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临界感悟-《系统首富》

  十一月的深圳,天气依旧带着南国特有的温和。首届高交会的举办,让这座本就充满活力的城市更添了几分科技与未来的气息。展馆门口彩旗飘扬,人流如织,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厂商、学者、投资者汇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期待。

  萧远独自一人走在宽敞的展馆里。他婉拒了助理的陪同,也谢绝了可能遇到的商业伙伴的寒暄,今天,他只想以一个纯粹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沉浸其中。战略研讨会结束不到两周,那些关于“信息”、“网络”、“连接”的讨论还在他脑中回响,他需要更直观的刺激,来印证或修正自己的判断。

  他首先驻足于通信设备展区。几家国内外的通信巨头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摩托罗拉的展台前围满了人,最新款的翻盖手机StarTAC如同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引来阵阵惊叹。诺基亚、爱立信也毫不逊色,展示着功能愈发强大的GSM数字手机。与它们相比,远航集团主营的BP机,虽然也在迭代,显得像是一个即将过时的老兵。

  萧远没有因为自家业务可能受到冲击而焦虑,反而更加确信了张工团队进行手机技术预研的必要性。他凑近观察那些手机,不仅仅是看外观,更关注其技术参数,听展台技术人员讲解其网络原理和未来应用可能性。数字信号、蜂窝网络、数据传输……这些术语在专业人士口中侃侃而谈,在普通参观者听来或许云山雾罩,但在萧远耳中,却逐渐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一个摆脱线缆束缚,随时随地进行语音、乃至数据传输的移动互联世界。

  他注意到,一些展台已经开始演示基于早期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应用,速度很慢,稳定性也存疑,但那个方向已然明确。萧远下意识地摸了一下口袋里的“大砖头”大哥大,它笨重、昂贵、功能单一,与眼前这些概念机相比,差距何止一代。一种强烈的预感冲击着他:BP机的时代或许还能持续几年,但移动通信的王座,必将易主。

  接着,他来到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展区。这里的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通信区。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的标志随处可见,微软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几乎成了个人电脑的标准配置。但这些并不是最吸引萧远的地方。

  他的目光被几个规模不大、但概念新颖的展台吸引。一个是展示早期互联网接入服务的,通过电话线拨号,连接到一个被称为“因特网”的巨大网络。展台工作人员费力地向好奇的观众解释着电子邮件、万维网(WWW)和浏览器。萧远亲自操作了一下,缓慢的连接速度、简陋的文本界面,与后世流畅的网络体验天差地别,但他握着鼠标的手,却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脉搏。

  另一个展台展示的是早期的局域网技术和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如何将公司内部的电脑连接起来,共享文件和打印机,如何建立简单的数据库进行信息管理。这些在萧远看来颇为原始的技术,却让他想到了远航集团内部尚且主要通过纸质文件和电话进行沟通协作的现状。如果能建立起高效的内网,信息流转效率将得到质的提升。战略研讨会上提到的“信息化建设”,在这里找到了具体的技术支撑。

  最让他心潮澎湃的,是一个由几名年轻大学生搭建的展台。他们展示的是一个自行开发的、基于校园局域网的“BBS”(电子布告栏)系统。学生们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留言讨论、甚至进行简单的文件交换。界面粗糙,功能简单,但那种开放、共享、即时互动的精神内核,让萧远仿佛看到了未来社交网络和网络社区的雏形。他与那几个眼神中充满热情和理想光芒的年轻人简短交流,听他们兴奋地谈论着“网络将消除距离”、“信息将自由流动”的梦想。萧远没有暴露身份,只是以一名普通参观者的身份给予了鼓励。离开时,他心中感慨万千:就是这样的微光,未来或许能汇聚成燎原之火。

  他还看到了早期的手持PDA(个人数字助理)概念机,看到了初步的触摸屏技术演示,看到了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的探索……所有这些分散的技术点,如同散落的珍珠,而在萧远的脑海中,一条名为“未来”的丝线,正试图将它们串联起来。

  整个下午,萧远都沉浸在这种密集的信息冲击中。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与未来趋势相关的信号。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他亲自操作了一些演示设备)带来的直观感受,远比阅读系统提供的冷冰冰的文字简报或听取下属汇报要深刻得多。

  傍晚时分,萧远离开了喧闹的展馆。坐进车里,他靠在椅背上,闭上双眼,却没有丝毫放松。展馆内的一切景象——精致的手机、缓慢的网络连接、学生们兴奋的脸庞、那些代表着未来方向的技术演示——如同电影画面般在他脑中飞速闪回、碰撞、组合。

  战略研讨会上,他引导团队去思考“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经济”,更多是基于系统资讯和前世记忆的逻辑推演。而今天,他是真的“看见”了,尽管只是模糊的轮廓和零散的部件,但他确信,那条“路”真的存在,而且正在被飞速铺设;那个“经济”形态,也绝非空中楼阁,其基石正在一块块被奠定。

  “互联互通……”他喃喃自语。这个词在研讨会上被提出时,还显得有些抽象。但现在,它变得无比具体。是设备与设备的互联,是人与人的互联,是信息与信息的互联,是打破时空限制的互联。这种连接所能释放的能量,将远超当下任何人的想象。它改变的将不仅仅是沟通方式,而是整个商业的底层逻辑、社会的组织形态,乃至个休的生活方式。

  一种前所未有的迫切感油然而生。远航集团目前所拥有的BP机网络、贸易渠道、甚至地产项目,在这样的大趋势面前,是否会被颠覆?如果只是固守现有业务,即使做得再大,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无情淘汰?就像……就像BP机可能被手机淘汰一样。

  但同时,一种更强烈的兴奋感也压制住了担忧。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如果能看到趋势,提前布局,那么这滔天巨浪,就能成为推动远航这艘大船驶向更广阔天地的强大动力。问题在于,如何更清晰地看清这浪潮的脉络?如何判断最佳的切入时机和角度?如何避免在迷雾中触礁?

  他感到自己的认知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基于现有信息和前世的模糊记忆,他能做出战略性的方向判断,比如要关注互联网。但对于具体路径、关键技术节点、潜在风险,他依然觉得眼前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光,却看不清细节。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何时以何种方式然”的状态,让他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想要“看透”的欲望。

  回到家,马婷婷和父母正带着双胞胎儿子在客厅玩耍,满室温馨。萧远压下心中的澎湃,陪着家人吃了晚饭,逗弄了一会儿咿呀学语的儿子们。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暂时驱散了他脑中的纷繁思绪。但当他独自走进书房,关上门的那一刻,所有的思考和感悟再次如潮水般涌来。

  他没有打开电脑,而是习惯性地铺开一张巨大的白纸,拿起铅笔。他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将今天看到的、想到的关键词和技术路径罗列出来:GSM、移动数据、互联网、TCP/IP协议、浏览器、搜索引擎、BBS、个人电脑普及率、网速瓶颈、芯片算力、触摸屏、锂电池……

  这些散乱的点,需要一条更清晰的逻辑线来串联。他需要知道,哪些技术会先成熟?哪些应用会先爆发?政策法规会如何演变?市场教育的瓶颈在哪里?竞争对手可能从哪个方向出现?

  他下意识地集中精神,试图“呼唤”系统,希望能得到更清晰的指引。然而,系统界面依旧稳定地显示着LV25,经验条已经完全充满,散发着微光,似乎只差最后临门一脚的契机,就能突破瓶颈。它提供了基础的信息查询和有限的趋势分析,但面对这种复杂、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图景,现有功能似乎已经达到了辅助的极限。

  “不够……还需要更清晰、更长远、更确定的视野……”萧远放下笔,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内心深处发出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并非出于懒惰和依赖,而是源于一名肩负着巨大责任的企业家,在面对可能重塑时代的巨变时,那种力求精准把握、规避风险、引领方向的巨大压力和责任感。

  今天的参观,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他窥见了门后无限的风光,也意识到了前路的艰险。而这惊鸿一瞥,强烈地刺激了他,让他对下一个层次的“洞察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他并不知道,这种基于大量信息接收、深度思考和实践需求而产生的强烈、纯粹且指向明确的“前瞻渴望”,正是推动系统进化所需的最关键“经验”。意识的深处,那充满的经验条末端,微光似乎更加凝实了一些,与宿主的精神波动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

  临界点,已至。只待一个契机,便能豁然开朗。

  萧远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将桌上的草稿仔细收好。他知道,今天的感悟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布局,需要更强大的工具和更坚定的决心。他关上台灯,书房陷入黑暗,唯有窗外城市的灯火,如同繁星点点,映照着他眼中同样闪烁的、对未来的思索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