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快得快”餐厅-《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高伟民的“迪斯科舞会”攻势和郑文斌的“交谊舞教学”提案,在陈默那招“联防值班,双倍工资”的“降维打击”下,再次宣告破产。晓燕清静了没两天,正琢磨着用陈默送的那本《糕点制作工艺》研究个新花样,一个新的“不速之客”又上门了。

  这次来的不是追求者,而是一个自称是晓燕“远房表弟”的年轻人。

  “晓燕姐!我可找到你了!”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穿着一件印着巨大英文单词和抽象图案的“文化衫”,下身是紧绷的“火箭式”牛仔裤,脚踩一双白色的“耐克”旅游鞋(可能是仿货),头发用摩丝定了型,梳成当时港台明星流行的“郭富城头”,脸上戴着副雷朋蛤蟆镜,说话带着一股夸张的、模仿港台腔的调调。

  晓燕看着这张陌生的脸,努力在记忆里搜索:“你是…?”

  “我啊!孙小军!我奶奶是你姥姥的表妹的侄媳妇的…哎反正咱是亲戚!”年轻人自来熟地摘下蛤蟆镜,露出一张还算清秀但透着精明滑头的脸,“我刚从广州回来!听说晓燕姐你现在可是大老板了!厉害啊!”

  广州回来的?晓燕更加疑惑了,她家好像没这么一号亲戚。

  孙小军也不管晓燕认不认,自顾自地打量起“林记”来,眼神里带着一种审视和…挑剔?

  “啧,晓燕姐,你这铺子…有点简陋啊。”他摇摇头,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样子,“现在外面世界发展多快啊!你还守着这老一套,不行不行!”

  晓燕皱起眉头,不太喜欢他这语气:“我们就是小本经营,做点家常点心。”

  “家常点心能赚几个钱?”孙小军一拍大腿,“要搞就搞大的!创新的!洋气的!你看人家广州、深圳,满大街都是‘快得快’!”

  “快得快?”晓燕没听过这词。

  “就是快餐!洋快餐!”孙小军唾沫横飞,“汉堡包!炸鸡腿!可乐!那家伙,老赚钱了!年轻人最爱!我这次回来,就是想把这种先进模式引进到咱们县!”

  他越说越兴奋,从他那印着“勿忘我”字样的牛仔背包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宣传纸,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和剪贴画拼凑着所谓的“赛百味快餐店”创业计划书(名字估计是模仿哪个国外品牌)。

  “晓燕姐!我看你这地方虽然破,但地段还行!咱们合伙怎么样?你出现有的地方和手艺(稍微改良一下),我出理念和管理(主要是管理)!咱们把它改成全县第一家快餐店!保证火爆!一年就能成‘万元户’!”

  晓燕听得目瞪口呆。这都哪跟哪啊?让她把“林记”改成卖汉堡包的?祖宗的手艺不要了?

  “不行不行,”晓燕连连摆手,“这不行,我们做不来那个…”

  “怎么做不来?”孙小军急了,“很简单的!面包夹块肉饼,挤点沙拉酱!比你这又和面又调馅的简单多了!利润还高!晓燕姐,你别死脑筋啊!要解放思想!”

  两人正说着,巷口传来了熟悉的卡车声。陈默回来了。他一下车,就看到一个打扮得花里胡哨、正对着晓燕指手画脚的陌生小子,眉头立刻习惯性地皱起。

  孙小军也看到了陈默,被他那冷硬的气场震慑了一下,但很快又挺起胸膛,故作老成地问:“晓燕姐,这哪位?你雇的司机?”

  晓燕还没来得及介绍,陈默已经走过来,目光扫过孙小军那身扎眼的行头和桌上的“计划书”,冷冷地问:“干嘛的?”

  “这是我…表弟孙小军,”晓燕硬着头皮介绍,“这是陈默陈师傅。”

  “表弟?”陈默眼神里写满了不信。

  孙小军却像是找到了新的游说对象,立刻对陈默说:“这位师傅来得正好!我正在跟晓燕姐谈合作开快餐店的大事!以后店里进货送货,少不了要麻烦你!放心,工资好说!”

  陈默根本没理他的空头支票,直接拿起那张所谓的“计划书”扫了一眼,指着上面画的歪歪扭扭的汉堡包图案:“这玩意儿,你会做?”

  孙小军一噎:“呃…理念!主要是理念!技术可以学嘛!”

  “肉饼哪来的?沙拉酱哪进的?面包胚谁做?”陈默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

  “可以…可以买现成的…或者…”孙小军支支吾吾。

  “县里没冰箱,肉怎么保鲜?夏天坏了吃死人谁负责?”陈默继续冷着脸问。

  “啊?这…”孙小军额头冒汗了,他光想着赚钱,根本没考虑这些实际困难。

  “还有,”陈默最后补了一刀,指着计划书上最大的那行字,“‘赛百味’…这名字起得不错,跟‘赛饱了’听着挺像。”

  “噗——”晓燕实在没忍住,笑出了声。就连旁边偷听的马桂芳和王彩凤也憋笑憋得肩膀直抖。

  孙小军脸涨得通红,梗着脖子说:“你…你懂什么!这是商业创意!英文名!Sophie’s Taste!苏菲的品味!”

  陈默面无表情:“嗦粉的忒斯特?名字更长更拗口了。”

  孙小军:“……” 他彻底败给了陈默的“务实”和毒舌。

  最终,在陈默一连串直击灵魂的实际问题轰炸下,孙小军那套“洋快餐”创业梦想如同被针扎破的气球,迅速瘪了下去。他讪讪地收起他那份漏洞百出的计划书,嘀咕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内地思想太落后”之类的话,灰溜溜地走了,连顿饭都没蹭上。

  晓燕松了口气,对陈默投去感激的目光。这位“表弟”来得突然,去得也快,像一场闹剧。

  然而,这场闹剧却像一颗种子,在晓燕心里悄悄发了芽。虽然孙小军不靠谱,但他提到的“快餐”、“创新”这些概念,却让她隐隐有了一些模糊的想法。“林记”难道就只能一直守着老样子吗?

  几天后,晓燕去给县医院送一批订做的病号餐点心。回来时,她特意绕路去了趟县城刚刚开业不久、据说很“火”的“麦香快餐厅”——这是县饮食公司搞的改革试点,模仿的就是肯德基麦当劳的模式。

  餐厅门口果然排着队,大多是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和好奇的年轻人。玻璃窗上贴着汉堡、炸鸡的诱人海报。晓燕好奇地也排了一会儿队,买了一个“麦香鸡堡”和一包炸薯条。

  尝了一口,说实话,味道…很一般。面包有点硬,肉饼有点柴,沙拉酱甜得发腻,薯条也软塌塌的。但看着周围人们新奇满足的表情,晓燕忽然明白了孙小军所说的“潮流”是什么。

  它或许不够好吃,但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时髦的生活方式体验。这也许是“林记”可以借鉴的地方?不是完全照搬洋快餐,而是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做一些形式上的创新和改良?

  她拿着吃了一半的汉堡,若有所思地往回走。路过新华书店时,她鬼使神差地走进去,不是去买《糕点制作工艺》,而是走到了杂志区。她看到一本新到的《中国食品》杂志,封面文章竟然是《传统小吃的现代化改良与包装》。

  晓燕的心猛地一跳!她立刻买下了那本杂志。

  回到“林记”,她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文章里介绍的案例和思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原来,传统和创新并不矛盾!

  她正看得入神,连陈默来了都没察觉。

  “看什么?”陈默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晓燕兴奋地把杂志递给他看:“陈默你看!人家说的有道理!咱们的点心也可以试试新花样!比如…做成独立小包装的?或者…开发几种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新馅料?”

  陈默接过杂志,扫了几眼,没说什么“瞎折腾”,反而点了点头:“嗯。比瞎蹦迪强。”

  这大概是他能给出的最高评价了。

  晓燕受到鼓励,眼睛亮晶晶的,开始畅想着“林记”未来的各种可能性。那个“海归”表弟虽然是个笑话,却阴差阳错地成了点燃晓燕创新思维的那根火柴。

  而陈默,看着晓燕兴奋发亮的脸庞,心里想的却是:看来,下次跑长途,得多留意一下大城市点心铺子的新花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