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满载而归-《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省城之行,像在林晓燕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一圈圈荡回清河县,也荡回了红星机械厂家属院。

  去时是摩托开路、卡车压阵的“奇观”,回来时更是声势浩大。于丽娟的摩托车后座捆着她新进的“时髦”货样,陈默的东风大卡车厢里,除了农机厂的零件,还塞满了晓燕采购的省城特色副食品原料、几本厚厚的点心制作书籍,以及给左邻右舍带的些小礼物。

  卡车刚在家属院门口停稳,就像发出了一个集结信号。

  最先蹦出来的是继弟林小宝,眼睛滴溜溜地盯着车厢,嘴里喊着:“有没有带好吃的!”紧随其后的是闻讯赶来的娟子,一脸羡慕和好奇:“晓燕姐,省城啥样?大楼是不是特别高?”

  正在水龙头下洗菜的吴大妈直起腰,笑着打量:“哎哟,咱们的先进代表回来了!瞧着更精神了!”连在自家门口纳鞋底的秀芬也抬起头,朝晓燕笑了笑。

  晓燕一边应承着,一边和陈默往下搬东西。那本厚厚的《南北风味点心大全》不小心露了出来,被刚溜达过来的王大妈瞧见,立刻咋呼起来:“哎呦喂!晓燕这是要去省城开分店啊?看这大部头!”

  这话像长了翅膀,没一会儿就飞遍了院子。

  晓燕笑着解释:“就是去学习学习,看看人家省城都吃啥。”她拿出一个纸包递给王大妈,“大妈,这是省城老字号‘桂香斋’的桃酥,您尝尝,看跟咱做的有啥不一样。”

  又拿出一包水果硬糖塞给眼巴巴的林小宝,给娟子带了一小盒省城姑娘流行的蝴蝶发卡,给吴大妈和秀芬各带了一条素雅的回纺纱毛巾。

  小恩小惠,却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大家围着晓燕,七嘴八舌地问省城的见闻,交流会的场面。晓燕挑着有趣的说了,略过了阿强那段小插曲,但于丽娟在小组讨论上“塌房”的糗事,却不知被谁传了出来,成了大伙儿的笑谈,当然,是善意的。

  “那个于经理啊,就是心太大!”王大妈总结道,“还是咱们晓燕踏实!”

  正热闹着,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插了进来:“哟,这是发达了?又是书又是礼物的,看来这先进没白当,捞了不少好处吧?”

  不用回头,就知道是继母孙秀英。她端着个搪瓷盆,站在自家门口,脸上那表情,活像刚喝了一壶醋。

  气氛瞬间有点冷。

  林小宝嘴里含着糖,含糊不清地喊:“妈!姐带糖回来了!可甜了!”

  孙秀英狠狠瞪了儿子一眼:“吃吃吃!就知道吃!一点小恩小惠就把你收买了?没出息!”

  晓燕现在可不像以前那样怕她了。她直起身,平静地说:“婶子,这是我自己挣的钱买的。交流会包食宿,还有十块钱补助,没花家里一分。”她特意晃了晃手里那本点心书,“这是投资,以后能赚更多。”

  孙秀英被噎了一下,尤其听到“十块钱补助”时,眼睛瞪了一下,似乎后悔没早点知道这事。她撇撇嘴,还想说什么,一直沉默着帮晓燕搬东西的陈默,忽然抬头,没什么表情地看了她一眼。

  孙秀英莫名地感到一股压力,嘟囔了一句“显摆什么”,扭身就回屋了,还把门摔得砰一声。

  这小插曲并没影响大家的心情,反而让邻居们更觉得孙秀英不像话。吴大妈拍拍晓燕的肩膀:“别理她,你好样的!”

  父亲林卫国从屋里探出头,眼神复杂地看了晓燕一眼,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叹了口气,又缩了回去。晓燕心里有点发涩,但很快被娟子她们叽叽喳喳的问话拉回了情绪。

  晚上,晓燕在灯下仔细整理带回来的东西和笔记。省城副食品商店里的琳琅满目让她大开眼界,很多原料县城根本没有。她记下几种可能用到的蜜饯和特殊面粉型号,琢磨着能不能托于丽娟或者……陈默下次出车时捎点回来。

  正想着,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

  是娟子。她有点不好意思地递过来一个小布包:“晓燕姐,这是我妈让我给你的,自家腌的咸鸭蛋,谢谢你想着她。”

  晓燕推辞不过,收下了。娟子没立刻走,踌躇着,眼睛里闪着光:“晓燕姐,你去省城开会……他们都说,个体户现在挺……光荣的?”

  晓燕拉她坐下,认真地说:“不是光荣,是正道。只要诚信经营,守法纳税,就跟厂里上班一样,靠劳动吃饭,不丢人。”她把交流会上的见闻,那些轮胎大王、纽扣西施的故事,挑了几个讲给娟子听。

  娟子听得入了迷,喃喃道:“真好……晓燕姐,我……我能不能以后有空,去你铺子里帮忙?不要工钱!我就想学学,看看……”

  晓燕看着娟子渴望又怯生生的眼神,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她握住娟子的手:“帮忙可以,但工钱必须给。不过很辛苦的,得起早贪黑。”

  “我不怕辛苦!”娟子立刻保证,眼睛亮得像星星。

  送走娟子,晓燕心里又多了份计划。或许,她真的需要一个帮手了。娟子勤快又老实,是个不错的人选。

  第二天,“林记”重新开张。歇业两天,门口居然已经有熟客在等着了。

  “小老板,可算回来了!这两天我家那口子就念叨你这口酥饼呢!”

  “去省城开了眼界吧?有啥新品没有?”

  晓燕一边麻利地开门营业,一边笑着应答。她把从“桂香斋”买的桃酥掰开了请老顾客们品尝,让大家提意见。大家都说好吃,但不少人还是说:“香是香,但感觉还是咱‘林记’的更实在,油糖足,有家里那个味儿!”

  这话让晓燕心里更踏实了。创新要紧,但根本不能丢。

  忙碌的间隙,她注意到斜对过儿,郑文斌老师又揣着他那本快翻烂的书溜达过来了,这次没直接过来,而是在不远处徘徊,眼神时不时飘过来,欲言又止。

  晓燕想起省城书店里看到的几本新版的文学书籍,心里动了动。她趁暂时没客人,主动走过去:“郑老师。”

  郑文斌像是被吓了一跳,有点慌:“啊,林、林老板,回来了?”

  “嗯,郑老师,我在省城书店看到新出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还有重印的《唐诗鉴赏辞典》,想着您可能感兴趣,就记下了。下次要是有人去省城,可以托他们带回来。”晓燕笑着说。

  郑文斌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是干涸的土地遇到了雨水,连声道:“哎呀!太好了!谢谢!太谢谢你了林老板!你还想着这个……”他搓着手,激动得有点不知所措,那点知识分子的矜持荡然无存。

  “举手之劳。”晓燕笑笑。她觉得,能帮别人圆一个小小的念想,是件让人快乐的事。

  下午,于丽娟风风火火地来了,一进门就拍桌子:“晓燕!我想明白了!那个阿强,八成是个骗子!还是你稳当!”

  晓燕给她倒了杯水:“于经理,你也别太武断,也许人家真是大公司的呢。”

  “屁!”于丽娟爆了句粗口,“我托人打听了!深城那边是有个‘金旺’,根本不是什么食品公司,是搞建材的!差点着了道!”她虽然说着后悔的话,但眼神里那股折腾劲儿一点没减,“不过省城这趟没白去!我联系上几家服装厂,下次拿货价格能更低!”

  晓燕哭笑不得。于丽娟这人,就像个永动机,永远在寻找下一个风口,虽然有时方向歪得离谱,但那股生命力,着实惊人。

  快傍晚时,陈默来了。他没进店,只是靠在卡车门边。晓燕赶紧包了两块刚出炉、还烫手的桂花糕送出去。

  “陈大哥,今天不出车?”

  “嗯。休整。”陈默接过糕点,手指不经意碰到她的,两人都迅速缩回。

  沉默了一下,陈默像是随口提起:“农机厂那边,食堂主任吃了你给的桃酥,问了句咱们县有没有做得这么好的。”

  晓燕的心猛地一跳,看向他。

  陈默目光看着远处下班的人流,语气依旧平淡:“我说,有。比那个好。”

  晓燕瞬间明白了什么,心脏砰砰跳起来。机关单位的食堂采购?那可是稳定的大单子!

  “不过,”陈默转过头,看着她,“量大会很辛苦。原料、人手,都得跟上。”

  “我能行!”晓燕立刻保证,眼睛亮得惊人,“只要有机会,我就能想办法!”

  陈默看着她充满干劲儿的脸,几不可查地点点头:“嗯。知道了。”他转身上车,发动,开走前,从车窗里说了句:“明天我去拉货,要带什么,想好。”

  车子驶远,晓燕还站在门口,心里像揣了一团火,把省城带来的那些见识、交流会获得的鼓励、左邻右舍的支持、还有陈默这看似随意却分量极重的一句话,全都熔炼在一起,烧成一股更强大的力量。

  省城很大,但她的舞台,就在脚下。家属院很小,却承载着她最真实的烟火气和最坚实的后盾。前方的路似乎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宽阔了。

  她转身回店,脚步轻快而坚定。新一轮的忙碌,又要开始了。而这次,她不再是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