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技术破壁-《系统首富》

  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五日,星期一。当周伟华在北方为物流通道绞尽脑汁时,深圳科技园附近的“远见电子技术研发中心”小楼里,则弥漫着另一种紧张而专注的气氛。与贸易战线上的四处奔波、唇枪舌剑不同,这里安静得多,只有仪器发出的轻微嗡鸣、电烙铁接触焊点的滋滋声,以及偶尔的技术讨论。

  萧远站在实验室中央,看着工作台上那台已经初具雏形、但外壳还敞开着,露出里面密密麻麻元器件和绿色电路板的“远见牌”原型收音机。张明德工程师眉头紧锁,手里拿着万用表,正在测量某个点的电压。旁边围着两个年轻的技术员小刘和小王,眼神里带着求知和一丝焦虑。

  “还是不行。”张工放下表笔,叹了口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音质调到这个程度,再想提升,杂音就明显增大。功耗也是,想要灵敏度高,耗电就下不来。这几个参数像是跷跷板,顾此失彼。”他指着电路图上几个用红笔圈出来的部分,“传统的超外差式电路,我们优化得差不多了,看来是本身架构的限制。”

  小刘忍不住开口:“张工,我上次去华强北,听到一款索尼的随身听,音质特别好,还省电。咱们能不能借鉴一下他们的思路?”

  张工摇摇头,语气带着老一辈技术人的严谨:“索尼?那是国际大厂,用的肯定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甚至是定制芯片。我们现在的条件,连像样的集成电路都难搞到,更别说仿制了。还得从分立元器件上下功夫。”

  小王则提出:“那能不能在选频网络或者中放电路的结构上变一变?我看有些书里提到过双调谐回路或者更复杂的滤波器……”

  “理论上是可行,”张工没有否定年轻人的想法,“但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难保证,元器件的离散性影响也越大,不适合我们批量生产。我们要做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方案。”他转向一直沉默倾听的萧远,“萧经理,你看……这方向上的突破,可能需要点时间,甚至可能需要找到一些更特殊的元器件。”

  萧远点了点头,没有立刻说话。他理解张工的困境。在90年代初,国内民用电子技术基础薄弱,很多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而且信息闭塞,想要在底层电路设计上实现突破,确实困难重重。然而,他知道历史的走向,也知道未来的便携式收音机、随身听在音质和功耗上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这其中,除了集成电路的进步,前期在电路设计理念上的优化也功不可没。

  他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那块沉甸甸的电路板,仔细端详着。与此同时,他心念微动,视野中那个只有他能看到的系统界面悄然浮现。LV11的“深度资讯分析”功能被激活。他没有奢望系统能直接给出超越时代的芯片图纸,而是将问题聚焦在“1990年代初,便携式收音机电路性能优化(音质、功耗)的可能技术思路”上。

  系统界面闪烁了几下,似乎在进行信息检索和筛选。几秒钟后,几条简短、略显晦涩的信息流如同字幕般滚动出现,并非完整的方案,更像是一些关键术语和原理性提示:

  【信息碎片1:中频放大器选择性提升…可考虑引入陶瓷滤波器或低Q值双调谐回路耦合,平衡带宽与矩形系数…】

  【信息碎片2:高频头低噪声设计…关注高频晶体管特征频率ft及噪声系数NF…尝试共基-共射组合电路…】

  【信息碎片3:简易AGC(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利用二极管检波信号反馈控制中放增益,改善强信号阻塞和电池寿命…】

  【信息碎片4:电源效率…关注低压差稳压电路设计,减少无用功耗…】

  这些信息,对于完全的外行来说如同天书,但对于萧远这个拥有未来记忆和一定电子知识背景的人,以及对于张工这样的专业人士来说,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几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可能的方向。系统提供的并非具体电路图,而是指出了几个可以深入挖掘的技术路径关键词和核心矛盾平衡点。

  萧远放下电路板,故作沉思状,然后仿佛不经意地开口,语气带着些不确定:“张工,我前几天偶然翻看一些过期的国外电子技术期刊合订本(他早已准备好这套说辞),上面有些讨论,可能有点启发,也不知道对不对……”

  张工和两个年轻技术员都抬起头看向他。

  “比如,它提到在中频放大环节,除了单调谐回路,是不是可以考虑用那种……嗯,陶瓷滤波器?或者用Q值不是特别高的双调谐回路来耦合,说是能在保证一定带宽的同时,提高选择性,减少临频干扰带来的杂音?”萧远尽量用不那么专业的语言复述着系统提示。

  张工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陶瓷滤波器?对!我怎么把这个忘了!虽然成本稍高一点,但性能确实比LC回路稳定!还有双调谐回路,调整得当,选择性的确能上去!”他立刻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起来。

  萧远趁热打铁,继续“回忆”:“还有,关于耗电,文章里好像说,不能光盯着功放,高频头那块用的晶体管本身噪声要低,特征频率要高……叫什么ft?还有就是可以加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电路,根据信号强弱自动调整放大倍数,叫……AGC?这样强台不破音,弱台也能听清,整体耗电也平均了。”

  “AGC!自动增益控制!”小王兴奋地叫出声,“这个我知道!课本上学过,但实际电路没怎么搞过!萧经理,您看的哪本期刊?太有用了!”

  张工更是激动得站了起来,在实验室里来回踱步,嘴里念念有词:“陶瓷滤波器……低噪声高ft晶体管……简易AGC……对对对!这几个点抓得太准了!这就是当前架构下最能出效果的方向!萧经理,您这可真是……真是雪中送炭啊!”他看向萧远的眼神充满了惊讶和钦佩。他没想到这位年轻的老板,不仅懂商业,对技术前沿的嗅觉也如此敏锐!

  萧远谦虚地摆摆手:“我就是瞎看,记性比较好而已。具体怎么实现,还得靠你们这些专家。”

  “有方向就好办!”张工信心大增,立刻重新分配任务,“小刘,你负责查资料,重点找陶瓷滤波器的型号和供应商信息!小王,你跟我一起,我们先搭一个简易AGC电路的实验板,就从最经典的二极管检波控制中放偏置开始试!萧经理提供的这几个思路,把我们之前的盲点全都点到了!”

  接下来的几天,研发中心实验室的灯光几乎彻夜长明。有了明确的技术路径,团队的热情和效率空前高涨。张工宝刀未老,经验丰富,带领着年轻人反复试验、调试。遇到问题,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萧远也时常过来,虽然他不能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案,但他的鼓励和从系统那里偶尔“回忆”起的只言片语(往往是某个元器件的关键参数或者一个电路布局的注意事项),总能给团队带来新的灵感。

  六月十八日,星期四晚上。经过无数次调整和测试,新的电路板终于焊接调试完成。张工小心翼翼地将它接入原型机,接通电源。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张工缓缓转动调谐旋钮。喇叭里先是一阵轻微的电流声,然后,一个清晰、洪亮、几乎听不到背景杂音的电台播音传了出来!音质饱满,层次感比之前提升了一大截!

  “换一个弱台试试!”萧远提醒道。

  张工将旋钮转向频率刻度盘的边缘。之前,这里的声音总是微弱不清,夹杂着大量的“沙沙”声。而现在,虽然音量有所减小,但播音员的声音依然清晰可辨,背景噪声被抑制得非常出色!

  “AGC起作用了!”小王激动地指着示波器上显示的信号波形,“强信号时增益自动降低,波形没有削顶!弱信号时增益提升,声音出来了!”

  张工又用万用表测量了整机工作电流。“静态电流和强信号时的电流,比之前下降了将近15%!功耗优化效果明显!”

  实验室内爆发出了一阵小小的欢呼声!几个年轻人互相击掌,张工也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额头的皱纹都舒展开了。这个困扰他们近两周的技术瓶颈,终于被成功突破!

  萧远看着眼前兴奋的团队,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这次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验证了他利用系统辅助研发的可行模式——系统提供前沿思路和关键点指引,而具体的实现,则依靠张工这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年轻团队的执行力。这既发挥了系统的优势,又避免了过度依赖,培养了自身的技术力量。

  “大家辛苦了!”萧远提高声音,“这次突破意义重大!证明了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也证明了我们团队有能力解决难题!这个月奖金加倍!”

  又是一阵欢呼。

  萧远对张工说:“张工,抓紧时间,基于这个成功的方案,尽快定型电路,列出详细的元器件清单。我们要准备小批量试产了!”

  “没问题,萧经理!”张工信心满满地答应道,“给我一周时间,保证把最终方案和清单拿出来!”

  走出研发中心的小楼,夜风拂面,带着夏日的温热。萧远回头望了一眼那扇依然亮着灯的窗户,心中对未来的科技之路,充满了更具体的期待。这小小的收音机,只是起点。他知道,随着系统升级和团队成长,更广阔的技术天地,正等待着他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