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雨夜长谈-《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电话那头,顾知行沉稳的“喂”字传来,像一块投入晓燕纷乱心湖的定石,那圈圈漾开的涟漪,似乎都平缓了些许。可喉咙里却像是塞了一团湿棉花,堵得她一时发不出声,只听得听筒里自己有些急促的呼吸,和窗外淅淅沥沥、不肯停歇的雨声。

  “是晓燕吗?”顾知行等了一瞬,声音里带上了些许询问。

  “顾老师……是俺。”晓燕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和疲惫,“这么晚……打扰您了。”

  “没事,我刚看完资料。”顾知行语气平和,“听你声音,是遇到难处了?展销会后续不顺利?还是……标准制定卡住了?”

  他总能一针见血。晓燕握着听筒,指尖冰凉,她深吸了一口气,把黄永发突然来访,那份诱人又让她不安的计划书,以及厂子里眼下捉襟见肘的资金困境,一股脑儿都说了出来。她说得有些乱,时而激动,时而迟疑,将那份面对巨大诱惑时的动摇,和深植于心的担忧,都毫无保留地摊开在了这寂静的雨夜里。

  电话那头沉默着,只有轻微的电流声,证明着另一端的倾听。晓燕说完,心里空落落的,又像是卸下了一块大石,只等着那头的回应。

  过了好一会儿,顾知行的声音才再次响起,不疾不徐,像这夜雨敲窗,清晰而冷静:“晓燕,你记得咱们在省城,面对‘麦香坊’和它背后资本的时候,靠的是什么站稳的吗?”

  晓燕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答:“是……是咱的手艺实在,是咱占着理儿。”

  “对,”顾知行肯定道,“是‘林记’这块牌子背后,那份几十年如一日、街坊邻居都认的‘实在’和‘手艺’。这是你们的根,是别人拿钱也买不去的底气。”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些:“现在这个黄老板,他看中的,恐怕也正是你们这历经风波后、更加闪亮的牌子,和它背后代表的那份‘传统’与‘诚信’。他投入资金,是想借着你们的根,迅速长出他想要的枝叶,结出他想要的果子。可这果子结出来,味道还对不对,这枝叶往哪儿长,‘林记’自己,还能不能说了算?”

  这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晓燕心头的迷雾。是啊,黄永发画的那张大饼,看着光鲜,可吃下去,会不会就变了“林记”的味儿?

  “可……顾老师,”晓燕仍有疑虑,声音低了下去,“俺们现在,确实太难了。贷款要还,标准要建,机器可能也要更新……哪一样,都缺不了钱。光靠俺们自己,就像小舢板闯大海,一阵风浪可能就……”

  “我明白。”顾知行打断了她,语气里没有责备,只有理解,“资金是现实问题,逃避不了。但解决问题,不一定只有出让股份这一条路。”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过电话线传来,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你可以换个思路。黄老板他们,代表的是纯粹的商业资本,追求的是快速回报。但除了他们,是不是还有别的路?比如,有没有可能争取政府的扶持贷款?你们现在有外商的意向,有维护本土品牌的先例,这些都是争取政策支持的筹码。再比如,有没有考虑过,和本地的、知根知底的单位或者有实力的个人合作,采用更稳妥的方式,比如借款,或者条件更有利于你们的入股方式?”

  “政府的贷款……本地的合作……”晓燕喃喃重复着,脑子里飞快地转动。之前她只盯着信用社和那诱人的南边资本,竟没想到这些。

  “还有,”顾知行继续点拨,“和詹姆斯先生的合作,虽然要求高,但走的是正规的贸易路子,利润可能不如资本运作来得快,却更稳妥,更能锻炼你们自身的能力,是把‘林记’真正推向国际市场的正道。这其中的价值,不是用快钱能衡量的。”

  他最后说道:“晓燕,做决定前,不妨把几种可能都摆出来,利弊都看清楚。尤其是要想想,李师傅那样的老师傅,厂子里那些跟着‘林记’这么多年的工人,他们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跟着你走那条看似最快、却可能迷失自己的路。”

  挂断电话,晓燕在办公室里坐了许久。窗外的雨声渐渐小了,只剩下檐水滴落的嗒嗒声,敲在心上,反而让思绪更加清晰。

  顾知行没有给她现成的答案,却像在她眼前点亮了几盏不同方向的灯,让她能把前路看得更分明些。南边资本的路,光鲜,快捷,却雾气弥漫,看不清尽头;政府扶持和外商合作的路,艰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却方向明确,根基扎实。

  她拿起黄永发那份计划书,又看了看沈技术员那叠关乎生存的“标准”草案,心里的天平,渐渐有了倾斜。

  第二天,雨过天晴,厂院里的积水映着湛蓝的天。晓燕召集了李师傅、沈技术员和几个核心的老师傅,就在老槐树下,把黄永发的事,以及自己昨夜的思考和顾知行的建议,都原原本本地说了。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路,眼下看着有几条。俺想听听大伙儿的想法。”晓燕看着众人,语气平静。

  老师们傅们一听“卖股份”、“南边老板”,脸上都露出抵触的神色。

  “不成!绝对不成!”一个老师傅首先嚷起来,“咱‘林记’的牌子,是几代人传下来的,咋能让外人掺和进来指手画脚?”

  “就是!钱再多,能有咱这手艺金贵?没了这手艺,‘林记’还是‘林记’吗?”

  李师傅蹲在石凳上,闷头抽着烟,直到大家都说完了,他才重重磕了磕烟袋锅,抬起眼,浑浊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晓燕脸上:“燕儿,你咋想?”

  晓燕迎着他的目光,清晰地说:“俺觉得,顾老师说得在理。那南边的钱,看着好拿,可后患无穷。咱不能为了解眼前的渴,就去喝那可能有毒的水。俺想好了,咱还是得靠自个儿,政府的扶持,咱去争取;外商的要求,咱咬着牙也得达到!这条路难是难,可走得踏实,睡得安稳!”

  李师傅盯着她看了半晌,脸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像是放下了千斤重担。他点了点头,只说了三个字:“俺支持。”

  老师傅们见李表了态,也纷纷附和。

  “对!咱就走这难路!”

  “大不了再紧巴几年!”

  统一了思想,劲儿就能往一处使。晓燕立刻行动起来,让沈技术员继续攻坚“标准”草案,务必在詹姆斯先生下次联系前拿出个像样的东西。她自己则带着方芸,开始跑县政府,跑轻工局,递报告,陈情由,把“林记”作为本土品牌争取出口、面临资金困难的情况,反复向上级反映。

  这期间,黄永发又打来过两次电话,语气一次比一次急切,甚至暗示可以适当提高收购价格。晓燕都客气而坚定地回绝了,只说“林记”目前想靠自身努力发展,感谢他的看重。

  日子在忙碌和期盼中一天天过去。这天下午,晓燕刚从县政府回来,带着一身疲惫,厂里的门卫大爷就喊住她:“晓燕,有你的信!省城来的!”

  晓燕接过信,信封上是顾知行那熟悉的、工整有力的字迹。她心里一动,连忙拆开。

  信里,顾知行先是问了她近况,随后笔锋一转,写道:“近日偶遇一在省外贸部门工作的旧友,谈及地方特色产品出口事,提及一‘中小企业出口扶持基金’,或可一试。所需材料及申请渠道附后。另,闻省城老字号协会,近期欲编纂一册《老字号新貌》,收录成功转型案例,我以为‘林记’颇合其旨,已代为推荐,不日或有人与你联系。”

  中小企业出口扶持基金?《老字号新貌》?

  晓燕拿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这两条信息,如同久旱后的甘霖,不仅仅是可能的资金援助和宣传机会,更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强有力的认可和支持!

  她抬头,望着老槐树在夕阳下投下的长长影子,心里那团因为前途未卜而始终萦绕不散的阴霾,仿佛被这封信带来的风吹散了大半。

  路,果然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方向对了,一步一步,总能见到光。

  只是不知,那编纂《老字号新貌》的人,会何时到来?又会如何看待她这县城里的、正在艰难蜕变中的“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