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传奇人物-《地狱开局,你管这叫养老?》

  陈娇正挖空心思琢磨着怎么能躲掉秋收的累活,没想到机会悄无声息地就来了。眼瞅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毒辣的日头烤得地上都冒热气,大伙儿身上的衣裳也越穿越薄,打补丁的单衣单裤成了标配。

  想起先前田婶说过的话,如今队里的作息果然调整了。每天天还没亮透,鸡刚叫头遍,四点就得爬起来下地干活,黑黢黢的田埂上满是扛着锄头、镰刀的人影。不过好在不用硬撑到中午,一般到上午十点左右,日头刚要开始发威,就能收工回家歇着。

  中午的午休时间也拉得很长,一直到下午三点半才结束,这时候慢悠悠往地里走,到地头都快四点了,然后一口气干到天色彻底黑透,连田埂都看不清的时候才下工,差不多得七点半光景。

  这调整都是生产队长的主意,他就怕天太热把村民们熬出个中暑头疼的毛病,特意想了这么个错峰干活的法子。村民们对这早出晚归的安排没啥意见,反倒觉得挺舒坦——中午能踏踏实实睡个囫囵午觉,避开最毒的日头,干活时也不至于热得喘不上气,谁还有啥不乐意的?

  听村里人闲聊说,其他村子没学茶树村这么调整作息,地里的人一个个热得蔫头耷脑,中暑生病的不在少数,今天这个晕了,明天那个倒了,愁坏了各村的队长。反观茶树村,别说中暑了,连喊头疼脑热的都没几个。不过这事儿也说不清到底是作息调整的功劳,还是因为村里有位大夫的缘故。

  要说这位大夫,可不是寻常人,正是那位在村里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地主。陈娇之前听田婶唠嗑时说过,这老地主年轻的时候可了不得——人长得俊朗精神,是个练家子,身手利落;还是京城学堂出来的大学生,有学问;不光如此,他还会看相,懂医术,简直是全能。

  陈娇头一回听这些的时候,都觉得有些不敢信,心里直犯嘀咕:世上真有这么能干的人?这妥妥的是那个年代的高富帅啊,有颜值、有家底、还有脑子,简直就是小说里大男主的剧本照进现实了。

  虽说陈娇没全信这些传言,但每天一大早,生产队大院队长家门前那口大锅里熬着的草药水,却是实打实的。谁觉得热得难受了,渴了,都能过去舀一碗喝,免费的。村民们也都知道这是好东西,清热解乏的,一般中午下工后,路过都会拐过去喝上一碗,喝完浑身舒坦。

  陈娇也喝过几次,她毕竟是懂医的,一尝就知道里面放了哪些药草——都是些清热解毒、还能缓解疲劳的药材,配在一起是份实打实的好药方。就冲这药方,陈娇心里就有数了:这老地主的医术,怕是真的不差。

  不过让陈娇觉得奇怪的是,她来茶树村都快一个月了,却没怎么见过这位老地主本人。听村里人说,老地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就在村里,每天跟着上工,陈娇倒是见过几次。这位地主家的大儿子,虽说常年在地里干活,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但五官是真的周正精致,比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六个知青还要俊朗几分。

  老地主还有个小儿子,听说在县里读初中,平时不在村里。他还有几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家里就剩下一个小女儿,还在上小学。那小姑娘也不容易,每天天不亮就得爬起来上山,因为村里没有小学,得爬两个小时的山路,到山顶的高峰村去念书。

  至于老地主本人,基本就没怎么出过门。就算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有时候知青们吃完饭,端着碗在院子里歇凉、聊天,也没见过他家对面那扇门打开过。偶尔有扇门会开,出来的一般不是地主的大儿子大儿媳妇两夫妻,还有就是个小姑娘——那是大儿子的女儿,五六岁的样子,长得活泼可爱,眼睛亮晶晶的。

  陈娇偶尔在院子里能碰到这个小姑娘,她毕竟是老大夫了,看小姑娘的面相,总觉得这孩子身上带着点病气。只是她没给孩子把过脉,具体啥情况也不敢确定。而且小姑娘的爷爷本身就懂医术,肯定早就知道孩子的情况,轮不到她一个外人多嘴,所以陈娇也就没吱声。

  这天正好休息,不用上工。一大早,陈娇刚起来,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叽叽喳喳的。她抬头往院子后面的山坡上一看,好家伙,一群半大的小孩子正在那儿爬树呢,闹哄哄的,挺热闹。

  她凑过去问了问旁边的人,才知道是山坡上那几棵老枣树上的枣子熟了。那枣树是以前老地主家种的,有些年头了,树干又高又直,上面还长满了尖尖的刺,看着就不好惹。大人们嫌麻烦,也怕被刺扎着,都不会去爬。只有这些半大的孩子,嘴馋得厉害,才敢冒着被扎的风险,爬到高高的树上,拿着树枝把枣子打下来。

  陈娇和其他知青走过去的时候,正看到几个大孩子在树上忙活,拿着长树枝噼里啪啦地打枣子,红的、青的枣子噼里啪啦往下掉。树下的小孩子们就围着捡,捡着了就往嘴里塞,嘻嘻哈哈的,热闹得不行。偶尔有枣子没长熟,带着点硬,掉下来砸到人头上,也不疼,反而引得一阵更响亮的笑声。

  看到知青们过来,孩子们也没觉得不自在,反而挺热络地招呼起来:“万姐姐,快来捡枣子吃,可甜了!”陈娇在这些小孩子里还挺受欢迎,她刚来的时候,在镇子上买的那包麻糖,基本都分给这些孩子吃了,孩子们都记着她的好。

  陈娇正跟着孩子们一起笑闹,看着他们捡枣子,心里也觉得轻松。突然,人群里“咚”的一声,老地主家的小孙女,也就是那个五六岁的小姑娘,毫无征兆地倒在了地上,浑身还抽搐起来。

  她周围的那些小孩子,看着这情况居然没太慌张,好像见怪不怪了,其中一个大点儿的孩子立马扯开嗓子大喊起来:“谦大伯!茵茵又犯病了!”

  陈娇见状,心里一紧,下意识就想上前帮忙看看。还没等她走过去,就看到有个小朋友飞快地在地上揪起一把草,几折几绕缠在一起,赶紧塞到了茵茵的嘴里——这是怕她抽搐的时候咬到自己的舌头,乡下孩子好像都知道这法子。

  陈娇一看这症状,心里就明白了:这是癫痫。这种病一般是遗传的,不太好治,有些严重的,可能会伴随病人一辈子,直到去世。在乡下,这种病还有个俗称,叫“羊癫疯”。以前还有些没根据的谣言,说是母亲怀孕的时候见到了山羊,才被传染上的这种病。当然这都是瞎扯,更大的可能是孩子的母亲,或者家族里有这种病史,遗传给了孩子。

  陈娇这边还在心里琢磨着这病的病理呢,那边茵茵的父亲,也就是地主的大儿子,已经闻讯从屋里冲了出来,脸上满是焦急,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跟前,一把抱起地上的茵茵,就往家里跑。

  其他的小孩子一看这情形,也跟着嚷嚷起来:“哎,茵茵上个月才犯过一次,怎么这又犯了?”“走,我们去看看!”

  一群小朋友跟在茵茵父亲身后,一窝蜂地往地主家跑。几个知青站在原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挺好奇的——毕竟平时很少有机会进地主家,也想看看老地主到底是怎么给孩子治病的。几人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厚着脸皮,也跟了上去。

  陈娇本来想着,这种病按理说应该赶紧送医院才对,但这儿离镇上远,就算紧赶慢赶,送到镇上医院最快也得一个小时,看这情形,估计是让老地主先给孩子看看。

  她心里也正好想再瞧瞧这老地主的医术到底怎么样,便也学着其他知青的样子,装作若无其事地跟在了人群后面。

  一行人跟着茵茵的父亲,来到了地主家的后门口。这边的格局,有点像知青点厨房后面的样子,只是没有水井,倒是有个小小的院子。

  陈娇一进院子,眼睛就扫到了院子里种的那些东西——都是些常见的药草。比如那贴着地面长、叶子圆圆的积雪草,有解暑退热的作用;还有那叶子如勺、贴着地面铺开的车前草,能清热解毒;角落里还长着不少马齿苋,那是治疗腹泻的好东西。

  这小院子看着就像块没人打理的荒地,长满了各种杂草,但陈娇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些看似普通的“杂草”,其实都是能治日常小毛病的药草,像发烧、感冒、腹泻这些,基本都能应付。

  就冲这个小院子,陈娇心里就暗暗佩服:这老地主,还真是个聪明到了极致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