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至,京城已乱。
药阁门前的青石板上,积了一夜的霜还未化。
三十余家私医闭门谢客,门板上贴着墨迹未干的告示:“奉律台令,停诊三日,以正医纲。”可百姓不管什么律台、医纲,他们只知道,家中病儿咳得撕心裂肺,老母卧床不起,若药阁也倒了,他们便真无路可走。
天刚蒙蒙亮,人群便如潮水般涌来。哭声、喊声、拍门声混作一团。
“药阁大人!救救我孩子吧!他烧了一夜,没人敢开方!”
“你们若关门,我们全家只能等死!”
“云阁主——您出来看看啊!”
药阁铁门紧闭,檐下铜铃在风中轻响,像是在回应这满城悲鸣。
终于,门轴“吱呀”一声推开。
云知夏一身素白药袍,外罩玄色长衫,发髻用一根银针绾住,步出山门。
她面容平静,目光却如刀锋扫过人群,所到之处,喧哗渐息。
她抬手,身后小满捧着厚厚一叠纸册上前。
那是连夜刻印的《简明药录》,字迹清晰,条目分明,全是百姓用得上的应急方子:退热汤、止痢散、外伤金创膏……
“从今起,”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寒风,直抵每个人耳中,“药阁教方,不教跪。”
人群一静。
她又取出一册残卷,纸页泛黄,边角破损,却是阿豆生前未完成的《草药图谱》。
她当众执笔,蘸墨落纸,补上最后一味“地骨皮”的药性与配伍,笔锋沉稳,字字如钉。
“医在民间,不在典上。”她将图谱高高举起,“谁识百草,谁就能救人。谁敢救人,谁就是医。”
人群沸腾了。
有人跪地叩首,有人泪流满面,更有年轻学徒高喊:“我愿入药阁,学真方!”
就在这时,马蹄声骤起。
陆仲景率律台差役而来,黑衣皂靴,手持封条,脸色铁青:“奉医律使令,药阁学堂授非古法,惑乱民心,即刻查封!”
身后差役上前欲贴封条,却被一排药童横臂拦住。
云知夏却笑了。
她不怒,不阻,只淡淡道:“查封可以。但规矩得改。”
“什么规矩?”
“想进学堂的人,先过‘药感试阵’。”她抬手一指学堂门口新设的三重木架,其上悬挂十余包药粉,皆无标签,“凡能辨出‘蛇蜕灰’与‘雪蝉蜕’气味差异者,可入内听讲一日。”
陆仲景冷哼:“雕虫小技!我自幼研习《医律典》,辨药百种,岂会不知?”
他昂首迈入阵中。
药香初闻清淡,渐渐浓郁,继而诡异扭曲。
他的脚步开始踉跄,额头冷汗涔涔,眼前幻影迭起——仿佛看见沈青璃立于高台,手中律典化作巨蛇缠绕脖颈,嘶嘶吐信。
“不……不可能……”
他猛地抱住头,双膝一软,竟当场呕出一口黑水,腥臭刺鼻。
众人惊退。
云知夏缓步上前,从袖中取出三枚细如发丝的银针,名为“清髓”。
她一手扶住陆仲景肩头,一手执针,精准刺入他手腕三处要穴。
针尾轻颤,一丝灰白结晶顺着针身缓缓析出,落入瓷碟,如霜似尘。
“这是‘静心散’的残毒。”她举针示众,声音冷彻,“你们奉为圭臬的《医律典》,每一页都浸着这种药。长期诵读,吸入墨香,便如慢性服毒——你们的‘正统’,早就在吃人。”
全场死寂。
陆仲景浑身发抖,低头看着自己呕出的黑水,眼中信念如冰裂崩塌。
他喃喃道:“我……我以为我在护道……我以为我在守正……”
“护道?”云知夏俯视着他,语气却缓了下来,“护道,不是护一本书。”
她命人将一册《简明药录》塞入他怀中,纸页翻动,墨香清新。
“若你还想当医,就从认错第一个方子开始。”
陆仲景跪在药阁门前,抱着那本书,久久未动。
日头渐高,查封令不了了之。
差役退去,药童清扫门前秽物。
药阁山门前,那块“药灰不冷,心火不熄”的铁碑,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云知夏转身欲入内,忽听身后一声轻唤。
“阁主……”
是小荷。
她低着头,手指绞着袖角,脸色苍白:“我……我是奉命来查药阁‘蛊惑百姓’之罪的……”
云知夏只看了她一眼,没说话,转身走入回廊。
小荷站在原地,心跳如鼓。
她本该立刻回报沈青璃,可双脚却像生了根。
她鬼使神差地绕到药阁后院,藏身于一株老槐树后。
透过半开的窗棂,她看见云知夏正俯身于一位瞎眼老妪面前,手中执一根细如睫毛的银针,灯光下泛着冷芒。
老妪眼睑红肿,泪水不断渗出。云知夏的声音极轻,却字字清晰:
“别怕,我只是……把挡住你眼睛的东西,取出来。”
小荷屏住呼吸,死死盯着那根银针,缓缓探入老人的眼眶。
她不知道那是什么术,也不懂为何有人敢对眼睛动针。
她只知道——
那针尖上,竟挑出了一丝腐黑的碎屑。
第204章烧书的人最怕火(续)
小荷的指尖还在发抖。
她死死攥着那张从袖中抽出的素纸,指节泛白,仿佛一松手,纸上的墨迹就会化作灰烬飞散。
方才在槐树后,她亲眼看着云知夏用一根细若无物的银针,从老妪的眼中挑出腐黑碎屑——那不是巫术,也不是幻术,而是某种她从未听闻、也难以理解的“术”。
可当第三日清晨,那老妪竟颤巍巍睁开眼,望着屋檐下悬着的铜铃,含泪呢喃:“我看见了……是红绳……”时,小荷的心,彻底裂开了一道缝。
她不是来查罪的吗?
可眼前这一幕,哪像是“蛊惑”?分明是逆天改命。
夜风穿廊,吹得檐角铜铃轻响。
小荷蜷在药阁后院的柴房角落,借着一盏残灯,在纸上写下两个字——无罪。
笔锋顿挫,却坚定。
她知道,这二字一旦呈上去,自己便再无退路。
沈青璃不会容她,律台更不会饶她。
可她再也写不出“有罪”二字。
她见过太多人因“非律之方”被拘、被毁、被活活拖死在医监台前。
而今,她亲眼看见有人用“非律之术”把光明还给瞎子。
她不能骗自己。
笔尖刚落,门轴“咯”地一响。
墨十二立在门口,黑衣如夜,眸光如刃。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她手中那张纸,眼神里没有杀意,却比杀意更让人窒息——那是看透一切的冷然。
“你想报,就去。”小荷猛地抬头,声音嘶哑,“我写的是实话!她们没蛊惑百姓,她们在救人!”
墨十二依旧沉默,片刻后,却转身走向内室。
小荷以为他要去禀报云知夏,心沉至谷底。
可下一瞬,她听见脚步声再次逼近,却只有一道清冷的声音从回廊尽头传来——
“放她走。”
是云知夏。
她立在月光下,药袍未换,眉目如霜。
她望着小荷,目光穿透了恐惧与挣扎,直抵人心最深处:“你若敢报,那就让全城都知道——药阁能让人重见光明。”
小荷怔住。
她原以为自己会死,会痛,会被人拖进地牢。
可没有。
云知夏甚至没有夺走那张写着“无罪”的纸。
她只是淡淡补了一句:“真相从不怕被说出口。怕的,是说谎的人。”
墨十二悄然退下,像一道影子融入夜色。
而云知夏转身,踏上了通往药阁顶楼的暗阶。
她手中握着一枚琉璃小管,内封赤色丹丸,药香极淡,却能护心脉、解蚀毒。
她知道,沈青璃已经走到了崩坏的边缘——那日她藏身梁上,以“药感”捕捉其呼吸,早已察觉那气息中裹挟着浓烈的腐腥,那是“静心散”深入心脉的征兆。
长期诵读浸毒之典,沈青璃早已不是执律之人,而是被律所噬的囚徒。
她不是敌人。
她是病人。
琉璃管被轻轻置于医监台门槛前,像一颗被遗落的星。
夜更深了。
医监台高耸入云,沈青璃独坐于残灰之间。
面前,是那本被烧去半边的《医律典》,焦痕如裂口,残页如枯骨。
她用刀尖挑起灰烬,一遍遍拼出一个字——囚。
忽然,她低笑出声,笑声如夜鸦啼鸣。
“你不立律……那谁来定生死?”
风起,烛灭。
她抬手,点燃了案上一叠新稿。
火焰幽绿,诡谲跳跃,映得她面容扭曲。
火光中,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竟如重重枷锁缠身,层层叠叠,似永无尽头。
墨十二立于远处屋脊,望着那绿火升腾,眉头紧锁。
他知道,那不是普通的火。
那是焚心之焰,是执念在烧。
而药阁深处,云知夏正将《简明药录》最后一卷交付弟子,指尖抚过纸页边缘,低语如誓——
“真正的医道,从不惧焚书。”
“怕火的,从来都是烧书的人。”
药阁门前的青石板上,积了一夜的霜还未化。
三十余家私医闭门谢客,门板上贴着墨迹未干的告示:“奉律台令,停诊三日,以正医纲。”可百姓不管什么律台、医纲,他们只知道,家中病儿咳得撕心裂肺,老母卧床不起,若药阁也倒了,他们便真无路可走。
天刚蒙蒙亮,人群便如潮水般涌来。哭声、喊声、拍门声混作一团。
“药阁大人!救救我孩子吧!他烧了一夜,没人敢开方!”
“你们若关门,我们全家只能等死!”
“云阁主——您出来看看啊!”
药阁铁门紧闭,檐下铜铃在风中轻响,像是在回应这满城悲鸣。
终于,门轴“吱呀”一声推开。
云知夏一身素白药袍,外罩玄色长衫,发髻用一根银针绾住,步出山门。
她面容平静,目光却如刀锋扫过人群,所到之处,喧哗渐息。
她抬手,身后小满捧着厚厚一叠纸册上前。
那是连夜刻印的《简明药录》,字迹清晰,条目分明,全是百姓用得上的应急方子:退热汤、止痢散、外伤金创膏……
“从今起,”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寒风,直抵每个人耳中,“药阁教方,不教跪。”
人群一静。
她又取出一册残卷,纸页泛黄,边角破损,却是阿豆生前未完成的《草药图谱》。
她当众执笔,蘸墨落纸,补上最后一味“地骨皮”的药性与配伍,笔锋沉稳,字字如钉。
“医在民间,不在典上。”她将图谱高高举起,“谁识百草,谁就能救人。谁敢救人,谁就是医。”
人群沸腾了。
有人跪地叩首,有人泪流满面,更有年轻学徒高喊:“我愿入药阁,学真方!”
就在这时,马蹄声骤起。
陆仲景率律台差役而来,黑衣皂靴,手持封条,脸色铁青:“奉医律使令,药阁学堂授非古法,惑乱民心,即刻查封!”
身后差役上前欲贴封条,却被一排药童横臂拦住。
云知夏却笑了。
她不怒,不阻,只淡淡道:“查封可以。但规矩得改。”
“什么规矩?”
“想进学堂的人,先过‘药感试阵’。”她抬手一指学堂门口新设的三重木架,其上悬挂十余包药粉,皆无标签,“凡能辨出‘蛇蜕灰’与‘雪蝉蜕’气味差异者,可入内听讲一日。”
陆仲景冷哼:“雕虫小技!我自幼研习《医律典》,辨药百种,岂会不知?”
他昂首迈入阵中。
药香初闻清淡,渐渐浓郁,继而诡异扭曲。
他的脚步开始踉跄,额头冷汗涔涔,眼前幻影迭起——仿佛看见沈青璃立于高台,手中律典化作巨蛇缠绕脖颈,嘶嘶吐信。
“不……不可能……”
他猛地抱住头,双膝一软,竟当场呕出一口黑水,腥臭刺鼻。
众人惊退。
云知夏缓步上前,从袖中取出三枚细如发丝的银针,名为“清髓”。
她一手扶住陆仲景肩头,一手执针,精准刺入他手腕三处要穴。
针尾轻颤,一丝灰白结晶顺着针身缓缓析出,落入瓷碟,如霜似尘。
“这是‘静心散’的残毒。”她举针示众,声音冷彻,“你们奉为圭臬的《医律典》,每一页都浸着这种药。长期诵读,吸入墨香,便如慢性服毒——你们的‘正统’,早就在吃人。”
全场死寂。
陆仲景浑身发抖,低头看着自己呕出的黑水,眼中信念如冰裂崩塌。
他喃喃道:“我……我以为我在护道……我以为我在守正……”
“护道?”云知夏俯视着他,语气却缓了下来,“护道,不是护一本书。”
她命人将一册《简明药录》塞入他怀中,纸页翻动,墨香清新。
“若你还想当医,就从认错第一个方子开始。”
陆仲景跪在药阁门前,抱着那本书,久久未动。
日头渐高,查封令不了了之。
差役退去,药童清扫门前秽物。
药阁山门前,那块“药灰不冷,心火不熄”的铁碑,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云知夏转身欲入内,忽听身后一声轻唤。
“阁主……”
是小荷。
她低着头,手指绞着袖角,脸色苍白:“我……我是奉命来查药阁‘蛊惑百姓’之罪的……”
云知夏只看了她一眼,没说话,转身走入回廊。
小荷站在原地,心跳如鼓。
她本该立刻回报沈青璃,可双脚却像生了根。
她鬼使神差地绕到药阁后院,藏身于一株老槐树后。
透过半开的窗棂,她看见云知夏正俯身于一位瞎眼老妪面前,手中执一根细如睫毛的银针,灯光下泛着冷芒。
老妪眼睑红肿,泪水不断渗出。云知夏的声音极轻,却字字清晰:
“别怕,我只是……把挡住你眼睛的东西,取出来。”
小荷屏住呼吸,死死盯着那根银针,缓缓探入老人的眼眶。
她不知道那是什么术,也不懂为何有人敢对眼睛动针。
她只知道——
那针尖上,竟挑出了一丝腐黑的碎屑。
第204章烧书的人最怕火(续)
小荷的指尖还在发抖。
她死死攥着那张从袖中抽出的素纸,指节泛白,仿佛一松手,纸上的墨迹就会化作灰烬飞散。
方才在槐树后,她亲眼看着云知夏用一根细若无物的银针,从老妪的眼中挑出腐黑碎屑——那不是巫术,也不是幻术,而是某种她从未听闻、也难以理解的“术”。
可当第三日清晨,那老妪竟颤巍巍睁开眼,望着屋檐下悬着的铜铃,含泪呢喃:“我看见了……是红绳……”时,小荷的心,彻底裂开了一道缝。
她不是来查罪的吗?
可眼前这一幕,哪像是“蛊惑”?分明是逆天改命。
夜风穿廊,吹得檐角铜铃轻响。
小荷蜷在药阁后院的柴房角落,借着一盏残灯,在纸上写下两个字——无罪。
笔锋顿挫,却坚定。
她知道,这二字一旦呈上去,自己便再无退路。
沈青璃不会容她,律台更不会饶她。
可她再也写不出“有罪”二字。
她见过太多人因“非律之方”被拘、被毁、被活活拖死在医监台前。
而今,她亲眼看见有人用“非律之术”把光明还给瞎子。
她不能骗自己。
笔尖刚落,门轴“咯”地一响。
墨十二立在门口,黑衣如夜,眸光如刃。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她手中那张纸,眼神里没有杀意,却比杀意更让人窒息——那是看透一切的冷然。
“你想报,就去。”小荷猛地抬头,声音嘶哑,“我写的是实话!她们没蛊惑百姓,她们在救人!”
墨十二依旧沉默,片刻后,却转身走向内室。
小荷以为他要去禀报云知夏,心沉至谷底。
可下一瞬,她听见脚步声再次逼近,却只有一道清冷的声音从回廊尽头传来——
“放她走。”
是云知夏。
她立在月光下,药袍未换,眉目如霜。
她望着小荷,目光穿透了恐惧与挣扎,直抵人心最深处:“你若敢报,那就让全城都知道——药阁能让人重见光明。”
小荷怔住。
她原以为自己会死,会痛,会被人拖进地牢。
可没有。
云知夏甚至没有夺走那张写着“无罪”的纸。
她只是淡淡补了一句:“真相从不怕被说出口。怕的,是说谎的人。”
墨十二悄然退下,像一道影子融入夜色。
而云知夏转身,踏上了通往药阁顶楼的暗阶。
她手中握着一枚琉璃小管,内封赤色丹丸,药香极淡,却能护心脉、解蚀毒。
她知道,沈青璃已经走到了崩坏的边缘——那日她藏身梁上,以“药感”捕捉其呼吸,早已察觉那气息中裹挟着浓烈的腐腥,那是“静心散”深入心脉的征兆。
长期诵读浸毒之典,沈青璃早已不是执律之人,而是被律所噬的囚徒。
她不是敌人。
她是病人。
琉璃管被轻轻置于医监台门槛前,像一颗被遗落的星。
夜更深了。
医监台高耸入云,沈青璃独坐于残灰之间。
面前,是那本被烧去半边的《医律典》,焦痕如裂口,残页如枯骨。
她用刀尖挑起灰烬,一遍遍拼出一个字——囚。
忽然,她低笑出声,笑声如夜鸦啼鸣。
“你不立律……那谁来定生死?”
风起,烛灭。
她抬手,点燃了案上一叠新稿。
火焰幽绿,诡谲跳跃,映得她面容扭曲。
火光中,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竟如重重枷锁缠身,层层叠叠,似永无尽头。
墨十二立于远处屋脊,望着那绿火升腾,眉头紧锁。
他知道,那不是普通的火。
那是焚心之焰,是执念在烧。
而药阁深处,云知夏正将《简明药录》最后一卷交付弟子,指尖抚过纸页边缘,低语如誓——
“真正的医道,从不惧焚书。”
“怕火的,从来都是烧书的人。”