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下旬的北京,深秋的寒意已经相当明显。萧远和周伟华走出首都机场,一阵凛冽的北风扑面而来,与一周前上海那种湿润温和的气候形成鲜明对比。
“北京到底是北方,这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周伟华紧了紧风衣领口,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结成白雾。他作为北京人,对这样的气候再熟悉不过,但还是下意识地打了个寒颤。
萧远倒是神情自若,他打量着机场外略显陈旧的设施,与上海虹桥机场的现代化形成对比。“气候不同,商业环境也会大不相同。伟华,这次就看你的了。”
两人坐上前来接机的轿车——这次是通过周伟华的关系从部委借调的一辆黑色桑塔纳,驶向市区。
“萧总,我已经约好了几位老熟人。”周伟华在车上开始汇报行程,“明天上午先去见发改委信息中心的王处长,他是我大学同学的姐夫,在政策研究方面很有见地。下午约了建设部规划研究院的刘副总工,他对北京的城市规划门清。”
萧远点点头,目光投向窗外。90年代中期的北京,城市建设的速度明显不及上海,街道两旁多是低矮的平房和旧式板楼,偶尔有几栋新建的高层建筑点缀其间,但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厚重,甚至有些保守。
“系统,启动【行业趋势预测】,分析北京房地产市场未来三年发展趋势。”萧远在心中默念。
系统界面展开,数据流动:
【分析中...分析完成】
【区域:北京】
【时间范围:1996-1998年】
【发展趋势:高速增长,但波动性大于上海】
【增长概率:85%】
【关键驱动因素:政治中心效应、国企改革带来的土地释放、亚运会后续效应】
【风险提示:政策敏感性极高,关系网络复杂,建议谨慎切入】
“波动性大于上海...”萧远若有所思。这与他的直觉判断一致——北京市场受政策影响更大,不确定性也更强。
周伟华继续说道:“北京和上海最大的不同是,这里最值钱的不是地段,而是信息。谁先知道政策动向,谁就能占得先机。”
萧远表示认同:“所以我们第一步不是看地,而是看人。”
第二天上午,两人如约来到国家计委(当时尚未改为发改委)办公大楼。这是一栋苏式建筑,庄重而略显陈旧。经过严格的门卫登记,他们被引到三楼的一间办公室。
王处长四十多岁,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书卷气很浓。见到周伟华,他热情地起身握手:“伟华,好久不见!上次见你还是在你和小玲的婚礼上呢。”
“王处长记性真好,那都是五年前的事了。”周伟华笑着回应,随后介绍萧远,“这位是我现在的老板,远航集团的萧远董事长。”
萧远上前一步,得体地递上名片:“王处长,久仰大名。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见面。”
王处长接过名片,仔细看了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远航集团...就是最近在深圳搞得风生水起的那家民营企业?听说你们在BP机和地产方面都很有一套啊。”
寒暄过后,王处长泡上茶,谈话转入正题。
“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王处长直言不讳,“市场很大,但水也很深。不像深圳是张白纸,可以随意描绘。北京每个区域、每块地背后都可能牵扯到复杂的利益关系。”
他拿出一份内部资料,上面有北京城市规划的简图:“目前开发热点主要是亚运村周边和朝阳CBD规划区,但竞争非常激烈。不少项目背后都有深厚的背景。”
萧远认真倾听,不时提问:“王处长,您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外来企业,应该如何切入北京市场?”
王处长沉吟片刻:“两条路。一是与有实力的本地企业合作,借船出海;二是从边缘入手,比如做一些旧城改造项目,虽然利润薄些,但阻力小,也能积累经验。”
会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王处长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内部信息,包括即将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和未来三年的土地供应计划。
告辞后,坐在车上的周伟华感慨道:“王处长还是老样子,实在人,不说虚的。”
萧远点头:“他提到的旧城改造思路值得考虑。系统,对北京旧城改造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中...】
【旧城改造项目:政治风险低,资金回流慢,品牌建设价值高】
【建议:可选择小规模项目试水,重点考察崇文、宣武等区域】
下午,他们见到了建设部规划研究院的刘副总工。与王处长的书卷气不同,刘副总工更加务实,直接带他们去看了一张巨大的北京城市规划图。
“北京的发展是摊大饼式,一圈圈往外扩。”刘副总工拿着指挥棒在地图上指点,“目前二环内以保护为主,开发有限制;三环到四环是热点;四环外有大片土地,但配套不足。”
他特别指出一点:“北京地产开发有个特点,很多好地块并不公开招拍挂,而是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给了有背景的企业。”
这句话让萧远心中一凛。这意味着在北京,光有资金实力还不够,人脉和背景同样重要。
“刘总,如果我们想参与北京的住房改革试点项目,有可能吗?”萧远问道。
刘副总工看了萧远一眼,眼中带着赞赏:“萧总消息很灵通啊。住房改革试点确实是下一步的重点,但这类项目多半会优先考虑有国企背景的开发单位。”
会谈结束后,萧远和周伟华驾车在北京城里转悠。与上海浦东的大兴土木不同,北京的建设显得更加分散和有控制。他们特意去了刘副总工提到的几个热点区域,包括朝阳CBD规划区和亚运村周边。
“感觉如何?”周伟华问道。
萧远沉吟道:“与上海相比,北京市场更加谨慎和内敛。在这里,冲动是魔鬼。”
傍晚时分,周伟华带萧远来到一家隐藏在东四胡同里的私人菜馆。这里不对外营业,只接待熟客,环境雅致私密。
“这里是几位大院子弟开的,不少有头有脸的人常来。”周伟华低声介绍,“我约了两位发小,他们现在在不同的部委工作,虽然职位不高,但消息灵通。”
不一会儿,周伟华的两位朋友先后到达。张志强在财政部税政司,李建国在国资局企业司。两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处级干部,在北京这个厅局级多如牛毛的城市里不算什么,但确实如周伟华所说,处于信息的关键节点。
几杯酒下肚,谈话氛围轻松了许多。
“伟华,你们远航集团现在名气不小啊。”张志强说道,“前段时间我们司里讨论民营企业税负问题,还有人拿你们当典型案例呢。”
萧远心中一动:“张处长,请问是对我们有利还是不利的讨论?”
张志强笑了笑:“放心,是正面的。你们规范经营,依法纳税,是民营企业的典范。”
李建国接话道:“不过在北京做生意,光规范经营还不够。你们知道京城地产界的‘三李四王’吗?”
萧远和周伟华摇头表示不知。
“这是北京地产界的七位大佬,个个背景深厚。”李建国压低声音,“特别是李志强和李宏伟这两位,一个号称‘太子党’,一个有着军方背景,掌控着北京大半的好地块。”
周伟华皱眉:“这么复杂?”
“比这复杂多了。”张志强接口,“北京的地产圈,说白了就是关系圈。没有引路人,带着钱都找不到门。”
晚餐结束后,在回酒店的路上,萧远一直沉默不语。
“萧总,是不是觉得北京水太深?”周伟华试探着问。
萧远摇头:“正好相反,我觉得很有挑战性。系统,对今晚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给出北京市场进入策略建议。”
系统界面迅速生成报告:
【信息整合完成】
【建议策略: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具体建议:1.以小规模旧城改造项目立足以示好政府;2.与有实力的本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3.重点发展政商关系网络;4.利用通信业务优势,先以信息化项目打入部委市场】
第二天,萧远让周伟华联系了一家本地的咨询公司,获取更加市场化的信息。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走访了北京的几家大型商场和电子市场,考察消费环境和BP机市场。
与深圳和上海相比,北京的商业氛围确实不同。商场里国有品牌占主导,消费者更加理性保守。在电子市场,BP机的品牌和款式也不及南方城市丰富。
“系统,分析远航通信在北京市场的机会。”
【分析中...北京BP机市场饱和度低于深圳、上海15%,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高,需差异化营销策略】
【建议:可推出针对北京市场的特色服务,如政策信息推送等】
下午,萧远和周伟华会面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周伟华父亲的老战友之子,现在在某重要部门任职的赵司长。这次会面安排在一家僻静的茶室,赵司长只给了他们二十分钟时间。
“北京欢迎有实力的企业,但一定要遵守规矩。”赵司长言简意赅,“给你们一个建议:先做朋友,再谈生意。”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却让萧远深思良久。
三天的北京之行即将结束。临行前的晚上,萧远和周伟华在酒店房间里总结这次考察的收获。
“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市场更加封闭,但也更加稳定。”萧远站在窗前,望着北京稀疏的夜景,“在这里,急躁冒进是致命的。”
周伟华点头同意:“我联系了几家有一定背景但实力中等的本地开发商,可以进一步接触。另外,王处长提到的那几个旧城改造项目,我觉得可以认真考虑。”
萧远转身:“伟华,北京分公司由你牵头,但策略要调整。我们不急着做地产开发,先从信息化建设和贸易入手。你物色一个擅长政商关系的本地人做总经理,我们要低调融入这个市场。”
“明白。”周伟华记下要点,“与上海高举高打不同,北京我们要润物细无声。”
萧远笑了笑:“总结得精辟。北京是一盘需要耐心下的棋,急不得。”
系统界面适时弹出提示:
【北京市场分析报告已完成】
【建议:前期以信息收集和关系建立为主,可考虑在中央村附近设立办事处,便于接触政策资源和高校人才】
第二天前往机场的路上,萧远最后看了一眼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与上海的外向张扬不同,北京的内敛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明白,要在这里扎根,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和更多的耐心。
飞机起飞后,萧远对周伟华说:“回去后,我们要重新制定北京战略。这里不是上海,不能照搬同样的模式。”
周伟华表示同意:“我会尽快物色合适的本地人才。北京的关系网盘根错节,必须有个知根知底的引路人。”
萧远闭上眼睛,脑海中开始规划远航集团在京城的发展蓝图。这是一盘需要精心布局的棋,而他现在才刚刚落下第一子。
飞机穿越云层,向着南方飞去。萧远知道,下一次再来北京时,远航集团将在这里真正开始它的京城征程。而这一征程,注定与上海截然不同,也更加充满挑战。
“北京到底是北方,这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周伟华紧了紧风衣领口,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结成白雾。他作为北京人,对这样的气候再熟悉不过,但还是下意识地打了个寒颤。
萧远倒是神情自若,他打量着机场外略显陈旧的设施,与上海虹桥机场的现代化形成对比。“气候不同,商业环境也会大不相同。伟华,这次就看你的了。”
两人坐上前来接机的轿车——这次是通过周伟华的关系从部委借调的一辆黑色桑塔纳,驶向市区。
“萧总,我已经约好了几位老熟人。”周伟华在车上开始汇报行程,“明天上午先去见发改委信息中心的王处长,他是我大学同学的姐夫,在政策研究方面很有见地。下午约了建设部规划研究院的刘副总工,他对北京的城市规划门清。”
萧远点点头,目光投向窗外。90年代中期的北京,城市建设的速度明显不及上海,街道两旁多是低矮的平房和旧式板楼,偶尔有几栋新建的高层建筑点缀其间,但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厚重,甚至有些保守。
“系统,启动【行业趋势预测】,分析北京房地产市场未来三年发展趋势。”萧远在心中默念。
系统界面展开,数据流动:
【分析中...分析完成】
【区域:北京】
【时间范围:1996-1998年】
【发展趋势:高速增长,但波动性大于上海】
【增长概率:85%】
【关键驱动因素:政治中心效应、国企改革带来的土地释放、亚运会后续效应】
【风险提示:政策敏感性极高,关系网络复杂,建议谨慎切入】
“波动性大于上海...”萧远若有所思。这与他的直觉判断一致——北京市场受政策影响更大,不确定性也更强。
周伟华继续说道:“北京和上海最大的不同是,这里最值钱的不是地段,而是信息。谁先知道政策动向,谁就能占得先机。”
萧远表示认同:“所以我们第一步不是看地,而是看人。”
第二天上午,两人如约来到国家计委(当时尚未改为发改委)办公大楼。这是一栋苏式建筑,庄重而略显陈旧。经过严格的门卫登记,他们被引到三楼的一间办公室。
王处长四十多岁,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书卷气很浓。见到周伟华,他热情地起身握手:“伟华,好久不见!上次见你还是在你和小玲的婚礼上呢。”
“王处长记性真好,那都是五年前的事了。”周伟华笑着回应,随后介绍萧远,“这位是我现在的老板,远航集团的萧远董事长。”
萧远上前一步,得体地递上名片:“王处长,久仰大名。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见面。”
王处长接过名片,仔细看了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远航集团...就是最近在深圳搞得风生水起的那家民营企业?听说你们在BP机和地产方面都很有一套啊。”
寒暄过后,王处长泡上茶,谈话转入正题。
“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王处长直言不讳,“市场很大,但水也很深。不像深圳是张白纸,可以随意描绘。北京每个区域、每块地背后都可能牵扯到复杂的利益关系。”
他拿出一份内部资料,上面有北京城市规划的简图:“目前开发热点主要是亚运村周边和朝阳CBD规划区,但竞争非常激烈。不少项目背后都有深厚的背景。”
萧远认真倾听,不时提问:“王处长,您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外来企业,应该如何切入北京市场?”
王处长沉吟片刻:“两条路。一是与有实力的本地企业合作,借船出海;二是从边缘入手,比如做一些旧城改造项目,虽然利润薄些,但阻力小,也能积累经验。”
会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王处长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内部信息,包括即将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和未来三年的土地供应计划。
告辞后,坐在车上的周伟华感慨道:“王处长还是老样子,实在人,不说虚的。”
萧远点头:“他提到的旧城改造思路值得考虑。系统,对北京旧城改造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中...】
【旧城改造项目:政治风险低,资金回流慢,品牌建设价值高】
【建议:可选择小规模项目试水,重点考察崇文、宣武等区域】
下午,他们见到了建设部规划研究院的刘副总工。与王处长的书卷气不同,刘副总工更加务实,直接带他们去看了一张巨大的北京城市规划图。
“北京的发展是摊大饼式,一圈圈往外扩。”刘副总工拿着指挥棒在地图上指点,“目前二环内以保护为主,开发有限制;三环到四环是热点;四环外有大片土地,但配套不足。”
他特别指出一点:“北京地产开发有个特点,很多好地块并不公开招拍挂,而是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给了有背景的企业。”
这句话让萧远心中一凛。这意味着在北京,光有资金实力还不够,人脉和背景同样重要。
“刘总,如果我们想参与北京的住房改革试点项目,有可能吗?”萧远问道。
刘副总工看了萧远一眼,眼中带着赞赏:“萧总消息很灵通啊。住房改革试点确实是下一步的重点,但这类项目多半会优先考虑有国企背景的开发单位。”
会谈结束后,萧远和周伟华驾车在北京城里转悠。与上海浦东的大兴土木不同,北京的建设显得更加分散和有控制。他们特意去了刘副总工提到的几个热点区域,包括朝阳CBD规划区和亚运村周边。
“感觉如何?”周伟华问道。
萧远沉吟道:“与上海相比,北京市场更加谨慎和内敛。在这里,冲动是魔鬼。”
傍晚时分,周伟华带萧远来到一家隐藏在东四胡同里的私人菜馆。这里不对外营业,只接待熟客,环境雅致私密。
“这里是几位大院子弟开的,不少有头有脸的人常来。”周伟华低声介绍,“我约了两位发小,他们现在在不同的部委工作,虽然职位不高,但消息灵通。”
不一会儿,周伟华的两位朋友先后到达。张志强在财政部税政司,李建国在国资局企业司。两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处级干部,在北京这个厅局级多如牛毛的城市里不算什么,但确实如周伟华所说,处于信息的关键节点。
几杯酒下肚,谈话氛围轻松了许多。
“伟华,你们远航集团现在名气不小啊。”张志强说道,“前段时间我们司里讨论民营企业税负问题,还有人拿你们当典型案例呢。”
萧远心中一动:“张处长,请问是对我们有利还是不利的讨论?”
张志强笑了笑:“放心,是正面的。你们规范经营,依法纳税,是民营企业的典范。”
李建国接话道:“不过在北京做生意,光规范经营还不够。你们知道京城地产界的‘三李四王’吗?”
萧远和周伟华摇头表示不知。
“这是北京地产界的七位大佬,个个背景深厚。”李建国压低声音,“特别是李志强和李宏伟这两位,一个号称‘太子党’,一个有着军方背景,掌控着北京大半的好地块。”
周伟华皱眉:“这么复杂?”
“比这复杂多了。”张志强接口,“北京的地产圈,说白了就是关系圈。没有引路人,带着钱都找不到门。”
晚餐结束后,在回酒店的路上,萧远一直沉默不语。
“萧总,是不是觉得北京水太深?”周伟华试探着问。
萧远摇头:“正好相反,我觉得很有挑战性。系统,对今晚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给出北京市场进入策略建议。”
系统界面迅速生成报告:
【信息整合完成】
【建议策略: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具体建议:1.以小规模旧城改造项目立足以示好政府;2.与有实力的本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3.重点发展政商关系网络;4.利用通信业务优势,先以信息化项目打入部委市场】
第二天,萧远让周伟华联系了一家本地的咨询公司,获取更加市场化的信息。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走访了北京的几家大型商场和电子市场,考察消费环境和BP机市场。
与深圳和上海相比,北京的商业氛围确实不同。商场里国有品牌占主导,消费者更加理性保守。在电子市场,BP机的品牌和款式也不及南方城市丰富。
“系统,分析远航通信在北京市场的机会。”
【分析中...北京BP机市场饱和度低于深圳、上海15%,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高,需差异化营销策略】
【建议:可推出针对北京市场的特色服务,如政策信息推送等】
下午,萧远和周伟华会面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周伟华父亲的老战友之子,现在在某重要部门任职的赵司长。这次会面安排在一家僻静的茶室,赵司长只给了他们二十分钟时间。
“北京欢迎有实力的企业,但一定要遵守规矩。”赵司长言简意赅,“给你们一个建议:先做朋友,再谈生意。”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却让萧远深思良久。
三天的北京之行即将结束。临行前的晚上,萧远和周伟华在酒店房间里总结这次考察的收获。
“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市场更加封闭,但也更加稳定。”萧远站在窗前,望着北京稀疏的夜景,“在这里,急躁冒进是致命的。”
周伟华点头同意:“我联系了几家有一定背景但实力中等的本地开发商,可以进一步接触。另外,王处长提到的那几个旧城改造项目,我觉得可以认真考虑。”
萧远转身:“伟华,北京分公司由你牵头,但策略要调整。我们不急着做地产开发,先从信息化建设和贸易入手。你物色一个擅长政商关系的本地人做总经理,我们要低调融入这个市场。”
“明白。”周伟华记下要点,“与上海高举高打不同,北京我们要润物细无声。”
萧远笑了笑:“总结得精辟。北京是一盘需要耐心下的棋,急不得。”
系统界面适时弹出提示:
【北京市场分析报告已完成】
【建议:前期以信息收集和关系建立为主,可考虑在中央村附近设立办事处,便于接触政策资源和高校人才】
第二天前往机场的路上,萧远最后看了一眼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与上海的外向张扬不同,北京的内敛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明白,要在这里扎根,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和更多的耐心。
飞机起飞后,萧远对周伟华说:“回去后,我们要重新制定北京战略。这里不是上海,不能照搬同样的模式。”
周伟华表示同意:“我会尽快物色合适的本地人才。北京的关系网盘根错节,必须有个知根知底的引路人。”
萧远闭上眼睛,脑海中开始规划远航集团在京城的发展蓝图。这是一盘需要精心布局的棋,而他现在才刚刚落下第一子。
飞机穿越云层,向着南方飞去。萧远知道,下一次再来北京时,远航集团将在这里真正开始它的京城征程。而这一征程,注定与上海截然不同,也更加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