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一念:风险第一,盈利第二-《股市悟道:十年投资路》

  二零一九年,初春。清晨五点三十分,韩风准时坐在书桌前。窗外,城市尚未完全苏醒,只有零星的车灯划破薄雾。屋内,台灯的光晕下,一台电脑,一本簇新的日志,一杯清水。

  没有K线图,没有财经新闻,没有急切寻找机会的焦躁。

  他的晨课,只有一件事——打开那个名为《风险第一》的文档,默读并抄写他自己写下的核心信条:

  “我进入市场的唯一目的,是保护并缓慢增长我的资本。任何可能引致本金永久性重大损失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盈利,是卓越风险管理后自然而然的馈赠,而非我追求的目标。今日,我将保本刻入灵魂,风险第一,盈利第二。”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写得缓慢而用力。这不是在记录,而是在进行一场每日必需的精神烙印。过去,他的清晨是在寻找“今天买什么”的兴奋中开始;现在,他的每一天,都必须从这最根本的“第一念”开始。

  一、 “第一念”的诞生:从血泪中淬炼的法则

  这套晨间仪式,源于那场-50%的巨亏之后,他对自己灵魂的残酷拷问。当他复盘所有失败时,一个清晰到令人窒息的模式浮现出来:每一次巨亏,都始于“风险第一”这个念头的丧失。

  在江铜股份初战告捷后,他的“第一念”变成了“还能赚更多”;在中文在线梭哈时,他的“第一念”是“必须翻本”;在融创中国死扛时,他的“第一念”是“证明自己没错”……盈利、翻本、证明,这些欲望顶替了“保本”,成为了他决策的起点。 于是,纪律的堤坝在欲望的洪流面前,一触即溃。

  他意识到,在交易这个反人性的游戏中,依靠临场的理智来做出正确决策是极其不可靠的。当股价波动、账户浮亏浮盈时,强大的本能情绪会瞬间劫持大脑。唯一的胜算,是在情绪风暴尚未掀起时,就将正确的思维方式,锤炼成一种如同呼吸般的、不需要思考的 “第一念”。

  “风险第一,盈利第二”,这八个字,就是他为自己打造的、在交易世界里的生理反射。

  二、 “风险第一”的实战化:从口号到肌肉记忆

  光有信念是空洞的。韩风深知,必须将“第一念”渗透到交易流程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将其转化为一套冰冷、具体、可执行的动作。

  1. 决策起点的革命:从“能赚多少”到“能亏多少”

  过去,他分析一只股票,思维路径是:“逻辑很好 -> 要涨 -> 能赚20% -> 买入”。

  现在,他的思维路径被彻底重构:

  · 第一步(风险识别): 这只股票的主要风险来源是什么?是行业政策、个股基本面、还是技术位置高危?

  · 第二步(风险量化): 我的买入逻辑如果错了,股价会跌到哪里?那个位置,就是我的逻辑止损位。不是-8%或-10%的机械止损,而是“逻辑失效”的那个价格点。

  · 第三步(风险预算): 我愿意为这次“试错”付出多少成本?他为自己设定了铁律:单笔交易的最大亏损,不得超过总资金的1.5%。 这是他的“风险预算”。

  · 第四步(仓位计算): 根据公式:仓位 = (总资金 x 1.5%) \/ (买入价 - 逻辑止损价),反推出他可以买入的金额。

  · 第五步(最后审视): 这个仓位是否让我感到安心?如果感到一丝不安,就强制将仓位减半。

  完成这五步,他才被允许考虑“潜在收益”的问题。并且,盈利目标不再是具体数字,而是评估“风险回报比”是否大于3:1。整个过程,盈利被放在了最后,甚至不再重要。

  2. 盘中的“风险监控员”

  开盘期间,他在自己的大脑中设立了一个新的岗位——“风险监控员”。这个角色的唯一职责,就是不断重复地问一个问题:“当前情况,是否触发了我的风险控制规则?”

  · 股价上涨,“风险监控员”会提醒:“浮盈不是盈利,警惕回落,移动止盈位了吗?”

  · 股价震荡,“风险监控员”会警告:“时间成本也是风险,逻辑是否正在被消耗?”

  · 股价下跌,“风险监控员”会厉声询问:“是否触及逻辑止损位?是否需要立即行动?”

  这个内在的声音,有效地压制了那个蠢蠢欲动的、“也许再等等”的侥幸之徒。

  3. 盘后的“风险复盘”

  收盘后,他的复盘焦点不再是“哪笔交易赚了\/亏了”,而是 “今天的风险控制做得如何?”

  · 是否所有操作都严格执行了“风险预算”?

  · 是否有任何一刻,产生了违背“第一念”的冲动?当时是如何克制的?

  · 现有的止损设置和仓位计算,是否有可以优化的地方,以更好地保护本金?

  三、 初试锋芒:在恐惧与贪婪中践行“第一念”

  新的系统运行不久,考验便接踵而至。

  考验一:面对“踏空”的恐惧

  一只他长期跟踪的科技股,因突发利好,开盘即大幅高开,并迅速放量上攻。按照旧模式,他会因“错过恐惧”而直接追高。此刻,“风险监控员”立刻启动:“高开太多,短期情绪透支,买入即面临巨大的回落风险。风险回报比极差。”

  他感到手心出汗,内心那个旧我在嘶吼:“快买!不然涨停了!”

  他深呼吸,调出了“风险预算”计算表。计算结果显示,在如此高的价位和不确定的止损位下,若要满足1.5%的风险预算,他能买入的仓位将微乎其微,几乎不值得参与。

  他忍住了。尽管该股最终封死涨停,但他心中没有太多懊悔,反而有一种坚实的平静。他守住了他的“第一念”。第二天,该股大幅低开,追高者全部被套。

  考验二:面对“止损”的挣扎

  他基于“平台突破”逻辑买入的一只制造业股票,在小幅盈利后,突然遭遇行业利空,股价放量跌回平台内部,他的“逻辑止损位”被触及。

  按下卖出键的那一刻,胃部依然有熟悉的抽搐感。但这一次,他没有犹豫。因为“风险第一”的念头先于一切情绪出现了。“逻辑已破坏,继续持有就是赌博。执行纪律,保护本金。”

  卖出后,股价继续阴跌。这次,他感受到的不再是“卖飞”的懊恼,而是一种“成功排雷”的庆幸。那1.5%的亏损,被他记录为一次“成功的失败”,是支付给市场的、必要的“保险费用”。

  四、 灵魂的烙印:当保本成为本能

  日复一日的练习,“风险第一”开始从一种有意识的纪律,慢慢向更深层沉淀。

  他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 轻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从容。 因为知道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损失一点点,他能够更加客观、耐心地看待市场的波动,不再因为股价的正常起伏而心惊肉跳。

  · 止损,从“割肉”变成了“呼吸”。 它不再是痛苦的,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是系统维持生命体征的必要动作。

  · 对机会的态度,从“贪婪”变成了“挑剔”。 他像一名谨慎的狙击手,大部分时间都在潜伏和观察,只在自己风险回报比极佳的“甜蜜区”才会扣动扳机。他主动放弃的机会,远多于他抓住的机会。

  半年后,他的账户收益率曲线,不再是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而是一条在零轴上方、缓慢抬升、伴随着无数微小锯齿的“心电图”。那条线,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踏在坚实的地面上。

  年终结算,他的年化收益率是 2.3%。

  这个数字,在过去的他看来,是一种耻辱。但此刻,他看着这个数字,眼中却流露出欣慰与自豪。这 2.3%,不是靠运气赌来的,不是靠抓住一两只牛股得来的。它是成百上千次“风险第一”的决策,是无数次对贪婪和恐惧的克制,是无数个1.5%的小额止损和几次有限的让利润奔跑,所累积起来的结果。

  它证明了一件事:他那套以“保本”为灵魂的新系统,是有效的,是能够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中稳定生存的。

  他在《风险第一》文档的末尾,添上了新的一笔:

  “‘风险第一,盈利第二’,它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它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警觉,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

  当保本成为你的本能,市场便再也无法伤害你。你便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不再被波动奴役的自由,不再被情绪左右的自由,从容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参与这场无限游戏的自由。

  这 2.3%,是我新生的证明。它很微小,但它代表着,光,已经照了进来。”

  ---

  韩风合上日志,窗外已是阳光普照。他知道,未来的路依然漫长,挑战只会更多。但他的内心无比笃定。因为他已经找到了那条最慢,却也最稳的路。而这条路,始于每一个清晨,那名为“风险第一”的第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