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最后一天,广州的空气湿热,天空阴沉沉的,似乎酝酿着一场大雨。惠福东路上,“远婷电子行”的生意如常,马婷婷在柜台后接待着顾客,周伟华外出联系货运事宜。而萧远,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的目光不时瞟向柜台下那份当天的《羊城晚报》,更准确地说,是瞟向国际版那块不大的区域。
自从与伊万建立联系、团队决定全力押注对苏贸易后,萧远对来自北方的任何一丝信息都变得异常敏感。四月以来,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搜罗所有能买到的报纸,仔细阅读任何与苏联相关的报道,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他知道,自己等待的那个“时机”,其来临的征兆,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些公开的信息碎片之中。
午后,顾客渐稀。萧远对马婷婷交代了一声,便起身走到街角的报摊。报摊老板是个熟识的中年人,看到萧远,笑着打招呼:“萧老板,又来关心国家大事啦?今天到的报纸都在这儿了。”
“谢谢老板。”萧远点点头,目光扫过报摊。《参考消息》、《南方日报》、《人民日报》(华南版)……他各买了一份。这些报纸的国际新闻来源和侧重点不同,交叉对比阅读,有时能发现更深层的信息。
回到店里阁楼,萧远迫不及待地摊开报纸。油墨的气味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他首先翻到《参考消息》,这份转载外电的报纸往往信息更直接。很快,一行标题吸引了他的目光:
“外电称苏共中央全会气氛紧张,戈尔巴乔夫改革面临强大阻力”
报道内容不长,引述了西方通讯社的猜测,提到苏联内部保守派与改革派斗争激烈,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社会不满情绪升温。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萧远的心跳微微加速。他放下《参考消息》,又拿起《人民日报》。上面的报道口径相对保守,强调“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稳步推进”,但也承认“苏联国内面临一些暂时的经济困难”。这种官方语调下的谨慎措辞,在萧远看来,反而印证了局势的不寻常。
他接着看《南方日报》,上面有一篇篇幅稍长的国际评论,分析了苏联经济改革(“休克疗法”的雏形)带来的混乱,以及联盟内部各加盟共和国日益强烈的离心倾向。文章引用了几个苏联经济学家的悲观预测。
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在一起,萧远脑海中那幅关于苏联未来的图景变得越来越清晰。结合他来自未来的记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暂时的困难”或“内部的争论”,而是一个庞大帝国行将就木前的最后挣扎与混乱。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无力回天,各种力量正在做最后的博弈和切割。
【系统提示:检测到宿主集中分析特定区域政治经济信息。启动“信息关联度辅助分析”及“重大事件概率评估(LV6功能)”……】
【信息整合中……基于公开信息流、非公开经济数据波动及历史趋势比对……】
【评估结果:目标区域(苏联)发生系统性、结构性剧变的概率在近期(未来3-6个月内)持续攀升,目前已超过85%。剧变形式可能包括:政治架构重大调整、经济体系崩溃加速、部分地区出现失控状况。】
【关联影响预测:该区域对基本生活物资及轻工业品的短缺状况将急剧恶化,民间贸易需求可能出现爆炸式增长,但同时伴随物流、结算等风险显着升高。】
【建议:宿主应进入高度备战状态,全力筹备物资与渠道,并密切关注边境政策动向。】
系统的评估结果,像一记重锤,敲在萧远的心上。85%以上的概率!这几乎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了。时间窗口就在眼前,可能只有几个月了!他感到一阵口干舌燥,既有对巨大机遇即将降临的兴奋,也有对未知风险的本能警惕。这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分析,而是即将到来的、需要真刀真枪去面对的惊涛骇浪。
他站起身,走到阁楼的小窗边,推开窗户。外面天色更加阴沉,风开始变大,吹动着路边的榕树,发出沙沙的响声。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一场暴雨似乎顷刻将至。
“山雨欲来风满楼……”萧远低声自语。眼前的天气,恰如他此刻的心境,也如同北方那个庞大邻国的局势。平静(至少表面上的平静)即将被彻底打破。
马婷婷的声音从楼下传来:“远哥,要下雨了,楼上的窗户关一下哦!”
“知道了!”萧远应了一声,却没有立刻关窗。他需要这阵凉风让自己更加冷静。
巨大的机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系统提示了物流和结算风险。在那种混乱的局势下,如何保证货物安全运抵?如何确保货款能够收回?伊万那边的渠道是否足够稳固?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方向已经无比明确,脚步绝不能停下。
他深吸一口带着湿气的空气,关上了窗户。雷声更近了。他回到桌边,将报纸仔细地叠好收起来。这些报纸,将是这个时代转折的见证。而他和他的“远婷电子行”,或许有机会成为这股历史洪流中,一朵不甘平凡的浪花。
今晚,必须要和马婷婷、周伟华再开一次会。他需要将这种紧迫感传递给团队,需要制定出更具体、更激进的备战方案。五月,将是决定他们能否抓住这世纪机遇的关键一月。
当第一滴雨点敲打在玻璃窗上时,萧远已经拿出了笔记本,开始奋笔疾书,列出接下来需要立即执行的各项准备工作清单。窗外的雨声渐渐密集,最终连成一片哗哗的声响,笼罩了整个城市。而在阁楼的灯光下,一个年轻人的心,却因为远方的风暴而灼热沸腾。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自从与伊万建立联系、团队决定全力押注对苏贸易后,萧远对来自北方的任何一丝信息都变得异常敏感。四月以来,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搜罗所有能买到的报纸,仔细阅读任何与苏联相关的报道,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他知道,自己等待的那个“时机”,其来临的征兆,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些公开的信息碎片之中。
午后,顾客渐稀。萧远对马婷婷交代了一声,便起身走到街角的报摊。报摊老板是个熟识的中年人,看到萧远,笑着打招呼:“萧老板,又来关心国家大事啦?今天到的报纸都在这儿了。”
“谢谢老板。”萧远点点头,目光扫过报摊。《参考消息》、《南方日报》、《人民日报》(华南版)……他各买了一份。这些报纸的国际新闻来源和侧重点不同,交叉对比阅读,有时能发现更深层的信息。
回到店里阁楼,萧远迫不及待地摊开报纸。油墨的气味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他首先翻到《参考消息》,这份转载外电的报纸往往信息更直接。很快,一行标题吸引了他的目光:
“外电称苏共中央全会气氛紧张,戈尔巴乔夫改革面临强大阻力”
报道内容不长,引述了西方通讯社的猜测,提到苏联内部保守派与改革派斗争激烈,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社会不满情绪升温。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萧远的心跳微微加速。他放下《参考消息》,又拿起《人民日报》。上面的报道口径相对保守,强调“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稳步推进”,但也承认“苏联国内面临一些暂时的经济困难”。这种官方语调下的谨慎措辞,在萧远看来,反而印证了局势的不寻常。
他接着看《南方日报》,上面有一篇篇幅稍长的国际评论,分析了苏联经济改革(“休克疗法”的雏形)带来的混乱,以及联盟内部各加盟共和国日益强烈的离心倾向。文章引用了几个苏联经济学家的悲观预测。
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在一起,萧远脑海中那幅关于苏联未来的图景变得越来越清晰。结合他来自未来的记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暂时的困难”或“内部的争论”,而是一个庞大帝国行将就木前的最后挣扎与混乱。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无力回天,各种力量正在做最后的博弈和切割。
【系统提示:检测到宿主集中分析特定区域政治经济信息。启动“信息关联度辅助分析”及“重大事件概率评估(LV6功能)”……】
【信息整合中……基于公开信息流、非公开经济数据波动及历史趋势比对……】
【评估结果:目标区域(苏联)发生系统性、结构性剧变的概率在近期(未来3-6个月内)持续攀升,目前已超过85%。剧变形式可能包括:政治架构重大调整、经济体系崩溃加速、部分地区出现失控状况。】
【关联影响预测:该区域对基本生活物资及轻工业品的短缺状况将急剧恶化,民间贸易需求可能出现爆炸式增长,但同时伴随物流、结算等风险显着升高。】
【建议:宿主应进入高度备战状态,全力筹备物资与渠道,并密切关注边境政策动向。】
系统的评估结果,像一记重锤,敲在萧远的心上。85%以上的概率!这几乎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了。时间窗口就在眼前,可能只有几个月了!他感到一阵口干舌燥,既有对巨大机遇即将降临的兴奋,也有对未知风险的本能警惕。这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分析,而是即将到来的、需要真刀真枪去面对的惊涛骇浪。
他站起身,走到阁楼的小窗边,推开窗户。外面天色更加阴沉,风开始变大,吹动着路边的榕树,发出沙沙的响声。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一场暴雨似乎顷刻将至。
“山雨欲来风满楼……”萧远低声自语。眼前的天气,恰如他此刻的心境,也如同北方那个庞大邻国的局势。平静(至少表面上的平静)即将被彻底打破。
马婷婷的声音从楼下传来:“远哥,要下雨了,楼上的窗户关一下哦!”
“知道了!”萧远应了一声,却没有立刻关窗。他需要这阵凉风让自己更加冷静。
巨大的机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系统提示了物流和结算风险。在那种混乱的局势下,如何保证货物安全运抵?如何确保货款能够收回?伊万那边的渠道是否足够稳固?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方向已经无比明确,脚步绝不能停下。
他深吸一口带着湿气的空气,关上了窗户。雷声更近了。他回到桌边,将报纸仔细地叠好收起来。这些报纸,将是这个时代转折的见证。而他和他的“远婷电子行”,或许有机会成为这股历史洪流中,一朵不甘平凡的浪花。
今晚,必须要和马婷婷、周伟华再开一次会。他需要将这种紧迫感传递给团队,需要制定出更具体、更激进的备战方案。五月,将是决定他们能否抓住这世纪机遇的关键一月。
当第一滴雨点敲打在玻璃窗上时,萧远已经拿出了笔记本,开始奋笔疾书,列出接下来需要立即执行的各项准备工作清单。窗外的雨声渐渐密集,最终连成一片哗哗的声响,笼罩了整个城市。而在阁楼的灯光下,一个年轻人的心,却因为远方的风暴而灼热沸腾。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真的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