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坐船的福气可不是人人都能消受的。刚开船那会儿还好,江边上风平浪静,船身稳得很,大伙儿还能扒着栏杆看会儿江景。
可等船往长江中心再走个几十米,江里的浪头就跟睡醒了似的,“哗啦”一下就涌了起来,船身开始左右晃悠,幅度越来越大,原本还说说笑笑的人,脸色唰地一下就白了,有的还下意识攥紧了船舱里的钢管,指节都泛了白。
陈娇自己是不晕船的,可她现在附身的这具身体却没这本事。没晃几下,她就觉得脑袋里像塞了团浸了水的棉花,昏昏沉沉的,喉咙口还一个劲儿往上冒酸水,恶心得她直想皱眉。
再看这船舱里,人挨人、人挤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快没了,她心里直犯嘀咕:这要是真有人忍不住吐在里头,那股味儿一散开来,可就太遭罪了。
还好知青办的人经验足,眼瞅着不少人脸色不对,立马扯着嗓子喊了起来:“晕船的同志注意了!可别吐在船舱里啊!都往两边挪挪,要吐就伸头吐到江里去!”这话一喊,船上的人也都反应过来了——真要是吐在拥挤的船舱里,谁都别想好过。
那些已经晕得直捂肚子、脸色惨白的人,身边的人也赶紧往旁边让了让,你推我扶地把他们送到船舱两侧。
文文弱弱陈娇也被旁边一个大姐顺手推到了边上,她站稳了才发现,船舱两侧都装着半人高的铁栏杆,虽说能保证不掉下去,但要想把脑袋伸出去透气,还是很方便的。
没一会儿,就有好几个晕船的人扶着栏杆,把脑袋伸到船外“哇哇”地吐了起来,那声音听得人心里更发毛。陈娇虽然也难受,但还没到要吐的地步,可架不住眼前这景象,再加上空气中飘过来的那股子酸馊味儿,她胃里又是一阵翻江倒海,差点没忍住也跟着吐出来。
还好她反应快,赶紧调动精神力在自己鼻尖前设了道无形的屏障,把那销魂的味道挡在了外面。紧接着,她又悄悄从空间里摸出一个黄澄澄的桔子,飞快地剥了皮,把带着清香的桔皮凑到鼻子底下。一股清甜的果香立马钻进鼻腔,刚才那股恶心劲儿总算是压下去了,她这才松了口气。
万幸的是,渡江用不了多久,大概也就十分钟的光景,船就慢慢靠上了对岸。船刚一停稳,众人就跟逃难似的,一个个脸色蜡黄地往船下挤,脚步都虚浮得很。
虽说最后没人真把呕吐物吐在船舱里,可刚才那些人吐出来的东西,就算有江风吹散了一部分,也架不住江风有时候会往回吹啊!风一倒灌,那股味儿照样往船舱里钻,就连原本不晕船的人,闻着那味儿都直皱眉头,不少人被熏得弯着腰干呕,眼泪都快出来了。
下了船之后,大伙儿也没急着走,都找了个地方扶着树或者墙,站在那儿缓了好一会儿,脸色才慢慢恢复过来。等大家缓得差不多了,知青办的人又开始招呼着安排坐班车——要去不同的镇子,得坐不同的车,当然,有些镇子顺路,就能挤在一辆车上。
陈娇凑过去一看,要坐的是那种绿皮的中巴车,车身上明明写着“准乘二十人”,可最后硬是塞进去了四十个人,车门都得好几个人帮忙往里推才能关上。
她动作快,上车早,还算抢到了个靠窗的座位。可就算是两人座的位置,也被硬生生挤了三个人,好在那时候的人普遍都瘦,骨架子小,挤是挤了点,但还没到完全动弹不了的地步。
比起有座位的人,那些挤在过道里的人可就惨多了。车子一开起来,路面坑坑洼洼的,车身晃得厉害,可他们连扶手都不用扶——整个过道被人填得满满当当的,前后左右都是人,就算想倒都倒不下去,只能跟着车身的晃动来回“晃悠”,跟沙丁鱼罐头里的鱼似的。
不过车上挤还不是最吓人的。长江两岸本来就多是山区,他们要去的乡村,更是藏在深山里头。后来到了地方,听村里的老人说,往前推十好几年,山上还能看到老虎出没呢!
至于这话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说不定是老人闲来无事,想跟城里来的知青吹吹牛,显显山里的“厉害”也不一定。
可眼下,他们坐在车子里,感受却真实得很——车子正沿着蜿蜒的山路在大山里绕来绕去,路又窄又陡,旁边就是深不见底的山沟。
坐在窗户边的人最煎熬,往外面一看,感觉车子就跟在悬崖边上飞似的,车轮子好像随时都要蹭到路边的石头,吓得人心脏都快跳出来了。陈娇坐在窗边,全程都攥着衣角,心一直提在嗓子眼儿,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好不容易熬到了目的地,售票员扒着车门,扯着嗓子喊:“到龙镇的同志下车了!动作快点啊!龙镇的都赶紧下来!”陈娇拎着自己的行李,跟着人群一点点往车下挤。等双脚终于踩在实地上的时候,她还觉得跟踩在棉花上似的,软绵绵的,站都站不稳。
她这状态已经算好的了,跟她一起过来的几个知青,刚下车就捂着胸口,跌跌撞撞地跑到路边的角落里吐了起来,看那样子,早上吃的那点东西估计都吐干净了。
陈娇也顾不上管别人了,直接把手里的行李往地上一放,一屁股就坐了上去——反正她拿在外面的这个包裹里,塞的是被子,坐一下也坏不了,先歇会儿再说。
她一边坐着歇脚,一边抬眼打量四周。不远处搭了个简易的木桌子,桌子后面拉着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上面写着“知青接待处”。桌子后面蹲了一排中年人,手里都揣着个黄灿灿的橙子,有的在剥皮,有的在聊天,看着挺悠闲。
这会儿,那些中年人正朝着路边呕吐的知青指指点点,脸上的神色不太好看,带着点不情愿,又隐隐透着点看笑话的意思。
陈娇稍微一想,就猜着这些人是干嘛的了——应该是各个村子的生产队长,专门来这儿接知青的。估计在他们眼里,这些从城里来的知青,都是娇生惯养的读书娃,根本干不了农活,他们心里肯定不看好:下乡来能干啥?别给村里闯祸就不错了。
又歇了一会儿,她感觉到自己怦怦乱跳的心总算是平复下来了,这才撑着膝盖站起来,拎起包裹,走到那张木桌子跟前,开口说:“同志,我来报道。”
一个正在剥橙子的中年人抬了抬头,问道:“姓名?从哪儿来的?”“万玉。从海市来的。”陈娇答得干脆。
那人低头在手里的本子上翻了翻,嘴里嘀嘀咕咕:“海市来的万玉……哦,找到了!你被分到木甫一队了。”说完,他转头朝着身后喊了一声:“老沈!你们队的知青来了,过来领走!”
陈娇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就见一个又高又壮的中年男人站了起来。那男人脸上皱纹很深,皮肤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干重活的。
他皱着眉头,上下打量了陈娇一眼,那眼神里的不满意都快溢出来了,连藏都不藏一下,直接开口抱怨:“怎么给我们队分女娃娃?你看这丫头,又瘦又小的,来了还不是光拖后腿!”
他走到陈娇面前,又问:“女娃娃,就你一个人啊?跟你一起来的其他人呢?”陈娇回头看了看刚才那些人呕吐的方向,说:“嗯……可能是去上厕所了,也有可能还在那边吐呢。”
那男人一听,抬手就往桌子上锤了一下,“咚”的一声,把桌上的笔都震得跳了跳。他对着刚才登记的办事员喊:“小马啊!你可不能光给我们队安排女娃娃!得给我们分男娃!我跟你说,今天要是女娃娃多了,我一个都不带回去!”
那办事员也是一脸无奈,苦笑着说:“老沈,你咋还耍赖呢?这知青分配都是随机的,我也说了不算啊!”
“我不管你是随鸡随鸭!”老沈梗着脖子,语气强硬,“总之,女娃儿不能比男娃多,不然我今天就一个都不领!”
办事员又劝:“老沈,你这话就不讲理了啊!别的队早就有知青了,就你们队一直没分到人,这次再不带人回去,上面那边也说不过去啊!”
可等船往长江中心再走个几十米,江里的浪头就跟睡醒了似的,“哗啦”一下就涌了起来,船身开始左右晃悠,幅度越来越大,原本还说说笑笑的人,脸色唰地一下就白了,有的还下意识攥紧了船舱里的钢管,指节都泛了白。
陈娇自己是不晕船的,可她现在附身的这具身体却没这本事。没晃几下,她就觉得脑袋里像塞了团浸了水的棉花,昏昏沉沉的,喉咙口还一个劲儿往上冒酸水,恶心得她直想皱眉。
再看这船舱里,人挨人、人挤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快没了,她心里直犯嘀咕:这要是真有人忍不住吐在里头,那股味儿一散开来,可就太遭罪了。
还好知青办的人经验足,眼瞅着不少人脸色不对,立马扯着嗓子喊了起来:“晕船的同志注意了!可别吐在船舱里啊!都往两边挪挪,要吐就伸头吐到江里去!”这话一喊,船上的人也都反应过来了——真要是吐在拥挤的船舱里,谁都别想好过。
那些已经晕得直捂肚子、脸色惨白的人,身边的人也赶紧往旁边让了让,你推我扶地把他们送到船舱两侧。
文文弱弱陈娇也被旁边一个大姐顺手推到了边上,她站稳了才发现,船舱两侧都装着半人高的铁栏杆,虽说能保证不掉下去,但要想把脑袋伸出去透气,还是很方便的。
没一会儿,就有好几个晕船的人扶着栏杆,把脑袋伸到船外“哇哇”地吐了起来,那声音听得人心里更发毛。陈娇虽然也难受,但还没到要吐的地步,可架不住眼前这景象,再加上空气中飘过来的那股子酸馊味儿,她胃里又是一阵翻江倒海,差点没忍住也跟着吐出来。
还好她反应快,赶紧调动精神力在自己鼻尖前设了道无形的屏障,把那销魂的味道挡在了外面。紧接着,她又悄悄从空间里摸出一个黄澄澄的桔子,飞快地剥了皮,把带着清香的桔皮凑到鼻子底下。一股清甜的果香立马钻进鼻腔,刚才那股恶心劲儿总算是压下去了,她这才松了口气。
万幸的是,渡江用不了多久,大概也就十分钟的光景,船就慢慢靠上了对岸。船刚一停稳,众人就跟逃难似的,一个个脸色蜡黄地往船下挤,脚步都虚浮得很。
虽说最后没人真把呕吐物吐在船舱里,可刚才那些人吐出来的东西,就算有江风吹散了一部分,也架不住江风有时候会往回吹啊!风一倒灌,那股味儿照样往船舱里钻,就连原本不晕船的人,闻着那味儿都直皱眉头,不少人被熏得弯着腰干呕,眼泪都快出来了。
下了船之后,大伙儿也没急着走,都找了个地方扶着树或者墙,站在那儿缓了好一会儿,脸色才慢慢恢复过来。等大家缓得差不多了,知青办的人又开始招呼着安排坐班车——要去不同的镇子,得坐不同的车,当然,有些镇子顺路,就能挤在一辆车上。
陈娇凑过去一看,要坐的是那种绿皮的中巴车,车身上明明写着“准乘二十人”,可最后硬是塞进去了四十个人,车门都得好几个人帮忙往里推才能关上。
她动作快,上车早,还算抢到了个靠窗的座位。可就算是两人座的位置,也被硬生生挤了三个人,好在那时候的人普遍都瘦,骨架子小,挤是挤了点,但还没到完全动弹不了的地步。
比起有座位的人,那些挤在过道里的人可就惨多了。车子一开起来,路面坑坑洼洼的,车身晃得厉害,可他们连扶手都不用扶——整个过道被人填得满满当当的,前后左右都是人,就算想倒都倒不下去,只能跟着车身的晃动来回“晃悠”,跟沙丁鱼罐头里的鱼似的。
不过车上挤还不是最吓人的。长江两岸本来就多是山区,他们要去的乡村,更是藏在深山里头。后来到了地方,听村里的老人说,往前推十好几年,山上还能看到老虎出没呢!
至于这话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说不定是老人闲来无事,想跟城里来的知青吹吹牛,显显山里的“厉害”也不一定。
可眼下,他们坐在车子里,感受却真实得很——车子正沿着蜿蜒的山路在大山里绕来绕去,路又窄又陡,旁边就是深不见底的山沟。
坐在窗户边的人最煎熬,往外面一看,感觉车子就跟在悬崖边上飞似的,车轮子好像随时都要蹭到路边的石头,吓得人心脏都快跳出来了。陈娇坐在窗边,全程都攥着衣角,心一直提在嗓子眼儿,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好不容易熬到了目的地,售票员扒着车门,扯着嗓子喊:“到龙镇的同志下车了!动作快点啊!龙镇的都赶紧下来!”陈娇拎着自己的行李,跟着人群一点点往车下挤。等双脚终于踩在实地上的时候,她还觉得跟踩在棉花上似的,软绵绵的,站都站不稳。
她这状态已经算好的了,跟她一起过来的几个知青,刚下车就捂着胸口,跌跌撞撞地跑到路边的角落里吐了起来,看那样子,早上吃的那点东西估计都吐干净了。
陈娇也顾不上管别人了,直接把手里的行李往地上一放,一屁股就坐了上去——反正她拿在外面的这个包裹里,塞的是被子,坐一下也坏不了,先歇会儿再说。
她一边坐着歇脚,一边抬眼打量四周。不远处搭了个简易的木桌子,桌子后面拉着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上面写着“知青接待处”。桌子后面蹲了一排中年人,手里都揣着个黄灿灿的橙子,有的在剥皮,有的在聊天,看着挺悠闲。
这会儿,那些中年人正朝着路边呕吐的知青指指点点,脸上的神色不太好看,带着点不情愿,又隐隐透着点看笑话的意思。
陈娇稍微一想,就猜着这些人是干嘛的了——应该是各个村子的生产队长,专门来这儿接知青的。估计在他们眼里,这些从城里来的知青,都是娇生惯养的读书娃,根本干不了农活,他们心里肯定不看好:下乡来能干啥?别给村里闯祸就不错了。
又歇了一会儿,她感觉到自己怦怦乱跳的心总算是平复下来了,这才撑着膝盖站起来,拎起包裹,走到那张木桌子跟前,开口说:“同志,我来报道。”
一个正在剥橙子的中年人抬了抬头,问道:“姓名?从哪儿来的?”“万玉。从海市来的。”陈娇答得干脆。
那人低头在手里的本子上翻了翻,嘴里嘀嘀咕咕:“海市来的万玉……哦,找到了!你被分到木甫一队了。”说完,他转头朝着身后喊了一声:“老沈!你们队的知青来了,过来领走!”
陈娇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就见一个又高又壮的中年男人站了起来。那男人脸上皱纹很深,皮肤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干重活的。
他皱着眉头,上下打量了陈娇一眼,那眼神里的不满意都快溢出来了,连藏都不藏一下,直接开口抱怨:“怎么给我们队分女娃娃?你看这丫头,又瘦又小的,来了还不是光拖后腿!”
他走到陈娇面前,又问:“女娃娃,就你一个人啊?跟你一起来的其他人呢?”陈娇回头看了看刚才那些人呕吐的方向,说:“嗯……可能是去上厕所了,也有可能还在那边吐呢。”
那男人一听,抬手就往桌子上锤了一下,“咚”的一声,把桌上的笔都震得跳了跳。他对着刚才登记的办事员喊:“小马啊!你可不能光给我们队安排女娃娃!得给我们分男娃!我跟你说,今天要是女娃娃多了,我一个都不带回去!”
那办事员也是一脸无奈,苦笑着说:“老沈,你咋还耍赖呢?这知青分配都是随机的,我也说了不算啊!”
“我不管你是随鸡随鸭!”老沈梗着脖子,语气强硬,“总之,女娃儿不能比男娃多,不然我今天就一个都不领!”
办事员又劝:“老沈,你这话就不讲理了啊!别的队早就有知青了,就你们队一直没分到人,这次再不带人回去,上面那边也说不过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