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九点四十五分整。
一行车队准时驶入英林县委大院。车门打开,阳光绿谷农业公司的李总在其团队和几位专家的簇拥下,精神奕奕地走下车。周惟清率领夏云州、王勇、姜南星等人在楼前迎候。
简单的寒暄握手,周惟清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李总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言谈举止间既不失地主之谊,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合作姿态。李总则笑容满面,对英林县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眼神中带着商人的精明与对此次考察的期待。
上午:会议室内初步交锋
会议室内,窗明几净,投影幕布已然落下。双方人员分坐长桌两侧,气氛正式而略带试探性。
周惟清主持开场,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英林县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农业产业的决心与优势。随后,夏云州代表农业局,通过精心准备的ppt,详细汇报了英林县的农业产业布局、资源禀赋、现有基础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数据详实,逻辑清晰。
李总及其团队听得非常认真,不时低头记录,或交头接耳轻声讨论。几位专家则频频发问,问题直指技术细节、土地政策、农户组织化程度等核心环节。夏云州和王勇主要负责应答,周惟清偶尔会插话,从更高层面进行补充和阐释。
姜南星坐在稍靠后的位置,安静地听着,快速记录着对方关心的重点和提出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她后续报告和工作的宝贵参考。她的目光偶尔与周惟清有短暂交汇,看到他眼神中的沉稳与自信,心下稍安。
午宴:高效的工作餐
午宴安排在县委食堂一个安静的包间,菜品精致且突出本地特色食材,但氛围依旧是工作性的。没有劝酒,没有冗长的客套,大家边吃边聊,话题依然围绕着农业合作的可能性展开。周惟清和李总相谈甚欢,就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交流着看法。姜南星安静用餐,但耳朵时刻竖着,捕捉着对话中的关键信息。
下午:直奔杨树镇——土地上的考察
正如周惟清所言,时间紧迫。午餐刚一结束,几乎没有片刻午休,双方人马便立刻登车,车队朝着杨树镇方向驶去。
车窗外的景色由城市变为郊野,再变为大片的农田和村落。阳光正好,洒在刚刚抽出新绿的田野上,充满生机。
车队在杨树镇河沿岸的一处高坡地停下。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大片土地以及远处的老冲村、西畈村、老河村和简垸村的轮廓。
周惟清率先下车,对李总做了个“请”的手势。众人下车,脚下是松软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庄稼和泥土的清新气息。
“李总,各位专家,”周惟清开口道,声音在开阔的旷野中显得格外清晰、沉稳,仿佛能传得很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报告写得再漂亮,也不如脚下这片土地能说明问题。这里就是我们杨树镇河沿岸最具代表性的土地之一。”
他微微侧身,目光投向站在稍后位置的姜南星,手臂自然地向她一引,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任与托付: “下面,请我们县的姜南星同志,就这里的土地资源状况、土壤特性以及其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结合实地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告。”
刹那间,所有目光——李总探究的、专家们审慎的、自己同事鼓励的——都齐刷刷地聚焦到了姜南星身上。旷野的风似乎都安静了几分。
姜南星感到心跳微微加速,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委以重任的郑重感。她深吸了一口混合着青草和泥土芬芳的空气,上前一步,从容地接过了工作人员递来的便携式无线麦克风。她没有选择躲在演讲稿后面,而是面向众人,目光清澈而坚定。
“李总,各位来宾,大家好。”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清晰而稳定,与田野的广阔背景奇异地融合,“周县长让我结合土地和土壤来谈,那我们就从脚下开始。”
她并没有立刻指向远方,而是微微弯下腰,用空着的手,极其自然地从脚边的田埂上抓起一小把泥土。这个动作瞬间拉近了与这片土地的距离,显得无比真切。
她将手中的泥土微微攥紧,然后松开,让土壤从指缝间簌簌落下,同时讲解道:“大家请看,这里的土壤质地属于典型的沙壤土。手感疏松,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相对偏弱。这种特性,决定了它适合种植一些不耐涝、对根系通气性要求高的作物。”
激光笔的绿光射出,精准地指向不远处一片长势良好的地块。 “比如那边看到的,是我们引导农户种植的耐旱薯类和经济林木。它们的根系特性正好与这种土壤相匹配,实现了‘地尽其用’。”
绿光缓缓移动,扫过视野内不同颜色的田块。 “当然,土地的状况并非一成不变。大家可以看到,从我们脚下这个相对较高的位置,到靠近河岸的那片低洼地,土壤的构成和性质是存在细微变化的。低洼处土壤粘性加重,有机质含量更高,但汛期容易过湿。因此,在产业规划上,我们进行了差异化布局。”
她开始将土壤特性与具体的村庄、产业一一对应: “顺着我激光笔的方向看,远处那片地势相对平坦、土壤经过改良的区域,属于西畈村,可以重点发展的是需要精耕细作、对水肥要求较高的温室大棚蔬菜。” “而靠近河岸,土壤更肥沃但也更潮湿的区域,则划归简垸村和老冲村,利用这种特性,以后发展起了水稻种植和生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反而化劣势为优势。” “至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坡地,以及更远处土壤相对贫瘠一些的山地,则主要规划了耐瘠薄的经果林和特色旱作农业,以后可以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逐步改良土壤肥力。”
她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剖析背后的逻辑: “我们的土地整理和产业规划,核心思路就是‘因地制宜’、‘量土而行’。不是我们想种什么,而是这片土地最适合种什么?什么样的产业模式既能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又能保护甚至提升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我们正在探索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就是基于不同土壤特性进行的轮作安排……”
当李总身边的一位土壤专家饶有兴致地追问起具体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范围以及改良措施时,姜南星对答如流,数据准确,措施具体,显然对此下过一番苦功。
周惟清在一旁负手而立,安静地听着,目光大多数时候落在姜南星身上,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激赏。他看到她站在田野的风中,手持麦克风,以脚下的土地为课本,侃侃而谈,将枯燥的土壤数据变成了生动的产业语言,将一个专业干部对土地的深刻理解和盘托出。这不仅是一场报告,更是一种能力的展示,一种责任的担当。
李总频频点头,原本只是礼貌倾听的神情变得愈发认真,甚至拿出手机对着她讲解的区域拍照。他带来的专家团队也开始更积极地互动提问。
阳光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也洒在姜南星的身上。她仿佛一位土地的解读者,用专业和真诚,将英林县大地的密码娓娓道来,成功地将客人们的注意力从纸面报告吸引到了这片充满生命力和无限可能的真实土壤之上。这一刻,她的报告拥有了无可替代的说服力。
姜南星的讲解清晰而恳切,每一个结论都基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实地认知和专业分析。当她的话语暂告一段落,旷野间出现了片刻的宁静,只有风声轻柔地拂过田野。
随即,李总带来的考察团队中,那几位一直神情严肃、审慎记录的农业技术专家,率先有了反应。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专家(可能是土壤或种植领域的权威)缓缓地点了点头,动作幅度不大,却充满了分量。他不再看手里的笔记本,而是抬起眼,目光透过镜片,重新审视着眼前这片广阔的土地,眼神里不再是审视,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发现宝藏的专注和认可。他微微侧身,对身旁另一位稍年轻些的专家低声交谈了几句,手指下意识地指向脚下的土壤,又划向远处河岸的方向,显然是在就姜南星刚才提到的土壤差异性及其利用进行深入的印证和讨论。
另一位看起来更偏重农业管理的专家,则直接抬起头,目光赞许地看向姜南星,毫不掩饰脸上的满意神色。他甚至轻轻鼓了两下掌,虽然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清晰。“姜科长,”他开口道,语气中带着专业人士之间的尊重,“你对土壤特性的把握非常精准,更重要的是,你们这种‘因地制宜’、‘量土而行’的规划思路,完全说到了点子上!这恰恰是现代绿色农业最核心的理念!”
他的话音刚落,旁边另一位一直操作着便携式土壤湿度检测仪的年轻技术员也抬起头,兴奋地补充道:“是的!我们刚才初步测了几个点,这片区域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区间,确实非常契合我们生态种植体系的基础要求!尤其是透气性好的沙壤土特性,对于发展根系健康、避免土传病害非常有利!”
一行车队准时驶入英林县委大院。车门打开,阳光绿谷农业公司的李总在其团队和几位专家的簇拥下,精神奕奕地走下车。周惟清率领夏云州、王勇、姜南星等人在楼前迎候。
简单的寒暄握手,周惟清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李总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言谈举止间既不失地主之谊,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合作姿态。李总则笑容满面,对英林县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眼神中带着商人的精明与对此次考察的期待。
上午:会议室内初步交锋
会议室内,窗明几净,投影幕布已然落下。双方人员分坐长桌两侧,气氛正式而略带试探性。
周惟清主持开场,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英林县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农业产业的决心与优势。随后,夏云州代表农业局,通过精心准备的ppt,详细汇报了英林县的农业产业布局、资源禀赋、现有基础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数据详实,逻辑清晰。
李总及其团队听得非常认真,不时低头记录,或交头接耳轻声讨论。几位专家则频频发问,问题直指技术细节、土地政策、农户组织化程度等核心环节。夏云州和王勇主要负责应答,周惟清偶尔会插话,从更高层面进行补充和阐释。
姜南星坐在稍靠后的位置,安静地听着,快速记录着对方关心的重点和提出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她后续报告和工作的宝贵参考。她的目光偶尔与周惟清有短暂交汇,看到他眼神中的沉稳与自信,心下稍安。
午宴:高效的工作餐
午宴安排在县委食堂一个安静的包间,菜品精致且突出本地特色食材,但氛围依旧是工作性的。没有劝酒,没有冗长的客套,大家边吃边聊,话题依然围绕着农业合作的可能性展开。周惟清和李总相谈甚欢,就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交流着看法。姜南星安静用餐,但耳朵时刻竖着,捕捉着对话中的关键信息。
下午:直奔杨树镇——土地上的考察
正如周惟清所言,时间紧迫。午餐刚一结束,几乎没有片刻午休,双方人马便立刻登车,车队朝着杨树镇方向驶去。
车窗外的景色由城市变为郊野,再变为大片的农田和村落。阳光正好,洒在刚刚抽出新绿的田野上,充满生机。
车队在杨树镇河沿岸的一处高坡地停下。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大片土地以及远处的老冲村、西畈村、老河村和简垸村的轮廓。
周惟清率先下车,对李总做了个“请”的手势。众人下车,脚下是松软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庄稼和泥土的清新气息。
“李总,各位专家,”周惟清开口道,声音在开阔的旷野中显得格外清晰、沉稳,仿佛能传得很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报告写得再漂亮,也不如脚下这片土地能说明问题。这里就是我们杨树镇河沿岸最具代表性的土地之一。”
他微微侧身,目光投向站在稍后位置的姜南星,手臂自然地向她一引,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任与托付: “下面,请我们县的姜南星同志,就这里的土地资源状况、土壤特性以及其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结合实地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告。”
刹那间,所有目光——李总探究的、专家们审慎的、自己同事鼓励的——都齐刷刷地聚焦到了姜南星身上。旷野的风似乎都安静了几分。
姜南星感到心跳微微加速,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委以重任的郑重感。她深吸了一口混合着青草和泥土芬芳的空气,上前一步,从容地接过了工作人员递来的便携式无线麦克风。她没有选择躲在演讲稿后面,而是面向众人,目光清澈而坚定。
“李总,各位来宾,大家好。”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清晰而稳定,与田野的广阔背景奇异地融合,“周县长让我结合土地和土壤来谈,那我们就从脚下开始。”
她并没有立刻指向远方,而是微微弯下腰,用空着的手,极其自然地从脚边的田埂上抓起一小把泥土。这个动作瞬间拉近了与这片土地的距离,显得无比真切。
她将手中的泥土微微攥紧,然后松开,让土壤从指缝间簌簌落下,同时讲解道:“大家请看,这里的土壤质地属于典型的沙壤土。手感疏松,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相对偏弱。这种特性,决定了它适合种植一些不耐涝、对根系通气性要求高的作物。”
激光笔的绿光射出,精准地指向不远处一片长势良好的地块。 “比如那边看到的,是我们引导农户种植的耐旱薯类和经济林木。它们的根系特性正好与这种土壤相匹配,实现了‘地尽其用’。”
绿光缓缓移动,扫过视野内不同颜色的田块。 “当然,土地的状况并非一成不变。大家可以看到,从我们脚下这个相对较高的位置,到靠近河岸的那片低洼地,土壤的构成和性质是存在细微变化的。低洼处土壤粘性加重,有机质含量更高,但汛期容易过湿。因此,在产业规划上,我们进行了差异化布局。”
她开始将土壤特性与具体的村庄、产业一一对应: “顺着我激光笔的方向看,远处那片地势相对平坦、土壤经过改良的区域,属于西畈村,可以重点发展的是需要精耕细作、对水肥要求较高的温室大棚蔬菜。” “而靠近河岸,土壤更肥沃但也更潮湿的区域,则划归简垸村和老冲村,利用这种特性,以后发展起了水稻种植和生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反而化劣势为优势。” “至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坡地,以及更远处土壤相对贫瘠一些的山地,则主要规划了耐瘠薄的经果林和特色旱作农业,以后可以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逐步改良土壤肥力。”
她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剖析背后的逻辑: “我们的土地整理和产业规划,核心思路就是‘因地制宜’、‘量土而行’。不是我们想种什么,而是这片土地最适合种什么?什么样的产业模式既能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又能保护甚至提升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我们正在探索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就是基于不同土壤特性进行的轮作安排……”
当李总身边的一位土壤专家饶有兴致地追问起具体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范围以及改良措施时,姜南星对答如流,数据准确,措施具体,显然对此下过一番苦功。
周惟清在一旁负手而立,安静地听着,目光大多数时候落在姜南星身上,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激赏。他看到她站在田野的风中,手持麦克风,以脚下的土地为课本,侃侃而谈,将枯燥的土壤数据变成了生动的产业语言,将一个专业干部对土地的深刻理解和盘托出。这不仅是一场报告,更是一种能力的展示,一种责任的担当。
李总频频点头,原本只是礼貌倾听的神情变得愈发认真,甚至拿出手机对着她讲解的区域拍照。他带来的专家团队也开始更积极地互动提问。
阳光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也洒在姜南星的身上。她仿佛一位土地的解读者,用专业和真诚,将英林县大地的密码娓娓道来,成功地将客人们的注意力从纸面报告吸引到了这片充满生命力和无限可能的真实土壤之上。这一刻,她的报告拥有了无可替代的说服力。
姜南星的讲解清晰而恳切,每一个结论都基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实地认知和专业分析。当她的话语暂告一段落,旷野间出现了片刻的宁静,只有风声轻柔地拂过田野。
随即,李总带来的考察团队中,那几位一直神情严肃、审慎记录的农业技术专家,率先有了反应。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专家(可能是土壤或种植领域的权威)缓缓地点了点头,动作幅度不大,却充满了分量。他不再看手里的笔记本,而是抬起眼,目光透过镜片,重新审视着眼前这片广阔的土地,眼神里不再是审视,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发现宝藏的专注和认可。他微微侧身,对身旁另一位稍年轻些的专家低声交谈了几句,手指下意识地指向脚下的土壤,又划向远处河岸的方向,显然是在就姜南星刚才提到的土壤差异性及其利用进行深入的印证和讨论。
另一位看起来更偏重农业管理的专家,则直接抬起头,目光赞许地看向姜南星,毫不掩饰脸上的满意神色。他甚至轻轻鼓了两下掌,虽然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清晰。“姜科长,”他开口道,语气中带着专业人士之间的尊重,“你对土壤特性的把握非常精准,更重要的是,你们这种‘因地制宜’、‘量土而行’的规划思路,完全说到了点子上!这恰恰是现代绿色农业最核心的理念!”
他的话音刚落,旁边另一位一直操作着便携式土壤湿度检测仪的年轻技术员也抬起头,兴奋地补充道:“是的!我们刚才初步测了几个点,这片区域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区间,确实非常契合我们生态种植体系的基础要求!尤其是透气性好的沙壤土特性,对于发展根系健康、避免土传病害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