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零年八月十日,清晨。台风过境后的广州,空气格外清新,却也满目疮痍。阳光刺破云层,照亮了街道上横七竖八的断枝、破碎的广告牌和尚未退去的积水。救援车辆和行人的喧嚣声取代了昨夜的狂风暴雨,城市开始了艰难的自愈过程。
萧远站在租赁屋门口,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昨夜共渡难关的暖意仍在胸间回荡,但他的眼神已经变得锐利而专注。他仔细查看着街道的受损情况,特别是那些低矮的平房区和临时建筑,脑海中飞速运转。
“远子,看这情形,咱们那夜市摊位,没个三五天怕是恢复不了。”周伟华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来,看着一片狼藉的街道,叹了口气。他们赖以维生的小摊在露天广场,受损恐怕是最严重的。
马婷婷也走了出来,她整理了一下有些褶皱的衣襟,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神依旧清澈坚定。“人没事就好。摊位坏了可以修,东西没了可以再挣。”
萧远转过身,目光扫过周伟华和马婷婷,嘴角浮现出一丝久违的、带着锐气的笑容:“摊位暂时摆不了,但机会,来了。”
“机会?”周伟华和马婷婷都疑惑地看向他。
“对,机会。”萧远指向街道上那些正在清理自家门前积水、修补破损窗户的居民,以及远处一些显然断电断水、一片忙乱的区域,“你们看,台风过后,最急需的是什么?”
马婷婷反应很快:“电!好多地方电线都断了,晚上黑灯瞎火的。还有,好多人家窗户破了,屋顶漏了,要遮雨,要修补……”
周伟华也明白过来:“手电筒!电池!蜡烛!还有塑料布、雨衣雨鞋!”
“没错!”萧远重重地点了下头,意识沉入系统,“系统,分析当前本地对以下物资的短期需求强度:手电筒、电池、蜡烛、简易雨具、防水塑料布。”
【指令收到。正在基于实时灾情信息及历史数据模型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生成:】
【手电筒:需求强度:极高(95/100)。断电区域广泛,夜间照明为刚性需求。】
【电池(尤其是5号、1号):需求强度:极高(93/100)。伴随手电筒、收音机等设备使用。】
【蜡烛:需求强度:高(85/100)。替代照明手段,但存在火灾隐患,部分区域可能限制使用。】
【简易雨具(雨衣、雨伞):需求强度:高(80/100)。后续仍有降雨可能,且清理环境需要。】
【防水塑料布:需求强度:中高(75/100)。用于遮盖破损门窗、屋顶,需求集中但替代品较多。】
【综合建议:优先保障照明类物资(手电筒、电池)的供应,可快速形成现金流和口碑。】
系统的分析验证并细化了他的判断。萧远心中大定,他对周伟华和马婷婷说:“伟华,婷婷,我们之前攒下的钱,加上这几天夜市赚的,加起来大概有多少?”
周伟华心算了一下:“扣除掉生活费和你昨天买储备物资花的,大概还有四百块出头。”
四百块。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是他们在底层挣扎数月,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全部家当。
萧远目光灼灼地看着两人:“我想赌一把。把这四百块,全部拿去买手电筒、电池和蜡烛!然后我们不在夜市摆摊了,直接拉到受灾最重、还没恢复供电的街区去卖!”
周伟华倒吸一口凉气:“全部?远子,这……万一砸手里……”上次被骗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这四百块是他们重新起步的全部希望。
马婷婷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萧远,看着他那双重新燃起斗志和自信的眼睛。她想起了昨晚他在风雨中的镇定,想起他钉加固窗户时的果断,想起他分享干粮时的无私。一种莫名的信任感在她心中滋生。
萧远理解周伟华的顾虑,他耐心解释道:“伟华,我明白你的担心。但这次不一样。第一,需求是实实在在的,就在我们眼前,系统…呃,我是说,我判断不会错。第二,这是快消品,周转快,就算一时卖不完,也不会烂在手里。第三,这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价格合理的话,不愁卖。”
他顿了顿,看向马婷婷:“婷婷,你在工厂里,知不知道附近哪家批发市场这类货品最全,价格最公道?”
马婷婷从沉思中回过神,点了点头:“知道。西湖路那边有几个大户,专门做这些小电器和日用品的批发,价格比零买便宜很多。而且……”她犹豫了一下,仿佛下定了决心,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用手帕包着的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小叠钞票, stly是十元、五元的,还有不少毛票。
“我这里……还有两百块钱。”马婷婷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是我这几个月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本来是打算寄回家给弟弟交学费的……但是,我相信萧远的判断。这钱,我入股。”
“婷婷,这……”周伟华愣住了。两百块,对于马婷婷来说,绝对是巨款,是她辛苦打工的血汗钱。
萧远也感到十分意外和触动。他没想到马婷婷会如此果断,甚至拿出自己如此重要的积蓄。“婷婷,这不行,这钱是你攒给家里的,不能动用。而且有风险……”
马婷婷摇摇头,眼神坚定:“我昨晚想了很多。继续在工厂打工,虽然稳定,但能看到头的日子,不是我最想要的。我相信你们,更相信萧远你看事情的眼光。这钱,就当是我对咱们……对我们这个小团队的投资。赔了,我认!但我觉得,能成!”她将钱往前递了递,“而且,多了这两百块,我们能进的货更多,赚得也可能更多。我弟弟的学费,说不定能更快凑齐。”
空气仿佛凝固了。周伟华看着马婷婷,又看看萧远,最终一跺脚:“行!婷婷妹子都这么说了,我周伟华还有什么好怕的!远子,干吧!四百加两百,六百块本钱!咱们搏一把!”
萧远看着马婷婷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看着周伟华重新燃起的勇气,胸腔中被一种滚烫的情绪充满。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是无价的信任和托付。他郑重地接过马婷婷那带着体温的两百块钱,沉声道:“好!婷婷,伟华,这份情谊,我萧远记下了!我们一起,用这六百块钱,闯出个新天地!”
他顿了顿,恢复冷静,开始部署:“事不宜迟,需求高峰就这几天。伟华,你跟我立刻去西湖路批发市场,婷婷对那边熟,她带路。我们分工:我负责谈价和挑选货品,伟华你力气大,负责搬运,婷婷你心细,负责算账和核对。争取中午前把货进回来,下午就去找地方销售!”
“好!”三人异口同声,眼中都闪烁着充满希望的光芒。一种超越之前互助情谊的、名为“合伙人”的坚固纽带,在这一刻正式缔结。
上午九点,西湖路批发市场已然人声鼎沸。台风的影响似乎并未减弱这里的热闹,反而因为灾后需求,许多日用品的批发档口前比平时更加拥挤。
马婷婷轻车熟路地带着萧远和周伟华穿过熙攘的人群,来到一家规模较大的小电器批发档口前。档口里堆满了各种型号的手电筒、电池、插座、灯泡等物。
“老板,手电筒怎么批?”萧远上前,用流利的粤语问道,语气沉稳,不像第一次来的生手。
档主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瞥了他们一眼,特别是看到周伟华一副打工仔的模样,随口报了个价:“铁皮手电,三块五一把;装电池的塑料壳手电,便宜点,两块八。”
萧远没有还价,而是先拿起一个铁皮手电,熟练地打开后盖检查接触点,又按了按开关,问道:“老板,电池续航怎么样?批得多能便宜多少?我们要的量不小。”
档主见萧远是个懂行的,态度认真了些:“后生仔,识货啊。这铁皮的质量稳,三节大电池能顶好几个晚上。你要多少?”
萧远心中快速计算了一下成本和预期售价,说道:“这种铁皮的,先要一百把。一号电池,来三百节。另外,那种塑料壳的,也来五十把。”六百块本金,他必须精打细算,既要保证主力商品(质量较好的铁皮手电)的库存,也要有一些便宜的选择满足不同需求。
【实时信息:当前该批发市场铁皮手电筒普遍批发价在3.2-3.8元之间,电池单价约0.5元。该档口报价属中上水平,有约5%-8%的议价空间。】
系统适时提供了参考信息。
萧远心中有数,开始和档主砍价。他不仅压低了单价,还争取到了多送几节电池作为赠品。马婷婷在一旁仔细地看着萧远如何与老板周旋,如何检查货品质量,眼中异彩连连。周伟华则负责清点数量,搬运装袋。
接着,他们又去买了五十包蜡烛和一些廉价的雨衣、几大卷厚厚的防水塑料布,将六百元本金花得七七八八。采购过程充分体现了三人的默契:萧远决策和谈判,马婷婷心算和监督,周伟华出力和保障。
中午时分,三人拖着几大袋沉重的物资回到了租赁屋。简单吃了点东西充饥后,萧远摊开一张粗略的手绘地图——这是他和周伟华平时走街串巷摸索出来的,标出了几个以平房和老旧小区为主、此次台风中受损可能较严重的区域。
“我们不去市中心,那边恢复快,竞争也激烈。我们就去这些边缘的工人新村、老城区。”萧远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这些地方人口密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断电断水的情况可能更普遍,也更需要我们的东西。”
“远子,价格定多少?”周伟华问道。
萧远早已想好:“铁皮手电,我们批来三块二,卖五块五。塑料壳的,批来两块五,卖四块。电池,批来五毛,卖八毛或者一块钱两节。蜡烛、雨衣适当加价。原则是:比小卖部肯定便宜,比救灾物资发放点(如果有的话)快,而且要让人感觉实惠,是雪中送炭,不是趁火打劫。”
马婷婷补充道:“我们可以搭着卖,买两把手电送一节电池,或者买够多少钱送件小雨衣。这样可能更好卖。”
“好主意!”萧远赞赏地看了马婷婷一眼,她的商业直觉同样敏锐。
下午,烈日炎炎,但被台风洗礼后的气温并不算太高。萧远三人推着一辆借来的旧板车,载着满满的物资,走进了第一个目标区域——一片低矮的砖瓦房聚集区。果然,这里不少房屋的窗户用木板钉着,或者盖着杂七杂八的东西,电线杆歪斜,显然尚未通电。
一开始,还有些忐忑。周伟华扯开嗓子喊了一声:“卖手电筒、电池、蜡烛咯——晚上照明必备!”
声音在略显安静的街区传开。很快,就有居民推开窗户,或者从临时搭建的棚屋里探出头来。
“后生仔,手电筒怎么卖?”
“五块五一把,质量保证,用的是一号大电池,亮得很!”萧远拿起一个手电筒,对着还没完全暗下来的天空比划了一下光柱。
“比小卖部便宜差不多一块钱呢!电池呢?”
“八毛一节,买两把电筒送一节!”
“给我来一把!这黑灯瞎火的,没个亮真不行!”
有了第一个顾客,很快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人们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断电带来的不便实在太大了,对于光明的需求是迫切的。萧远负责介绍和收款,马婷婷熟练地找零、递货,周伟华维持秩序、帮忙搬运。
他们不仅卖手电电池,也卖出了不少蜡烛和塑料布。一位大妈买了塑料布去遮漏雨的屋顶,一位大爷买了好几包蜡烛备用……板车上的货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萧远注意到,马婷婷在收钱找零时极其认真,而且面对不同的顾客,她总能露出温和的笑容,说几句“阿叔阿姨慢慢行,注意安全”之类暖心的话,让买卖充满了人情味,减轻了灾后人们的焦躁情绪。
到了傍晚,他们转战第二个区域时,板车上的货已经卖掉了大半。而这时,正是人们结束一天清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夜间照明的时候,销售迎来了又一个高潮。
晚上八点,天色完全黑透。他们来到了最后一个点,一个靠近河涌、地势较低、受灾更严重的棚户区。这里几乎一片漆黑,只有零星几点烛光。他们的到来,仿佛救星一般。
在这里,价格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人们抢购着任何能带来光明的物品。萧远看到一些老人和孩子摸着黑生活的艰难,心里也不是滋味,他甚至以接近成本价卖出了一些蜡烛给看起来特别困难的家庭。马婷婷看着他的举动,眼神更加柔和。
晚上九点半,所有的物资销售一空。连他们自己预留的几根蜡烛都差点卖掉了。
三人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躯,推着空板车回到租赁屋。关上门,点燃煤油灯,马婷婷将那个装钱的布包拿出来,倒在桌子上。钞票堆成了一个小堆, stly是十元、五元、两元、一元的,还有大量的毛票和硬币。
三个人围在桌边,开始一张一张地清点。房间里只有钞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报数声。
“十块,二十,三十……一百……两百……”
“五块的,这里一共六十五……”
“毛票和硬币,我数数,大概有十八块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桌上的钞票被分门别类叠放整齐。
最后,马婷婷抬起头,脸上因为激动和灯光映照,泛着红晕,她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算……算出来了。今天下午,我们一共卖得了……八百九十七块三毛五分!”
投入六百块,一个下午的时间,净利润两百九十七块三毛五分!几乎达到了50%的利润率!这还不算他们自己留下的一点备用物资。
房间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周伟华激动地捶了一下桌子,眼眶都有些发红。这不仅仅是钱,这是他们跌入谷底后,凭借自己双手和头脑,真正意义上打的一场翻身仗!
萧远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块垒尽去。他看向马婷婷,马婷婷也正看着他,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雨后的彩虹”,比他们想象中更加绚烂。
“这还只是开始。”萧远的声音恢复了平静,但带着强大的自信,“明天,我们去更大的批发市场,进更多的货!不仅仅卖这些,还可以卖点方便面、饼干、矿泉水!这场台风带来的机会,我们要牢牢抓住!”
煤油灯的光芒下,三个年轻人的身影被拉长,投射在墙壁上,仿佛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新的起点,已然在他们脚下铺开。
萧远站在租赁屋门口,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昨夜共渡难关的暖意仍在胸间回荡,但他的眼神已经变得锐利而专注。他仔细查看着街道的受损情况,特别是那些低矮的平房区和临时建筑,脑海中飞速运转。
“远子,看这情形,咱们那夜市摊位,没个三五天怕是恢复不了。”周伟华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来,看着一片狼藉的街道,叹了口气。他们赖以维生的小摊在露天广场,受损恐怕是最严重的。
马婷婷也走了出来,她整理了一下有些褶皱的衣襟,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神依旧清澈坚定。“人没事就好。摊位坏了可以修,东西没了可以再挣。”
萧远转过身,目光扫过周伟华和马婷婷,嘴角浮现出一丝久违的、带着锐气的笑容:“摊位暂时摆不了,但机会,来了。”
“机会?”周伟华和马婷婷都疑惑地看向他。
“对,机会。”萧远指向街道上那些正在清理自家门前积水、修补破损窗户的居民,以及远处一些显然断电断水、一片忙乱的区域,“你们看,台风过后,最急需的是什么?”
马婷婷反应很快:“电!好多地方电线都断了,晚上黑灯瞎火的。还有,好多人家窗户破了,屋顶漏了,要遮雨,要修补……”
周伟华也明白过来:“手电筒!电池!蜡烛!还有塑料布、雨衣雨鞋!”
“没错!”萧远重重地点了下头,意识沉入系统,“系统,分析当前本地对以下物资的短期需求强度:手电筒、电池、蜡烛、简易雨具、防水塑料布。”
【指令收到。正在基于实时灾情信息及历史数据模型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生成:】
【手电筒:需求强度:极高(95/100)。断电区域广泛,夜间照明为刚性需求。】
【电池(尤其是5号、1号):需求强度:极高(93/100)。伴随手电筒、收音机等设备使用。】
【蜡烛:需求强度:高(85/100)。替代照明手段,但存在火灾隐患,部分区域可能限制使用。】
【简易雨具(雨衣、雨伞):需求强度:高(80/100)。后续仍有降雨可能,且清理环境需要。】
【防水塑料布:需求强度:中高(75/100)。用于遮盖破损门窗、屋顶,需求集中但替代品较多。】
【综合建议:优先保障照明类物资(手电筒、电池)的供应,可快速形成现金流和口碑。】
系统的分析验证并细化了他的判断。萧远心中大定,他对周伟华和马婷婷说:“伟华,婷婷,我们之前攒下的钱,加上这几天夜市赚的,加起来大概有多少?”
周伟华心算了一下:“扣除掉生活费和你昨天买储备物资花的,大概还有四百块出头。”
四百块。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是他们在底层挣扎数月,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全部家当。
萧远目光灼灼地看着两人:“我想赌一把。把这四百块,全部拿去买手电筒、电池和蜡烛!然后我们不在夜市摆摊了,直接拉到受灾最重、还没恢复供电的街区去卖!”
周伟华倒吸一口凉气:“全部?远子,这……万一砸手里……”上次被骗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这四百块是他们重新起步的全部希望。
马婷婷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萧远,看着他那双重新燃起斗志和自信的眼睛。她想起了昨晚他在风雨中的镇定,想起他钉加固窗户时的果断,想起他分享干粮时的无私。一种莫名的信任感在她心中滋生。
萧远理解周伟华的顾虑,他耐心解释道:“伟华,我明白你的担心。但这次不一样。第一,需求是实实在在的,就在我们眼前,系统…呃,我是说,我判断不会错。第二,这是快消品,周转快,就算一时卖不完,也不会烂在手里。第三,这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价格合理的话,不愁卖。”
他顿了顿,看向马婷婷:“婷婷,你在工厂里,知不知道附近哪家批发市场这类货品最全,价格最公道?”
马婷婷从沉思中回过神,点了点头:“知道。西湖路那边有几个大户,专门做这些小电器和日用品的批发,价格比零买便宜很多。而且……”她犹豫了一下,仿佛下定了决心,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用手帕包着的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小叠钞票, stly是十元、五元的,还有不少毛票。
“我这里……还有两百块钱。”马婷婷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是我这几个月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本来是打算寄回家给弟弟交学费的……但是,我相信萧远的判断。这钱,我入股。”
“婷婷,这……”周伟华愣住了。两百块,对于马婷婷来说,绝对是巨款,是她辛苦打工的血汗钱。
萧远也感到十分意外和触动。他没想到马婷婷会如此果断,甚至拿出自己如此重要的积蓄。“婷婷,这不行,这钱是你攒给家里的,不能动用。而且有风险……”
马婷婷摇摇头,眼神坚定:“我昨晚想了很多。继续在工厂打工,虽然稳定,但能看到头的日子,不是我最想要的。我相信你们,更相信萧远你看事情的眼光。这钱,就当是我对咱们……对我们这个小团队的投资。赔了,我认!但我觉得,能成!”她将钱往前递了递,“而且,多了这两百块,我们能进的货更多,赚得也可能更多。我弟弟的学费,说不定能更快凑齐。”
空气仿佛凝固了。周伟华看着马婷婷,又看看萧远,最终一跺脚:“行!婷婷妹子都这么说了,我周伟华还有什么好怕的!远子,干吧!四百加两百,六百块本钱!咱们搏一把!”
萧远看着马婷婷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看着周伟华重新燃起的勇气,胸腔中被一种滚烫的情绪充满。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是无价的信任和托付。他郑重地接过马婷婷那带着体温的两百块钱,沉声道:“好!婷婷,伟华,这份情谊,我萧远记下了!我们一起,用这六百块钱,闯出个新天地!”
他顿了顿,恢复冷静,开始部署:“事不宜迟,需求高峰就这几天。伟华,你跟我立刻去西湖路批发市场,婷婷对那边熟,她带路。我们分工:我负责谈价和挑选货品,伟华你力气大,负责搬运,婷婷你心细,负责算账和核对。争取中午前把货进回来,下午就去找地方销售!”
“好!”三人异口同声,眼中都闪烁着充满希望的光芒。一种超越之前互助情谊的、名为“合伙人”的坚固纽带,在这一刻正式缔结。
上午九点,西湖路批发市场已然人声鼎沸。台风的影响似乎并未减弱这里的热闹,反而因为灾后需求,许多日用品的批发档口前比平时更加拥挤。
马婷婷轻车熟路地带着萧远和周伟华穿过熙攘的人群,来到一家规模较大的小电器批发档口前。档口里堆满了各种型号的手电筒、电池、插座、灯泡等物。
“老板,手电筒怎么批?”萧远上前,用流利的粤语问道,语气沉稳,不像第一次来的生手。
档主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瞥了他们一眼,特别是看到周伟华一副打工仔的模样,随口报了个价:“铁皮手电,三块五一把;装电池的塑料壳手电,便宜点,两块八。”
萧远没有还价,而是先拿起一个铁皮手电,熟练地打开后盖检查接触点,又按了按开关,问道:“老板,电池续航怎么样?批得多能便宜多少?我们要的量不小。”
档主见萧远是个懂行的,态度认真了些:“后生仔,识货啊。这铁皮的质量稳,三节大电池能顶好几个晚上。你要多少?”
萧远心中快速计算了一下成本和预期售价,说道:“这种铁皮的,先要一百把。一号电池,来三百节。另外,那种塑料壳的,也来五十把。”六百块本金,他必须精打细算,既要保证主力商品(质量较好的铁皮手电)的库存,也要有一些便宜的选择满足不同需求。
【实时信息:当前该批发市场铁皮手电筒普遍批发价在3.2-3.8元之间,电池单价约0.5元。该档口报价属中上水平,有约5%-8%的议价空间。】
系统适时提供了参考信息。
萧远心中有数,开始和档主砍价。他不仅压低了单价,还争取到了多送几节电池作为赠品。马婷婷在一旁仔细地看着萧远如何与老板周旋,如何检查货品质量,眼中异彩连连。周伟华则负责清点数量,搬运装袋。
接着,他们又去买了五十包蜡烛和一些廉价的雨衣、几大卷厚厚的防水塑料布,将六百元本金花得七七八八。采购过程充分体现了三人的默契:萧远决策和谈判,马婷婷心算和监督,周伟华出力和保障。
中午时分,三人拖着几大袋沉重的物资回到了租赁屋。简单吃了点东西充饥后,萧远摊开一张粗略的手绘地图——这是他和周伟华平时走街串巷摸索出来的,标出了几个以平房和老旧小区为主、此次台风中受损可能较严重的区域。
“我们不去市中心,那边恢复快,竞争也激烈。我们就去这些边缘的工人新村、老城区。”萧远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这些地方人口密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断电断水的情况可能更普遍,也更需要我们的东西。”
“远子,价格定多少?”周伟华问道。
萧远早已想好:“铁皮手电,我们批来三块二,卖五块五。塑料壳的,批来两块五,卖四块。电池,批来五毛,卖八毛或者一块钱两节。蜡烛、雨衣适当加价。原则是:比小卖部肯定便宜,比救灾物资发放点(如果有的话)快,而且要让人感觉实惠,是雪中送炭,不是趁火打劫。”
马婷婷补充道:“我们可以搭着卖,买两把手电送一节电池,或者买够多少钱送件小雨衣。这样可能更好卖。”
“好主意!”萧远赞赏地看了马婷婷一眼,她的商业直觉同样敏锐。
下午,烈日炎炎,但被台风洗礼后的气温并不算太高。萧远三人推着一辆借来的旧板车,载着满满的物资,走进了第一个目标区域——一片低矮的砖瓦房聚集区。果然,这里不少房屋的窗户用木板钉着,或者盖着杂七杂八的东西,电线杆歪斜,显然尚未通电。
一开始,还有些忐忑。周伟华扯开嗓子喊了一声:“卖手电筒、电池、蜡烛咯——晚上照明必备!”
声音在略显安静的街区传开。很快,就有居民推开窗户,或者从临时搭建的棚屋里探出头来。
“后生仔,手电筒怎么卖?”
“五块五一把,质量保证,用的是一号大电池,亮得很!”萧远拿起一个手电筒,对着还没完全暗下来的天空比划了一下光柱。
“比小卖部便宜差不多一块钱呢!电池呢?”
“八毛一节,买两把电筒送一节!”
“给我来一把!这黑灯瞎火的,没个亮真不行!”
有了第一个顾客,很快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人们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断电带来的不便实在太大了,对于光明的需求是迫切的。萧远负责介绍和收款,马婷婷熟练地找零、递货,周伟华维持秩序、帮忙搬运。
他们不仅卖手电电池,也卖出了不少蜡烛和塑料布。一位大妈买了塑料布去遮漏雨的屋顶,一位大爷买了好几包蜡烛备用……板车上的货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萧远注意到,马婷婷在收钱找零时极其认真,而且面对不同的顾客,她总能露出温和的笑容,说几句“阿叔阿姨慢慢行,注意安全”之类暖心的话,让买卖充满了人情味,减轻了灾后人们的焦躁情绪。
到了傍晚,他们转战第二个区域时,板车上的货已经卖掉了大半。而这时,正是人们结束一天清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夜间照明的时候,销售迎来了又一个高潮。
晚上八点,天色完全黑透。他们来到了最后一个点,一个靠近河涌、地势较低、受灾更严重的棚户区。这里几乎一片漆黑,只有零星几点烛光。他们的到来,仿佛救星一般。
在这里,价格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人们抢购着任何能带来光明的物品。萧远看到一些老人和孩子摸着黑生活的艰难,心里也不是滋味,他甚至以接近成本价卖出了一些蜡烛给看起来特别困难的家庭。马婷婷看着他的举动,眼神更加柔和。
晚上九点半,所有的物资销售一空。连他们自己预留的几根蜡烛都差点卖掉了。
三人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躯,推着空板车回到租赁屋。关上门,点燃煤油灯,马婷婷将那个装钱的布包拿出来,倒在桌子上。钞票堆成了一个小堆, stly是十元、五元、两元、一元的,还有大量的毛票和硬币。
三个人围在桌边,开始一张一张地清点。房间里只有钞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报数声。
“十块,二十,三十……一百……两百……”
“五块的,这里一共六十五……”
“毛票和硬币,我数数,大概有十八块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桌上的钞票被分门别类叠放整齐。
最后,马婷婷抬起头,脸上因为激动和灯光映照,泛着红晕,她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算……算出来了。今天下午,我们一共卖得了……八百九十七块三毛五分!”
投入六百块,一个下午的时间,净利润两百九十七块三毛五分!几乎达到了50%的利润率!这还不算他们自己留下的一点备用物资。
房间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周伟华激动地捶了一下桌子,眼眶都有些发红。这不仅仅是钱,这是他们跌入谷底后,凭借自己双手和头脑,真正意义上打的一场翻身仗!
萧远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块垒尽去。他看向马婷婷,马婷婷也正看着他,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雨后的彩虹”,比他们想象中更加绚烂。
“这还只是开始。”萧远的声音恢复了平静,但带着强大的自信,“明天,我们去更大的批发市场,进更多的货!不仅仅卖这些,还可以卖点方便面、饼干、矿泉水!这场台风带来的机会,我们要牢牢抓住!”
煤油灯的光芒下,三个年轻人的身影被拉长,投射在墙壁上,仿佛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新的起点,已然在他们脚下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