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县政府招待所那扇略显陈旧的玻璃窗,在铺着绿色绒布的会议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叶清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萧远坐在硬木椅子上,身姿比往常挺直了许多,手心因微微的紧张和兴奋而有些潮湿。
他身旁坐着的是约翰·史密斯,这位加拿大商人今天换上了一件更正式的浅蓝色条纹衬衫,神情专注,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一份简单的意向书草案。坐在他们对面的,是县土产公司的刘经理,一位四十多岁、面色黝黑、手指粗壮的中年男子,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衫,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透露出长年与土地和账目打交道的谨慎。
谈判已经开始了一会儿。约翰通过萧远翻译,表达了他对收购一批优质桂皮和八角(茴香)的兴趣,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报价。刘经理则反复强调本地特产的质量上乘、加工不易,认为报价偏低。
“萧同志,你跟这位外国先生说,”刘经理端起印着“为人民服务”红字的搪瓷杯,吹了吹气,呷了一口浓茶,“我们县的桂皮,可是出了名的厚实、油性足,八角也是个大饱满、香味浓。这个价格……怕是连成本都cover不住啊。”他夹杂了一个生硬的英文词,显然是为了显得更专业些。
萧远准确地将意思翻译给约翰,并补充解释了“油性足”、“个大饱满”这些形容特产质量的本地术语。约翰点点头,表示理解,但并没有立刻提价,而是追问起具体的规格标准、含水率要求、包装方式以及交货时间。
问题开始变得具体和深入。刘经理虽然对产品本身了如指掌,但对于约翰提出的某些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细节要求(如标准化分级、防潮包装材料、分批交货的罚则等),显得有些准备不足,回答起来有些含糊其辞,不时需要转头和旁边的副手低声商量几句。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有些凝滞。约翰的眉头也皱了起来,他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对萧远说:“Xiao Yuan, their answers are too vague. Without clear specifications and ter, this deal is too risky. I need certainty.”(萧远,他们的回答太模糊了。没有清晰的规格和条款,这笔交易风险太大。我需要确定性。)
萧远敏锐地察觉到了僵局所在。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问题,更是两种商业思维和习惯的碰撞。刘经理习惯于国内计划调拨或粗放式购销的模式,而约翰则要求的是符合国际贸易惯例的精确合同。
机会来了!这不仅是展示语言能力的时候,更是运用他来自未来的、更成熟的商业常识的机会。
他没有立刻翻译约翰略带不满的评论,而是转向刘经理,用带着敬语且诚恳的语气说道:“刘经理,约翰先生非常认可我们特产的质量。他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比如分级标准、包装要求,其实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为了保证货物从我们这里运到加拿大,还能保持最好的品质,这样下次人家才愿意继续买,还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他顿了顿,观察着刘经理的反应,见对方在认真听,便继续道:“您看这样行不行?关于桂皮的厚度和油性,我们可以定个简单的标准,比如一级品大概多厚,含油率达到什么程度,咱们老师傅一看就知道。包装方面,约翰先生担心长途海运受潮,我们可以用内层加厚塑料袋、外层用麻袋的方法,成本增加不多,但能保证品质。交货时间也可以商量,是不是可以分两批,第一批先少一点,确保顺利,后面再加大数量?”
萧远的这番话,既翻译了约翰的核心关切(需要明确标准和条款),又用刘经理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卖出好价钱”、“老师傅一看就知道”、“成本增加不多”)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他巧妙地将自己置于一个中立的、促进合作的“桥梁”位置,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
刘经理听完,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些。他沉吟片刻,对萧远说:“小萧同志,你这话在理。看来跟外国人做生意,是得讲究点章法。”他转向副手,“老李,去把王师傅叫来,带上咱们最好的桂皮和八角样品,再拿把卡尺过来。”
接着,他又对萧远说:“就按你说的,分级、包装这些细节,我们可以定。价格嘛,如果条件都能谈拢,刚才约翰先生说的价,也不是不能考虑。”
萧远心中暗喜,立刻将刘经理的积极回应和具体行动翻译给约翰。约翰的脸上露出了惊讶和赞赏的表情,他看向萧远的眼神彻底不同了。这个年轻人不仅英语流利,更难得的是对商业谈判有着超乎年龄的理解和协调能力。
“Excellent! Xiao Yuan, youre not just a trantor, youre a natural negotiator!”(太棒了!萧远,你不仅仅是翻译,你是个天生的谈判者!)
接下来的谈判变得顺畅起来。在老师傅的协助下,双方很快确定了桂皮和八角的具体分级标准。关于包装和交货时间表,萧远也居中协调,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最终,一份关于首批五吨桂皮和三吨八角的购销意向书基本敲定,价格比约翰的最初报价略有上浮,但远低于刘经理最初的心理预期,达到了一个双赢的平衡点。
刘经理显然对结果很满意,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主动提出中午在招待所食堂安排一顿便饭。约翰更是心情大好,连连称赞萧远是关键功臣。
午餐比较简单,四菜一汤,但有肉有鱼,在这个年代已算丰盛。席间,气氛轻松了许多。约翰兴致很高,聊起了加拿大的风土人情,也问了些关于本地发展的问题,萧远都流畅地代为翻译和交流。刘经理几杯本地米酒下肚,话也多了起来,甚至拍着萧远的肩膀说:“小萧同志,是个人才!以后要是还有外国朋友来谈生意,还得找你帮忙啊!”
饭毕,约翰和刘经理握手告别,约定好下周签署正式合同和支付定金的细节。
送走刘经理一行人,约翰从随身携带的皮夹克内兜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真皮钱包。他抽出五张崭新的大团结(十元人民币),又觉得不够,再添上五张,一共十张,递到萧远面前。
“Xiao Yuan, this is for you. One hundred yuan. You have been invaluable today. Without you, this deal would have fallen apart.”(萧远,这是给你的。一百元。你今天帮了无可估量的大忙。没有你,这笔交易肯定谈不成。)
一百元!在1989年,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近三个月的工资!萧远看着那叠厚厚的纸币,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他穿越后辛苦奔波、斤斤计较这么多天,所有收入加起来,也远不及这个数目。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他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去接,而是真诚地看着约翰说:“Mr. Sth, thank you for your generosity. But I think fifty yuan is re than fair for service today. I appreciate the opportunity.”(史密斯先生,谢谢您的慷慨。但我认为五十元作为我今天服务的报酬已经非常丰厚了。我很感谢这个机会。)他刻意只收取一半,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显示了自己不贪图小利的品格,也能让对方更加看重和信任自己,为长远合作打下基础。
约翰愣了一下,随即眼中赞赏之意更浓。他坚持了一下,但见萧远态度诚恳,便收回了五十元,将另外五张十元钞票塞到萧远手里:“Alright, fifty it is. But I insist. And I want to hire you again next week for the contract signing. Sa rate?”(好吧,就五十。但我坚持给你。下星期签合同我还想雇你。同样的报酬?)
“Of course. Id be happy to assist.”(当然,我很乐意帮忙。)萧远这次没有推辞,接过了钱。厚实的纸币握在手中,带来一种无比踏实的感觉。
约翰又拿出一张名片,上面有他在香港临时办事处的地址和电话:“Heres contact infortion. If youre ever in Hong Kong or Shenzhen, look up. I ght have re work for a talented young n like you.”(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如果你以后去香港或深圳,可以找我。或许有更多工作机会给你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
萧远郑重地接过名片,他知道,这薄薄一张纸,其潜在价值可能比那五十元更大。它代表了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可能路径。
离开招待所,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萧远揣着那烫手的五十元钱和那张更显珍贵的名片,走在回村的土路上。脚步前所未有的轻快,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憧憬。这次成功的经历,不仅带来了实质性的巨大收入(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他的能力和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倒卖小商品。他的语言技能和商业头脑,在这个刚刚开启国门的时代,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这只是开始。”萧远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心中默念。系统的辅助、未来的知识、再加上这次建立起来的信心和人脉,让他对即将展开的广东之行,充满了更强烈的期待。然而,此刻被成功鼓舞的他并未意识到,这种初战告捷的顺利,也正在悄然滋长着他内心那份“凭借超前优势必能无往不利”的乐观,为未来的挫折悄然埋下了种子。
他身旁坐着的是约翰·史密斯,这位加拿大商人今天换上了一件更正式的浅蓝色条纹衬衫,神情专注,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一份简单的意向书草案。坐在他们对面的,是县土产公司的刘经理,一位四十多岁、面色黝黑、手指粗壮的中年男子,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衫,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透露出长年与土地和账目打交道的谨慎。
谈判已经开始了一会儿。约翰通过萧远翻译,表达了他对收购一批优质桂皮和八角(茴香)的兴趣,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报价。刘经理则反复强调本地特产的质量上乘、加工不易,认为报价偏低。
“萧同志,你跟这位外国先生说,”刘经理端起印着“为人民服务”红字的搪瓷杯,吹了吹气,呷了一口浓茶,“我们县的桂皮,可是出了名的厚实、油性足,八角也是个大饱满、香味浓。这个价格……怕是连成本都cover不住啊。”他夹杂了一个生硬的英文词,显然是为了显得更专业些。
萧远准确地将意思翻译给约翰,并补充解释了“油性足”、“个大饱满”这些形容特产质量的本地术语。约翰点点头,表示理解,但并没有立刻提价,而是追问起具体的规格标准、含水率要求、包装方式以及交货时间。
问题开始变得具体和深入。刘经理虽然对产品本身了如指掌,但对于约翰提出的某些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细节要求(如标准化分级、防潮包装材料、分批交货的罚则等),显得有些准备不足,回答起来有些含糊其辞,不时需要转头和旁边的副手低声商量几句。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有些凝滞。约翰的眉头也皱了起来,他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对萧远说:“Xiao Yuan, their answers are too vague. Without clear specifications and ter, this deal is too risky. I need certainty.”(萧远,他们的回答太模糊了。没有清晰的规格和条款,这笔交易风险太大。我需要确定性。)
萧远敏锐地察觉到了僵局所在。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问题,更是两种商业思维和习惯的碰撞。刘经理习惯于国内计划调拨或粗放式购销的模式,而约翰则要求的是符合国际贸易惯例的精确合同。
机会来了!这不仅是展示语言能力的时候,更是运用他来自未来的、更成熟的商业常识的机会。
他没有立刻翻译约翰略带不满的评论,而是转向刘经理,用带着敬语且诚恳的语气说道:“刘经理,约翰先生非常认可我们特产的质量。他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比如分级标准、包装要求,其实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为了保证货物从我们这里运到加拿大,还能保持最好的品质,这样下次人家才愿意继续买,还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他顿了顿,观察着刘经理的反应,见对方在认真听,便继续道:“您看这样行不行?关于桂皮的厚度和油性,我们可以定个简单的标准,比如一级品大概多厚,含油率达到什么程度,咱们老师傅一看就知道。包装方面,约翰先生担心长途海运受潮,我们可以用内层加厚塑料袋、外层用麻袋的方法,成本增加不多,但能保证品质。交货时间也可以商量,是不是可以分两批,第一批先少一点,确保顺利,后面再加大数量?”
萧远的这番话,既翻译了约翰的核心关切(需要明确标准和条款),又用刘经理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卖出好价钱”、“老师傅一看就知道”、“成本增加不多”)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他巧妙地将自己置于一个中立的、促进合作的“桥梁”位置,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
刘经理听完,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些。他沉吟片刻,对萧远说:“小萧同志,你这话在理。看来跟外国人做生意,是得讲究点章法。”他转向副手,“老李,去把王师傅叫来,带上咱们最好的桂皮和八角样品,再拿把卡尺过来。”
接着,他又对萧远说:“就按你说的,分级、包装这些细节,我们可以定。价格嘛,如果条件都能谈拢,刚才约翰先生说的价,也不是不能考虑。”
萧远心中暗喜,立刻将刘经理的积极回应和具体行动翻译给约翰。约翰的脸上露出了惊讶和赞赏的表情,他看向萧远的眼神彻底不同了。这个年轻人不仅英语流利,更难得的是对商业谈判有着超乎年龄的理解和协调能力。
“Excellent! Xiao Yuan, youre not just a trantor, youre a natural negotiator!”(太棒了!萧远,你不仅仅是翻译,你是个天生的谈判者!)
接下来的谈判变得顺畅起来。在老师傅的协助下,双方很快确定了桂皮和八角的具体分级标准。关于包装和交货时间表,萧远也居中协调,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最终,一份关于首批五吨桂皮和三吨八角的购销意向书基本敲定,价格比约翰的最初报价略有上浮,但远低于刘经理最初的心理预期,达到了一个双赢的平衡点。
刘经理显然对结果很满意,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主动提出中午在招待所食堂安排一顿便饭。约翰更是心情大好,连连称赞萧远是关键功臣。
午餐比较简单,四菜一汤,但有肉有鱼,在这个年代已算丰盛。席间,气氛轻松了许多。约翰兴致很高,聊起了加拿大的风土人情,也问了些关于本地发展的问题,萧远都流畅地代为翻译和交流。刘经理几杯本地米酒下肚,话也多了起来,甚至拍着萧远的肩膀说:“小萧同志,是个人才!以后要是还有外国朋友来谈生意,还得找你帮忙啊!”
饭毕,约翰和刘经理握手告别,约定好下周签署正式合同和支付定金的细节。
送走刘经理一行人,约翰从随身携带的皮夹克内兜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真皮钱包。他抽出五张崭新的大团结(十元人民币),又觉得不够,再添上五张,一共十张,递到萧远面前。
“Xiao Yuan, this is for you. One hundred yuan. You have been invaluable today. Without you, this deal would have fallen apart.”(萧远,这是给你的。一百元。你今天帮了无可估量的大忙。没有你,这笔交易肯定谈不成。)
一百元!在1989年,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近三个月的工资!萧远看着那叠厚厚的纸币,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他穿越后辛苦奔波、斤斤计较这么多天,所有收入加起来,也远不及这个数目。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他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去接,而是真诚地看着约翰说:“Mr. Sth, thank you for your generosity. But I think fifty yuan is re than fair for service today. I appreciate the opportunity.”(史密斯先生,谢谢您的慷慨。但我认为五十元作为我今天服务的报酬已经非常丰厚了。我很感谢这个机会。)他刻意只收取一半,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显示了自己不贪图小利的品格,也能让对方更加看重和信任自己,为长远合作打下基础。
约翰愣了一下,随即眼中赞赏之意更浓。他坚持了一下,但见萧远态度诚恳,便收回了五十元,将另外五张十元钞票塞到萧远手里:“Alright, fifty it is. But I insist. And I want to hire you again next week for the contract signing. Sa rate?”(好吧,就五十。但我坚持给你。下星期签合同我还想雇你。同样的报酬?)
“Of course. Id be happy to assist.”(当然,我很乐意帮忙。)萧远这次没有推辞,接过了钱。厚实的纸币握在手中,带来一种无比踏实的感觉。
约翰又拿出一张名片,上面有他在香港临时办事处的地址和电话:“Heres contact infortion. If youre ever in Hong Kong or Shenzhen, look up. I ght have re work for a talented young n like you.”(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如果你以后去香港或深圳,可以找我。或许有更多工作机会给你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
萧远郑重地接过名片,他知道,这薄薄一张纸,其潜在价值可能比那五十元更大。它代表了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可能路径。
离开招待所,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萧远揣着那烫手的五十元钱和那张更显珍贵的名片,走在回村的土路上。脚步前所未有的轻快,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憧憬。这次成功的经历,不仅带来了实质性的巨大收入(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他的能力和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倒卖小商品。他的语言技能和商业头脑,在这个刚刚开启国门的时代,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这只是开始。”萧远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心中默念。系统的辅助、未来的知识、再加上这次建立起来的信心和人脉,让他对即将展开的广东之行,充满了更强烈的期待。然而,此刻被成功鼓舞的他并未意识到,这种初战告捷的顺利,也正在悄然滋长着他内心那份“凭借超前优势必能无往不利”的乐观,为未来的挫折悄然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