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准备灭族,粮价突起-《三国:好感度变强?先让二爷心动》

  人物:管亥。

  身份:阴馆县尉。

  金色词条:卸尾诱阙:战斗之时擅长卸力,寻找敌人招式弱点,自身武力 8,敌人武力降低1~8点。

  紫色词条:统众围城:统兵围城之时武力 5,统率 5。

  武力:91,统率:75,智力:65,政治:52。

  【心悦诚服,认主归心,管亥对宿主好感度 60,奖励英魂值 600】

  【管亥好感度:60】

  【当前英魂值:3800】

  【不计前嫌,感激涕零,管亥对宿主好感度 20,奖励英魂值 200】

  【管亥好感度:80】

  【当前英魂值:4000】

  “嗯,起来吧,日后雁门军纪当为重中之重,任何人如有再犯都要以军法论处。”

  刘晁见状,眼中不由闪过一丝喜色,随即又看向高顺问道:

  “高顺,本侯欲命你为司马,协助二哥管理军法、执行具体惩戒,同时兼任练兵之职,汝意下如何?”

  “嗯?”

  高顺闻言顿时一愣,随即又微微皱眉。

  即惊讶刘晁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又怀疑刘晁是想借此偿还恩情,任人唯亲。

  “本侯自问还有些识人之能,任命你为军司马,也是知你性子直拗,眼中容不得沙子,同时又有练兵之能,相信你能做好。”

  刘晁见状,心中有些无奈,但还是出言解释道。

  “是,顺领命,就是不知明公对军纪可有要求?”

  高顺闻言这才放下心来,拱手拜道。

  “军规第一条,临战当先,悍不畏死,若有胆敢临阵脱逃者,斩无赦!”

  “军规第二条,以民为本,军民一家,若有强取豪夺百姓者,杀无赦!”

  “军规第三条,将乃军魂,将令严明,若有敢违背将令,动摇军心者,立斩无赦!”

  “至于其他,由你自行斟酌。”

  刘晁微微点头,随即定下三大军规。

  “是。”

  【贤名之主,军纪严明,高顺对宿主好感度 10,奖励英魂值 100】

  【高顺好感度:30】

  【当前英魂值:4100】

  “文远(张辽),吾听闻你乃是雁门豪商聂壹后代,不知真假?”

  “启禀明公,确有此事,因先祖主动献策,以自身为诱饵假装向匈奴单于投降,谎称可斩杀马邑县令,献城作为“投名状”,引诱匈奴主力进入设下埋伏的马邑城,消息败露,故而担心匈奴一族报复,这才不得不改姓为张。”

  张辽闻言不明所以,但还是如实说道。

  刘晁微微点头,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却直接终结了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此后汉匈之间长期爆发大规模战争,开启了汉朝主动出击匈奴的历史阶段。

  “汝可有抗击异族之志?”

  “辽出身雁门,自小见胡骑劫掠百姓之苦,又承先祖抗匈之志,岂无抗击异族之心?只是明公突然问及,不知是欲整饬边备,还是另有安排?”

  张辽面露疑惑,看向刘晁问道。

  “好,吾欲建立一支屠蛮军,彻底剿灭并州境内的羯族之人。

  汝可愿为灭羌校尉,助吾大汉荡平异族,清除后患?”

  刘晁也不隐瞒,直接当着一众下属的面表明心意道。

  “这……,明公若想彻底灭绝羯族,恐会引起匈奴王庭震怒,雁门动乱,朝廷问责。”

  张辽面露犹豫,一脸担忧的看向刘晁。

  “文远是怕了吗?”

  刘晁毫不在意,语气淡然的问道。

  “辽自然不会怕,只是担心此举会牵连到明公,影响明公今后的仕途。”

  张辽摇了摇头,随即解释道。

  他若是怕,也不会冒死救胡氏母子,千里护送关平来到雁门了。

  “区区羯族我还不放在眼里,即便是那匈奴,本侯日后也不打算放过,即便灭了他们,本侯也不会受到牵连。”

  刘晁闻言不由摇了摇头,随即说道。

  加上这次羯族叛乱,再有着大将军何进支持,他相信自己即便是灭了羯族,朝廷这边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至于是否会影响到某些世家的利益,那根本不用考虑。

  他连袁家都不怕,自然也不可能怕那些和异族有着利益联系的世家。

  “既然如此,张辽愿意担任此职。”

  张辽闻言顿时单膝跪地,郑重的说道。

  他做梦都想秉承先祖之志,解除边境异族之祸,如今有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好,命你三月之内,从流民之中挑选精壮,组建一支千人屠蛮铁骑,按照锦衣卫提供的消息,四方游走羯族部落,彻底将羯族亡族灭种。”

  刘晁眼中闪过一丝杀意,冷声说道。

  倒也不是他心狠手辣,而是这次屠杀了羯族大半主力青壮,但却依旧没有完成连环主线任务,足以说明羯族日后定然还会崛起,掀起华夏动乱,将汉人屠杀殆尽。

  对待其他种族的无辜异族,在合适的时机,他也许会生出同化之心,但是羯族,他是一点也不会生出此心。

  在他看来,作为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众多民族联合灭亡的种族,羯族这种残暴的种族本就不应该出现。

  “主公,运来的二十万石粮草,如今已经不足十万石,用来安置流民尚且困难,若是再扩军备战,恐怕会引起粮价突涨,出现饥荒问题啊。”

  顾雍闻言,不由连忙上了劝说道。

  倒不是他觉得羯族不该灭,而是觉得不应该操之过急,为今之计,对刘晁来说还是休养生息比较稳妥。

  “羯族主力如今重创,若是因此而远遁漠北,或者退回匈奴王庭寻求庇护,恐怕会失去机会。

  粮草的问题我来亲自解决,你们不必担心,不过雁门郡的政务,你们就要多费心了。”

  刘晁闻言不由摸了摸下巴,随即继续说道。

  “就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匈奴的连锁反应,将雁门郡变成四战之地啊。”

  顾雍眉头微皱不由再次劝说道。

  “那就打到底,我会大量囤积粮草,以备不时之需,即便匈奴鲜卑乌桓齐至,也不至于因为粮草问题而战败。”

  刘晁丝毫不惧,态度十分坚定的说道。

  “唉,也罢。”

  顾雍见劝不住刘晁,也只能无奈赞同。

  随着刘晁将雁门郡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便开始了扩军备战,购买粮草。

  不过雁门郡的粮商,也仿佛是从中嗅到商机,开始纷纷涨价,溢价超过十倍。

  如此溢价显然不正常,其中赫然有着三大世家的插足。

  雁门粮食本就比其他地方更贵,更加稀少,一时间,百姓们再也买不起粮食,雁门郡内开始民怨四起,哀鸿遍野。

  在三大世家的探子暗中挑唆下,雁门百姓纷纷将责任怪到了太守刘晁的头上。

  什么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帽子,全都一股脑的扣在刘晁的头上,甚至还有参奏刘晁的奏章,传到了洛阳。

  刘晁对此却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每日都在捣鼓着手工作坊内的新型造纸术。

  备战收购粮草就必然离不开金钱,哪怕刘晁靠着英雄酒赚的盆满钵满,也经不起这么巨大的消耗。

  其实,即便他什么都不做,正常安置流民,以雁门郡的流民和粮食情况,也会在一个多月后出现饥荒问题。

  他这么做,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罢了。

  但即便如此,刘晁也算是犯了众怒。

  就连顾雍和皇甫节,都数次前来太守府,对他表达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