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朝歌铺开一张裁好的素色小笺,并未使用任何可能引人怀疑的密写药水,而是用最普通的松烟墨,写下了一行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机锋的语句——
“今岁秋燥,御膳房新贡的碧螺春,入口竟有几分涩意,不如往年江南带来的雨前龙井,清冽甘醇。”
这句话乍看之下,不过是宫中妃嫔间寻常抱怨天气或饮食的闲话,但其中“秋燥”、“碧螺春”、“涩意”、“江南”、“雨前龙井”这几个字的笔画间距和起笔方式,却蕴含着只有青刃才懂的暗号。
她将“赵莽”、“漕帮”、“行踪”、“江南”、“紧急”这几个关键信息,巧妙地嵌入了这看似无害的语句之中。
这是她与青刃之间早已约定好的、最高级别的信息传递方式,层层加密,极难被破解,即便落入他人之手,也只会被当作普通的牢骚话。
写好后,她将纸条放在唇边,轻轻呵气,待墨迹干透,仔细卷成一个小小的纸卷,递给顺子。
她的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顺子,沉声叮嘱道:
“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青刃手中。告诉他,我要知道这个人的一切动向,越详细越好。另外……”
她顿了顿,加重了语气,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如今京城局势复杂,让他自己也务必小心。”
顺子郑重地接过纸卷,如同接过千斤重担,小心翼翼地藏进贴身的衣袋里,用手按了按,确保万无一失,这才低声道:
“娘娘放心,奴才这就去办,定不辱使命。”
“若觉有异,宁可放弃,保全自身。”
沈朝歌又不放心地嘱咐了一句。
“是!奴才省得!”
顺子眼中闪过一丝感动,用力点点头,再次向沈朝歌行了一礼,便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仿佛从未出现过。
殿内又恢复了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
沈朝歌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夜幕如同巨大的墨砚,将整个紫禁城都浸泡其中,只有远处宫殿的檐角,在微弱的月光下勾勒出冰冷的轮廓。
今日情形在她脑中一一闪烁,容贵人焦急之下脱口而出的那句话——
“你这张脸有几分像……”
沈朝歌与苏玉璃面容相似,这世间知道此事的人并不多,容贵人背后,究竟是谁?
她深吸一口微凉的夜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恐惧和焦虑毫无用处,只会让人失去判断,自乱阵脚。
她需要更强大的内心,更缜密的思维,更狠决的手段,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深宫中,在萧彻的眼皮底下,一步步接近真相,完成复仇。
自那日通过顺子将指令传递给青刃后,沈朝歌便如同蛰伏于暗夜的猎豹,敛去爪牙,耐心等待着宫外传来的消息。
她深知,调查赵莽这等与漕帮牵扯甚深、行踪诡秘之人,急不得,贸然催促反而可能打草惊蛇,暴露自己。
等待并非无所事事,反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布局。
朝华宫内,她依旧是那个备受帝王“宠爱”、偶尔骄纵跋扈的苏贵妃。
白日里,她或袅袅娜娜地去御书房“侍墨”,在那片权力的核心之地,继续着她悄无声息的观察与信息窃取;
或于庭院中设下小宴,召见一些品阶较低、易于打探消息的官员夫人,于谈笑风生、赏花品茶间,看似随意地捕捉着朝堂动向与世家秘辛的碎片,拼凑着她需要的图景。
而关于赵莽的零星信息,也在这看似不经意的交际应酬中,一点点汇聚起来,勾勒出他粗鄙贪婪的轮廓。
这日,恰逢宫中按例,各族命妇入宫品茗请安。
容贵人的娘家,那位新晋的李氏诰命夫人也在其中。
李氏诰命夫人出身并非顶级世家,初入宫闱,面对“圣眷正浓”的苏贵妃,不免有些拘谨,言语间便下意识地想说些家族琐事以显亲近,拉近关系。
沈朝歌端着茶盏,指尖轻捻着温热的杯壁,看似听得漫不经心,偶尔颔首微笑,实则每一个字都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她心中激起细微却清晰的涟漪。
“……说起来,家里那边最近也不太平,有个远房表亲,姓赵,单名一个莽字,性子忒不省心!”
那夫人絮絮叨叨,脸上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埋怨,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几人听清,
“现如今在刑部缉捕司某了个主事的差事,也算是吃皇粮的人了,却还是改不了那好色贪财的老毛病,我们家老爷没少劝他,让他收敛些,偏生他左耳进右耳出,真真是……唉,家门不幸,说起来都让人脸上无光。”
赵莽!
沈朝歌执杯的手指几不可察地一顿,眼底精光一闪而逝。
原来还有这层关系——赵莽竟是容贵人娘家李氏的远亲!
难怪他那等卑劣品行,也能在天子脚下的刑部混个一官半职,想必最初是走了李氏的门路,或许容贵人也在其中出了力。
一个绝妙的计划雏形,如同暗夜中骤然划破天际的闪电,几乎瞬间在她心中成型,脉络清晰。
萧彻最忌惮的,便是世家大族的盘根错节,前朝官员与后宫妃嫔的私下勾结,更是他深恶痛绝的逆鳞。
时机,也来得恰到好处。
傍晚时分,萧彻果然如往常般,摆驾朝华宫用膳。
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满桌佳肴,菜香四溢。
沈朝歌早已换上了一身娇艳欲滴的绯色宫装,云鬓微松,几支流光溢彩的珠钗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更添几分慵懒妩媚。
她殷勤地为萧彻布菜斟酒,眼角眉梢带着恰到好处的媚意与温顺,将“宠妃”的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无可挑剔。
萧彻今夜似乎心情尚可,并未如往常般带着批阅奏折后的疲惫与冷肃,用餐时甚至偶尔会与她闲谈几句宫中的趣闻轶事,问起下午命妇入宫的情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沈朝歌见时机已然成熟,便放下手中的银箸,拿起一方绣着缠枝莲纹的丝帕,轻轻沾了沾唇角,状似无意地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慵懒的抱怨,仿佛只是闺中女子的闲愁:
“唉,说起来,这宫里的日子,有时也真是无趣得紧。整日不是赏花听曲,便是与这些夫人们说些家长里短,连点新鲜事儿都没有,闷都闷死了。”
“今岁秋燥,御膳房新贡的碧螺春,入口竟有几分涩意,不如往年江南带来的雨前龙井,清冽甘醇。”
这句话乍看之下,不过是宫中妃嫔间寻常抱怨天气或饮食的闲话,但其中“秋燥”、“碧螺春”、“涩意”、“江南”、“雨前龙井”这几个字的笔画间距和起笔方式,却蕴含着只有青刃才懂的暗号。
她将“赵莽”、“漕帮”、“行踪”、“江南”、“紧急”这几个关键信息,巧妙地嵌入了这看似无害的语句之中。
这是她与青刃之间早已约定好的、最高级别的信息传递方式,层层加密,极难被破解,即便落入他人之手,也只会被当作普通的牢骚话。
写好后,她将纸条放在唇边,轻轻呵气,待墨迹干透,仔细卷成一个小小的纸卷,递给顺子。
她的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顺子,沉声叮嘱道:
“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青刃手中。告诉他,我要知道这个人的一切动向,越详细越好。另外……”
她顿了顿,加重了语气,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如今京城局势复杂,让他自己也务必小心。”
顺子郑重地接过纸卷,如同接过千斤重担,小心翼翼地藏进贴身的衣袋里,用手按了按,确保万无一失,这才低声道:
“娘娘放心,奴才这就去办,定不辱使命。”
“若觉有异,宁可放弃,保全自身。”
沈朝歌又不放心地嘱咐了一句。
“是!奴才省得!”
顺子眼中闪过一丝感动,用力点点头,再次向沈朝歌行了一礼,便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仿佛从未出现过。
殿内又恢复了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
沈朝歌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夜幕如同巨大的墨砚,将整个紫禁城都浸泡其中,只有远处宫殿的檐角,在微弱的月光下勾勒出冰冷的轮廓。
今日情形在她脑中一一闪烁,容贵人焦急之下脱口而出的那句话——
“你这张脸有几分像……”
沈朝歌与苏玉璃面容相似,这世间知道此事的人并不多,容贵人背后,究竟是谁?
她深吸一口微凉的夜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恐惧和焦虑毫无用处,只会让人失去判断,自乱阵脚。
她需要更强大的内心,更缜密的思维,更狠决的手段,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深宫中,在萧彻的眼皮底下,一步步接近真相,完成复仇。
自那日通过顺子将指令传递给青刃后,沈朝歌便如同蛰伏于暗夜的猎豹,敛去爪牙,耐心等待着宫外传来的消息。
她深知,调查赵莽这等与漕帮牵扯甚深、行踪诡秘之人,急不得,贸然催促反而可能打草惊蛇,暴露自己。
等待并非无所事事,反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布局。
朝华宫内,她依旧是那个备受帝王“宠爱”、偶尔骄纵跋扈的苏贵妃。
白日里,她或袅袅娜娜地去御书房“侍墨”,在那片权力的核心之地,继续着她悄无声息的观察与信息窃取;
或于庭院中设下小宴,召见一些品阶较低、易于打探消息的官员夫人,于谈笑风生、赏花品茶间,看似随意地捕捉着朝堂动向与世家秘辛的碎片,拼凑着她需要的图景。
而关于赵莽的零星信息,也在这看似不经意的交际应酬中,一点点汇聚起来,勾勒出他粗鄙贪婪的轮廓。
这日,恰逢宫中按例,各族命妇入宫品茗请安。
容贵人的娘家,那位新晋的李氏诰命夫人也在其中。
李氏诰命夫人出身并非顶级世家,初入宫闱,面对“圣眷正浓”的苏贵妃,不免有些拘谨,言语间便下意识地想说些家族琐事以显亲近,拉近关系。
沈朝歌端着茶盏,指尖轻捻着温热的杯壁,看似听得漫不经心,偶尔颔首微笑,实则每一个字都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她心中激起细微却清晰的涟漪。
“……说起来,家里那边最近也不太平,有个远房表亲,姓赵,单名一个莽字,性子忒不省心!”
那夫人絮絮叨叨,脸上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埋怨,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几人听清,
“现如今在刑部缉捕司某了个主事的差事,也算是吃皇粮的人了,却还是改不了那好色贪财的老毛病,我们家老爷没少劝他,让他收敛些,偏生他左耳进右耳出,真真是……唉,家门不幸,说起来都让人脸上无光。”
赵莽!
沈朝歌执杯的手指几不可察地一顿,眼底精光一闪而逝。
原来还有这层关系——赵莽竟是容贵人娘家李氏的远亲!
难怪他那等卑劣品行,也能在天子脚下的刑部混个一官半职,想必最初是走了李氏的门路,或许容贵人也在其中出了力。
一个绝妙的计划雏形,如同暗夜中骤然划破天际的闪电,几乎瞬间在她心中成型,脉络清晰。
萧彻最忌惮的,便是世家大族的盘根错节,前朝官员与后宫妃嫔的私下勾结,更是他深恶痛绝的逆鳞。
时机,也来得恰到好处。
傍晚时分,萧彻果然如往常般,摆驾朝华宫用膳。
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满桌佳肴,菜香四溢。
沈朝歌早已换上了一身娇艳欲滴的绯色宫装,云鬓微松,几支流光溢彩的珠钗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更添几分慵懒妩媚。
她殷勤地为萧彻布菜斟酒,眼角眉梢带着恰到好处的媚意与温顺,将“宠妃”的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无可挑剔。
萧彻今夜似乎心情尚可,并未如往常般带着批阅奏折后的疲惫与冷肃,用餐时甚至偶尔会与她闲谈几句宫中的趣闻轶事,问起下午命妇入宫的情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沈朝歌见时机已然成熟,便放下手中的银箸,拿起一方绣着缠枝莲纹的丝帕,轻轻沾了沾唇角,状似无意地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慵懒的抱怨,仿佛只是闺中女子的闲愁:
“唉,说起来,这宫里的日子,有时也真是无趣得紧。整日不是赏花听曲,便是与这些夫人们说些家长里短,连点新鲜事儿都没有,闷都闷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