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凌晨四点,天还未亮,广州城笼罩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然而,位于城郊结合部的临时仓库却已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萧远和周伟华几乎一夜未眠。最后一批从服装批发商老王那里调来的羽绒服,在深夜才完成检验入库。两人和临时雇来的几个帮工,打着哈欠,却精神高度集中地进行着发货前的最后一次清点和加固包装。马婷婷也早早赶来,她带着热乎乎的包子和豆浆,分发给众人,同时最后一次核对着她手中那份已经被翻得有些卷边的发货清单。
“电子表,六千只,分六十箱,编号ET-001至ET-060。”
“计算器,两千五百个,分二十五箱,编号CAL-001至CAL-025。”
“羽绒服,三千件,压缩后分三十个大包,编号DT-001至DT-030。”
……
每清点一项,马婷婷就在清单上打一个勾。她的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不是恐惧,而是巨大的投入即将迎来检验时刻的激动。
【系统提示(LV7功能:风险预警/物流信息辅助):今日天气:晴,气温28-35度,东南风3级,适宜户外作业。广州站货运处预计上午8-10点为高峰期。建议:提前抵达办理手续,重点检查易碎品(电子表、计算器)包装加固情况,确认保险单随身携带。】
系统的提示像一位冷静的参谋,让萧远原本有些纷乱的心绪安定下来。
“远哥,都点清楚了,数量、编号都对得上。”周伟华抹了把额头的汗,走到萧远身边,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搬运工和货车我都联系好了,六点准时到。”
“好。”萧远拍了拍周伟华的肩膀,目光扫过眼前这座由无数纸箱和包裹堆砌成的“小山”。这不仅仅是货物,这是他们三人这一个月来全部的心血、勇气,以及借来的巨额债务凝聚而成的希望。“再仔细检查一遍重点箱子的封条和填充物,特别是电子产品,路上颠簸,不能出任何纰漏。”
清晨六点,两辆载重五吨的解放牌卡车准时抵达仓库门口。工人们开始有条不紊地将货物装车。沉重的箱子被抬上卡车,发出沉闷的响声。每装上一件货,萧远的心就踏实一分,也沉重一分。踏实的是货物终于要启程了;沉重的是,这笔巨额投资的最终结果,将在未来半个月到一个月内揭晓,成败在此一举。
货物装车完毕,用防雨篷布盖好、捆扎结实后,车队在晨曦中驶向广州火车站货运处。萧远和周伟华乘坐一辆租来的面包车跟在后面。马婷婷则留守在“远婷电子行”,负责接听可能来自伊万的电报或电话,并处理店铺日常事务。
到达货运处时,还不到七点半,但办理大厅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各种口音的货主、货代们挤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汗味、烟味和焦急的气息。周伟华凭借前些天摸渠道时混的脸熟,找到一个相熟的工作人员,稍微加快了一点流程,但该有的手续一样都不能少。
货运单、物品清单、价值声明、保险单……厚厚一叠文件需要填写、盖章。窗口里的工作人员面无表情,效率不高,反复核对着信息。
“到站?哈尔滨南站。”
“收货人?伊万·伊万诺维奇……哦,老毛子啊……”工作人员抬眼看了下萧远,眼神里带着一丝好奇,但也没多问。
“保价金额?”工作人员问道。
“十八万人民币。”萧远平静地回答。
这个数字让周围几个竖着耳朵听的货主都侧目看来。十八万的货,在这个年代,绝对是笔巨款。工作人员也愣了一下,再次确认道:“十八万?保价费可不低。”
“按规矩办,保价费我们照付。”萧远毫不犹豫。这笔保险费用是必须的成本,是对抗运输途中未知风险的重要保障。
办理手续花了近两个小时。当所有单据敲完章,缴纳完运费和保险费后,时间已接近上午十点。接下来是货物进站、过磅、安检,然后由站内工人将货物装上指定的棚车(P型车皮)。
萧远和周伟华跟着货物来到站台,看着工人们将卡车上卸下的货物,通过叉车和人力,一件件搬进编号为“P-”的绿色棚车车厢。车厢里已经有一些其他零担货物,他们的货物占据了大部分空间。
“轻拿轻放!特别是那些标着电子仪器的箱子!”周伟华在一旁不停地提醒着工人,甚至亲自上手调整货物的摆放位置,确保重心稳定,避免运输途中倒塌碰撞。
中午十二点整,所有的货物终于全部安全装入车厢。货运员拿着清单再次核对,然后用粗大的铅封条将车厢门锁死,并在运单上记录下铅封号码。这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动作,意味着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车厢门将不会被打开。
“好了,手续齐了。车次是今晚八点发的XX次直快,预计……”货运员翻着时刻表,“顺利的话,十天到十二天能到哈尔滨南站。具体到站时间,你们可以打那边货运处的电话问。”
“谢谢师傅!”萧远和周伟华同时道谢。
望着那扇紧闭的、贴着封条的车门,萧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肩上卸下了一副千斤重担,但心里又悬起了另一副。货物总算发出去了,但接下来的旅程,更加漫长和充满不确定性。
他转过身,看着周伟华,郑重地说道:“伟华,路上就辛苦你了。到了哈尔滨,一切小心,安全第一。见到伊万,按我们商量好的方案交接。保持联系。”
“远哥,你放心!我一定把这事办得妥妥的!”周伟华用力点头,脸上满是即将独自承担重任的兴奋和坚毅。他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简单的行李、路上吃的干粮、重要的文件副本以及一小笔备用现金。
下午,萧远和周伟华回到店里,和马婷婷一起吃了顿简单的午饭,算是为周伟华送行。饭桌上,气氛有些凝重,既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喜悦,也有对前方未知的担忧。
“伟华,路上注意安全,吃好睡好,别舍不得花钱。”马婷婷细心地叮嘱着,像姐姐关心弟弟一样。
“知道了,婷婷姐。”周伟华憨厚地笑着。
傍晚,萧远和马婷婷将周伟华送到火车站旅客入口。周伟华将乘坐傍晚的一趟普通列车,比货运列车稍快一些先行抵达哈尔滨,以便提前安排接货事宜。
“保持联系!”萧远再次叮嘱,用力握了握周伟华的手。
“一定!”周伟华挥挥手,转身汇入了熙熙攘攘的旅客队伍中,背影很快消失在人流里。
送走周伟华,萧远和马婷婷并没有离开车站。他们来到了车站附近的一个小广场,从这里可以远远望见货运站场的灯光。
晚上八点整,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划破了广州的夜空。一列长长的货运列车缓缓启动,车轮与铁轨撞击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声,逐渐加速。
萧远紧紧握着马婷婷的手,目光追随着那列火车头牵引着的、不知哪一节装载着他们希望的列车,直到它完全融入远方的夜色之中,只剩下铁轨轻微的震动和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煤烟味。
货物,已经踏上了北上的征程。而他们,将在南国的闷热与等待中,度过接下来的半个多月。
萧远和周伟华几乎一夜未眠。最后一批从服装批发商老王那里调来的羽绒服,在深夜才完成检验入库。两人和临时雇来的几个帮工,打着哈欠,却精神高度集中地进行着发货前的最后一次清点和加固包装。马婷婷也早早赶来,她带着热乎乎的包子和豆浆,分发给众人,同时最后一次核对着她手中那份已经被翻得有些卷边的发货清单。
“电子表,六千只,分六十箱,编号ET-001至ET-060。”
“计算器,两千五百个,分二十五箱,编号CAL-001至CAL-025。”
“羽绒服,三千件,压缩后分三十个大包,编号DT-001至DT-030。”
……
每清点一项,马婷婷就在清单上打一个勾。她的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不是恐惧,而是巨大的投入即将迎来检验时刻的激动。
【系统提示(LV7功能:风险预警/物流信息辅助):今日天气:晴,气温28-35度,东南风3级,适宜户外作业。广州站货运处预计上午8-10点为高峰期。建议:提前抵达办理手续,重点检查易碎品(电子表、计算器)包装加固情况,确认保险单随身携带。】
系统的提示像一位冷静的参谋,让萧远原本有些纷乱的心绪安定下来。
“远哥,都点清楚了,数量、编号都对得上。”周伟华抹了把额头的汗,走到萧远身边,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搬运工和货车我都联系好了,六点准时到。”
“好。”萧远拍了拍周伟华的肩膀,目光扫过眼前这座由无数纸箱和包裹堆砌成的“小山”。这不仅仅是货物,这是他们三人这一个月来全部的心血、勇气,以及借来的巨额债务凝聚而成的希望。“再仔细检查一遍重点箱子的封条和填充物,特别是电子产品,路上颠簸,不能出任何纰漏。”
清晨六点,两辆载重五吨的解放牌卡车准时抵达仓库门口。工人们开始有条不紊地将货物装车。沉重的箱子被抬上卡车,发出沉闷的响声。每装上一件货,萧远的心就踏实一分,也沉重一分。踏实的是货物终于要启程了;沉重的是,这笔巨额投资的最终结果,将在未来半个月到一个月内揭晓,成败在此一举。
货物装车完毕,用防雨篷布盖好、捆扎结实后,车队在晨曦中驶向广州火车站货运处。萧远和周伟华乘坐一辆租来的面包车跟在后面。马婷婷则留守在“远婷电子行”,负责接听可能来自伊万的电报或电话,并处理店铺日常事务。
到达货运处时,还不到七点半,但办理大厅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各种口音的货主、货代们挤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汗味、烟味和焦急的气息。周伟华凭借前些天摸渠道时混的脸熟,找到一个相熟的工作人员,稍微加快了一点流程,但该有的手续一样都不能少。
货运单、物品清单、价值声明、保险单……厚厚一叠文件需要填写、盖章。窗口里的工作人员面无表情,效率不高,反复核对着信息。
“到站?哈尔滨南站。”
“收货人?伊万·伊万诺维奇……哦,老毛子啊……”工作人员抬眼看了下萧远,眼神里带着一丝好奇,但也没多问。
“保价金额?”工作人员问道。
“十八万人民币。”萧远平静地回答。
这个数字让周围几个竖着耳朵听的货主都侧目看来。十八万的货,在这个年代,绝对是笔巨款。工作人员也愣了一下,再次确认道:“十八万?保价费可不低。”
“按规矩办,保价费我们照付。”萧远毫不犹豫。这笔保险费用是必须的成本,是对抗运输途中未知风险的重要保障。
办理手续花了近两个小时。当所有单据敲完章,缴纳完运费和保险费后,时间已接近上午十点。接下来是货物进站、过磅、安检,然后由站内工人将货物装上指定的棚车(P型车皮)。
萧远和周伟华跟着货物来到站台,看着工人们将卡车上卸下的货物,通过叉车和人力,一件件搬进编号为“P-”的绿色棚车车厢。车厢里已经有一些其他零担货物,他们的货物占据了大部分空间。
“轻拿轻放!特别是那些标着电子仪器的箱子!”周伟华在一旁不停地提醒着工人,甚至亲自上手调整货物的摆放位置,确保重心稳定,避免运输途中倒塌碰撞。
中午十二点整,所有的货物终于全部安全装入车厢。货运员拿着清单再次核对,然后用粗大的铅封条将车厢门锁死,并在运单上记录下铅封号码。这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动作,意味着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车厢门将不会被打开。
“好了,手续齐了。车次是今晚八点发的XX次直快,预计……”货运员翻着时刻表,“顺利的话,十天到十二天能到哈尔滨南站。具体到站时间,你们可以打那边货运处的电话问。”
“谢谢师傅!”萧远和周伟华同时道谢。
望着那扇紧闭的、贴着封条的车门,萧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肩上卸下了一副千斤重担,但心里又悬起了另一副。货物总算发出去了,但接下来的旅程,更加漫长和充满不确定性。
他转过身,看着周伟华,郑重地说道:“伟华,路上就辛苦你了。到了哈尔滨,一切小心,安全第一。见到伊万,按我们商量好的方案交接。保持联系。”
“远哥,你放心!我一定把这事办得妥妥的!”周伟华用力点头,脸上满是即将独自承担重任的兴奋和坚毅。他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简单的行李、路上吃的干粮、重要的文件副本以及一小笔备用现金。
下午,萧远和周伟华回到店里,和马婷婷一起吃了顿简单的午饭,算是为周伟华送行。饭桌上,气氛有些凝重,既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喜悦,也有对前方未知的担忧。
“伟华,路上注意安全,吃好睡好,别舍不得花钱。”马婷婷细心地叮嘱着,像姐姐关心弟弟一样。
“知道了,婷婷姐。”周伟华憨厚地笑着。
傍晚,萧远和马婷婷将周伟华送到火车站旅客入口。周伟华将乘坐傍晚的一趟普通列车,比货运列车稍快一些先行抵达哈尔滨,以便提前安排接货事宜。
“保持联系!”萧远再次叮嘱,用力握了握周伟华的手。
“一定!”周伟华挥挥手,转身汇入了熙熙攘攘的旅客队伍中,背影很快消失在人流里。
送走周伟华,萧远和马婷婷并没有离开车站。他们来到了车站附近的一个小广场,从这里可以远远望见货运站场的灯光。
晚上八点整,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划破了广州的夜空。一列长长的货运列车缓缓启动,车轮与铁轨撞击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声,逐渐加速。
萧远紧紧握着马婷婷的手,目光追随着那列火车头牵引着的、不知哪一节装载着他们希望的列车,直到它完全融入远方的夜色之中,只剩下铁轨轻微的震动和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煤烟味。
货物,已经踏上了北上的征程。而他们,将在南国的闷热与等待中,度过接下来的半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