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开辟新财路——海运投资的设想-《本宫来自现代经济学院》

  原料争夺战的僵局,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洛晚晚心头。常安南下已近一月,虽有零星好消息传回,言及已与几家中小织坊初步接洽,但远水难解近渴,“云裳阁”与“珍珑阁”的库存日渐稀薄,客人的询问与失望,姜娘子和文裁缝眉宇间难掩的焦虑,都让她清晰地意识到,仅靠在国内寻找替代供应商,终究是被动挨打,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受制于人的局面。

  必须开辟一条全新的、更自主、利润也更丰厚的财路!这个念头,在无数个对账至深夜的晚上,越发清晰。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书房墙上那幅简陋的《大周疆域概略图》,视线越过蜿蜒的海岸线,望向那片无边无际的蔚蓝——海外。

  大周海禁时紧时松,但东南沿海的民间海外贸易从未真正断绝,朝廷亦设有市舶司管理。若能以侯府之名,投资组建或参股海船队,直接进行海外贸易……那将是怎样一番天地?不仅能彻底摆脱对国内供应商的依赖,直接从源头获取海外奇珍、香料、珍贵木材,更能将大周的丝绸、瓷器、茶叶运往海外,利润何止翻倍?这远比在京城开几间铺子要广阔得多!

  这个想法大胆得近乎疯狂。海路风险巨大,风浪、海盗、疾病、贸易纠纷,随时可能血本无归。且涉及朝廷规制、市舶司关节、船队组建、异域交易,千头万绪,非有强大背景和雄厚资本不可为。但**险,也意味着高回报。更重要的是,一旦成功,永安侯府将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旁人难以扼断的经济命脉!

  一连数日,洛晚晚将自己关在书房,废寝忘食。她凭借前世对国际贸易和项目投资的模糊记忆,结合这段时间对当下物价、海运成本、热门商品的调研,开始构思一份详细的计划。没有电脑,她就用最原始的纸笔,绘制表格,罗列数据,进行推演。

  她首先分析了可行性:萧煜在兵部任职,虽不直接管辖市舶司,但军方与海防、市舶司素有往来,借助他的关系网,打通官方关节并非不可能。侯府如今财政好转,虽不足以独立承担组建船队的巨额费用,但若采用“官督商办”或几家合股的模式,参股投资,风险可控。至于货源与销路,“珍珑阁”现有的客户群和口碑,就是最好的市场基础。

  接着,她开始进行风险评估与收益预测。她详细列出了可能遇到的风险:天灾(风暴)、人祸(海盗、欺诈)、政治因素(海禁政策变动)、商业风险(货物滞销、价格波动),并为每一项设定了大致的发生概率和应对策略。比如,为应对海盗,可雇佣有经验的船工和护卫;为分散风险,可采取多船队、多航线、多品类货物组合投资。

  在收益预测方面,她查阅了市舶司过往一些半公开的贸易记录(通过萧煜的关系间接获得),估算了热门商品如苏绣、景德镇瓷器、闽茶在海外(如南洋、琉球、甚至更远的波斯)的售价,再扣除采购成本、运费、关税、损耗及人工,得出的利润率令人咋舌,远非国内生意可比。她甚至保守地设定了成功概率,计算了投资回报周期和净现值。

  最后,她拟定了几套初步的操作方案:一是侯府独立出资,组建小型船队,风险高但收益独享;二是与信誉良好的大海商合作,侯府出资参股,风险共担,收益分成;三是尝试争取“官督商办”资格,依托侯府勋贵背景,获得一定政策便利。

  十几天后,一份厚达数十页、图文并茂、数据详实的《论侯府参股海外贸易之可行性暨初步规划纲要》摆在了洛晚晚的书案上。尽管用语尽力古雅,但其中清晰的逻辑、严谨的数据分析、前瞻性的风险管控思路,与这个时代常见的模糊经验之谈截然不同。

  夜幕低垂,洛晚晚深吸一口气,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计划书”,走进了萧煜的书房。

  萧煜正在批阅公文,见她进来,放下笔,目光落在她手中那摞不寻常的纸卷上。“何事?”他语气平淡。

  洛晚晚将“计划书”双手呈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与期待:“侯爷,妾身近日思及府中产业困局,偶得一策,或可从根本上破局,特草拟此文,请侯爷过目指正。”

  萧煜接过,起初只是随意翻阅,但很快,他的目光凝住了。他越看越慢,越看越仔细,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手指无意识地在那些清晰的表格和数据上划过。书房内只剩下烛火噼啪声和纸张翻动的轻响。

  洛晚晚屏息静气,等待着。她知道,这份超越时代的“商业计划书”,对萧煜的冲击有多大。

  良久,萧煜终于抬起头,深邃的目光直视洛晚晚,里面充满了震惊、审视,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激赏。“海外贸易……官督商办……风险概率……投资回报……”他缓缓吐出几个关键词,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重量,“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是。”洛晚晚坦然迎上他的目光,“妾身以为,与其在国内与人争夺蝇头小利,受制于人,不若放眼海外,另辟天地。风险虽巨,然收益亦丰,更可为我侯府奠定百年基业。当然,此事实在重大,牵涉甚广,最终决断,还需侯爷权衡。”

  萧煜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那份计划书,发出笃笃的轻响。他并非不知海外贸易之利,朝中勋贵暗中涉足此道者亦不乏其人。但像洛晚晚这般,将之视为一项需要周密规划、系统管理的“投资项目”,进行如此详尽、理性的分析,却是闻所未闻。这份胆识,这份远见,这份缜密,再次深深触动了他。

  “你需要多少银两?”他忽然问,直接切入了核心。

  洛晚晚心中一喜,知道有戏,忙道:“初步估算,若采用参股合作模式,首期投入约需五万两。可分阶段投入,视船队规模和贸易进展而定。”

  五万两!这几乎是侯府目前能动用的所有流动资金!萧煜瞳孔微缩,但看着洛晚晚清澈而坚定的眼神,以及手中这份无懈可击的计划书,他心中的天平已然倾斜。

  “此事……干系重大。”萧煜沉吟道,“市舶司、海防、合作商人,皆需谨慎打点。朝中对此,亦非铁板一块。”

  “妾身明白。”洛晚晚道,“具体关节运作,非妾身所长,全赖侯爷运筹。妾身可负责货源组织、利润核算等内务。且此举若能成,亦是对陛下‘宣威海外’之国策的响应,或可争取些许名分上的便利。”

  萧煜深深看了她一眼,终于,点了点头:“好。此事,我准了。明日,我便会着手打探市舶司风向,物色可靠合作之人。你这计划书,留于我细看。”

  “谢侯爷!”洛晚晚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郑重行礼。她知道,这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终于被推开了一条缝隙。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有了萧煜的支持,她便有了披荆斩棘的勇气与底气。

  这一夜,永安侯府书房内的烛火,亮至很晚。一项可能改变侯府命运的重大决策,在这对日渐默契的夫妻之间,悄然孕育。海运投资的设想,如同一粒种子,落入了肥沃的土壤,只待时机成熟,便可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