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这个位置就在城里中轴线东边,左边可以到什刹海和钟鼓楼大街,右边挨着交道口了和北新桥。
但距离最近的热闹地方,只有钟鼓楼大街和王府井,天桥前门热闹但太远,没自行车一般是很难过去。
田枣想了想,大中午也不知道吃什么,就准备去吃一份爆肚,这是她的最爱。而宋大江就去买了两个加量的驴肉火烧,和她一起又吃了爆肚,再来一瓶冰汽水,大夏天喝着舒服。
吃饭时候还看到了阎埠贵,这老小子扛着鱼竿,看样子是空军了。
这个点肯定是回去吃饭去了,指望他在外面吃饭是不可能的。
还看到了张小花,这肥婆好像是来偷偷加餐了,在街边点了一份卤煮在吃。估计是怕在交道口那边被人看到,所以才舍近求远,跑到这里来。
贾东旭现在还是初级维修钳工,一个月二十多,养家够了,但是好像也吃不起太多好的。
宋大江哪能放过这种机会,悄悄摸到边上,在后面问道:“老姐姐,你在家吃不饱啊,来这开荤来了。。”
背后的突然发问,吓得张小花出了一身冷汗,这怎么出来偷吃还被人发现了。转头一看是宋大江,嘴边骂人的话立马收了回去。
有点凶恶的面容也变得和善起来,轻声细语的回答:“是小宋领导啊,我这……就是出来逛逛,饿了就随便吃点。”
“这大碗卤煮三毛呢,这是发财了?”
“啊,没,没有。是太馋了,出来吃上一口。”
张小花表现得有点慌张,不就是吃碗卤煮么,至于不。
“贾东旭没有虐待你吧,要是有,我等会就打电话先把他抓起来,鞭子辣椒水老虎凳都给他安排一下。”
这下还真把张小花吓到了,贾东旭就是她的命根子。急忙解释:“没有的事,我就是偷偷出来吃点荤的,我儿子不知道。”
“下次记得把你孙子带上,吃独食可不是好习惯。”宋大江随口一说,带着儿子溜了。
这边人多热闹,刚好逛逛。田枣见他又在捉弄张小花,倒也没吭声。
她也知道宋大江的恶趣味,向来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这一带小吃众多,人声鼎沸,不少人带着孩子在街上逛,这还是周六,周天人更多,厂里上班的职工,一周也只有这一天能出来溜达。
大街上充满了孩子的哭闹声,和大人的训斥声。不过从大家的笑容上,可以看出,他们对现在和平的生活很满意。
能吃饱、穿暖就是这个时代最简单的需求,但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到。
宋大江在街角的大树下,正在颠着他儿子,吹着口哨,哄着傻小子撒尿。然后见着两个人在路上东张西望,神色焦急。
这不是这边三海分局的公安么,之前的派出所已经成了三海分局,说是三海,但范围要管到西直门去。
其中一个看到了正在抱儿子的宋大江,急忙冲了上来,敬礼说道:“宋局,东直门那边出了命案,出事的是街道办的副主任。”
“上面打电话,你家里没人接,邻居说你在斜街这边,总局那边希望你去去看看情况。”
命案,还牵扯到一个副处级的干部,怪不得在找他。
“好,我知道了,这就过去。”
田枣也知道宋大江这下有事了,只能抱过孩子,和他向着街道办走去,去打电话。
街道办内,宋大江打通了分局的电话。
“我是宋大江,姐夫,你让银元来三海街道办接我过去,我就在这等他。”
田枣跑到了杨红樱的办公室,和她聊天去了。
很快,银元就开着车到了这边,宋大江打了招呼,就直奔事发地点去了。
东直门外的一个胡同内,小路口旁,宋大江赶到了现场。这里已经被围了起来,现场也已经调查过了。
地面有自行车通过的痕迹,也有刹车的痕迹,摔倒的痕迹,墙角有一些木头和石料,还有一些尖锐的石料,地下还有一滩血。
宋大江接过派出所记录的情况笔录翻看起来。
死者,街道的汪副主任:汪明远。
年龄38岁,男性,工作期间兢兢业业,没什么污点,但也没什么出众的地方。
家住在附近的一个一进小院,孩子已经工作,平时就和媳妇两个人生活。
从目击证人在远处看到的情况,此人在骑车途中,路过胡同内的这个路口,被风吹过来一个薄纱巾,挡住了脸。
然后不慎摔倒,脑袋磕到了边上的石料,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等到车过来已经喘不上气了。
送到医院已经凉了,已经没有救治的必要了。现场判定是意外,只不过上面希望宋大江再来检查一遍,确认一下。
宋大江站在胡同口,眼睛已经录入人现场所有的信息。
刹车痕迹、倒下的自行车、带血的石料、黑色纱巾等等。
以及有目击证人看到,这个案子基本没啥问题,
也能判定死亡是意外,不过这个黑色的纱巾是怎么飞过来的。
“今天中午的风大不大,能不能把纱巾吹到天上去。”
“不大吧,主要这里是个路口,有可能谁家晾的纱巾被吹了过来。”
所有的证据都摆明是个意外,但是这个纱巾飞来的正是时候,还蛮巧的。
“这石料是谁家的,问清楚了没。”
路边上放这么多尖锐的石料,不管谁摔到上面都不好过。
“是这家的院子里的,这里有人正在翻修家里的地面,找的是街道办挂号的装修队。”
“走,跟我进去看看。”
一位公安带着宋大江进了隔壁的院子,这是一个三进的院子,也是老破小,住了八户人家。
“就是这家,前院的东厢房,正在维修地面和台阶,才购买了一下新的石料,昨晚运过来的,今天正在往里面搬,就出事了。”
“户主和装修的人呢,没人跑吧。”
“没有,出事他们第一时间就报警了,现在在所里做笔录。”
这个院子也是朝南的,门口放点石料没啥问题。死者倒下的方向是向北摔的,证明这个纱巾是从南边的胡同里面飞出来的,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行,我们去所里看看这个院子的情况。”
于是宋大江跟着几人去了不远处的派出所,按理说这边已经不是他管理的范围了,他的范围是几个厂那一带,顺便向北延伸。
这里的曾所长也在,在屋里看到后,立马上前和宋大江打着招呼:“宋局,辛苦了。”
“没事,顺路的事。老曾,这事没发现什么疑点,但我总觉得有点不对。”
宋大江隐约的第六感告诉他,这个事好像没这么简单,但是并没有发现线索,只能作罢。
但距离最近的热闹地方,只有钟鼓楼大街和王府井,天桥前门热闹但太远,没自行车一般是很难过去。
田枣想了想,大中午也不知道吃什么,就准备去吃一份爆肚,这是她的最爱。而宋大江就去买了两个加量的驴肉火烧,和她一起又吃了爆肚,再来一瓶冰汽水,大夏天喝着舒服。
吃饭时候还看到了阎埠贵,这老小子扛着鱼竿,看样子是空军了。
这个点肯定是回去吃饭去了,指望他在外面吃饭是不可能的。
还看到了张小花,这肥婆好像是来偷偷加餐了,在街边点了一份卤煮在吃。估计是怕在交道口那边被人看到,所以才舍近求远,跑到这里来。
贾东旭现在还是初级维修钳工,一个月二十多,养家够了,但是好像也吃不起太多好的。
宋大江哪能放过这种机会,悄悄摸到边上,在后面问道:“老姐姐,你在家吃不饱啊,来这开荤来了。。”
背后的突然发问,吓得张小花出了一身冷汗,这怎么出来偷吃还被人发现了。转头一看是宋大江,嘴边骂人的话立马收了回去。
有点凶恶的面容也变得和善起来,轻声细语的回答:“是小宋领导啊,我这……就是出来逛逛,饿了就随便吃点。”
“这大碗卤煮三毛呢,这是发财了?”
“啊,没,没有。是太馋了,出来吃上一口。”
张小花表现得有点慌张,不就是吃碗卤煮么,至于不。
“贾东旭没有虐待你吧,要是有,我等会就打电话先把他抓起来,鞭子辣椒水老虎凳都给他安排一下。”
这下还真把张小花吓到了,贾东旭就是她的命根子。急忙解释:“没有的事,我就是偷偷出来吃点荤的,我儿子不知道。”
“下次记得把你孙子带上,吃独食可不是好习惯。”宋大江随口一说,带着儿子溜了。
这边人多热闹,刚好逛逛。田枣见他又在捉弄张小花,倒也没吭声。
她也知道宋大江的恶趣味,向来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这一带小吃众多,人声鼎沸,不少人带着孩子在街上逛,这还是周六,周天人更多,厂里上班的职工,一周也只有这一天能出来溜达。
大街上充满了孩子的哭闹声,和大人的训斥声。不过从大家的笑容上,可以看出,他们对现在和平的生活很满意。
能吃饱、穿暖就是这个时代最简单的需求,但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到。
宋大江在街角的大树下,正在颠着他儿子,吹着口哨,哄着傻小子撒尿。然后见着两个人在路上东张西望,神色焦急。
这不是这边三海分局的公安么,之前的派出所已经成了三海分局,说是三海,但范围要管到西直门去。
其中一个看到了正在抱儿子的宋大江,急忙冲了上来,敬礼说道:“宋局,东直门那边出了命案,出事的是街道办的副主任。”
“上面打电话,你家里没人接,邻居说你在斜街这边,总局那边希望你去去看看情况。”
命案,还牵扯到一个副处级的干部,怪不得在找他。
“好,我知道了,这就过去。”
田枣也知道宋大江这下有事了,只能抱过孩子,和他向着街道办走去,去打电话。
街道办内,宋大江打通了分局的电话。
“我是宋大江,姐夫,你让银元来三海街道办接我过去,我就在这等他。”
田枣跑到了杨红樱的办公室,和她聊天去了。
很快,银元就开着车到了这边,宋大江打了招呼,就直奔事发地点去了。
东直门外的一个胡同内,小路口旁,宋大江赶到了现场。这里已经被围了起来,现场也已经调查过了。
地面有自行车通过的痕迹,也有刹车的痕迹,摔倒的痕迹,墙角有一些木头和石料,还有一些尖锐的石料,地下还有一滩血。
宋大江接过派出所记录的情况笔录翻看起来。
死者,街道的汪副主任:汪明远。
年龄38岁,男性,工作期间兢兢业业,没什么污点,但也没什么出众的地方。
家住在附近的一个一进小院,孩子已经工作,平时就和媳妇两个人生活。
从目击证人在远处看到的情况,此人在骑车途中,路过胡同内的这个路口,被风吹过来一个薄纱巾,挡住了脸。
然后不慎摔倒,脑袋磕到了边上的石料,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等到车过来已经喘不上气了。
送到医院已经凉了,已经没有救治的必要了。现场判定是意外,只不过上面希望宋大江再来检查一遍,确认一下。
宋大江站在胡同口,眼睛已经录入人现场所有的信息。
刹车痕迹、倒下的自行车、带血的石料、黑色纱巾等等。
以及有目击证人看到,这个案子基本没啥问题,
也能判定死亡是意外,不过这个黑色的纱巾是怎么飞过来的。
“今天中午的风大不大,能不能把纱巾吹到天上去。”
“不大吧,主要这里是个路口,有可能谁家晾的纱巾被吹了过来。”
所有的证据都摆明是个意外,但是这个纱巾飞来的正是时候,还蛮巧的。
“这石料是谁家的,问清楚了没。”
路边上放这么多尖锐的石料,不管谁摔到上面都不好过。
“是这家的院子里的,这里有人正在翻修家里的地面,找的是街道办挂号的装修队。”
“走,跟我进去看看。”
一位公安带着宋大江进了隔壁的院子,这是一个三进的院子,也是老破小,住了八户人家。
“就是这家,前院的东厢房,正在维修地面和台阶,才购买了一下新的石料,昨晚运过来的,今天正在往里面搬,就出事了。”
“户主和装修的人呢,没人跑吧。”
“没有,出事他们第一时间就报警了,现在在所里做笔录。”
这个院子也是朝南的,门口放点石料没啥问题。死者倒下的方向是向北摔的,证明这个纱巾是从南边的胡同里面飞出来的,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行,我们去所里看看这个院子的情况。”
于是宋大江跟着几人去了不远处的派出所,按理说这边已经不是他管理的范围了,他的范围是几个厂那一带,顺便向北延伸。
这里的曾所长也在,在屋里看到后,立马上前和宋大江打着招呼:“宋局,辛苦了。”
“没事,顺路的事。老曾,这事没发现什么疑点,但我总觉得有点不对。”
宋大江隐约的第六感告诉他,这个事好像没这么简单,但是并没有发现线索,只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