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完粮食,住处离仓库不远,大家你一袋我一捆的,没多大功夫就都提回了住的地方。放下粮食,一群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有点懵,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还是陈娇先反应过来,招呼着大家:“咱们得找点家什用啊,我记得路上听沈队长说村里有木匠师傅,咱们去问问。”
说着,她就带头去找了田婶打听,又领着大家到村里的木匠那里,用带来的钱和票换了些必需的家具。陈娇住的楼上原本空荡荡的,连个放衣服的地方都没有。
她换了个半大的衣柜,又挑了张方桌和两条长凳,好歹能在屋里坐着歇脚、放些东西了。还有洗漱的东西,她又添了个木头做的洗脸架,能架着脸盆和毛巾,就放在阁楼的走廊上。
之后又跑到田婶家,拿钱换了个结实的背篓,还有装菜的篮子、簸箕,筷子笼,筷子,勺子,刷把这些过日子少不了的物件。
田婶的丈夫是个老手艺人,一手篾活做得特别好,能用竹子编出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又轻巧又耐用。陈娇瞅着墙角放着个小巧的竹椅子,带靠背的,高矮正合适,放在灶台跟前坐着烧火再方便不过了,当即就跟田婶商量着也换了过来。
其他知青见陈娇张罗得井井有条,也都动了心思,跟着在木匠和田婶那里买了凳子箱子等房间里要用的,木盆木桶椅子,篮子、筷子之类的东西,都往厨房里放。他们十个知青打算合伙开火做饭,这些花出去的钱,专门找了个人记账,到时候大家一起平摊。
陈娇跟田婶凑在一块儿嘀咕了几句,说自己刚到,不知道该怎么上山打柴火,还是想跟她换点柴火。田婶是个热心肠,一口就应了,转头就喊自家儿子:“大柱,去柴楼上扛几捆干柴下来,给小万送过去。”
大柱应了一声,噔噔噔跑上楼,很快就扛了七八捆干柴下来,帮忙码在了厨房里小灶边上。亏得这个厨房是真的大,七八捆柴堆在那里好像也没有占多少位置的样子。
其他知青看着那几捆干柴,眼睛都有点直——他们刚才光顾着买家具和厨具,压根忘了做饭还得有柴火这回事,这会儿正发愁呢。
陈娇看他们那眼巴巴的样子,想着总不能让他们一直用自己的柴火,就说道:“这柴火是我跟田婶买的,一毛钱两捆,不算贵。你们要是也想要,我让田婶帮忙问问,村里好多人家柴房里都堆着多余的柴火,应该能分点给咱们。”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要是不想花钱也成。下午你们可以自己上山去打柴。田婶说咱们住的这院子背后的山林,还有对面那片林子,都是茶树村的。林子里落了不少枯树枝,那些都能打回来当柴烧。山林里的茅草也可以割回来晒干引火。不过得记着,只能捡干柴,可不能砍活树枝,更不能砍树,队里有规矩,犯了错要挨罚的。”
大家一听,这才松了口气,纷纷点头说好。他们初来乍到,对村里的一切都还有些陌生,还是先跟人换些柴火用用再说吧。
这时候,那十个知青心里头都泛起了点悔意,一个个暗自琢磨着,真不该一时冲动就想着孤立万玉。可他们哪想到,本以为是十个人抱团把她一个人排挤在外。到头来反倒像是她一个人,轻轻松松就把他们这十个凑在一起的人给甩开了。
万玉瞧着年纪最小,眉眼间还带着点没长开的青涩,可那心思和沉稳劲儿,比他们这伙人加起来都要成熟得多。他们这批人刚到这乡下的时候,一个个都跟没头苍蝇似的,站在村口望着连绵的田地和远处的山林,眼神里全是茫然。
谁也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该咋过,柴米油盐、田间地头的活儿,想起来就头皮发麻。可再看看人家万玉,不过一天的功夫,就跟队长处得熟络,连隔壁田婶都乐意跟她唠几句家常,热情的帮忙张罗安家。仿佛她天生就带着在这村子里扎根的本事,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们这帮人,年纪都在十几岁,打小在城里长大,就算家里不怎么待见,没享过啥大富大贵的日子,可也从没干过地里的粗活,没有单独出来居住。一想到往后要在这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里头那点恐惧就跟野草似的疯长。
如今见陈娇把安家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也没别的法子,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她后头,学着她的样子慢慢摸索。
好在陈娇虽说早上说话的时候语气硬邦邦的,没给他们好脸色,可也没真把他们扔在一边不管不顾。这不,还带着他们一起去跟田婶商量,去别人家换来了现成的柴火。该备的厨房用具、桌椅柜子,也都帮着张罗得差不多了,总算是让他们心里踏实了些。
到了中午,那口大家伙儿以后共用的铁锅,上面的黑垢还结得厚厚的,谁都不知道该咋弄干净,几个知青围着锅台急得团团转。陈娇却没管他们的窘迫,自顾自在自己的小灶上烧了水,抓了一把面条下进去。
等她端着满满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往外走时,正好对上杜云礼望过来的眼神。杜云礼那眼神里带着点不好意思,还有点期盼,陈娇脚步顿了顿,才开口说道:“你们要是想用我这灶,就用吧,用完了记得给我刷干净。对了,那口大锅,你们找点沙子倒进去,拿刷把使劲搓搓,就能把黑垢弄掉。嫌费劲的话,也可以先加满水烧开,泡上一会儿再洗,能省点力。”
杜云礼一听这话,脸上顿时露出了喜色,连忙点头应道:“谢谢万知青!你放心,我们用完肯定给你擦得干干净净的,绝不弄脏你的东西,我们自己有柴火,不用你这儿的!”陈娇听了,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再多说啥,端着碗走到大厅里,在桌子旁坐下,安安静静地吃起了面条。
厨房里这会儿可热闹了,这十个知青里,会做饭的没几个,大多都是在家连煤炉子都没碰过的主儿。他们干脆分了工,说好以后轮流做饭,现在嘛,就让那两个稍微会点的当师傅,剩下的围在旁边看着学,谁也别想偷懒,过不了几天,每个人都得轮着上灶掌勺。
他们这知青点的条件还算不赖,厨房外就是水井,水也是直接接到厨房的水缸里,不用大老远跑去堰塘挑水,省了不少力气。所以在做饭这事儿上,大家都觉得该公平些,没说非得让女生围着灶台转,男生就只干挑水砍柴的活,而是大家伙儿一起动手,有啥干啥,倒也没人有怨言。
陈娇在大厅里吃着面条,听着厨房里传来的叮叮当当的声响,还有他们偶尔压低了声音的讨论,心里头暗暗想着:这帮知青,倒还不算太难缠。
虽说里头难免有人有点小性子、小毛病,可总的来说,心眼都还不算坏,在她看来,小心思也有但也是真单纯。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照这么看,以后这知青点的日子,大概也不会太糟。
总不至于像她以前在小说里看到的那样,一个小小的知青点,愣是能闹出跟宅斗剧似的鸡飞狗跳来。这么一想,她心里也松快了些,低头喝了口热汤,暖意顺着喉咙一路滑下去,熨帖得很。
还是陈娇先反应过来,招呼着大家:“咱们得找点家什用啊,我记得路上听沈队长说村里有木匠师傅,咱们去问问。”
说着,她就带头去找了田婶打听,又领着大家到村里的木匠那里,用带来的钱和票换了些必需的家具。陈娇住的楼上原本空荡荡的,连个放衣服的地方都没有。
她换了个半大的衣柜,又挑了张方桌和两条长凳,好歹能在屋里坐着歇脚、放些东西了。还有洗漱的东西,她又添了个木头做的洗脸架,能架着脸盆和毛巾,就放在阁楼的走廊上。
之后又跑到田婶家,拿钱换了个结实的背篓,还有装菜的篮子、簸箕,筷子笼,筷子,勺子,刷把这些过日子少不了的物件。
田婶的丈夫是个老手艺人,一手篾活做得特别好,能用竹子编出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又轻巧又耐用。陈娇瞅着墙角放着个小巧的竹椅子,带靠背的,高矮正合适,放在灶台跟前坐着烧火再方便不过了,当即就跟田婶商量着也换了过来。
其他知青见陈娇张罗得井井有条,也都动了心思,跟着在木匠和田婶那里买了凳子箱子等房间里要用的,木盆木桶椅子,篮子、筷子之类的东西,都往厨房里放。他们十个知青打算合伙开火做饭,这些花出去的钱,专门找了个人记账,到时候大家一起平摊。
陈娇跟田婶凑在一块儿嘀咕了几句,说自己刚到,不知道该怎么上山打柴火,还是想跟她换点柴火。田婶是个热心肠,一口就应了,转头就喊自家儿子:“大柱,去柴楼上扛几捆干柴下来,给小万送过去。”
大柱应了一声,噔噔噔跑上楼,很快就扛了七八捆干柴下来,帮忙码在了厨房里小灶边上。亏得这个厨房是真的大,七八捆柴堆在那里好像也没有占多少位置的样子。
其他知青看着那几捆干柴,眼睛都有点直——他们刚才光顾着买家具和厨具,压根忘了做饭还得有柴火这回事,这会儿正发愁呢。
陈娇看他们那眼巴巴的样子,想着总不能让他们一直用自己的柴火,就说道:“这柴火是我跟田婶买的,一毛钱两捆,不算贵。你们要是也想要,我让田婶帮忙问问,村里好多人家柴房里都堆着多余的柴火,应该能分点给咱们。”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要是不想花钱也成。下午你们可以自己上山去打柴。田婶说咱们住的这院子背后的山林,还有对面那片林子,都是茶树村的。林子里落了不少枯树枝,那些都能打回来当柴烧。山林里的茅草也可以割回来晒干引火。不过得记着,只能捡干柴,可不能砍活树枝,更不能砍树,队里有规矩,犯了错要挨罚的。”
大家一听,这才松了口气,纷纷点头说好。他们初来乍到,对村里的一切都还有些陌生,还是先跟人换些柴火用用再说吧。
这时候,那十个知青心里头都泛起了点悔意,一个个暗自琢磨着,真不该一时冲动就想着孤立万玉。可他们哪想到,本以为是十个人抱团把她一个人排挤在外。到头来反倒像是她一个人,轻轻松松就把他们这十个凑在一起的人给甩开了。
万玉瞧着年纪最小,眉眼间还带着点没长开的青涩,可那心思和沉稳劲儿,比他们这伙人加起来都要成熟得多。他们这批人刚到这乡下的时候,一个个都跟没头苍蝇似的,站在村口望着连绵的田地和远处的山林,眼神里全是茫然。
谁也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该咋过,柴米油盐、田间地头的活儿,想起来就头皮发麻。可再看看人家万玉,不过一天的功夫,就跟队长处得熟络,连隔壁田婶都乐意跟她唠几句家常,热情的帮忙张罗安家。仿佛她天生就带着在这村子里扎根的本事,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们这帮人,年纪都在十几岁,打小在城里长大,就算家里不怎么待见,没享过啥大富大贵的日子,可也从没干过地里的粗活,没有单独出来居住。一想到往后要在这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里头那点恐惧就跟野草似的疯长。
如今见陈娇把安家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也没别的法子,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她后头,学着她的样子慢慢摸索。
好在陈娇虽说早上说话的时候语气硬邦邦的,没给他们好脸色,可也没真把他们扔在一边不管不顾。这不,还带着他们一起去跟田婶商量,去别人家换来了现成的柴火。该备的厨房用具、桌椅柜子,也都帮着张罗得差不多了,总算是让他们心里踏实了些。
到了中午,那口大家伙儿以后共用的铁锅,上面的黑垢还结得厚厚的,谁都不知道该咋弄干净,几个知青围着锅台急得团团转。陈娇却没管他们的窘迫,自顾自在自己的小灶上烧了水,抓了一把面条下进去。
等她端着满满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往外走时,正好对上杜云礼望过来的眼神。杜云礼那眼神里带着点不好意思,还有点期盼,陈娇脚步顿了顿,才开口说道:“你们要是想用我这灶,就用吧,用完了记得给我刷干净。对了,那口大锅,你们找点沙子倒进去,拿刷把使劲搓搓,就能把黑垢弄掉。嫌费劲的话,也可以先加满水烧开,泡上一会儿再洗,能省点力。”
杜云礼一听这话,脸上顿时露出了喜色,连忙点头应道:“谢谢万知青!你放心,我们用完肯定给你擦得干干净净的,绝不弄脏你的东西,我们自己有柴火,不用你这儿的!”陈娇听了,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再多说啥,端着碗走到大厅里,在桌子旁坐下,安安静静地吃起了面条。
厨房里这会儿可热闹了,这十个知青里,会做饭的没几个,大多都是在家连煤炉子都没碰过的主儿。他们干脆分了工,说好以后轮流做饭,现在嘛,就让那两个稍微会点的当师傅,剩下的围在旁边看着学,谁也别想偷懒,过不了几天,每个人都得轮着上灶掌勺。
他们这知青点的条件还算不赖,厨房外就是水井,水也是直接接到厨房的水缸里,不用大老远跑去堰塘挑水,省了不少力气。所以在做饭这事儿上,大家都觉得该公平些,没说非得让女生围着灶台转,男生就只干挑水砍柴的活,而是大家伙儿一起动手,有啥干啥,倒也没人有怨言。
陈娇在大厅里吃着面条,听着厨房里传来的叮叮当当的声响,还有他们偶尔压低了声音的讨论,心里头暗暗想着:这帮知青,倒还不算太难缠。
虽说里头难免有人有点小性子、小毛病,可总的来说,心眼都还不算坏,在她看来,小心思也有但也是真单纯。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照这么看,以后这知青点的日子,大概也不会太糟。
总不至于像她以前在小说里看到的那样,一个小小的知青点,愣是能闹出跟宅斗剧似的鸡飞狗跳来。这么一想,她心里也松快了些,低头喝了口热汤,暖意顺着喉咙一路滑下去,熨帖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