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游历准备-《天命人的仙路》

  林邑川舔着嘴角残留的桂花酒酿香,目送店小二撤下空了的糖醋鱼盘 —— 那是母亲特意为他点的毕业贺礼。

  檐角灯笼在穿堂风里摇晃,将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极了洞穴中并肩闯过机关时的剪影。

  “明日收拾行囊。” 林父用袖口擦去胡须上的酒渍,腰间玉佩随着动作轻撞出闷响,“青木郡九座城,每座都藏着不同的门道。”

  他伸手比画着空中看不见的地图,烛火在瞳孔里跳动,“青木城的傀儡术、灵植城的千年药田…… 比学堂里的书卷鲜活百倍。

  林母将半块玫瑰糕塞进儿子掌心,油纸还带着余温:“路上的灵泉秘境、山精传说,可比死记硬背的典籍有趣。”

  她指尖拂过林邑川胸前的银徽章,绣着并蒂莲的袖口扫落他肩头的柳絮,“饿了就尝尝各地的风味,馋了就回客栈,娘给你烙你最爱吃的葱油饼。”

  月光爬上屋檐时,林邑川倚在窗边摩挲着陶哨。

  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惊起栖在海棠树上的夜枭。

  他望着夜空闪烁的星子,突然想起夫子说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或许这场说走就走的游历,会是比大丰大学堂更辽阔的学堂。

  林父粗粝的手掌拍在儿子肩头,带着几分醉意的热气扑面而来,“先洗漱睡了,明早咱们摊开地图,好好谋划谋划。”

  他的声音渐渐模糊,混着夜风卷进半开的窗。

  晨光漫过灶台时,林母揭开陶瓮,蒸腾的热气里熟地的甘香混着黄精的清苦扑面而来。

  这锅熬煮了整夜的药汤呈琥珀色,表面浮着细密的油花,需用桑木文火慢煨六个时辰,让药材化作能渗透骨髓的琼浆。

  药香浓郁而温和,闻之令人心神安定,却又隐隐带着一丝让人无法忽视的力量感——那是《十方炼体诀》中“洗髓汤”的独特气息。

  “过来,”林母用粗陶碗盛满药汤,碗壁上暗刻的经络图在蒸汽中若隐若现,“炼髓先炼心,喝的时候凝神守住命门。”

  林邑川双手接过药碗,掌心微颤。

  他深吸一口气,闭目调息片刻,然后缓缓睁开眼,低头注视那碗泛着光泽的药汤。

  他知道,这一口下去,便是新一轮炼体的开始。

  他轻抿一口,舌尖先尝到醇厚的甜,继而转为绵长的苦,如同深秋的霜浸透舌根。

  药力迅速沿着喉管流入体内,顺着任督二脉缓缓流转开来。

  随着呼吸吐纳,他盘膝坐在蒲团之上,闭目引导药力深入脊椎。

  起初只是微微发热,但很快,脊背深处便传来酥麻的震颤,仿佛千万根银针同时刺入骨髓,带来一阵阵难以忍受的刺痛。

  他咬紧牙关,额头青筋暴起,汗水瞬间湿透衣衫。

  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按照《十方炼体诀》所载,将意念集中于命门,引导药力逐步打通被封堵的经络。

  一个时辰后,林邑川浑身汗透,衣背上晕开深色的药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腥味——那是体内杂质随汗排出的表现。

  他缓缓睁开眼,眼神比往日更加清澈明亮,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

  他抬起手,发现指尖竟泛着淡淡的莹白——这是药力真正渗入骨髓、开始淬炼筋骨的征兆。

  林母站在一旁静静看着,嘴角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她知道,儿子已经迈出了《十方炼体诀》第二重“炼髓境”的关键一步。

  “记住这种感觉。”她轻声说道,“真正的炼体,不只是锤炼外在的皮肉,而是要将每一寸骨骼、每一分血肉都锻造成最坚韧的存在。”

  林邑川点头,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感。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更多的考验等待着他。

  窗外阳光正好,照进屋内,洒在他汗湿的额头上,闪烁出一层微光,仿佛少年正悄然蜕变,走向属于他的强者之路。

  此时堂屋传来父亲敲击八仙桌的声响:“都过来!”

  堂屋内,林父已将地图铺展在桌上,短刀斜压在 “大丰城” 的位置。

  林父摩挲着短刀刀柄,目光扫过堂屋斑驳的砖墙,语气低沉却字字如钉:“听好了,去跟邻居说咱们回祖籍扫墓,话别多,点头笑笑就行。”

  他从柜底掏出用油布裹着的金锭,沉甸甸的分量压得八仙桌吱呀作响,“这一百两金子,分成三份缝在内衣夹层。路上若有人问起盘缠,就说变卖了祖宅。”

  林母将最后一捆草药塞进防潮木箱,手指在儿子的行囊上反复按压:“把炼髓的药罐子用稻草包严实,万不能碎了。”

  她忽然凑近,鬓角的木樨香混着药味,“路过青木城时,记得去城西药铺买些白芷,你爹的旧伤天一阴就疼。”

  “大丰城鱼龙混杂,” 林父用刀尖在地图上划出粗粝的弧线,刀刃在 “黑市” 二字上停顿片刻,“咱们住在南城门的‘悦来客栈’,那掌柜是我年轻时的旧相识。

  我们先在大丰城悄悄买个房。”

  我们从大丰城启程,这座城市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城墙巍峨耸立,城内终日人声鼎沸。

  离开大丰城,便来到被古木环抱的青木城。

  这里的建筑与自然巧妙相融,独具特色。

  青木傀儡术名震四方,匠人制作的傀儡栩栩如生,据说能投入战斗。

  灵木茶可疏通经脉,辅助修炼。

  继续前行,抵达巨型植物园般的灵植城。

  珍稀灵植遍布街巷,其中冰魄雪莲可解百毒;

  噬金藤则守护着城市的安宁。

  每月举办的灵植拍卖会,汇聚天下奇珍,甚至常有上古植物种子现身,引得无数炼丹师与收藏家趋之若鹜。

  沿水路而下,便到了依河而建的翠柳城。

  垂柳成荫的河畔,柳编技艺在这里发扬光大,精巧的灵雀篮自带守护灵雀。

  翠柳鱼鳞片泛翠,肉质鲜美,还有强身健体之效。

  深入原始森林,来到绿森城。

  这里妖兽频出,却也孕育出独特的驭兽文化。

  兽魂果能赋予服用者妖兽之力;

  藤甲轻便却可抵御强敌。

  每年的 “百兽大集”,驯兽师们展示的秘术令人大开眼界。

  随后踏入机关术发达的青藤城。

  城墙机关精巧,机关傀儡兽以假乱真。

  青藤酒可增强筋骨,“天机阁” 售卖的地貌机关,甚至能改变山川地形,充满神奇色彩。

  金秋时节,白果城满城银杏金黄灿烂。

  白果不仅可入药,还能制成坚固的战甲;

  银杏木雕技艺高超,雕刻出的作品栩栩如生。

  城中的 “落英台” 每逢月圆之夜,银杏叶便会组成神秘符文,令人称奇。

  接着来到水网密布的碧柳城。

  柳舟穿梭于河道之上,柳丝剑刚柔并济,碧柳糕安神醒脑。

  一年一度的柳舟赛热闹非凡,冠军可获神秘的柳灵珠,传说它能唤醒柳树精。

  再往前行,便置身于四季飞花的花雨城。

  宛如仙境的城中,花灵蝶磷粉制成的幻梦香可造幻境;

  不同颜色的花酿功效各异。

  “万花楼” 的花灵舞更是一绝,能催开百花,如梦似幻。

  最后抵达由巨木构筑的万木城。

  古树根系形成天然屏障,神木髓可助修行者突破境界,木灵弓能追踪目标。

  “树灵祭” 时,古树显影,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

  日头攀上中天时,林家小院飘出蒸笼的香气。

  林邑川将最后一包炒米塞进包袱,瞥见母亲正往油纸包里多塞了几块桂花糕。

  院门外传来叩门声,张婶挎着竹篮探进身子:“听说你们要回祖籍?这是刚晒的梅干菜,路上炖肉香!”

  林父笑着接过,腰间短刀的穗子扫过门槛发出轻响。

  “就劳烦您多照看了!” 林母握着张婶的手,鬓角碎发被穿堂风拂起。

  隔壁阿虎扒着墙头探出头,冲林邑川晃了晃新制的弹弓:“等你回来可得讲墓里的故事!”

  少年笑着应下,却在转身时将陶哨攥得更紧 —— 那串要对人诉说的真相,终究被咽回了喉咙。

  三人背着行囊走出巷口,日影在青石板上拖出长长的尾。

  林父走在前头,腰间玉佩随着步伐轻撞,发出细碎声响;

  林母时不时回头张望,绣着并蒂莲的裙摆扫过墙角那株海棠树新抽的嫩芽。

  当清河镇的飞檐在视野里缩成小点,林邑川望着远处大丰城的方向。

  林邑川的布鞋踩在青石板上发出轻快的 “哒哒” 声,出城不过三里,他的目光已被路边货郎担子上的拨浪鼓勾住 —— 铜铃串在阳光下晃出细碎金光,比学堂里的镇纸有趣百倍。

  林父见状,伸手轻拍他后背:“看货郎担先瞧扁担木纹,裂得均匀的才扎实。”

  少年凑近细瞧,果然见那扁担中央有道极细的 “人” 字形裂纹,与父亲短刀刀柄的榫卯纹路竟有几分相似。

  行至未时,三人在茶寮歇脚。

  林邑川盯着邻桌江湖客腰间的弯刀看得出神,刀鞘上的饕餮纹与洞穴里的机关兽如出一辙。

  林父往他茶盏里添了片薄荷叶:“江湖人佩刀,鞘口包铜若泛青,必是常年浸过毒血。”

  少年激灵打了个寒颤,目光转向对方虎口的老茧,突然想起夫子讲过 “观其手可知其业” 的话。

  路过田间时,林邑川被新翻的泥土气息吸引,蹲下身见土块里混着细碎的陶片。

  林父用短刀挑起一片绘着云纹的残片:“这是前朝‘青云窑’的次品,凡有星芒状冰裂纹的,才是官窑真品。”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货郎的叫卖声,林邑川循声望去,见那人担子上的青瓷罐果然在阳光下泛着星芒般的细裂。

  暮色漫过驿站时,林邑川望着檐下悬挂的驿铃出了神。

  林父抬手叩响其中一枚,铜铃震颤声里,他指着铃舌内侧的凹痕:“每座驿站的铃舌都刻着暗纹,此为‘山’字纹,说明前方三十里必有险峻山路。”

  少年摸出怀中的陶哨,在掌心刻下相似的纹路,忽觉风里传来若有似无的海棠香 —— 不知是错觉,还是真有花瓣从百里外的清河镇,追着他的脚步飘到了这里。

  初夏的风裹着槐花甜香掠过城门,林邑川跟着父母踏入大丰城时,正盯着街边货郎担上的拨浪鼓出神。

  城门守军翻看路引时,林父笑着搭话:“听闻贵城南区宜居,不知附近有无空置宅院?”

  守军指了指城南方向:“听说槐树巷有房售卖,客栈往前两条街有牙行,您可去问问。”

  林母轻拽儿子衣袖,示意他别盯着货郎看,少年却已将守军提及的 “槐树巷” 三字记在心里。

  悦来客栈的木质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林父选了背街的两间房,推开窗户便能看见隔壁院落的葡萄藤。

  “这房梁木料是松木,” 他敲了敲窗框,“虽不如檀木结实,但胜在不易招虫。”

  林邑川趴在窗台上,看楼下戴瓜皮帽的老者正领着小厮贴“吉屋出租”的告示,红纸在风里飘得哗啦响。

  街对面的茶馆门口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一边嗑瓜子一边闲聊,声音断断续续地飘上来:“这宅子空了快一年了吧?”“听说是东家搬去城东享福去了……”

  安顿好行李后,林父揣着从清河镇带来的地契文书出门,临了还不忘叮嘱一句:“别乱跑,我去瞧瞧城西的宅子。”

  林邑川目送父亲身影消失在街角,心中隐隐有些期待——他们终于要在这大丰城里安定下来了。

  城西的“恒泰牙行”幌子在阳光下晃悠,林父推开木门时,柜台后的小学徒立刻迎上前来。

  牙郎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穿着干净利落,说话也带着几分熟稔老练的江湖气。

  “槐树巷有处三进宅院,前院带井台,”牙郎搓着手道,“原是给自家公子娶亲用的,谁知他偏要住城东,非说那边风水好……”说着还叹了口气,像是对儿子的执拗无可奈何。

  林父点了点头,没急着表态,而是跟着牙郎去看房。

  到了那宅子,只见宅门门槛虽高却无破损,墙根青苔生得均匀,说明屋子通风干燥、地基稳固。他心里已有七分满意。

  推开堂屋木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砖地上,形成方正的光影——这格局,倒与清河镇老宅有几分相似。

  屋内还算干净,地面扫过不久,梁柱也无虫蛀痕迹。

  “这院落地脚价八十两,若您诚心要……”牙郎话未说完,林父已摸出腰间钱袋:“先付三十两定金,明日后交割。”

  他在契约上按下指印时,窗外传来卖杏花的妇人叫卖声,忽然想起林邑川曾说想在院子里种海棠。

  他嘴角微微一扬,心想:等搬家那天,一定买几株回来。

  走出宅院时,林父绕道去了米铺,打听到槐树巷的米价与清河镇相近,这才放下心来。

  又顺路看了附近学堂的位置、菜市的热闹程度,确认这一片生活便利、邻里和睦,才算是真正安心。

  回到客栈时,林邑川正捧着《大丰城志》看得入神,指尖划过“南城门地基用花岗岩”的记载,嘴里还低声念叨着:“原来城墙是用玄铁加固过的……”

  林父笑着揉了揉他头发:“明日我们住新房子,往后你读书练字,便有间朝阳的书房了。”

  少年抬头,看见父亲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忽然明白所谓“看房”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父母为他铺的长远路——就像当年在清河镇置产,为的不过是让他能安心读书,不受外界纷扰。

  那一瞬间,他心底泛起一阵暖意,仿佛这座陌生的城市,也开始变得亲切起来。

  第二日辰时三刻,林家退了客栈房,就去槐树巷。

  母亲提着包袱走在前面,脸上带着淡淡的笑;

  林父背着最重的箱子,步伐稳健如常;

  而林邑川走在最后,手中抱着母亲连夜包好的油纸糕点,脚步轻快,眼神坚定。

  他知道,新的生活,从今天正式开始。

  牙郎递过铜钥匙时,林父特意检查了门轴油泥,见无撬动痕迹,才放心开门。

  吱呀一声,尘封已久的宅院仿佛从沉睡中苏醒。

  阳光斜照进堂屋,照亮了地砖上细密的裂纹,也映出空气中浮动的微尘。

  交接文书在堂屋八仙桌上摊开,林父握着毛笔的手顿了顿,笔尖在“林承远”三字上洇开小团墨渍——那是他从未对儿子提起过的本名。

  少年站在一旁,并未察觉异样,只当是父亲写得认真。

  林母领着林邑川查看厨房,少年掀开陶瓮盖子,闻见里头残留的八角香,突然想起昨夜母亲在油灯下绘制的《新居储物图》。

  她将每口缸、每个角落都标得清清楚楚,连米缸要垫几层干荷叶都写了备注。

  日头正中时,林父腰间别着短柄锄头,在东厢房墙根量了三步。“就这儿。”

  他挥锄刨开青砖,潮湿的泥土气息混着石灰味扑面而来。

  林母递过藤编簸箕,指尖沾了些土,悄悄在儿子手背画了个“隐”字——这是林家祖传的暗格标记法。

  林邑川会意地点点头,心中隐隐有些激动: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新的地方设置藏物之所。

  一米见方的土坑挖好时,林邑川已从灶间抱来晒干的荷叶,叠在坑底做第一层防潮。

  又铺了一层旧棉布,再压上几片晒干的艾草,以驱虫防霉。

  “去把西厢房第三块地板撬了。”林父用袖口擦汗,指了指墙根。

  少年依言掀开木板,露出底下中空的夹层,与刚挖的暗格形成上下呼应。

  这是一处典型的双层藏物结构,上面用于日常取放,下面则更为隐蔽,不易被发现。

  林母将油纸包裹的地契、银锭、黄金依次放入,最底层垫着从清河镇带来的樟木片,又撒了把花椒——这是她从《居家必用》里学的防虫法。

  她动作轻柔,像是在给一件珍贵的瓷器装盒。

  最后用新砖封坑时,林父特意将砖缝抹得与四周无异,只在右下角留了道极细的缝隙,形似海棠花瓣。

  这是他们家族世代相传的记号方式,只有真正懂的人才能看出来。

  做完这一切,三人坐在堂屋歇息片刻。

  林父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目光扫过整个院子,低声说道:“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林邑川望着那块看似平常的砖,心里却多了一份踏实。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藏东西的地方,更是父母为他们这个家筑起的一道防线。

  未时三刻,三人顶着日头去米市街采买。

  林邑川抱着陶罐跟在父母中间,看林父在铁匠铺定制了两口带暗锁的樟木箱,又在布庄扯了半匹蓝印花布——那颜色,与清河镇老宅的窗帘一模一样。

  路过糕点铺时,林母买了块茯苓糕塞给儿子,自己却盯着隔壁的油铺算计:“三斤菜籽油,够炒半个月的菜了。”

  她一边说,一边掏出怀里的布袋数钱,嘴里还念叨着:“米价比清河镇贵了五文……”

  林邑川咬了一口热乎的糕点,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桂花香。

  他看着熙熙攘攘的街道,忽然觉得这座陌生的城市,似乎也不那么冷清了。

  掌灯时分,新宅厨房飘出炊烟。

  林邑川坐在灶前添柴,看母亲在锅里搅动葱花面,油星子溅在青石板上,映得火光摇曳。

  林父捧着从旧货摊淘来的陶制烛台进屋,烛芯亮起的刹那,墙上突然映出三道影子——两道长的护着一道短的,像极了昨夜客栈里的剪影。

  林邑川望着那团光影,心中泛起一阵暖意。

  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父母都会为他遮风挡雨,也会在他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他的未来。

  厨房里弥漫着葱花和猪油混合的香气,母亲哼着小调,将面条盛入瓷碗。

  林父则在一旁擦拭着新买的刀具,动作熟练而专注。

  林邑川低头看着手中的筷子,忽然想起早晨父亲在契约上按下的那个指印。

  那时他没问,现在想来,或许那不仅是签下名字那么简单,更像是一个承诺——一个关于家的承诺。

  他夹起一口面,热腾腾地送入口中,味道熟悉而温暖,就像他们的新生活,刚刚开始,却已充满希望。

  亥时初,林父摸黑出了门。

  马车行的灯笼在街角明明灭灭,掌柜的掀开草帘,露出里头加固过的榆木车架:“车架嵌了铁条,轮子换了新牛皮。”

  林父蹲下身敲了敲车轴,听声音沉稳,才掏出碎银:“三日后申时来取,车篷要靛青色。”

  回程路过药铺时,他又买了包防潮的石灰,用油纸裹好藏在怀里 —— 就像当年在洞穴里藏应急药粉那样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