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深圳,热浪袭人,但比天气更热的,是远航集团内部涌动的一股积极向上的势头。距离双胞胎儿子萧文、萧武的满月宴过去已有一个多月,萧远在享受初为人父喜悦的同时,并未放松对集团的掌控。尤其是在七月中旬的研发中心技术路径会议确定了“双轨制”发展方向后,他更加关注自五月份以来推行的各项内部整合与优化措施的实际效果。
今天召开的季度经营分析会,正是检验这些改革举措成效的关键时刻。
会议由周伟华主持,他首先简要回顾了本季度集团整体的运营情况,然后便将主导权交给了财务总监钱明,由他详细解读刚出炉的第二季度(4-6月)财务报告。
钱明是一位四十多岁、作风严谨的资深会计师,加入远航已近两年,是萧远和高薪从一家国有大厂挖来的财务高手。他扶了扶金丝眼镜,用带着些许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条理清晰地开始汇报:
“萧总,周总,各位同事。首先,我很高兴地向大家汇报,集团在1996年第二季度,整体经营业绩符合预期,并略超年初制定的目标。”
开场白让在座的不少人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神色。
“具体来看,”钱明指向投影幕布上的图表,“集团第二季度实现总收入人民币3.85亿元,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18%。净利润为5800万元,同比增长55%,环比增长15%。收入和利润均保持了健康的增长态势。”
这些宏观数据固然可喜,但今天会议的重点,显然不在此处。萧远微微颔首,示意钱明继续。
钱明会意,切换了幻灯片,画面变成了更细致的成本与效率分析图。“接下来,是本次汇报的重点,也是萧总特别关心的——自五月份起推行的内部资源整合措施的效果评估。”
会议室内的气氛更加专注了。
“首先,在仓储物流整合方面。”钱明指向一项数据,“我们将原本分散在贸易公司、BP机业务乃至地产板块的独立仓库进行了区域性合并,并建立了统一的物流调度中心。第二季度,仅深圳、广州、上海三地的仓储租赁成本,就比第一季度下降了12%。同时,通过统一调度运输车辆,优化配送路线,物流运输费用环比下降了8%。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强调道,“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跨业务之间的物资调拨效率提升了约30%,以前需要层层审批、协调多日才能解决的紧急调货,现在基本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
坐在萧远下首的周伟华补充道:“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上个月BP机华东仓库一度缺货,就是从上海贸易仓库紧急调拨了一批包装材料救的急,要放在以前,至少得耽误三天。”
萧远点了点头,这正是在他运用【资源整合分析】功能后,提出的第一个优化方向。他看到系统界面上,关于仓储物流整合的这一项后面,悄然标记了一个绿色的“√”和“初步达标”的字样。
钱明继续汇报:“其次,在集中采购方面。集团成立了采购中心,对通用性强、采购量大的物资,如包装箱、标签、办公用品、部分电子元器件等,实行统一招标、集中采购。第二季度,这部分物资的综合采购成本,比第一季度分散采购时期下降了15%。而且,由于采购量集中,我们在供应商那里的话语权也增强了,付款账期得到了延长,改善了我们的现金流。”
负责BP机业务的赵经理忍不住插话:“这点确实明显。以前我们各自为战,同样的电阻电容,老苏(贸易公司)拿到的价格可能比我还低,现在统一谈,价格透明,质量也更稳定了。”电话那头的苏芷晴也传来声音表示赞同。
萧远注意到,系统中“集中采购”项的后面,也出现了“√”和“效益显着”的评价。他心中微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汇聚起来,就是可观的利润和更强的竞争力。这比单纯追逐市场热点、盲目扩张,更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钱明推了推眼镜,翻到下一页,“在行政管理费用控制上。我们推行了无纸化办公倡议,减少了不必要的打印;统一了各部门的差旅和接待标准;优化了总部能源管理。第二季度,集团总部的行政管理费用,在业务规模显着扩大的背景下,环比仅微增3%,远低于收入增幅,费用率实际上是下降的。”
这时,负责地产板块的新晋高管,一位姓李的总经理开口道:“萧总,我们地产板块虽然刚起步,但也感受到了整合的好处。比如一些基建用的通用建材,通过集团的采购中心统一采购,成本比市场价低了近一成,而且质量有保障。”
萧远微笑着点头,鼓励道:“很好,这说明整合的思路是正确的,需要坚持和深化。”他看向众人,“听到这些具体的成绩,我很欣慰。这不仅仅是节省了多少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我们远航集团正在从一个快速成长但可能有些‘粗放’的企业,向一个注重内部协同、追求精细化运营的现代化企业迈进。这是比单纯赚多少钱更宝贵的财富。”
他肯定了钱明的汇报,然后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变得深沉而有力:“但是,各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开始,是‘初见成效’。”
他站起身,走到幕布前,用手点了点那些代表成本下降的百分比数字:“这些数字,证明了我们方向的正确。但它也提醒我们,过去我们的内部管理存在多少可以优化的空间?我们是否满足于这百分之十几的下降?远远不够!”
他转身,面向所有高管:“仓储合并了,但我们的库存周转率是否达到了行业最优水平?集中采购降低了成本,但我们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是否健全?能否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供应链风险?费用控制住了,但我们的业务流程是否已经是最优、最高效的?还有,信息共享机制虽然建立了,但各部门之间是否真正打破了壁垒,做到了知识和经验的顺畅流动?”
萧远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让刚刚有些松懈的会场气氛重新变得凝重而充满思考。高管们纷纷拿起本子记录。
“伟华,”萧远点名。
“萧总。”周伟华立刻应声。
“接下来,我们的管理深化工作要进入第二阶段。由你牵头,联合财务、人力、以及各业务线负责人,成立一个‘运营效率提升小组’。”萧远指示道,“任务就是针对我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优化。不要怕暴露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解决问题。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让我们的整体运营效率,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台阶!”
“明白,萧总。会后我立即着手准备。”周伟华郑重点头,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另外,”萧远坐回位置,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资源整合的思维,不能只局限于内部。我们的贸易网络、我们的销售渠道、甚至我们未来可能投资或合作的企业,都可以看作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如何将这些内外资源更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更强的协同效应,甚至构建我们自己的‘生态圈’,这应该是大家,特别是各位业务负责人,需要长期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生态圈”这个概念,在1996年的中国企业界还相当新颖,在座的高管们有些露出思索的表情,有些则若有所悟。他们再次感受到这位年轻老板思维的前瞻性。
“张工,”萧远看向列席会议的研发中心负责人。
“萧总。”张工立刻坐直了身体。
“研发中心是集团的未来引擎。你们的‘双轨制’技术路径已经确定,集团会保障你们的投入。但同样,研发工作本身,也有一个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的问题。如何将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领域?如何促进硬件和软件团队、BP机迭代团队和GSM预研小组之间的知识分享?这些课题,希望你也多思考。”
“是,萧总!我们一定加强内部管理和协同。”张工认真回答。
会议的最后,萧远再次肯定了大家第二季度的工作成绩,特别是为内部整合付出努力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他强调:“省钱就是赚钱,效率就是生命。我们既要敢于在市场开疆拓土,也要善于在内部精耕细作。只有这样,远航这艘大船,才能行稳致远。”
季度经营分析会在一片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的氛围中结束。高管们陆续离开会议室,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刚才会议的内容,明显感受到了集团管理风格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萧远和周伟华、钱明最后走出会议室。
“伟华,效率提升小组要尽快搭起架子,找真正懂行、敢干事的人。”萧远叮嘱道。
“放心,萧总,我心里有几个人选。”周伟华答道,“另外,萧总,您刚才提到的‘生态圈’的想法,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是不是可以让我们战略部先做一些初步的研究?”
“可以。”萧远赞许地点头,“思路可以放开阔一些,不仅限于我们现有的业务。甚至可以关注一下国外,比如美国硅谷那边,一些新兴的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模式。”
“好的,我明白了。”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萧远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季度财报的良好数据,尤其是内部整合显现的成效,让他心中踏实了不少。这证明了他凭借系统辅助做出的管理决策是有效的,集团的发展基础正在变得更加坚实。
他下意识地调出系统界面,LV25的经验条,随着这次重要会议的顺利召开和整合措施的初步成功,似乎又清晰地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他能感觉到,距离下一次升级,已经不远了。而LV30将解锁的【行业趋势预测】功能,无疑将为他接下来谋划的重大战略转向,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
内部管理的优化为“固本”,而下一步对未来的投资则是“培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桌上的内部电话响了起来,是秘书的声音:“萧总,夫人来电话,问您中午是否能回去吃饭?说小文和小武好像有点认人了,老是盯着门口看。”
萧远的心瞬间变得柔软,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事业的进展固然令人振奋,但家庭的温暖才是他奋斗的最终归宿和永恒的动力。
“告诉婷婷,我马上回去。”
他挂断电话,收拾好桌面。集团的整合初见成效,未来的蓝图正在心中慢慢勾勒,而此刻,他只想尽快回到妻儿身边,享受那份平淡而真实的幸福。他知道,只有平衡好事业与家庭,他这艘重新启航的人生巨轮,才能真正驶向理想的彼岸。
今天召开的季度经营分析会,正是检验这些改革举措成效的关键时刻。
会议由周伟华主持,他首先简要回顾了本季度集团整体的运营情况,然后便将主导权交给了财务总监钱明,由他详细解读刚出炉的第二季度(4-6月)财务报告。
钱明是一位四十多岁、作风严谨的资深会计师,加入远航已近两年,是萧远和高薪从一家国有大厂挖来的财务高手。他扶了扶金丝眼镜,用带着些许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条理清晰地开始汇报:
“萧总,周总,各位同事。首先,我很高兴地向大家汇报,集团在1996年第二季度,整体经营业绩符合预期,并略超年初制定的目标。”
开场白让在座的不少人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神色。
“具体来看,”钱明指向投影幕布上的图表,“集团第二季度实现总收入人民币3.85亿元,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18%。净利润为5800万元,同比增长55%,环比增长15%。收入和利润均保持了健康的增长态势。”
这些宏观数据固然可喜,但今天会议的重点,显然不在此处。萧远微微颔首,示意钱明继续。
钱明会意,切换了幻灯片,画面变成了更细致的成本与效率分析图。“接下来,是本次汇报的重点,也是萧总特别关心的——自五月份起推行的内部资源整合措施的效果评估。”
会议室内的气氛更加专注了。
“首先,在仓储物流整合方面。”钱明指向一项数据,“我们将原本分散在贸易公司、BP机业务乃至地产板块的独立仓库进行了区域性合并,并建立了统一的物流调度中心。第二季度,仅深圳、广州、上海三地的仓储租赁成本,就比第一季度下降了12%。同时,通过统一调度运输车辆,优化配送路线,物流运输费用环比下降了8%。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强调道,“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跨业务之间的物资调拨效率提升了约30%,以前需要层层审批、协调多日才能解决的紧急调货,现在基本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
坐在萧远下首的周伟华补充道:“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上个月BP机华东仓库一度缺货,就是从上海贸易仓库紧急调拨了一批包装材料救的急,要放在以前,至少得耽误三天。”
萧远点了点头,这正是在他运用【资源整合分析】功能后,提出的第一个优化方向。他看到系统界面上,关于仓储物流整合的这一项后面,悄然标记了一个绿色的“√”和“初步达标”的字样。
钱明继续汇报:“其次,在集中采购方面。集团成立了采购中心,对通用性强、采购量大的物资,如包装箱、标签、办公用品、部分电子元器件等,实行统一招标、集中采购。第二季度,这部分物资的综合采购成本,比第一季度分散采购时期下降了15%。而且,由于采购量集中,我们在供应商那里的话语权也增强了,付款账期得到了延长,改善了我们的现金流。”
负责BP机业务的赵经理忍不住插话:“这点确实明显。以前我们各自为战,同样的电阻电容,老苏(贸易公司)拿到的价格可能比我还低,现在统一谈,价格透明,质量也更稳定了。”电话那头的苏芷晴也传来声音表示赞同。
萧远注意到,系统中“集中采购”项的后面,也出现了“√”和“效益显着”的评价。他心中微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汇聚起来,就是可观的利润和更强的竞争力。这比单纯追逐市场热点、盲目扩张,更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钱明推了推眼镜,翻到下一页,“在行政管理费用控制上。我们推行了无纸化办公倡议,减少了不必要的打印;统一了各部门的差旅和接待标准;优化了总部能源管理。第二季度,集团总部的行政管理费用,在业务规模显着扩大的背景下,环比仅微增3%,远低于收入增幅,费用率实际上是下降的。”
这时,负责地产板块的新晋高管,一位姓李的总经理开口道:“萧总,我们地产板块虽然刚起步,但也感受到了整合的好处。比如一些基建用的通用建材,通过集团的采购中心统一采购,成本比市场价低了近一成,而且质量有保障。”
萧远微笑着点头,鼓励道:“很好,这说明整合的思路是正确的,需要坚持和深化。”他看向众人,“听到这些具体的成绩,我很欣慰。这不仅仅是节省了多少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我们远航集团正在从一个快速成长但可能有些‘粗放’的企业,向一个注重内部协同、追求精细化运营的现代化企业迈进。这是比单纯赚多少钱更宝贵的财富。”
他肯定了钱明的汇报,然后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变得深沉而有力:“但是,各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开始,是‘初见成效’。”
他站起身,走到幕布前,用手点了点那些代表成本下降的百分比数字:“这些数字,证明了我们方向的正确。但它也提醒我们,过去我们的内部管理存在多少可以优化的空间?我们是否满足于这百分之十几的下降?远远不够!”
他转身,面向所有高管:“仓储合并了,但我们的库存周转率是否达到了行业最优水平?集中采购降低了成本,但我们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是否健全?能否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供应链风险?费用控制住了,但我们的业务流程是否已经是最优、最高效的?还有,信息共享机制虽然建立了,但各部门之间是否真正打破了壁垒,做到了知识和经验的顺畅流动?”
萧远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让刚刚有些松懈的会场气氛重新变得凝重而充满思考。高管们纷纷拿起本子记录。
“伟华,”萧远点名。
“萧总。”周伟华立刻应声。
“接下来,我们的管理深化工作要进入第二阶段。由你牵头,联合财务、人力、以及各业务线负责人,成立一个‘运营效率提升小组’。”萧远指示道,“任务就是针对我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优化。不要怕暴露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解决问题。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让我们的整体运营效率,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台阶!”
“明白,萧总。会后我立即着手准备。”周伟华郑重点头,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另外,”萧远坐回位置,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资源整合的思维,不能只局限于内部。我们的贸易网络、我们的销售渠道、甚至我们未来可能投资或合作的企业,都可以看作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如何将这些内外资源更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更强的协同效应,甚至构建我们自己的‘生态圈’,这应该是大家,特别是各位业务负责人,需要长期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生态圈”这个概念,在1996年的中国企业界还相当新颖,在座的高管们有些露出思索的表情,有些则若有所悟。他们再次感受到这位年轻老板思维的前瞻性。
“张工,”萧远看向列席会议的研发中心负责人。
“萧总。”张工立刻坐直了身体。
“研发中心是集团的未来引擎。你们的‘双轨制’技术路径已经确定,集团会保障你们的投入。但同样,研发工作本身,也有一个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的问题。如何将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领域?如何促进硬件和软件团队、BP机迭代团队和GSM预研小组之间的知识分享?这些课题,希望你也多思考。”
“是,萧总!我们一定加强内部管理和协同。”张工认真回答。
会议的最后,萧远再次肯定了大家第二季度的工作成绩,特别是为内部整合付出努力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他强调:“省钱就是赚钱,效率就是生命。我们既要敢于在市场开疆拓土,也要善于在内部精耕细作。只有这样,远航这艘大船,才能行稳致远。”
季度经营分析会在一片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的氛围中结束。高管们陆续离开会议室,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刚才会议的内容,明显感受到了集团管理风格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萧远和周伟华、钱明最后走出会议室。
“伟华,效率提升小组要尽快搭起架子,找真正懂行、敢干事的人。”萧远叮嘱道。
“放心,萧总,我心里有几个人选。”周伟华答道,“另外,萧总,您刚才提到的‘生态圈’的想法,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是不是可以让我们战略部先做一些初步的研究?”
“可以。”萧远赞许地点头,“思路可以放开阔一些,不仅限于我们现有的业务。甚至可以关注一下国外,比如美国硅谷那边,一些新兴的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模式。”
“好的,我明白了。”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萧远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季度财报的良好数据,尤其是内部整合显现的成效,让他心中踏实了不少。这证明了他凭借系统辅助做出的管理决策是有效的,集团的发展基础正在变得更加坚实。
他下意识地调出系统界面,LV25的经验条,随着这次重要会议的顺利召开和整合措施的初步成功,似乎又清晰地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他能感觉到,距离下一次升级,已经不远了。而LV30将解锁的【行业趋势预测】功能,无疑将为他接下来谋划的重大战略转向,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
内部管理的优化为“固本”,而下一步对未来的投资则是“培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桌上的内部电话响了起来,是秘书的声音:“萧总,夫人来电话,问您中午是否能回去吃饭?说小文和小武好像有点认人了,老是盯着门口看。”
萧远的心瞬间变得柔软,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事业的进展固然令人振奋,但家庭的温暖才是他奋斗的最终归宿和永恒的动力。
“告诉婷婷,我马上回去。”
他挂断电话,收拾好桌面。集团的整合初见成效,未来的蓝图正在心中慢慢勾勒,而此刻,他只想尽快回到妻儿身边,享受那份平淡而真实的幸福。他知道,只有平衡好事业与家庭,他这艘重新启航的人生巨轮,才能真正驶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