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涟漪之罚-《南天门计划》

  “玄鸟号”的建造与子系统测试一路高歌猛进,从量子通信到能量护盾,再到新型材料,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然而,在攀登科技巅峰的道路上,并非所有领域都如此顺遂。对于最前沿、最基础也最危险的领域——引力操控技术的探索,中国科学家们第一次尝到了触及未知深渊所带来的苦涩后果。

  一、普罗米修斯之火

  “玄鸟号”的设计中,包含了一项高度机密的实验性子系统——“息壤”重力场操控装置。其理论目标极为诱人:并非实现科幻中的“人工重力”,而是通过局部时空曲率的微调,实现主动式的轨道维持与机动规避。例如,无需推进剂,通过改变舰船周围的重力梯度来抵消轨道衰减,或在遭遇攻击时,制造局部的引力透镜效应偏转来袭的能量武器,甚至实现超越常规推进器极限的瞬时加速度。

  这无疑是窃取“神之力”的尝试,是点燃“普罗米修斯之火”。项目在内部争议极大,但其战略潜力让最终决策者批准了原理样机的搭载和有限测试。

  二、临界点失控

  测试选择在远离主要航道的拉格朗日点L2附近进行。一艘搭载了“息壤”原型机的无人综合测试平台“探索者号”,在几艘监测船的环绕下,准备进行低功率运行测试。

  初始阶段一切正常。装置成功产生了微弱的、可预测的局部引力异常,与理论模型高度吻合。科研团队备受鼓舞,在得到批准后,按计划将输出功率逐步提升,以探索其性能边界。

  当功率达到预定峰值的65% 时,异变陡生!

  监测屏幕上的引力场分布图突然变得极度混乱,不再是平滑的梯度变化,而是出现了剧烈的、无法预测的时空涟漪。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但激起的却不是规则的波纹,而是狂暴的、多维度的扭曲和震荡!

  “探索者号”自身的结构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尽管有惯性阻尼器,依旧被无形的力量剧烈撕扯。

  更可怕的是,这股失控的引力涟漪,以光速向外扩散!

  三、无辜的波及

  距离测试区域约一万公里处,正是“联盟”号国际空间科学实验室。这是一个由多国共同运营的、用于深空天文观测和微重力实验的大型平台。

  当失控的引力涟漪扫过“联盟”号时,空间站内的宇航员们经历了噩梦般的几十秒。所有物体失重状态被打破,被一股混乱的、方向不明的“力量”抛向舱壁,仪器读数疯狂跳动,空间站姿态完全失控,轨道参数发生剧烈偏移!虽然站载计算机和推进器全力工作,避免了最可怕的碰撞解体,但空间站仍被推离了原有轨道数公里,部分外置精密观测设备因承受不住异常的应力而损坏,多名宇航员在碰撞中受轻伤。

  四、外交风暴与内部审查

  消息无法隐瞒,瞬间引爆国际舆论。

  “中方鲁莽实验威胁太空安全!”

  “危险的重力武器测试?中国必须给出解释!”

  “强烈抗议中国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求立即停止此类危险实验并赔偿损失!”

  面对汹汹舆情,中国外交部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一方面,必须坚决否认这是“武器测试”,强调其纯属“意外的科研事故”;另一方面,不得不对“联盟”号的损失进行道歉和赔偿,并承诺彻底调查。

  外部压力巨大,内部震动更为深刻。

  最高层下令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息壤”项目进行最严格的审查。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陈兰院士(一位毕生研究引力理论的泰斗)在调查会上,面对曾经的反对者和高层官员,面色灰白但眼神依旧执着:

  “我们触碰的是时空本身的结构,我们现有的理论模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次意外……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但它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用任何模拟都无法获得的数据!它证明了引力操控的可能性,也揭示了其难以驾驭的本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五、沉重的印章

  调查报告的结论是严厉的:

  理论模型存在重大缺陷,对高能级下时空的非线性反馈效应预估不足。

  安全冗余设计严重不足,未能有效约束失控情况下的影响范围。

  项目管理存在冒进倾向,对极端风险的认识和预案不够充分。

  最终决定:

  “息壤”项目被无限期搁置。 所有实验数据封存,列为最高机密。原型机从“玄鸟号”建造蓝图中移除。相关责任人受到纪律处分。

  六、敬畏的代价

  林星宇将军在事后的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上,沉痛地说道:

  “‘息壤’的教训,比我们过去任何一次成功的测试都更有价值。它告诉我们,有些力量,在未能完全理解其本质并建立绝对可靠的控制之前,宁可封存,也绝不能轻易使用。这不是怯懦,而是对宇宙法则的敬畏,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责任。”

  “玄鸟号”的建造进度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但这次事故,如同一次冰冷的洗礼,给所有沉浸在技术进步喜悦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它让决策层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迈向深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最尖端的科技往往是双刃剑,挥舞它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是无比的谨慎与智慧。

  “重力陷阱”事件,在中国空天军的发展史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关于“敬畏”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