞叹,果然是王佐之才!他趁热打铁,目光灼灼地看着徐庶:“先生高论,振聋发聩!实不相瞒,在下乃青州牧刘衍。”

  徐庶闻言,浑身一震,难以置信地看着刘衍。青州牧刘衍?那个平定青州黄巾,在广宗之战中声名鹊起的汉室宗亲?他竟然就是眼前这个亲自下车助人、温言款待落魄书生的年轻人?

  刘衍不给他消化震惊的时间,继续慷慨陈词,将自己的志向和盘托出:“衍虽不才,亦为汉室苗裔,目睹江山倾颓,百姓倒悬,常怀五内俱焚之痛!踞守青州,非为割地自雄,实欲以此为基础,内修仁政,外御强敌,广纳贤才,积蓄力量!衍之志,不在与诸雄争一时之短长,而在终有一日,能扫平群丑,澄清玉宇,再造一个大一统的、海晏河清的大汉天下!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方为衍心中之所愿!”

  他站起身,对着徐庶,郑重一揖到底:“先生大才,洞察时势,心怀黎民。衍,恳请先生,放弃南下漂泊之念,助我一臂之力!衍必以师友之礼相待,使先生能奉养老母,安居乐业,更能一展胸中抱负,与我等共创这不世之功业!先生之才,当用于安邦定国,岂可埋没于江湖草莽之间?”

  这一番话,如黄钟大吕,敲击在徐庶心上。刘衍的身份,远超出他的预料;刘衍的志向,更是宏大而崇高,直击他内心深处“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而刘衍的诚意,更是无可挑剔,连他最牵挂的老母都已妥善安置。

  对比自己前途未卜的南下之路,对比其他诸侯可能有的猜忌与轻视,眼前这位年轻州牧所展现出的气度、志向与诚意,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瞬间照亮了他迷茫的前路。

  徐庶看着深深作揖的刘衍,又想起他之前毫不犹豫救助陌生路人的仁德,再想到他治理下传闻中井然有序的青州,心中再无犹豫。

  他猛地起身,避开刘衍的大礼,然后整理了一下自己破旧却干净的儒衫,神色庄严肃穆,对着刘衍,推金山,倒玉柱,行了最郑重的拜主之礼:

  “庶,颍川寒士,才疏学浅,蒙主公不弃,风雪中施以援手,更以国士之礼相待,倾心相邀!主公胸怀四海之志,心系万民之安,正是庶平生所愿追寻之明主!若主公不嫌庶愚钝,庶,愿拜为主公,从此竭尽心力,效犬马之劳,辅佐主公,共图大业,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辞!”

  “元直请起!我得元直,如虎添翼也!”刘衍大喜过望,连忙上前,双手用力扶起徐庶,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

  帐内,张飞咧嘴大笑,赵云面露欣慰。炭火噼啪,帐外风雪依旧,但帐内却因一位大才的归心,而充满了火热的希望与力量。

  雪夜之中,刘衍不仅寻得了赵云,更以胸怀与志向,成功收获了徐庶这位至关重要的谋士。潜龙之侧,再添一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