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寒风,卷动着巴蜀平原上最后的枯叶,也带来了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当张合残部踉跄退入成都,带来的不仅是汉中失守的噩耗,更是一道无形的催命符——刘衍大军,已从东、北两个方向,完成了对蜀汉最后巢穴的战略合围。
战争的阴云,以前所未有的低压姿态,沉重地笼罩在这座千年古城的上空。
最先出现在成都平原东部地平线上的,是如同玄色潮水般漫涌而来的汉军东线主力。关羽统帅的十五万大军,在扫平巴东、巴郡诸城,击溃沿途所有微弱抵抗后,终于兵临城下。军中那面巨大的“关”字帅旗和汉王赤旗,在秋风中猎猎狂舞,仿佛死神的旌幡。
大军行进间,步伐整齐划一,甲胄碰撞之声汇聚成沉闷而富有节奏的雷鸣,敲打在每一个守城士卒的心头。刀枪如林,在晦暗的秋日下反射出冰冷的光泽,蔓延至视野尽头。骑兵游弋在两翼,马蹄踏碎枯草,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攻城器械——高达数丈的井阑、需要数十人拖拽的投石车、包裹铁皮的冲车——如同移动的山峦,在军队的簇拥下缓缓向前,它们的影子投在大地上,带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紧接着,北面烟尘大起,马蹄声如同滚雷由远及近!马超率领的西凉铁骑,在拿下汉中后,马不停蹄,一路南下,犹如一股钢铁洪流,席卷而至。西凉骑兵人如虎,马如龙,清一色的高头大马,骑士们身着皮甲,背负强弓,腰挎弯刀,脸上带着风霜与彪悍。他们并未立刻靠近城墙,而是在北门外一片开阔地带迅速展开阵型,如同一片蓄势待发的乌云,封锁了成都北去的所有通道。马超本人银甲白袍,手持长枪,立于阵前,目光冷冽地望向那座孤城,他不需要攻城,他的存在,就是悬在成都守军头顶的一柄利剑,断绝了他们任何向北突围的幻想。
几乎与此同时,南面也出现了刘衍大军的旗帜。那是张辽、徐晃在完成佯攻荆州的战略任务后,奉命西进,扫清成都周边郡县,最终抵达城南,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虽然兵力不如关羽主力雄厚,但张辽的“辽”字旗和徐晃的“徐”字旗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威慑。
东、北、南三面,旌旗蔽空,营寨连绵数十里,炊烟袅袅,人喊马嘶,将成都围得水泄不通。唯有西面,是连绵的龙门山脉,那是绝路,而非生路。
刘衍大军并未立刻发动进攻。他们如同经验丰富的猎人,从容不迫地安营扎寨,挖掘壕沟,设置鹿角拒马,构建起一道又一道坚固的包围圈。这种有条不紊、胜券在握的姿态,比立刻发动狂攻更能摧垮守军的意志。
站在成都那高大却显得格外孤寂的城墙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敌人的营盘和旗帜。刘衍大军士兵士气高昂,操练的号子声、战马的嘶鸣声、工匠打造器械的敲击声,汇成一股强大的声浪,日夜不停地冲击着城墙,也冲击着守军早已脆弱不堪的神经。
城头之上,负责巡防的蜀汉士卒,面色惶恐,眼神麻木。他们紧握着手中的兵器,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望着城外那无边无际的敌军阵容,绝望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上每个人的心脏。一些新征募的壮丁,甚至忍不住瑟瑟发抖,若非军法森严,恐怕早已瘫软在地。昔日刘备入主成都时的万家灯火、夹道欢迎,与此刻的死寂、恐慌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皇宫之内,气氛更是压抑得令人窒息。刘备缠绵病榻,气若游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睡状态,偶尔醒来,眼神也是空洞无神,口中喃喃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或许是“张颌”,或许是“孔明”,或许是“汉室……”。御医束手无策,只能用人参吊着一口气。
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那个一夜白首的丞相身上。
诸葛亮强撑着病体,在简雍等人的搀扶下,登上了成都的南门城楼。他身披厚厚的鹤氅,却依旧难以抵挡那彻骨的寒意。当他看到城外那三面合围、军容鼎盛的刘衍大军阵营时,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中,没有惊讶,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疲惫和了然。
他看到了关羽军中那面熟悉的帅旗,心中五味杂陈;看到了西凉铁骑那冲天的煞气,知道北线已彻底无望;看到了张辽军阵的严整,明白最后一丝侥幸也已破灭。
“丞相……刘衍大军势大,这……这如何是好?”简雍声音颤抖,脸色苍白。
诸葛亮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城外,又回望城内。他看到的是守军士卒脸上的恐惧,是宫阙楼宇间弥漫的死气,是这座古城在末日降临前的寂静与哀伤。
他剧烈地咳嗽了一阵,用雪白的手帕捂住嘴,拿开时,帕上赫然带着一抹惊心的殷红。他不动声色地将手帕收起,声音沙哑而微弱,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
“传令下去,紧闭四门,全军戒备,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战。”
“丞相,难道我们……”
诸葛亮抬起手,阻止了简雍后面的话。他那双睿智却已黯淡的眸子,望向灰蒙蒙的天空,仿佛在询问那冥冥中的天命,最终,只化作一声几乎听不见的叹息:
“守一日,是一日吧。尽人事,听天命。”
说完,他不再看城外那令人绝望的景象,在侍从的搀扶下,缓缓转身,走下城楼。他那萧索的白发背影,在凄冷的秋风中,显得如此孤独,如此悲凉,仿佛与这座即将陷落的孤城,融为了一体。
刘衍大军兵临城下,成都已成孤岛。战争的最终幕,已然拉开。落日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血红,映照着城外连绵的军营和城内死寂的街巷,仿佛在为蜀汉政权,奏响最后的挽歌。
战争的阴云,以前所未有的低压姿态,沉重地笼罩在这座千年古城的上空。
最先出现在成都平原东部地平线上的,是如同玄色潮水般漫涌而来的汉军东线主力。关羽统帅的十五万大军,在扫平巴东、巴郡诸城,击溃沿途所有微弱抵抗后,终于兵临城下。军中那面巨大的“关”字帅旗和汉王赤旗,在秋风中猎猎狂舞,仿佛死神的旌幡。
大军行进间,步伐整齐划一,甲胄碰撞之声汇聚成沉闷而富有节奏的雷鸣,敲打在每一个守城士卒的心头。刀枪如林,在晦暗的秋日下反射出冰冷的光泽,蔓延至视野尽头。骑兵游弋在两翼,马蹄踏碎枯草,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攻城器械——高达数丈的井阑、需要数十人拖拽的投石车、包裹铁皮的冲车——如同移动的山峦,在军队的簇拥下缓缓向前,它们的影子投在大地上,带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紧接着,北面烟尘大起,马蹄声如同滚雷由远及近!马超率领的西凉铁骑,在拿下汉中后,马不停蹄,一路南下,犹如一股钢铁洪流,席卷而至。西凉骑兵人如虎,马如龙,清一色的高头大马,骑士们身着皮甲,背负强弓,腰挎弯刀,脸上带着风霜与彪悍。他们并未立刻靠近城墙,而是在北门外一片开阔地带迅速展开阵型,如同一片蓄势待发的乌云,封锁了成都北去的所有通道。马超本人银甲白袍,手持长枪,立于阵前,目光冷冽地望向那座孤城,他不需要攻城,他的存在,就是悬在成都守军头顶的一柄利剑,断绝了他们任何向北突围的幻想。
几乎与此同时,南面也出现了刘衍大军的旗帜。那是张辽、徐晃在完成佯攻荆州的战略任务后,奉命西进,扫清成都周边郡县,最终抵达城南,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虽然兵力不如关羽主力雄厚,但张辽的“辽”字旗和徐晃的“徐”字旗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威慑。
东、北、南三面,旌旗蔽空,营寨连绵数十里,炊烟袅袅,人喊马嘶,将成都围得水泄不通。唯有西面,是连绵的龙门山脉,那是绝路,而非生路。
刘衍大军并未立刻发动进攻。他们如同经验丰富的猎人,从容不迫地安营扎寨,挖掘壕沟,设置鹿角拒马,构建起一道又一道坚固的包围圈。这种有条不紊、胜券在握的姿态,比立刻发动狂攻更能摧垮守军的意志。
站在成都那高大却显得格外孤寂的城墙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敌人的营盘和旗帜。刘衍大军士兵士气高昂,操练的号子声、战马的嘶鸣声、工匠打造器械的敲击声,汇成一股强大的声浪,日夜不停地冲击着城墙,也冲击着守军早已脆弱不堪的神经。
城头之上,负责巡防的蜀汉士卒,面色惶恐,眼神麻木。他们紧握着手中的兵器,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望着城外那无边无际的敌军阵容,绝望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上每个人的心脏。一些新征募的壮丁,甚至忍不住瑟瑟发抖,若非军法森严,恐怕早已瘫软在地。昔日刘备入主成都时的万家灯火、夹道欢迎,与此刻的死寂、恐慌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皇宫之内,气氛更是压抑得令人窒息。刘备缠绵病榻,气若游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睡状态,偶尔醒来,眼神也是空洞无神,口中喃喃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或许是“张颌”,或许是“孔明”,或许是“汉室……”。御医束手无策,只能用人参吊着一口气。
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那个一夜白首的丞相身上。
诸葛亮强撑着病体,在简雍等人的搀扶下,登上了成都的南门城楼。他身披厚厚的鹤氅,却依旧难以抵挡那彻骨的寒意。当他看到城外那三面合围、军容鼎盛的刘衍大军阵营时,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中,没有惊讶,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疲惫和了然。
他看到了关羽军中那面熟悉的帅旗,心中五味杂陈;看到了西凉铁骑那冲天的煞气,知道北线已彻底无望;看到了张辽军阵的严整,明白最后一丝侥幸也已破灭。
“丞相……刘衍大军势大,这……这如何是好?”简雍声音颤抖,脸色苍白。
诸葛亮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城外,又回望城内。他看到的是守军士卒脸上的恐惧,是宫阙楼宇间弥漫的死气,是这座古城在末日降临前的寂静与哀伤。
他剧烈地咳嗽了一阵,用雪白的手帕捂住嘴,拿开时,帕上赫然带着一抹惊心的殷红。他不动声色地将手帕收起,声音沙哑而微弱,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
“传令下去,紧闭四门,全军戒备,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战。”
“丞相,难道我们……”
诸葛亮抬起手,阻止了简雍后面的话。他那双睿智却已黯淡的眸子,望向灰蒙蒙的天空,仿佛在询问那冥冥中的天命,最终,只化作一声几乎听不见的叹息:
“守一日,是一日吧。尽人事,听天命。”
说完,他不再看城外那令人绝望的景象,在侍从的搀扶下,缓缓转身,走下城楼。他那萧索的白发背影,在凄冷的秋风中,显得如此孤独,如此悲凉,仿佛与这座即将陷落的孤城,融为了一体。
刘衍大军兵临城下,成都已成孤岛。战争的最终幕,已然拉开。落日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血红,映照着城外连绵的军营和城内死寂的街巷,仿佛在为蜀汉政权,奏响最后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