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陈琳劝降,大义相压-《三国:好感度变强?先让二爷心动》

  三日后,刘晁收到关羽回信后,并没有露出太多欣喜。

  “放心吧二哥,此仇虽暂时不能直接让你相报,从而影响大局。但未来天下一统定会让你报得此仇。”

  刘晁眼中闪过一丝不易觉察地厉色,他从不是什么善茬。

  招惹他家人的人,他都记在心中。

  没有天下一统前,他不会去找这些人的麻烦,甚至该重用也会重用。

  但一旦等到统一稳定天下,那他未必就不能行那朱元璋之事。

  至于名声,待天下一统,功成名就,自有大儒会为他辩经。

  成王败寇,自古不变。

  当然,他和历史上的朱元璋还是有所不同的。

  他还不够狠,至少对自己的家人,对忠义之士,对自己欣赏的人,他绝不会去做出那些出格之事。

  想到这里,他顿时召集麾下文武,将关羽之信传于帐下观阅。

  “文长真乃忠义丈夫,家仇刻骨却能压于心底,宁舍私怨以全主公大业,这份义不负公的胸襟,我辈武人当奉为楷模!”

  “先前只敬云长刀法绝伦,今日见其回信,方知其心更胜其勇!不以私怒乱军国,此等大义,足见真英雄本色!”

  “关将军此信,字字见赤诚,句句藏大义,能辨公私、明晓轻重,非寻常武夫可比,实乃有勇有谋、识大体之栋梁!”

  “此信一传,不仅可让世人得见云长之忠勇,更显主公识人之明和广大胸襟。

  麾下有此‘舍私从公’之将,则军心可聚,民心可安,劝降卫氏,更添三成胜算!”

  帐下一众文臣武将见状,纷纷忍不住开口夸赞道。

  “孔璋,本侯欲请你持此信入襄陵劝降卫温,其若愿降,吾与卫家过往恩怨,可一笔勾销,汝可愿往?”

  刘晁见状微微点头,随即说道。

  等关羽之信三日,倒也不算虚度。

  拿着关羽之信前往襄陵城内,定能将劝降卫家的概率拉至最大。

  毕竟这个时代都敬佩忠义之人。

  陈琳持信前往劝降,卫家若是不降,即便是被他夷灭三族,那世人也只会觉得卫家不知好歹。

  刘晁此举可谓是赤裸裸的阳谋。

  根本不容卫家拒绝。

  “陈琳愿往,有此信在,定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卫家。”

  陈琳见状,顿时上前领命道。

  “好,等你入城之后,本侯会再命人将此信抄写百份,射入城中,以占据大义。”

  刘晁微微点头,随即继续说道。

  “主公此计甚妙!”

  陈琳双眼一亮,心中不由对刘晁更加敬佩。

  其余众将闻言也皆面露惊喜,显然都意识到了刘晁此举的好处。

  占据大义,便等于拥有了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襄陵城内。

  守军卫温自从被刘晁围城之后,便没有睡过一天好觉,只觉卫家大难临头,百年基业即将毁于一旦。

  刘晁军如今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便连得二城,被太守张扬仰为仪仗的杨奉杨丑纷纷投降。

  别人能降,他卫家却是不能。

  他卫家素来与并州交恶,互有间隙,这些年,哪怕是在经济上也没少互相制裁,可谓是积怨已久。

  因此卫家可谓是孤注一掷,决定死磕到底,哪怕是死,也要啃下并州一块肉来。

  “报!并州治中从事陈琳前来求见!”

  “哦?其前来所为何事?”

  卫温闻言顿时一愣,随即面露诧异之色。

  “是为……劝降。”

  “哼,将其领入客房好生招待,本将军务繁忙,没有时间与其虚与委蛇。”

  卫温冷哼道。

  “其说卫将军若是看了这封信,还不愿相见的话,那他便再无话可说。”

  下人收了陈琳的好处,见状不由连忙低下头拿出一封信封说道。

  “拿来看看。”

  卫温心中好奇,微微颔首道。

  “是。”

  信封内容:“某之仇,乃私怨,主公之业,系大义。岂敢以私意而废公,以匹夫之怒乱军国大计?

  亡妻之痛,刻骨铭心,但河东百姓何罪?愿以私仇为轻,全主公安民之策,此乃大义所在。——关羽亲笔。”

  “这……素闻关云长之忠义,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去将陈琳带来。”

  卫温面色动容,随即说道。

  “是。”

  很快,陈琳便受到了卫温的召见。

  “此信内容当真如此?”

  “此乃云长与主公之回信,若有半句假话,吾愿受油锅之刑,不得好死。”

  陈琳见状,顿时发誓道。

  “非吾不懂大义,但即便如此,吾又怎知其会不会事后反悔,为难我卫家?”

  卫温心中虽有意,但却仍有顾忌,不由皱眉道。

  “昔年窦融献河西归光武,不仅保家族累世荣宠,更得辅汉安边之名,青史留芳。

  公孙弘白衣归汉,以才学获武帝重用终成一代名相,宗族亦随之显贵。

  此二人皆以明智抉择,既全自身,又建功名,为后世称颂。

  主公胸怀大志,素以仁厚待贤着称,从不苛待归降之人,自不会作出让天下人耻笑之事。

  汝若能开城归顺,主公必以礼相待,则卫氏祖业可保,宗族富贵无损。

  自古识时务者为俊杰,顺时势者得保全。

  若仍执迷不悟,待箭石临城,大势去时,再想回头可就悔之晚矣!

  还望将军三思,以百年宗族、万千生民为重,莫因一时意气,断了万全之路。”

  陈琳见状顿时明白其心中所想,不由以史为例,加以劝说道。

  历史上的陈琳作为笔伐曹操的文臣。

  在这种占据大义,又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劝说卫家,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卫温虽然再次动摇,心中却是仍有顾忌。

  就在这时,下属却是快速来报。

  “报!城中突然射来百封信件,军中诸将议论纷纷,说……说卫家为私仇,欲不顾河东百姓之安定,乃……。”

  “乃什么?”

  “乃小人也,不及关云长万一。”

  卫温闻言顿时一怒,接过下属递过来信件,与手中对照,果然一模一样。

  “哼,中丘侯当真是好算计,我卫家输的不冤。”

  刘晁此举不仅能乱他军心,还能坏他卫家名声,得河东民心,可谓一举三得。

  他若再不同意,那就是要将卫家带入深渊了。

  “呵呵,主公只是将此事广而告之军中诸将和百姓罢了,并非故意以大义相压。”

  陈琳见状顿时便知道稳了,笑道。

  这功劳,对他来说,和白捡的一样。

  “他若能保证不与我卫家为难,本将亦愿为了河东百姓安危以及卫家免受战乱,打开城门,助其一统河东。”

  卫温并没有和陈琳继续扯皮,这话谁信谁傻子。

  为今之计,他已不得不降。

  “这是自然。”

  “唉,传令下去,为了河东百姓免受战乱,我卫家愿意与并州牧冰释前嫌,助其一统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