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梓州暗流(1)-《从闲散王爷开局》

  就在周景昭于巴州掀起雷霆风暴,而长安朝堂为此争论不休之际,由前将军李光与参军庞清规率领的宁王前军偏师,已沿着金牛道,一路浩浩荡荡,顺利南下。

  这支打着宁王帅旗、号称“主力”的五千大军(含沿途征调的两千地方军),行进虽缓,声势却极大。旌旗招展,鼓号喧天,每日扎营时炊烟连绵数里,斥候四出,俨然一副主力步步为营、压向成都的态势。

  沿途关隘,如五丁关、七盘关,守关将领验看过宁王令牌与朝廷调兵敕书后,皆恭敬放行,并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补给。军士们私下议论,皆言蜀道虽险,守军倒是识趣。

  不日,大军抵达天下雄关——剑门关。

  李光与庞清规本以为如此要地,守将或许会有些矜持或刁难。谁知剑门关守将验看文书后,非但立刻开关放行,态度甚至比前几关更为恭谨客气,并主动提供了不少新鲜肉食蔬菜犒军。

  “怪哉…”庞清规在过关后,私下对李光道,“李将军,这一路过来,未免太顺利了些。各关守将皆如此配合,倒让我这‘监军宣慰使’无事可做了。”

  他本准备了不少说辞和手段用以交涉,却全然无用武之地。

  李光也抚须沉吟:“确实有些反常。按说,我等大张旗鼓而来,若叛军或…某些有心人欲加阻拦,剑门天险正是最佳之地。如此顺利,要么是叛军主力确已收缩,要么…”他顿了顿,低声道,“便是有人故意放行,欲使我等孤军深入?”

  两人心中都存了一丝疑虑,但军务在身,只得继续按计划前行。

  过剑门后,地势渐缓,进入蜀中盆地北部。大军抵达梓潼县,此地已属剑南道辖境,较为富庶。李光下令于此休整两日,补充粮草,并让连日行军的将士们稍事放松。

  就在驻营梓潼的当晚,一骑快马风尘仆仆追入大营,带来了周景昭从巴州发出的密信。

  李光与庞清规屏退左右,在灯下拆阅密信。信中所写,正是周景昭在巴州的惊人发现——莲华邪教渗透官场、勾结贪官,其势力可能蔓延至蜀地,尤其点明需警惕蜀王周瞻或有牵连!信中严令李光、庞清规,一路需加倍小心,密切注意地方官府、驻军及蜀王动向,谨防其与邪教暗中勾结,阻挠大军或断我粮道。

  看完密信,李光与庞清规面面相觑,脸上都写满了惊愕与…一丝茫然。

  “邪教,蜀王?”庞清规年轻,藏不住话,首先低呼出来,“王爷在巴州竟遭遇了如此惊变?!可…可我们这一路行来,过雄关,经州县,所见官吏将校,虽谈不上多热情,却也皆按章办事,并无半分刁难,更看不出丝毫邪教踪迹啊?”

  李光眉头紧锁,重新拿起密信,仔细又看了一遍,沉声道:“王爷绝不会无的放矢。巴州之事,定然不虚。只是…这蜀地情形,似乎与巴州大不相同。”

  他踱步思索,“我等一路大张旗鼓,号称主力,或许反而让对方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故作顺从?又或者…其阴谋不在阻我前行,而在别处?”

  庞清规道:“将军所言有理。或许他们正想诱我深入?然我军此行本为佯攻牵制,即便深入,亦无大碍。只是王爷提醒需警惕蜀王…这一路,地方官吏提及蜀王,言语间似乎…颇有不屑?”

  李光点头:“我也有所耳闻。蜀王虽贵为宗室亲王,然其父当年争位失败,这一支久居蜀地,看似享尽富贵,实则被朝廷隐隐猜忌监视,并无实权。地方实力派官员、将领,多是朝廷直接委派,未必真买蜀王的账。故官吏们对其不甚恭敬,倒也说得通。”

  两人商议一番,决定一方面加强戒备,多派斥候侦查四周动静,另一方面,依旧按原计划,继续向成都方向缓慢施压,看对方如何反应。

  休整两日后,前军拔营离开梓潼,继续南行。越往南,地势越发平坦,人烟越加稠密。

  又行数日,前军抵达梓州地界。此地,已是蜀王周瞻的封国核心区域。一入梓州境,李光与庞清规便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异样。

  沿途的村镇依旧平静,百姓耕作如常。但遇到的零星地方巡检兵丁、税吏,其神态气质,与之前州县所见似乎略有不同,少了几分朝廷官差的倨傲,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恭顺与警惕?他们查验文牒时更加仔细,眼神中也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打量。

  当大军抵达梓州州治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城外,准备照例递交通行文书并请求补给时,这种异样感达到了顶峰。

  前来接洽的,并非梓州刺史府官员,而是一位自称蜀王府长史的中年文官,带着一队衣甲鲜明、却并非朝廷制式军服的王府护卫。

  那长史态度谦恭有礼,言语周到,表示蜀王殿下已知王师过境,特命他前来劳军,并提供了颇为丰盛的犒劳物资。

  然而,李光与庞清规却从其谦恭的笑容下,感受到了一种疏离与戒备。尤其是那长史言谈间,多次提及“王爷(蜀王)吩咐”、“王府规矩”,隐隐透出此地乃蜀王藩地,自有法度的意味。

  更让李光心生警惕的是,他提出欲拜会梓州刺史时,那长史却委婉表示刺史大人近日身体不适,不便见客,一切事宜,由王府代为处理即可。

  “李将军,庞参军,一路辛苦。且在城外扎营歇息,一应所需,王府自会安排妥当。”长史笑眯眯地说道,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安排。

  李光与庞清规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警铃大作。

  这梓州,似乎成了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朝廷钦差的宁王前军至此,竟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都见不到,一切由蜀王府包办?

  这与之前沿途州县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周景昭密信中的警示,此刻如同重锤,敲击在两人心头。

  邪教的踪迹或许尚未显现,但蜀王这条潜藏的巨鳄,似乎终于开始悄然显露其盘踞一方的庞大身影与…深不可测的意图。

  前军这枚棋子,已然不知不觉地,踏入了风暴边缘最为平静,却也最为诡异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