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破冰之举-《系统首富》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八日,周一早晨的例会,气氛比往常更加凝重。焦点集中在伊万提出的新需求上——药品和医疗器械。

  “远哥,婷婷,我跑了好几天,情况比预想的还要复杂。”周伟华眉头紧锁,汇报着进展,“普通的消炎药、感冒药、绷带、纱布这些,国内厂家能生产,但出口管制很严。必须有专门的医药进出口权公司代理,手续繁琐,而且对方一听是往北边运,都特别谨慎。”

  马婷婷补充道:“资金方面没问题,但这类交易需要预付款比例很高,而且结算周期长,风险集中。”

  萧远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脑海中系统LV12的“风险地图”上,苏联区域那片刺眼的红晕不断闪烁。他沉声道:“再难也要想办法突破。伊万点名要这些,说明那边的局势已经紧张到一定程度了。这是我们抢占先机,建立更高层级信任的关键。伟华,你集中全部精力主攻采购渠道,需要多少资金支持,婷婷这边全力配合。必要的时候,我可以亲自出面。”

  “明白!”周伟华感受到压力,也充满了斗志,“我打听到广州有一家国营医药进出口公司,规模比较大,以前有过对东欧出口的经验。我今天下午就去广州拜访!”

  接下来的几天,周伟华几乎常驻广州。他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谈判技巧。面对国营公司销售科王科长起初的官僚和推诿,周伟华没有气馁,他一次次登门,耐心解释贸易背景(隐去敏感信息),强调需求的正当性和规模的可持续性。他最大的杀手锏,是马婷婷提供的、远超行业惯例的预付款支票。

  “王科长,我们理解国家的规定,也尊重贵公司的流程。这是我们最大的诚意。”周伟华将支票轻轻推过去,“首批订单,我们可以预付百分之五十。只要质量合格、交货及时,后续的合作空间非常大。”

  王科长看着支票上的数字,又看了看周伟华年轻却沉稳的脸,态度终于松动。在请示了上级,并严格审查了远航公司的资质和药品最终用途声明(萧远通过系统提示,准备了非常规范的文本,声明为“易货贸易项下的民用消费品”)后,交易终于达成。首批物资包括十万瓶消炎片、五万卷绷带、两万包纱布以及一批基础医疗器械,金额巨大。

  就在周伟华攻克采购难关的同时,公司内部的管理阵痛也在持续。一天,最早跟随周伟华跑业务的老张,拿着一叠餐饮和交通发票来找马婷婷报销,金额不小,但事由模糊,有些还是连号发票。

  马婷婷仔细审核后,按照新出台的《费用报销管理办法》,坚决地打了回去:“张师傅,这些发票不符合规定。招待客户需要写明事由、对方人员;交通费需要说明往返地点和公务目的。请您补充完整,并且这些连号发票需要解释一下。”

  老张顿时涨红了脸,觉得在同事面前丢了面子,嚷嚷起来:“婷婷妹子!我老张跟着远哥、华哥风里来雨里去的时候,还没这规矩呢!这都是为公家办事花的钱,还能有假不成?你这分明是信不过我们老人!”

  办公室的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马婷婷没有退缩,她平静但坚定地说:“张师傅,我绝对相信您的为人。但制度是对事不对人,是为了保护公司,也是保护每一位员工。如果今天给您特例,明天别人怎么办?公司的账目以后怎么清晰?”

  老张气呼呼地去找周伟华评理,周伟华一时也有些为难,毕竟是一起吃苦的兄弟。事情最终闹到了萧远那里。

  萧远听完双方陈述,没有丝毫犹豫,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对老张说:“张哥,你的辛苦和功劳,我和伟华都记在心里。但是,公司的规矩,定了就要执行。婷婷按制度办事,没有错。这件事,你必须按财务要求重新整理票据,写清楚说明。以后所有人的报销,都必须按新规矩来!”

  接着,他转向全体员工,语气严肃:“从今天起,财务制度就是公司的铁律!谁也不能例外!我们公司要做大做强,就不能再讲小团伙的情面,必须靠制度说话!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和支持。”

  萧远的态度一锤定音。老张虽然一时脸上挂不住,但见萧远如此坚决,也只好照办。这件事后,新制度的权威彻底树立了起来,公司运作的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

  药品采购完成后,更大的挑战出现在出口报关环节。这类物资属于敏感商品,海关监管异常严格。负责此事的报关员几次沟通无果,卡在了监管科李副科长那里。

  萧远决定亲自出马。他带着完备的文件,包括医药公司的出口许可、购销合同、商品详单、以及一份精心撰写的《关于向友好地区出口民用急需物资的情况说明》,来到了海关监管科。

  李副科长是一位四十多岁、面色严肃的女干部,办事以认真刻板着称。她仔细翻阅着文件,眉头越皱越紧。

  “萧经理,你们公司的文件看起来是齐全的。”李副科长推了推眼镜,“但是,药品和医疗器械,不同于普通服装百货,涉及到安全和卫生检疫,出口到……嗯,那个地区,政策上比较敏感。我需要更上级的批示。”

  萧远早有准备,他诚恳地说:“李科长,我们完全理解并支持海关的严格监管。这批物资,确实是应那边合作伙伴的紧急请求,都是最基础的消炎感冒药和包扎用品,用于日常民用,没有任何敏感成分。您看,这是那边提供的需求函(伊万传真过来的模糊文件,经过翻译和处理),当地生活物资短缺确实严重。我们这也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促进民间贸易的原则。”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且,这批货是以易货贸易的形式出口,对方会用我们急需的钢材、化肥等生产资料进行交换,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是有利的。所有流程我们保证绝对合规合法,接受任何检查。”

  萧远的理由充分,态度不卑不亢,材料准备得无可挑剔。李副科长沉吟良久,又仔细核查了所有资质和批文,最终在请示了分管领导后,终于松口:“好吧,萧经理,你们的情况比较特殊,材料也确实齐全。这次我们就特事特办,予以放行。但下不为例,而且这批货的流向你们必须后续跟进,定期向我们报备。”

  “非常感谢李科长!我们一定严格遵守规定,做好后续报备!”萧远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五月二十九日,周五下午。载着首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卡车,在经过严格检查后,缓缓驶出深圳海关监管区,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几乎在车辆出关的同时,萧远接到了伊万从边境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伊万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丝颤抖:

  “萧!我的兄弟!货……货真的发出来了?太好了!上帝保佑!你无法想象这批东西现在对我们有多重要!你帮了我,帮了我们所有人一个大忙!记住,萧,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未来几周,会发生很多事……很多大事!我们保持联系!”

  挂断电话,萧远站在办公室窗前,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橙红。他脑海中,系统地图上苏联区域的风险标识,红得仿佛要滴出血来。制度的壁垒已被初步突破,历史的闸门,正在隆隆开启。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