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平稳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与北京干冷的北风不同,上海的冬天是那种沁入骨髓的湿冷,空气中弥漫着黄浦江的水汽和这座城市特有的、混合着历史沉淀与蓬勃朝气的复杂气息。萧远此行是紧接着北京之后,马不停蹄地赶来上海,目的明确——视察刚刚完成升级搬迁的华东区域总部,并亲自见见苏芷晴这段时间在上海滩为远航招揽的本地精英。
车子行驶在街道上,萧远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即将迎来巨变的东方明珠。1994年初的上海,浦东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开发的重点还集中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制定层面,大规模的实质性建设高潮尚未完全到来。浦西依然是绝对的中心,淮海路、南京路繁华依旧,法桐树的叶子虽已落尽,但光秃的枝干依旧勾勒出优雅的街区轮廓。街边的橱窗里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国际品牌的踪迹,行人的穿着打扮也比北方城市更为时髦精致。一种蓄势待发的能量,潜藏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新办公室位于淮海路附近一栋二十层高的现代化写字楼内,远航集团租下了其中连续的三层。苏芷晴提前得到了消息,已经带着几位核心下属在楼下大堂等候。
“萧总,一路辛苦。”苏芷晴迎上前,她今天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藏青色职业套装,妆容精致,精神干练,比起在深圳总部时,眉宇间更多了几分独当一面的沉稳和自信。上海的这段开拓经历,显然让她成长迅速。
“芷晴,你更辛苦。这地方选得不错。”萧远笑着点头,目光扫过明亮宽敞、铺着大理石的大堂,以及衣着规范、举止专业的物业人员,对办公地点的第一印象很好。
“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方便业务开展。这边请。”苏芷晴引着萧远走向电梯。电梯内部是镜面和不锈钢材质,运行平稳迅速。
华东区域总部的新办公室占据了楼层的大部分面积,装修风格是现代简洁风,以浅色调为主,宽敞的开放式办公区用半高的隔断划分,既保证了空间的通透性,又兼顾了一定的私密性。大量的绿色植物点缀其间,靠窗的位置设置了一些舒适的休息区和咖啡角。整体环境明亮、高效且富有活力,已经完全看不出几个月前这里还只是一个联络处的雏形。
“装修方案是深圳总部设计部定的基调,我们根据上海这边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微调。目前行政、财务、市场、项目、公关等核心部门已经基本配置齐全,员工大部分已经到位开始熟悉业务。”苏芷晴一边引导萧远参观,一边介绍。
萧远边走边看,不时点头。他看到工位上的员工们虽然大多面容尚新,但精神状态饱满,工作秩序井然,显然苏芷晴在团队搭建和管理上下了功夫。
“最重要的是人。你之前在电话里提到的那几位关键人选,都到了吗?”萧远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上海市场水深,没有熟悉本地游戏规则的得力干将,光有钱和战略是远远不够的。
“都安排好了,在会议室等您。”苏芷晴答道,引着萧远走向一间名为“浦江”的中型会议室。
推开厚重的实木会议室门,里面已经坐了四位男女。见到萧远和苏芷晴进来,他们立刻停止了低声交谈,齐刷刷地站了起来,目光聚焦在萧远身上。尽管可能已经对萧远的年轻有所耳闻,但亲眼见到这位掌控着数亿资产、在深圳和苏联贸易中创下传奇的集团老板竟然如此年轻(刚满22岁),他们眼中还是难以抑制地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被职业性的恭敬和好奇所取代。
“各位,这位就是我们远航集团的董事长,萧远先生。”苏芷晴侧身介绍,然后转向萧远,依次介绍道:“萧总,这四位是我们华东总部新聘任的核心管理层。这位是李明宇,负责市场拓展部;孙启明,负责政府关系与战略发展部;赵晓曼,负责公共关系与品牌部;陈志远,负责项目开发部。”
萧远脸上露出温和而有力的笑容,走上前去,主动伸出手与每一位逐一用力相握,目光真诚地与他们交流。
“李总监,你好,听说你在上海消费品市场有很深的资历。”
“孙总监,辛苦了,上海的关系维护是重中之重。”
“赵经理,你好,远航在上海的品牌形象要靠你打造了。”
“陈经理,项目开发是实打实的硬仗,期待你的表现。”
简单的寒暄和握手,萧远展现出的沉稳气度和与年龄不符的成熟,让四位新晋高管最初的些许疑虑消散了不少。他们能感觉到,这位年轻的老板并非等闲之辈。
众人落座,椭圆形会议桌,萧远自然坐在主位,苏芷晴坐在他左手边,四位总监分坐两侧。
“各位,欢迎加入远航集团这个大家庭。”萧远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首先,我代表集团,对各位的加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我相信芷晴总经理已经向各位介绍了远航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战略。今天我来,一是看看我们的新家,二是想当面听听各位对上海市场、对各自负责领域的看法,以及,更重要的是,想和大家一起明确我们华东总部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继续说道:“远航集团从广东起家,靠贸易完成了原始积累。但现在,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做一个成功的贸易公司。我们的目标是扎根实业,布局全国,成为一家有核心技术、有品牌影响力、有社会责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未来远东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枢纽。在这里,我们远航不仅要立足,更要发展,要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这番话格局宏大,目标明确,让在座几位在上海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精英也不禁为之动容。他们原本或许以为这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南方暴发户企业来上海试水,但萧远的这番话,表明了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雄心。
“萧总,我先谈谈我对上海市场的初步看法。”市场总监李明宇率先开口。他约莫三十五岁年纪,戴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但眼神锐利,“上海市场容量巨大,消费能力强,但竞争也异常激烈。国际品牌、本土国企、新兴民企,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我们远航作为新进入者,直接硬碰硬并非上策。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差异化切入’的策略。比如,利用我们集团在通信产品研发上的优势(他指的是正在研发的BP机),结合上海消费者追求时髦、注重品质的特点,进行精准营销。同时,我们的贸易业务,可以侧重进口一些上海市场稀缺、但具有潜力的海外优质消费品,避开主流红海市场。”
萧远认真听着,不时点头。李明宇的分析很务实,符合市场规律。“差异化切入,很好。具体选品和市场推广方案,需要你做详细的可行性报告。集团会给予充分的资源支持。”
接着,政府关系总监孙启明发言。他年纪稍长,约莫四十出头,身材微胖,面容和善,但眼神中透着精明和谨慎。他说话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萧总,苏总。上海的情况比较特殊,政策执行规范,但也讲究程序和人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尽快熟悉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和流程,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目前我们已经初步与区里的招商、规划等部门建立了联系。接下来,重点是关注浦东新区的政策动态。我得到一些信息,浦东接下来会有一些大的项目规划和土地出让计划,我们需要提前研究,做好准备。另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进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也是我们需要积极争取的。”
孙启明的话说得很实在,点出了在上海发展的关键——规则和前瞻性。萧远特别留意到他提到的浦东项目信息,这与苏芷晴之前的汇报以及他记忆中的历史走向吻合。“孙总监说得对。政府关系不是搞庸俗关系学,而是要合法合规地争取发展空间,及时了解政策导向。浦东是重点,你要投入主要精力跟进。有任何需要集团层面协调的,直接向苏总或者我汇报。”
这时,萧远心念微动,看似随意地扫过孙启明和李明宇,悄然启动了系统的【人脉扫描】功能。对于这些即将委以重任的核心骨干,尤其是在上海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必要的谨慎不可或缺。意识中,系统界面迅速给出反馈:
【扫描目标:孙启明】
能力评估:政府关系处理 85/100,风险预判 80/100,人脉网络 82/100
诚信度: 84/100(原则性较强,注重稳妥,对潜在风险敏感)
当前需求/倾向:希望在新平台获得重用,稳定开展业务,规避政治风险;对浦东开发机遇有敏锐嗅觉。
【扫描目标:李明宇】
能力评估:市场分析 87/100,营销策划 83/100,团队管理 80/100
诚信度: 82/100(有职业抱负,看重发展空间和绩效回报)
当前需求/倾向:渴望在更大的平台上验证自己的市场策略,对新兴消费品类有浓厚兴趣。
扫描结果让萧远基本放心。两人的能力和诚信度都在良好以上,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方向一致。虽然诚信度并非顶尖(90以上),但在商业社会中,有合理个人诉求的职业经理人更为真实可信。只要公司能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公平的回报,他们的能力和精力就会为公司所用。
轮到公关经理赵晓曼,一位三十岁左右,气质优雅、谈吐得体的女性。她微笑着说:“萧总,我关注的是远航品牌在上海的塑造。目前上海公众和媒体对远航的认知可能还比较模糊,或者仅限于‘有钱的南方公司’。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品牌传播计划。短期目标,是提升远航集团的知名度和正面形象,可以与本地有影响力的媒体建立合作,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中长期目标,是当我们的产品(如通信设备)或项目(如地产)落地时,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舆论基础。关键是要突出我们‘务实、创新、负责任’的企业特质。”
萧远赞赏地点点头:“赵经理的思路很清晰。品牌建设是长期工程,需要耐心和持续投入。我支持你的计划。特别是‘负责任’这一点,一定要强调。我们做生意,要赚取阳光下的利润,要回馈社会。”
最后是项目开发经理陈志远,他看起来最为年轻,不到三十岁,皮肤黝黑,手掌粗糙,像是常跑工地的人。他说话直接:“萧总,我负责项目开发,说白了就是拿地、跑报建、管施工。上海的土地资源紧张,公开市场上的优质地块竞争激烈。除了关注招拍挂,我们也要留意一些协议转让或者合作开发的机会,特别是浦东那边,有些地块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机会也可能更大。另外,上海的建筑规范、环保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必须组建一支非常专业的工程管理团队,确保项目合规、高效推进。”
陈志远的话很实在,点出了地产开发一线的核心问题。萧远说:“陈经理是实干型人才,很好。项目开发是集团未来的重要引擎,但在上海,我们尤其要强调‘稳健’和‘规范’。宁慢勿错。你和孙总监要紧密配合,政策和程序层面的事情,多沟通。”
听完四位的简要汇报,萧远对上海团队的基本面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苏芷晴的眼光不错,这几位总监各有所长,组合起来,覆盖了市场、政府、品牌、项目等关键环节,而且都对上海市场有相当的了解。
萧远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做出了总结性的发言,语气变得更加凝重:“各位刚才都谈得非常好,很有见地。这让我对远航在上海的发展更有信心。在这里,我想再强调几点,也算是我们华东总部未来工作的基本原则。”
所有人都凝神静听。
“第一,融入本地,但坚守内核。我们要充分尊重上海的市场规则、商业文化和政策环境,要虚心向本地的优秀企业学习,要善于利用本地的人才和资源。但是,远航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不能丢。我们强调诚信、创新、效率、共享,这些原则,在任何地方都不能打折扣。”
“第二,战略耐心,杜绝冒进。上海机会很多,诱惑也很多。但我要求大家,特别是各位总监,一定要有战略耐心。不要看到别人赚快钱就眼红,不要为了短期利益去触碰红线。每一个决策,特别是重大投资决策,都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风险评估。我们要的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第三,团队协作,形成合力。你们四位,各管一摊,但绝不是各自为战。市场拓展需要政府关系的支持,项目开发需要品牌形象的铺垫,而所有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高效的内部协同。芷晴总经理是华东总部的总负责人,你们要紧密团结在苏总周围,形成合力。我不希望听到部门墙林立、内耗严重的情况出现。”
萧远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合规经营,廉洁自律。这是我,以及远航集团的底线,也是高压线,任何人不得触碰。在业务往来中,要堂堂正正,阳光透明。我不希望任何一位远航的员工,因为经济问题倒下。集团会建立完善的审计和监督机制,为大家创造一个公平、干净的工作环境。如果有人觉得做不到,现在就可以提出来。”
这番话掷地有声,既描绘了宏伟蓝图,也划出了清晰的红线。四位总监神色一凛,纷纷表态:“请萧总放心,我们一定恪尽职守,遵守公司规定。”
萧远的脸色缓和下来,重新露出笑容:“好!我相信各位的能力,也相信各位的职业操守。远航集团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上海是我们全国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在这里,你们将拥有广阔的舞台。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坚信,远航的旗帜,必将在上海滩高高飘扬!”
会议结束后,萧远在苏芷晴的陪同下,又到各个办公区走了走,和普通员工简单交流了几句,勉励大家安心工作,与公司共同成长。
回到苏芷晴的总经理办公室,萧远站在落地窗前,眺望着浦西的城市景观。虽然还看不到浦东那边大工地的情景,但他知道,历史的浪潮正在那个方向涌动。
“芷晴,这支队伍搭得不错。你功不可没。”萧远转过身,对苏芷晴说。
苏芷晴给萧远倒了杯水,笑了笑:“主要还是萧总您和集团的实力吸引了他们。我只是做了该做的筛选和沟通工作。接下来,就是如何让他们尽快融入,并产生战斗力了。”
“嗯。抓紧时间。如果浦东那边有合适的项目信息,要敢于接触,大胆设想,小心论证。资金方面,集团会优先支持上海。”萧远叮嘱道。他预感到,上海,特别是浦东,可能会成为远航在94年实现“根基深植”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今天见到的这支初步成型的本地化团队,就是叩开这扇机遇之门的钥匙。
“明白。”苏芷晴郑重点头,眼中闪烁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亮光。
萧远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上海滩,这座充满传奇和机遇的城市,远航集团,这艘来自南方的航船,已经在此抛下了最初的锚链。接下来,将是迎风破浪的征程。
车子行驶在街道上,萧远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即将迎来巨变的东方明珠。1994年初的上海,浦东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开发的重点还集中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制定层面,大规模的实质性建设高潮尚未完全到来。浦西依然是绝对的中心,淮海路、南京路繁华依旧,法桐树的叶子虽已落尽,但光秃的枝干依旧勾勒出优雅的街区轮廓。街边的橱窗里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国际品牌的踪迹,行人的穿着打扮也比北方城市更为时髦精致。一种蓄势待发的能量,潜藏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新办公室位于淮海路附近一栋二十层高的现代化写字楼内,远航集团租下了其中连续的三层。苏芷晴提前得到了消息,已经带着几位核心下属在楼下大堂等候。
“萧总,一路辛苦。”苏芷晴迎上前,她今天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藏青色职业套装,妆容精致,精神干练,比起在深圳总部时,眉宇间更多了几分独当一面的沉稳和自信。上海的这段开拓经历,显然让她成长迅速。
“芷晴,你更辛苦。这地方选得不错。”萧远笑着点头,目光扫过明亮宽敞、铺着大理石的大堂,以及衣着规范、举止专业的物业人员,对办公地点的第一印象很好。
“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方便业务开展。这边请。”苏芷晴引着萧远走向电梯。电梯内部是镜面和不锈钢材质,运行平稳迅速。
华东区域总部的新办公室占据了楼层的大部分面积,装修风格是现代简洁风,以浅色调为主,宽敞的开放式办公区用半高的隔断划分,既保证了空间的通透性,又兼顾了一定的私密性。大量的绿色植物点缀其间,靠窗的位置设置了一些舒适的休息区和咖啡角。整体环境明亮、高效且富有活力,已经完全看不出几个月前这里还只是一个联络处的雏形。
“装修方案是深圳总部设计部定的基调,我们根据上海这边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微调。目前行政、财务、市场、项目、公关等核心部门已经基本配置齐全,员工大部分已经到位开始熟悉业务。”苏芷晴一边引导萧远参观,一边介绍。
萧远边走边看,不时点头。他看到工位上的员工们虽然大多面容尚新,但精神状态饱满,工作秩序井然,显然苏芷晴在团队搭建和管理上下了功夫。
“最重要的是人。你之前在电话里提到的那几位关键人选,都到了吗?”萧远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上海市场水深,没有熟悉本地游戏规则的得力干将,光有钱和战略是远远不够的。
“都安排好了,在会议室等您。”苏芷晴答道,引着萧远走向一间名为“浦江”的中型会议室。
推开厚重的实木会议室门,里面已经坐了四位男女。见到萧远和苏芷晴进来,他们立刻停止了低声交谈,齐刷刷地站了起来,目光聚焦在萧远身上。尽管可能已经对萧远的年轻有所耳闻,但亲眼见到这位掌控着数亿资产、在深圳和苏联贸易中创下传奇的集团老板竟然如此年轻(刚满22岁),他们眼中还是难以抑制地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被职业性的恭敬和好奇所取代。
“各位,这位就是我们远航集团的董事长,萧远先生。”苏芷晴侧身介绍,然后转向萧远,依次介绍道:“萧总,这四位是我们华东总部新聘任的核心管理层。这位是李明宇,负责市场拓展部;孙启明,负责政府关系与战略发展部;赵晓曼,负责公共关系与品牌部;陈志远,负责项目开发部。”
萧远脸上露出温和而有力的笑容,走上前去,主动伸出手与每一位逐一用力相握,目光真诚地与他们交流。
“李总监,你好,听说你在上海消费品市场有很深的资历。”
“孙总监,辛苦了,上海的关系维护是重中之重。”
“赵经理,你好,远航在上海的品牌形象要靠你打造了。”
“陈经理,项目开发是实打实的硬仗,期待你的表现。”
简单的寒暄和握手,萧远展现出的沉稳气度和与年龄不符的成熟,让四位新晋高管最初的些许疑虑消散了不少。他们能感觉到,这位年轻的老板并非等闲之辈。
众人落座,椭圆形会议桌,萧远自然坐在主位,苏芷晴坐在他左手边,四位总监分坐两侧。
“各位,欢迎加入远航集团这个大家庭。”萧远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首先,我代表集团,对各位的加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我相信芷晴总经理已经向各位介绍了远航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战略。今天我来,一是看看我们的新家,二是想当面听听各位对上海市场、对各自负责领域的看法,以及,更重要的是,想和大家一起明确我们华东总部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继续说道:“远航集团从广东起家,靠贸易完成了原始积累。但现在,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做一个成功的贸易公司。我们的目标是扎根实业,布局全国,成为一家有核心技术、有品牌影响力、有社会责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未来远东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枢纽。在这里,我们远航不仅要立足,更要发展,要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这番话格局宏大,目标明确,让在座几位在上海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精英也不禁为之动容。他们原本或许以为这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南方暴发户企业来上海试水,但萧远的这番话,表明了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雄心。
“萧总,我先谈谈我对上海市场的初步看法。”市场总监李明宇率先开口。他约莫三十五岁年纪,戴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但眼神锐利,“上海市场容量巨大,消费能力强,但竞争也异常激烈。国际品牌、本土国企、新兴民企,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我们远航作为新进入者,直接硬碰硬并非上策。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差异化切入’的策略。比如,利用我们集团在通信产品研发上的优势(他指的是正在研发的BP机),结合上海消费者追求时髦、注重品质的特点,进行精准营销。同时,我们的贸易业务,可以侧重进口一些上海市场稀缺、但具有潜力的海外优质消费品,避开主流红海市场。”
萧远认真听着,不时点头。李明宇的分析很务实,符合市场规律。“差异化切入,很好。具体选品和市场推广方案,需要你做详细的可行性报告。集团会给予充分的资源支持。”
接着,政府关系总监孙启明发言。他年纪稍长,约莫四十出头,身材微胖,面容和善,但眼神中透着精明和谨慎。他说话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萧总,苏总。上海的情况比较特殊,政策执行规范,但也讲究程序和人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尽快熟悉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和流程,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目前我们已经初步与区里的招商、规划等部门建立了联系。接下来,重点是关注浦东新区的政策动态。我得到一些信息,浦东接下来会有一些大的项目规划和土地出让计划,我们需要提前研究,做好准备。另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进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也是我们需要积极争取的。”
孙启明的话说得很实在,点出了在上海发展的关键——规则和前瞻性。萧远特别留意到他提到的浦东项目信息,这与苏芷晴之前的汇报以及他记忆中的历史走向吻合。“孙总监说得对。政府关系不是搞庸俗关系学,而是要合法合规地争取发展空间,及时了解政策导向。浦东是重点,你要投入主要精力跟进。有任何需要集团层面协调的,直接向苏总或者我汇报。”
这时,萧远心念微动,看似随意地扫过孙启明和李明宇,悄然启动了系统的【人脉扫描】功能。对于这些即将委以重任的核心骨干,尤其是在上海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必要的谨慎不可或缺。意识中,系统界面迅速给出反馈:
【扫描目标:孙启明】
能力评估:政府关系处理 85/100,风险预判 80/100,人脉网络 82/100
诚信度: 84/100(原则性较强,注重稳妥,对潜在风险敏感)
当前需求/倾向:希望在新平台获得重用,稳定开展业务,规避政治风险;对浦东开发机遇有敏锐嗅觉。
【扫描目标:李明宇】
能力评估:市场分析 87/100,营销策划 83/100,团队管理 80/100
诚信度: 82/100(有职业抱负,看重发展空间和绩效回报)
当前需求/倾向:渴望在更大的平台上验证自己的市场策略,对新兴消费品类有浓厚兴趣。
扫描结果让萧远基本放心。两人的能力和诚信度都在良好以上,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方向一致。虽然诚信度并非顶尖(90以上),但在商业社会中,有合理个人诉求的职业经理人更为真实可信。只要公司能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公平的回报,他们的能力和精力就会为公司所用。
轮到公关经理赵晓曼,一位三十岁左右,气质优雅、谈吐得体的女性。她微笑着说:“萧总,我关注的是远航品牌在上海的塑造。目前上海公众和媒体对远航的认知可能还比较模糊,或者仅限于‘有钱的南方公司’。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品牌传播计划。短期目标,是提升远航集团的知名度和正面形象,可以与本地有影响力的媒体建立合作,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中长期目标,是当我们的产品(如通信设备)或项目(如地产)落地时,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舆论基础。关键是要突出我们‘务实、创新、负责任’的企业特质。”
萧远赞赏地点点头:“赵经理的思路很清晰。品牌建设是长期工程,需要耐心和持续投入。我支持你的计划。特别是‘负责任’这一点,一定要强调。我们做生意,要赚取阳光下的利润,要回馈社会。”
最后是项目开发经理陈志远,他看起来最为年轻,不到三十岁,皮肤黝黑,手掌粗糙,像是常跑工地的人。他说话直接:“萧总,我负责项目开发,说白了就是拿地、跑报建、管施工。上海的土地资源紧张,公开市场上的优质地块竞争激烈。除了关注招拍挂,我们也要留意一些协议转让或者合作开发的机会,特别是浦东那边,有些地块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机会也可能更大。另外,上海的建筑规范、环保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必须组建一支非常专业的工程管理团队,确保项目合规、高效推进。”
陈志远的话很实在,点出了地产开发一线的核心问题。萧远说:“陈经理是实干型人才,很好。项目开发是集团未来的重要引擎,但在上海,我们尤其要强调‘稳健’和‘规范’。宁慢勿错。你和孙总监要紧密配合,政策和程序层面的事情,多沟通。”
听完四位的简要汇报,萧远对上海团队的基本面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苏芷晴的眼光不错,这几位总监各有所长,组合起来,覆盖了市场、政府、品牌、项目等关键环节,而且都对上海市场有相当的了解。
萧远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做出了总结性的发言,语气变得更加凝重:“各位刚才都谈得非常好,很有见地。这让我对远航在上海的发展更有信心。在这里,我想再强调几点,也算是我们华东总部未来工作的基本原则。”
所有人都凝神静听。
“第一,融入本地,但坚守内核。我们要充分尊重上海的市场规则、商业文化和政策环境,要虚心向本地的优秀企业学习,要善于利用本地的人才和资源。但是,远航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不能丢。我们强调诚信、创新、效率、共享,这些原则,在任何地方都不能打折扣。”
“第二,战略耐心,杜绝冒进。上海机会很多,诱惑也很多。但我要求大家,特别是各位总监,一定要有战略耐心。不要看到别人赚快钱就眼红,不要为了短期利益去触碰红线。每一个决策,特别是重大投资决策,都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风险评估。我们要的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第三,团队协作,形成合力。你们四位,各管一摊,但绝不是各自为战。市场拓展需要政府关系的支持,项目开发需要品牌形象的铺垫,而所有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高效的内部协同。芷晴总经理是华东总部的总负责人,你们要紧密团结在苏总周围,形成合力。我不希望听到部门墙林立、内耗严重的情况出现。”
萧远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合规经营,廉洁自律。这是我,以及远航集团的底线,也是高压线,任何人不得触碰。在业务往来中,要堂堂正正,阳光透明。我不希望任何一位远航的员工,因为经济问题倒下。集团会建立完善的审计和监督机制,为大家创造一个公平、干净的工作环境。如果有人觉得做不到,现在就可以提出来。”
这番话掷地有声,既描绘了宏伟蓝图,也划出了清晰的红线。四位总监神色一凛,纷纷表态:“请萧总放心,我们一定恪尽职守,遵守公司规定。”
萧远的脸色缓和下来,重新露出笑容:“好!我相信各位的能力,也相信各位的职业操守。远航集团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上海是我们全国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在这里,你们将拥有广阔的舞台。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坚信,远航的旗帜,必将在上海滩高高飘扬!”
会议结束后,萧远在苏芷晴的陪同下,又到各个办公区走了走,和普通员工简单交流了几句,勉励大家安心工作,与公司共同成长。
回到苏芷晴的总经理办公室,萧远站在落地窗前,眺望着浦西的城市景观。虽然还看不到浦东那边大工地的情景,但他知道,历史的浪潮正在那个方向涌动。
“芷晴,这支队伍搭得不错。你功不可没。”萧远转过身,对苏芷晴说。
苏芷晴给萧远倒了杯水,笑了笑:“主要还是萧总您和集团的实力吸引了他们。我只是做了该做的筛选和沟通工作。接下来,就是如何让他们尽快融入,并产生战斗力了。”
“嗯。抓紧时间。如果浦东那边有合适的项目信息,要敢于接触,大胆设想,小心论证。资金方面,集团会优先支持上海。”萧远叮嘱道。他预感到,上海,特别是浦东,可能会成为远航在94年实现“根基深植”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今天见到的这支初步成型的本地化团队,就是叩开这扇机遇之门的钥匙。
“明白。”苏芷晴郑重点头,眼中闪烁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亮光。
萧远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上海滩,这座充满传奇和机遇的城市,远航集团,这艘来自南方的航船,已经在此抛下了最初的锚链。接下来,将是迎风破浪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